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有关电大毕业论文范文 和寻觅贝多芬精神用痛苦换来欢乐贝多芬作品音乐会有感方面电大毕业论文范文

本文关于贝多芬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寻觅贝多芬精神用痛苦换来欢乐贝多芬作品音乐会有感

“用痛苦换来欢乐”——英雄主义的座右铭,贝多芬的整个身心都侵染着这种英雄主义理想.他的创造力、无坚不摧的意志力和精神气质,化作每一个音符,印证了用音乐表现英雄主义的极限.当他的音乐又一次在世界的某个角落响起时,他的精神同他的音乐一起,再一次重重地振动了人们的心灵.在他逝世190周年之际,指挥张冰冰执棒沈阳交响乐团演出“贝多芬作品专场”音乐会,演奏的曲目是他(9部交响曲、5部钢琴协奏曲、3首管弦乐序曲)三个领域中最为著名和经典的作品——《第三“英雄”交响曲》《第五“皇帝”钢琴协奏曲》和《莱奥诺拉第三序曲》.

音乐会由《莱奥诺拉》开场,贝多芬一生只创作了三首管弦乐序曲(另外两首《埃格蒙特》和《科里奥兰》),同样都是歌颂英雄主义,这首歌剧序曲曾写过四稿,编号第三的序曲即现在音乐会上演奏的《莱奥诺拉第三序曲》,由于它完整的结构和极强的戏剧性,至今仍是音乐会的保留曲目.乐曲演奏的十五分钟里,我们看到了指挥张冰冰巨大的感染力,他带领乐队展现了贝多芬给人们最直接的感受——雄浑、壮阔,观众在音乐会刚刚开始就立即靠近作曲家的思想领地.

序曲过后,指挥再次登台,对观众讲述了乐曲大概的风格特点,增强聆听的兴趣.并介绍了即将登台演奏《皇帝》的钢琴家吴纯.年仅35岁的钢琴家已经成绩斐然,“三博士”“国际大奖”“荣誉副教授”等等,这些殊荣的标签令人称奇,而当你听过他的琴声,除了惊奇、震撼,更多的是感动.吴纯近几年应邀在俄罗斯、美国、英国、德国等十几个国家举办钢琴独奏音乐会,琴键被他娴熟的驾驭,这首《皇帝》是他的常演曲目之一.不久前,他刚刚与北京交响乐团共同完成演出,这首曲子以它华丽和浩瀚的印象而深受人们喜爱,吴纯的演奏让观众们一睹乐曲庞大的场面和丰富的情感.

重头戏是下半场的《第三交响曲》,这部交响曲的诞生堪称是一个奇迹, “是一个作曲家在交响乐的历史和一般音乐史上迈出的最伟大的一步”.它的篇幅、结构、音乐素材,像万花筒一样复杂,但却在贝多芬天才的创造力下一气浑成.贝多芬有言: “我的艺术应当服务于穷苦人民”,作品所表现的风格一定程度承载了作曲家的精神内涵,贝多芬的这种情怀不正是体现着英雄的品格吗?这样的一首作品无论演奏或是欣赏的人,都会带着一颗敬畏之心.因此,每当这首乐曲响起,每个人的内心都难以不为之跳跃、沸腾.掌声一直持续,指挥两次返场谢幕,感受到观众无比的热情,又演奏了《埃格蒙特》的结尾部分作为返场曲,再次点燃胜利的欢呼和喜悦,预示着希望和明天.

提起贝多芬的音乐,人们总会联想到英雄的气质.“贝多芬的科里奥兰和埃格蒙特,他的《第三交响曲》、《热情奏鸣曲》和《C大调弥撒》的无名英雄们,足以和古希腊史诗中的英雄相媲美,因为他们站在高贵人性的顶峰.”.在贝多芬的艺术臻于成熟时(完成并公演了《第一交响曲》后),他在维也纳有了一定的影响力.他的脑海中产生了新的意识“音乐可以——也应该——表现纸上的音符以外的东西”.也就是说,他希望创作近似标题音乐的一种表现深刻思想的作品.

另一方面,动荡的年代,战争的爆发,触动了贝多芬的内心,“社会自由”是他一直以来思考的问题.内心的理想主义和高贵的天性,催促着他投入比个人命运更重要的事业当中.(贝多芬刚遭遇了一场人生巨变,著名的“海利根斯塔特遗嘱”写于《英雄》创作前一年).1803年5月,他开始写《英雄》交响,是他对古典形式的第一次巨大扩展.《英雄》充满戏剧性的交响曲,每个乐章仿佛是完成了歌剧中的一幕,充满思想情节.它的规模之大是史无先例的,第一乐章快板主题奔腾前进,中间特殊性格的动机型旋律,使整个乐章听起来仿佛像是“被砍碎的巨人”“重又长出翅膀”“意志的主题投入烈火冶炼”“伸展着,扩张着.”(罗曼·罗兰语);慢乐章著名的“葬礼”主题,对英雄沉痛的哀悼;第三乐章活跃的节奏型却时刻笼罩着哀思,中段号角声响起,预示着英雄又将出现;第四乐章英雄的主题作了11次变奏,庄严的颂歌辉煌奏响.《英雄交响曲》正是贝多芬对他生活时代的热烈回应.

贝多芬九部交响曲,除《第一交响曲》外,完成于1802年的《第二交响曲》开始,他的创作走上了“新道路”.之后的创作,他遵从自己的内心听觉所要表达的东西,不会受规律或一些技法上的束缚所干扰.“贝多芬所要表达的东西,他绝对不考虑手段和演出者的问题.”.因为这样,他的奏鸣曲中的某些乐章使演奏者不能胜任,他硬写进谱内的东西他都要求演奏出来,这种“不体谅别人”的特点正是德国式的,而维也纳或其它地方的作曲家都不会采取这样的态度,不理解的人会觉得贝多芬因为耳聋而使他做任何事情都要顽固坚持自己的想法,甚至将他音乐中最震撼之处想象成“恶魔般”的狂暴.但是,事实是有这样想法的人无视了贝多芬最温柔的倾诉.《皇帝》慢乐章中段祈祷般的柔板,真的是世间最能滋润心灵的清泉.你甚至不敢相信,原来这才是真正的贝多芬,用充满爱意的心灵去拥抱这个世界所给他的命运中的苦难——他的升c小调奏鸣曲、“热情”奏鸣曲,最后一首钢琴奏鸣曲,这些乐曲的柔板部分,一首首“爱之歌”,拥抱、安慰着自己和他人的灵魂.

自贝多芬出生到1792年前往维也纳之前,他一直在波恩成长,这座小城离法国很近,受到法国启蒙运动的影响.贝多芬喜欢到波恩大学旁听哲学、古希腊文学和伦理课,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这一年贝多芬19岁,所有的先进思想影响着年轻的音乐家.到维也纳之后,贝多芬的生活被音乐填满了,他才华横溢,到三十岁时已经小有成就,他的《第一交响曲》作于1800年,这时的贝多芬已经被疾病困扰着,“耳朵没日没夜地嗡嗡作响,内脏也受剧烈的痛楚折磨”.贝多芬在遭遇苦难的时刻,他却希望自己可以创造快乐.这首明澈如水的《第一交响曲》仿佛是在梦境里微笑,美丽的故乡波恩出现在他的梦里,音乐是快乐的、光明的,贝多芬把痛苦换做欢乐写进作品中.

除却肉体之苦,贝多芬在情感上也遭遇重击.他为一位姑娘朱丽叶·圭恰迪妮创作了《月光奏鸣曲》,而使她名留青史.1801年,他钟情于这位姑娘,然而两年后,当她另嫁他人的时候,心灵和肉体的双重折磨彻底击垮了贝多芬,他搬到海利根斯塔特静养,几个月的时间并没有使他的,情好转,于是他写下了一封遗嘱般的信件:“孤独,这是彻底的孤独”……“这个如此虚弱的身体,一个突如其来的变化就能将我从天堂打入地狱!忍耐啊!……我如今也只能靠它来度过余生了”……“使我不曾自杀的,除了艺术以外也还有道德”.虽然道德感挽救了他的生命,却没办法给他任何希望.

但是,贝多芬是理想主义的战士,拥有最顽强的精神毅力,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彻底屈服……”海利根斯塔特遗嘱时期,他创作了《英雄交响曲》,简直是奇迹.接着,《命运交响曲》《第九交响曲》《皇帝协奏曲》《克莱采奏鸣曲》《热情奏鸣曲》《F大调四重奏》……充满了光明和希望的音乐,一首首地被创作出来,乐曲浩瀚、华丽,振奋人心,总是令人激动不已.在他的内心经历了这样种种痛苦之后,或许不难理解,贝多芬为什么总是在歌唱英雄、歌唱胜利.现实越让他痛苦,他就越要冲向胜利.

“在无比痛苦的深渊里,贝多芬却用一生来讴歌欢乐一’’

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去世,三日后(29日)下葬,当时为了表示哀悼,维也纳所有学校全部停课,舒伯特等36名青年音乐家高举火把,手扶灵柩,为他送行,两万余人来参加他的葬礼.

“用一百棵百年老栎树在平原上排成他的名字,或者立一座如马乔列湖的圣·保罗美奥巨像那样大的他的雕像,让他如生前那样俯视群山;而当莱茵河上的船路过此地,外国人问巨人的名字时,每个孩童都能回答——那是贝多芬,他们一定以为这是一个德国皇帝的名字.”

贝多芬论文范文结:

关于贝多芬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贝多芬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