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类函授毕业论文范文 和从文物鉴定的角度谈红山文化玉器的特点与北京市文物公司所藏玉猪龙的比较方面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该文是关于文物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从文物鉴定的角度谈红山文化玉器的特点与北京市文物公司所藏玉猪龙的比较

红山文化是以辽河流域为中心、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辽宁省西部及河北省北部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考古学文化,距今约6500—5000年,该文化以其丰富独特的内涵而蜚声海内外,获得了诸多学术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在红山文化的丰富遗物中,玉器以其形制种类繁多、工艺先进而具有鲜明的时代和地域特征,为中国古代玉器发展史揭开了辉煌灿烂的序幕.本文以具有明确出土地点、经科学发掘出土的红山文化玉器标准器为主要依据,通过参考相关研究成果,阐述红山文化玉器的艺术特点,并对北京市文物公司所藏红山文化玉猪龙作比较分析.

关于红山文化玉器

1.红山文化玉器的基本情况

先秦时期文献《诗经》中的《国风·秦风·小戎》一章有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作为石之美者,玉不仅具有美丽的外表,更有着超越物质属性的文化内涵,逐渐成为人们共同的精神寄托与品德境界的标志.从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这种超越物质属性而赋予玉的崇拜,始自辽西地区红山诸文化中的兴隆洼文化.(注1)兴隆洼文化的年代距今约7000—8000年,是东北地区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在该文化的遗物中,玉器被确认为迄今中国大陆地区经考古发现时代最早者,更是我中华民族崇玉文化的肇始.(注2)红山文化玉器便是基于此文化的传承,继承并发展了兴隆洼文化玉器的传统,更以形制种类繁多、制玉工艺先进,孕育出鲜明的时代和地域特征,为中国古代玉器发展史揭开了辉煌灿烂的序幕.

红山文化玉器的发现,古已有之.据两岸故宫博物院学者的相关论著可知,在清宫旧藏玉器中,便保存有多件红山文化玉器.这些旧藏古玉,或来自地方的进贡、或得自前朝内府旧藏,可见其传世之久.但由于认知的局限性,红山文化玉器长期被误认为“周代”或“汉代”甚至时代更晚的器物.(注3)时至1935年,日本“东亚考古学会”滨田耕作、水野清一等人在赤峰市郊红山文化遗址进行发掘,(图1)随后出版了《赤峰红山后》发掘报告.1954年,著名考古学家尹达先生在其著作《中国新石器时代》一书中,首次正式将“红山文化”作为一个考古学文化命名.1971年春,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赛沁塔拉(旧称三星他拉)出土了一件高26厘米的墨绿色“C”形玉龙,(图2)为迄今所见体量较大的红山诸文化玉器之一.(注4)1973年夏,辽宁省阜新胡头沟发现了两座红山文化石棺墓,出土玉器18件.自此之后,关于红山文化玉器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不断问世.红山文化玉器的出土地点,多集中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辽宁省西部及河北省北部地区的红山文化遗址、墓葬中,出土数量已达数百件之多.这其中具有明确出土地点或经科学发掘出土的主要有位于内蒙古巴林右旗的那日斯台遗址、翁牛特旗赛沁塔拉遗址、海日金山遗址、敖汉旗草帽山墓葬等地;位于辽宁省建平、凌源两县交界的牛河梁遗址;位于喀左县的东山嘴遗址;位于阜新县的胡头沟墓葬等地;以及位于河北省阳原县的姜家梁遗址等地.

2.造型及艺术特点

红山文化玉器的装饰纹样简练质朴、特征鲜明,具象与抽象并用,尤其擅长运用弧线来表达各种几何造型、动物的幼体(胚胎)及昆虫幼虫(蛹)等造型.大体上可分为动物形玉器、玉饰物、玉礼(法)器及功能不明的特殊类型玉器.动物、昆虫类玉器有玉龟、玉鱼、玉鸟、玉龙、玉蛹(图3)、玉蝗虫等;玉饰物包括有玉镯、玉玦、玉珠(图4)、玉管等;玉礼(法)器有玉斧、玉钺、玉璧、双联或三联玉璧、玉环、神(人)面形玉饰和玉棒椎形器等;特殊类形玉器包括勾云形器(图5)、三孔器、兽面纹丫形器、斜口筒形玉器(也称作马蹄形玉发箍)(图6)等,多为表现红山先民原始信仰及进行相关仪式的工具,造型种类明显多于同时期其他地区的文化类型.其进步性还表现在大型墓葬及遗址中,除各类玉器的组合外,鲜见其他材质的“唯玉为葬”的丧葬习俗和“以玉为礼”的礼制现象(图7),说明红山文化玉器在功能上具有了礼制的意义.(注5)

3.纹饰和制作工艺

纵观红山文化玉器,其雕琢工艺考究,多通体抛光,以熟练的线条勾勒和精湛的碾磨技艺,使器物整体达到圆润、光滑的效果.多数器物的局部或通体雕琢出各类纹饰,有瓦沟纹、凸棱纹、网格纹、几何纹样、阴刻线等.瓦沟纹主要雕琢在片状玉器上,以打磨、碾压的技法制作类似泥塑刮削效果的瓦沟状纹理(图8).凸棱纹也称减地阳纹,多被用来突出动物题材中具代表性的部位,如禽鸟的翅膀及昆虫的腹节部分等(参见图3).网格纹和几何纹样可见于玉龙、玉鸟等动物的局部(图9).阴刻线也是经常使用的工艺,主要用来表现动物形体的某些部位及外部轮廓,红山文化玉器上的阴刻线痕迹多较浅,观之若连若续,表现出曲线圆转流畅、直线冷峻挺拔的效果(图10).上述工艺特征,以恰到好处的方法充分体现出玉的质感,是红山先民工于表现美、对玉的本质有深刻理解的结果,也是红山文化玉器常用纹饰的处理方式.

因红山文化玉器大多用于固定、悬挂、佩戴,几乎所有的红山文化玉器物都有穿孔.红山文化玉器的打孔方式大致如下:常见为双面钻孔,其特点为两端孔径大小不同,剖面呈倒梯形.(图11)有些穿孔可能出于对减少钻孔难度的设想,把孔洞钻在经过预先打磨的沟槽中;也有被钻于磨薄的平面上,这两种钻孔方式多见于片状玉器中.而有一定厚度的大型器物,多为双面对钻孔,呈现出孔径两端宽大、中间窄小的效果,而部分穿孔在对钻时会在孔壁上呈现出因缓慢摩擦所造成的等距旋痕;也会出现因对钻时定位误差所产生的台痕.平面对钻的打孔方式有三:其一是先在一平面上打两个孔,并倾斜入深处以为穿孔,多见于禽鸟类玉器的背面(图12);其二是在高起的脊棱两侧对穿成一孔;其三是在预先磨出的两道横向沟槽内斜向对穿(图13).

由此可见,红山文化先民不仅熟练地掌握了玉材的切割技艺,更因其表达方式及厚薄大小的不同,运用多种造型及加工方法,使玉器达到质地、色泽、形制上的和谐统一,并达到生动、神秘、粗犷、质朴的艺术效果.

4.所具备的精神内涵

自兴隆洼文化开始,在一些房址及居室墓葬内,便有成组摆放的猪骨或整猪骨架被发现.(注6)这种风俗一方面可能把猪作为财富的象征,而另一方面也可能将猪作为图腾崇拜,因此红山玉器中出现猪龙形象的玉饰并不是偶然的.这一时期的人类对大自然既依靠又惧怕,而鸟类可以翱翔于天空、蛹类的破茧而出、龟的水陆两栖等特殊技能,在信奉“万物有灵”的原始巫教的红山先民看来都是值得崇拜的图腾.(注7)有专家认为,牛河梁遗址坛冢体现了巫教已进入“绝地天通”的高级阶级,祀天祭神是巫教的最高权力.其凭借自然赋予玉石的能量,架构出一道通往祖先与神祇的桥梁,故红山文化玉器中有相当一部分与原始巫教有关,并已经具备了礼器的性质,而按照太阳、月亮、星辰的运行轨迹,以及神灵、鬼怪、先人的形貌对玉石原料进行雕琢加工,有助于提升沟通的力量.(注8)故有些器型也可能具备了双重含义,既是红山先民所佩戴的装饰品,也是他们从事巫教活动的礼器.如玉璧是装饰品,也是祭天的礼器;玉斧(钺)作为随葬品是身份、权威的象征,在祭祀礼仪中,便成为法器.而玉蛹、玉鸟、兽形玉、人(面)形玉等,作为信奉的灵物,被悬挂或固定于某处以供膜拜.而其诸多器型及工艺除个别有线条增减外,从总体形象到细部处理,均大致相类,充分说明这类玉器的制作不是随意而为,是在遵守着严格的规范仪轨,受一定意识形态所支配.因此,可将包括玉斧(钺)、兽形玉、玉龙、勾云形玉器、斜口筒形玉器等在内的红山文化玉器视为文明初现时代的玉礼器.红山文化玉器处于原始玉雕工艺的成熟阶段,它源于新石器时代较早阶段的兴隆洼文化玉器,而且对后世的玉雕艺术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其造型、纹饰等艺术表现形式的某些因素经商、周时期而传之于后世,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有专家认为,红山文化玉器中的某些艺术题材,突破了时间界限,可以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体现(图14).(注9)

北京市文物公司收藏的

红山文化玉猪龙

1.出处来源及具体特征

北京市文物公司收藏有一件红山文化玉猪龙,此件玉器原为章乃器先生旧藏,章乃器(1897—1977),浙田人,政治活动家、经济学家、著名收藏家,民国时期救国会“七君子”之一,著名的爱国人士,中国资信业第一人,建国后首任粮食部部长,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特立独行的爱国先驱.他曾将收藏的古董分两次捐献给国家,总计数千件,于故宫博物院景仁宫内景仁榜上留名.

在2000年北京翰海拍卖公司秋季拍卖会玉器专场中,此件玉猪龙被北京市文物公司以人民币264万元购得(含佣金).2006年,首都博物馆新馆落成,此物被陈列于历代玉器展厅至2015年(图15).

该器物高16厘米,宽11厘米,厚2.3厘米,黄绿色玉质,局部有红褐色的自然沁,表面光泽细腻温润,呈现出传世玉器特有的黄褐色熟坑现象.龙身体呈扁圆柱形,蜷曲呈环玦形状,首尾相接.龙首具有大眼、立耳、额头隆起、皱鼻前凸的形态,双眼外圈以浅细的阴刻线相连.首尾相接处有一缺口,其形态外宽内窄、切面平直.器物中间有一大型穿孔,孔壁浑圆.后颈近头部处钻有两孔,孔壁呈现出上下两端较宽、中间收窄的效果,当从两端对钻而成.

2.对该器物的认识

经作者统计,此类体貌扁圆蜷曲,后颈近头部处有一至两个穿孔,并具立耳、圆眼、吻部前凸而多褶皱等特征,被学术界称为“玉猪龙”“玉(雕)龙”“玉玦形龙”“兽面玦形玉饰”等名称的器物,目前被国有文博单位发现、发掘、收藏的总计有36件(表一).通过比较可知,最大尺寸的玉猪龙为出土于内蒙古巴林右旗羊场乡额尔根勿苏遗址,高16.6厘米;而最小者仅3.3厘米高,出土于河北省阳原县姜家梁遗址第75号墓,这其中虽大小有别,但在整体造型及细部处理上却颇为相似,且形制演变也似有规律可循.(注10)经比较海内外各大文博机构的早年可靠藏品,此件玉猪龙仅与内蒙古巴林右旗羊场乡额尔根勿苏遗址出土、即现收藏于内蒙古巴林右旗博物馆的最大尺寸玉猪龙(图16),仅数毫米之差.故在目前传世所见的红山文化玉猪龙真品中,当属尺寸最大者.而其背钻双孔、首尾相接处未断开的特点,也大多出现在如故宫博物院(见表一、注4)、天津博物馆(见表一、注9)(图17)等单位所收藏的尺寸较大的玉猪龙中.据此推断,这类大体量的玉猪龙,使用时在功能与方式上,当为宗教祭祀与崇拜供奉类器物.器物中间的大孔以示躯体,并不作固定之用;而其后颈处的小孔,当为固定器物之用,所钻之双孔,无疑是为了增加捆绑固定后的牢固程度.有学者认为,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宗教,最明显的变化是产生了主宰自然界的“神”的观念.而这个神,通过巫师来表达天地人之间的沟通,巫师则通过某种器物来达到沟通天地人神.红山文化玉猪龙,当属这种器物.(注11)

综上所述,北京市文物公司收藏的这件红山文化玉猪龙,从年代、工艺、质地、体量、文化内涵等各方面考量,其珍贵程度不言而喻,是值得大家共同欣赏和研究的古玉珍品.

注释部分:

(1)苏秉琦:《辽西古文化古城古国——试论当前考古工作重点和大课题》,刘国祥、邓聪主编《玉根国脉㈠——2011“岫岩玉与中国玉文化学术研讨会”文集》,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4—15页.

(2)邓聪:《玉亦神物——东亚玉文化起源》,杨虎、刘国祥、邓聪编《玉器起源探索——兴隆洼文化玉器研究及图录》,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2007年版,第53页.

(3)邓淑苹:《谈谈红山系玉器》,冯明珠主编、邓淑苹著《古玉新诠——史前玉器小品文集》,台北故宫博物院2012年版,第97页.

(4)孙守道:《三星他拉红山文化玉龙考》,《文物》1984年第6期.

(5)郭大顺:《从“唯玉为礼”到“以玉比德” ——再谈红山文化的“唯玉为葬”》, 刘国祥、邓聪主编《玉根国脉㈠——2011“岫岩玉与中国玉文化学术研讨会”文集》,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36页.

(6)杨虎、刘国祥:《兴隆洼聚落遗址发掘再获成果》,《中国文物报》1993年12月26日.

(7)古方:《萨满教特点对红山文化研究的一些启示》,赤峰学院红山文化国际研究中心《红山文化研究——2004红山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第361页.

(8)杨伯达:《东夷玉文化板块玉神器论》,杨伯达著《巫玉之光·续集》,紫禁城出版社2011年版,第38页.

(9)杨建芳:《红山玉雕五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公共考古中心、杨建芳师生古玉研究会、赤峰学院红山文化国际研究中心《玉文化论丛4》,众志美术出版社2011年版,第22页.

(10)朱乃诚:《红山文化兽面玦形玉饰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学报》,2008年第一期,第23页.

(11)张国强、赵爱民《红山文化猪龙形玉器形制及源流分析》,赤峰学院红山文化国际研究中心《红山文化研究——2004红山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第312页.

(12)此件玉器呈卷勾状,虽造型比例特殊,但从质地、形制与工艺判断,仍具红山系器物的风格,故在此仍从《天津博物馆藏玉》一书中“玉猪龙”的命名,将其列于表中.(天津博物馆编,文物出版社2012年4月出版,第26页,第009号.)

(13)笔者从图片上分析,认为此件器物的年代应为商代(可参考本文图13),但因未曾观察实物,故在断代上仍从《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玉器编1》中的观点,将其列于表中.(故宫出版社2012年6月出版,第51页,第3号.)

(14)这件被馆方定名为“兽首玦”的红山文化玉器,据作者在展厅内观察,该器物无论尺寸与形制皆与同时期玉玦相仿,唯雕琢出了双眼、双耳与嘴唇以示兽首,且在后颈处可见圆形钻孔,虽在造型上与通常见到的玉猪龙不同,但从功能用途上考量当非玉玦,或与玉猪龙相近也未可知.故暂录于表中,以供大家参考.

(15)《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玉器编1》中将此件器物定名为“玉玦”,但据笔者从图片上观察,此物玦口未断开,后颈部有穿孔,额头与唇部前凸,浅浮雕的圆眼若隐若现,似非书中所称的玉玦,在形制上与表一第30号颇为相似,故将其列入表中以供参考.(故宫出版社2012年6月出版,第60页,第12号)

文物论文范文结:

大学硕士与本科文物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文物方面论文范文。

1、文物杂志

2、物理学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