关于中国古代方面硕士论文范文 跟中国古代婚姻:无媒不成婚方面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这篇中国古代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中国古代婚姻:无媒不成婚

俗话说: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下无媒不成亲.但提到媒婆,人们想到的多是一个滑稽的形象:两坨腮红,脸上有痣,手里拎个烟袋,巧舌如簧.按理说,促成姻缘应当是件美事,可媒婆的形象,为何被丑化至此呢?

婚前第一问:您贵姓

媒妁是中国古代对媒人非常正式的称呼,也衍生出了“媒妁之言”这一古代婚姻制度的特点.

在《说文解字》中,许慎对“媒妁”二字的解释是:媒,谋也,谋合二姓;妁,酌也,斟酌二姓也.据此,有人认为“媒”是男女双方有意的情况下,被委以说合重任之人,而“妁”是男女不相识的情况下,给两人牵线搭桥的人.虽然媒妁功能之区别未必是“谋合”和“斟酌”的区别,但二者相互补充,说明了媒妁的社会功能,就是促成二姓婚姻.

关于媒人的起源,有一个颇具神话色彩的故事.在上古神话中,天地初开之时,女娲在寂寞无人的大地上依照自己的模样抟土造人.这些泥捏的人一落地,就变成了活生生的人.为了让人类能够繁衍下去,她便“祷祠神,祈而为女媒,因置昏( 婚) 姻,行媒始行明矣”.

在古人的认识里,女娲不仅创造了人类,还创造了媒妁制度,后人便奉她为“媒神”,成为了媒人行业的祖师爷.

但传说毕竟是传说.实际上,人类在群婚与杂婚的时期并不需要媒人.《列子·汤问》中就记载,“男女杂游,不媒不聘”,在知母不知父,不问血缘的时代,男女结合全凭支配.

随着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过渡,婚姻转变为女方进入男方的家庭.一般认为,此时发展出了掠夺婚( 或日抢婚) 的形式,就是今天所说的“抢亲”——黄昏之时,以武力掠夺女子成婚.这种习俗至今还在一些少数民族中保留着.

由于掠夺婚比较冒险,女方氏族可能会反抗,影响两族的和谐关系,买卖婚和服役婚便出现了.其形式也从真掠夺变成了“假装掠夺”,即男女相爱后,先约定抢婚的时间、地点,男子将人抢走,女子假意哭喊,男子再以财物或服劳役的形式,补偿女方家庭.

抢亲诚然并不需要媒人,但在商量如何补偿的讨价还价过程中,专门负责协调两家意见的媒人,便应运而生.先秦古籍中多次记载“同姓不婚.”《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还道出了原因:“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意思是说,同姓男女结婚,其后代不会繁盛.我们至少可以确定,在周代,人们已经普遍形成了这样的观念.

与“同姓不婚”被严格限制相反的是,中国古代对表亲结婚还是习以为常的,仅西汉就有惠、景、武、成、哀五位皇帝立表亲为皇后,其理由大多是“欲为重亲”,即使几位皇后皆无子,仍未引起汉室的注意,继续为皇帝们亲上加亲.甚至直到清代,在《红楼梦》中,贾母还欲撮合贾宝玉和林黛玉这对姑表亲.

可见,是否是近亲婚姻,并不是古人所关注的,重点在于两人不同姓.因而,媒人“谋合二姓”的定义,也许正来源于此.

《诗经·朗风·伐柯》中说:“伐柯如何? 匪斧不克.取妻如何? 匪媒不得.”如何砍伐做斧子的木柄? 没有斧子是不行的.怎么能够娶妻? 没有媒人娶不成.

既然媒人在男女嫁娶中显得无比重要,我们不禁好奇,媒人在促成婚姻时,具体要做哪些事呢?

国家帮你找对象

自周始,首次设立名为“媒氏”的机关,《周礼》记载,“媒氏掌万民之判”,这也成为后世官媒的起源.

和今天的婚介机构不同,当时的“媒氏”职责有不少:首先是要记录新生儿的信息,这么做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令男子到了30 岁娶妻,女子到了20 岁嫁人.要是到了适婚年龄还没有嫁娶,那么,媒氏就需要帮助他们成婚了.

“若无故不用令者,罚之.”要是无故不嫁娶的,可要小心了,在当时可是要受到处罚的.看来,逼婚的历史十分悠久.

可是,政府为何要逼婚呢? 其实,媒氏的真正作用,并不是促成男女的幸福婚姻这么简单,这一带有强制色彩的存在,更多的是为了保证人口繁衍.在男女的最佳生育年龄令其成婚,养育后代,以增加劳动力,从而增强国力.

可见,当时结婚不是两个或两个家庭的事,说是为国结婚,为国生孩子也不为过了.

媒氏的业务范畴,并不止于监督男女们的婚姻大事,还要监督彩礼数量、处理婚姻诉讼等等,可谓任务繁重.因此,媒氏下设下士、史、徒等官员作为副手.随着时代的发展,媒人也贯穿在婚姻仪礼中,在两家间奔走斡旋.

到了宋代,官媒进一步分化出不同的阶层,据《梦华录》载,“其媒人有数等,上等戴盖头,着紫背子,说官亲宫院恩泽;中等戴冠子,黄包髻背子,或只系裙手,把青凉伞儿,皆两人同行.”可见,专为皇家宗室作媒的上等官媒,与民间官媒在穿着打扮上皆有区别.

到了元代,官媒的职业化程度就更高了,由本地长老推选并上报国家,在官府统一登记,统一管理,还得学习婚姻法例,以减少可能产生的纠纷.

这样看来,似乎这些拿着俸禄的官媒形象十分可靠,然而,现实与理想的悬殊,大约和“买家秀”与“卖家秀”的差别一般.

媒婆为何两头说好话

对于媒人的怨言很早就出现了.《战国策》里记载了一段对话:燕昭王对苏代说:“寡人最不喜欢说谎.”

苏代说:“在臣的家乡周,媒婆最受人轻视,因为她两头说好话.然而,按照周俗,男人不能直接娶妻.而处女无媒,即使年纪大了也不能嫁.所以,只好依靠骗子了.”

媒人为何要两头说好话? 因为婚事办成后有酬金.

读过《红楼梦》的人,一定对迎春最终的悲惨结局印象深刻.孙绍祖绝非良配,贾母和贾政都不喜欢他.但因官媒朱嫂子“天天弄个帖子来赖死赖活”,最终,贾赦识人不明,误以为对方人品、相貌般配,遂把女儿嫁到孙家.不到一年,迎春就在孙绍祖的下香消玉殒.可见,就算是贾府这般富贵人家,也一样会堕入官媒巧舌如簧的圈套中.

官媒在明清时期已沦为唯利是图、满嘴谎话的小人,那么,私媒能撮合出幸福的婚姻吗? 恐怕其恶劣程度比官媒更甚.

《警世通言》中有一章曰“小夫人金钱赠年少”,说张员外年过六旬欲娶妻,家有十万贯赀财,他找到媒人提出三个条件,一要人材出众,二要门户相当,三要也有十万贯赀房奁.这亲事本不易说,其实这两位媒人自己也知道,“有那三件事的她不去嫁个年少郎君! 却肯随你这老头子!”

但二人贪图百十贯钱的谢礼,“把张家年纪瞒过了一二十年”,硬生生撮合了从王招宣府出来的小夫人,女子比张员外小三四十岁,直到洞房花烛夜看见员外须眉皓白,才暗暗叫苦,婚后更是闷闷不乐.

私媒与官媒相比,缺少政府的管束,因此,行事更加毫无下限.最为人熟知的恶媒婆,当属《水浒传》中的王婆,她撮合了西门庆与潘金莲的奸情,还成为害死武大郎的帮凶.

王婆在介绍自己时就说“老身为头是作媒,又会作牙婆,又会抱腰,也会收小的,也会说风情,也会做马泊六”.

“说风情”和“马泊六”又称“拉皮条”,指的就是撮合像西门庆和潘金莲这样的不正当男女私情,很难不为人诟病.而“牙婆”指人贩子;“抱腰”指助产妇;“收小的”指接生,可见王婆一人身兼数职.

其实,这恰恰是古代“三姑六婆”的常态,虽然在名目上有所区分,但在实际生活中,这一类人由于得以借各种机会走街串户,了解各家女眷的情况,因此大多都说媒.也正因如此,一些正经人家往往对三姑六婆都避之不及.

( 摘自《中华遗产》)

——/附录/——

法律如何管束媒婆

唐律中已有关于媒人的法律规定,《唐律疏议·户婚》规定:如果嫁娶违律,除了主婚人之外,媒人也要受到惩罚,但媒人是按照首犯的罪减二等处罚.所谓“嫁娶违律”的“律”,包括同姓不婚、杂户及奴隶不得娶良人为妻、尊长不得与卑幼定婚、不得娶逃亡妇女,等等.

宋代的法律规定,如果媒人、使令之人向双方家庭无礼讨要酬金,可以向官府告发.《元史·刑法志》明确规定,媒人不得多收谢礼.此后,明清时期基本延续了前朝的法律.

我们可以看到,历朝历代关于媒妁法律的核心内容,仍是确保媒妁在婚姻中的必要地位,对媒人的限制仍是比较宽松的.因此在处罚时,媒人也只属于“从犯”.

——/链接/——

无媒也成婚

虽然媒人一直不可或缺,但随着社会观念的进步,人们越来越称颂自由恋爱,《西厢记》中红娘的出现或可证明这一点.

红娘是女主人公崔莺莺的婢女,在《西厢记》中,红娘不仅为张生献计献策,为莺莺传书递简,还承担了反抗和劝说莺莺之母老夫人的职责.为最终的大团圆结局铺平了道路.“红娘”从此也成了“媒人”的别称.

而司马相如和卓文君,二人虽然家徒四壁,却始终不离不弃,卓文君放下富家小姐的身份,在店铺中当垆卖酒,夫妻二人靠生意维持生活,其父最终在亲朋的劝说中接受了现实,从此二人过上了富有的生活.

然而,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在古代只是个例,大多数私奔的男女由于无媒成婚,始终无法得到家人的谅解,甚至爱情最后也毫无保障.可见,在古代,媒人,你可以不喜欢,但却不能没有.

中国古代论文范文结:

适合中国古代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中国古代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1、中国古代文明论文

2、中国古代建筑论文

3、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4、中国文化论文

5、中国社会科学期刊

6、中国美容医学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