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消费类论文范文资料 跟文学消费主义和现代性生活范式有关论文范文文献

本文是一篇关于消费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文学消费主义和现代性生活范式

李胜清

(湖南方言与文化科技融合研究基地 湖南 湘潭 411201)

关键词:文学消费主义;现代性生活范式;市场化;日常生活;都市文明

摘 要:在20世纪80年代,文学消费主义与现代性生活范式处于一种互文共在的关系.现代性生活范式规定了文学消费主义的基本问题域.文学消费主义则从文化审美观念的角度表征并建构了现代性生活范式的价值内涵.具体来说,文学消费主义对于现代性生活范式的建构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即社会关系的市场化命意;日常生活及其意义的价值重构;都市文明的审美表征.这三个方面形构了现代性生活范式的结构轮廓.

〔中图分类号〕I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535(2018)-001-06

DOI:10.13399/j.cnki.zgwxyj.2018.01.001

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随着以建立市场化与世俗化生活方式为导向的改革开放运动的启动,中国开始进入现代性建构的新的历史阶段,从文化价值观念与文艺审美思潮的角度来考察,文学消费主义的出现就鲜明地表征了中国社会发展的现代性转向.就当时特定的历史诉求而言,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体制以及世俗化构成了中国社会现代性发展的主要意义承诺,而文学消费主义作为这种改革开放与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话语表征,它直接以自身的商品化、市场化、消费化与世俗化价值指涉提示了现代性生活范式建构的具体轮廓与现实路径.在一种互文的意义上,现代性生活范式的建构有赖于文学消费主义为其提供观念辩护与话语资源,而文学消费主义意义域中所内置的商品化、市场化、消费化与世俗化本体论价值义理则实体性地勾勒了现代性生活范式的现实存在与经验图景.

一、社会关系的市场化命意

文学消费主义所指涉的历史语境是以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为基本内涵的一种社会形态,其中,按照市场化原则进行生产、交换和消费的商品不仅仅是某种单纯的技术行为,而且更是一种特殊社会关系的文化表征.换言之,作为一种能动的价值实践方式,文学消费主义表达了一种总体性社会关系与社会再生产范式的结构更新与意义重构,一如马克思曾经论述的,“产品的消费再生产出一定存在方式的个人自身,再生产出不仅具有直接生命力的个人,而且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的个人.可见,在消费过程中发生的个人的最终占有,……再生产出处在他们的社会存在中的个人,因而再生产出它们的社会存在.”其原因就在于文学消费主义所表征的市场化与商品化原则已然成为了一种中心化的社会结构与组织原则,作为一种占支配地位的问题框架与基本提问方式,它按照市场化的原则座架了一切社会关系与生活领域,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都重新按照市场化的原则重构了自身的存在方式与价值意义.对此,费瑟斯通认为,“使用‘消费文化’这个词是为了强调,商品世界及其结构化原则对理解当代社会来说具有核心地位.”其基本的目的乃在于以其先导性的市场化、商品化与消费化价值理念形构一种具有市场化性状的普遍社会心理结构与生活经验.

鲍德里亚曾经在文化总体性的意义上描述了文学消费主义时代的社会关系、生活方式与实践方式的基本在世形态,“消费并不是这种和主动生产相对的被动的吸引和占有,好像这样我们就可以依据一种天真的行为(及异化)图式来权衡其得失.我们在一开始便必须明白地提出来,消费是一种建立关系的主动模式,而且这不只是人和物品之间的关系,也是人和集体和世界间的关系,它是一种系统性活动的模式,也是一种全面性的回应,在它之上,建立了我们文化体系的整体.它意味着,在文学消费主义的意义域中,人们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的理解、想象与体验已经发生了意义的转变,市场化叙事与商品消费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社会生活的主要话题资源以及社会关系的结构媒介与现实内容.在文学消费主义的叙事文本中,或者张扬了一种世俗化生活的狂欢精神,或者描写了传统的生活方式与社会关系在新的市场化原则的冲击下所陷入的困局,或者表现了人们在市场化语境下对于自身身份认同的重新调整,几乎所有的人生主题与生活经验都从市场化的角度予以了重新建构与解读.除却从表象层面呈现一种大规模市场化与世俗化生活经验的降临之外,社会关系的市场化命意还表现在构成方式与构成原则的调整方面.在以农业文明为特征的前现代性社会形态中,宗族血缘关系、群体伦理关系与政治等级关系构成了社会关系的现实内容,人与人之间的这种人身依附模式使得独立个体及其自觉的独立意识仅仅具有某种消极和次要的意义,而在文学消费主义的实践反作用下,整个社会生活的经验领域与观念领域都发生了市场化、世俗化与商品化的转型,市场经济语境取代计划经济体制成为社会的基本意义域,在很大程度上,文学消费主义之于社会关系的市场化命意的功能就在于,“在政治上支持并鼓励了自由平等的意识发展,在经济上则开始消解传统的计划体制.这样,在客观上,它所可能导致的便是现代化的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文学消费主义通过对于主体心智结构和总体社会文化精神的市场化、商品化与世俗化重构,确立了一种关于社会生活的新的问题意识与意义提问方式,它意味着市场原则与商品原则成为了社会生活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组织原则与意义阐释法则,马克思在分析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价值基础时认为,“现代资产阶级社会,我们的社会,是以工业和商业为基础的.土地所有权本身已经丧失了它过去的全部生存条件,它依赖于商业和工业.因此,在我们这个时代,农业是根据工业原则经营的.”?譽?訛其中的方法论启示就在于,文学消费主义不但建构了一种实体性的以市场化和商品化为价值旨归的新的社会关系范式,而且对于那些目前还没有发生市场化转型的社会关系形态来说,如果它们要在市场经济语境下获得存在的合法性并且绽放出时代价值,也必须按照市场化的规则来重构自身的当代存在并显示一定的市场化意义指涉.

文学消费主义对于社会关系的市场化建构不但从技术层面实现了人们社会生活与现实关系的经验性转型,而且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价值与文化态度方面,它意味着人们对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人与社会关系的新的理解、体验和评价.费瑟斯通说,“如果说,‘资本逻辑的运作起源于生产’这个论断是成立的话,那么也可以说,存在这样一种‘消费的逻辑’,它表明有一种社会性的结构方式,也即当人们消费商品的时候,社会关系也就显露出来.”?譾?訛这实际上说明,文学消费主义所张扬的市场化、世俗化与消费化原则不但成为了当代社会关系的组织原则与构成原则,而且成为了这种社会关系具有特殊时代意义的基本原因,它重构了一种新的意义及其生产秩序、存在状态、阐释规则与评价体系.

二、日常生活及其意义的价值重构

文学消费主义对于社会生活的主导性意义不但从一般意义上说明中国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而且还在特殊意义上澄明了社会生活发展的一种特殊的质的规定性与历史性,这就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性生活范式的莅临.就中国特殊的历史情境来说,文学消费主义对于现代性生活范式的建构必须落实到具体而微观的物质经验场域,否则就可能有现代性错位之虞.虽然现代性作为一个总体性的价值范式蕴含着物质、精神和制度等多个意义维度,但是就当时社会的基本矛盾与人们的主导诉求而言,大力推进社会生活的世俗化、物质化、商品化仍然构成文学消费主义建构现代性生活范式的优先承诺与主导关切,正是基于问题的这种性质,日常生活及其意义的建构开始成为了中国现代性生活范式建构的一个重要构件.

作为一种关乎着人类生活的本体论经验场域,日常生活之于任何一个国家的人们而言都为他们提供了最基本的在世方式与现实意义边界.事实上,一切社会实践活动的立意初衷和终极归依都是围绕着日常生活而进行的,广义而言,日常生活正是人们生活的全部与生活本身.对此,查尔斯·泰勒是这样界定的,“‘日常生活’是一个我引用它来称谓人类生活涉及生产和再生产的技艺术语,生产与再生产指劳动、生活必需品的制造以及我们作为有性存在物的生活.……它们基本上包含我们为继续和更新生活所必须去做的事情.”?譿?訛就此而言,任何社会设若成功地进入现代性就不能规避对于日常生活的基础性建构,因为作为一个事关社会发展的基本生产场域与消费场域,日常生活构成了现代性生活范式发展的物质生活条件与经验前提.依照马克思的观点,“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能够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这样的历史活动,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人们单是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去完成它,现在和几千年前都是这样.”这就说明,日常生活不但维系着人们基本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的存在连续性,而且对于人们的存在来说甚至具有一种本体论的切身性.以此观念来考察我国20世纪80、90年代的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我们发现,由市场经济语境所直接催生的文学消费主义实际上包含着一种强烈的日常生活世俗化转型诉求,马克思面对高蹈主义的说辞曾经警告说,“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很显然,马克思的论述对于当时中国社会的现代性建设所具有的方法论意义就在于,以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发展为基本内涵的现代性建设必须是内涵着政治、经济、文化等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的全面性历史实践,而且根据特定时期历史矛盾的主导性质,发展物质生产、经济建设等事关人们日常生活事项甚至还具有逻辑与历史两个方面的优先性与紧迫性.在这样的情势下,如果说文学消费主义所张扬的社会世俗化、物质化与商品化转型具有历史的合理性,那么对于日常生活及其物质欲求的重视也就相应地具有了历史的正当性.正是在这样的语境规定下,日常生活叙事及其所表征的物质化、世俗化、实用化与商品化价值倾向就逐渐获得了基层民众的普遍性认同,日常生活也在卸除了政治意识形态话语与精英启蒙话语等宏大叙事的宰制之后开始显现了自己独立而自足的价值意义.在文学消费主义的视域中,出现了一种向日常生活叙事回归的倾向,衣食住行、柴米油盐、婚丧嫁娶、邻里关系、伦理人情等经验开始成为文学叙事的主导内容之一,世俗化、感性化、市民化等特征成为这些日常生活叙事的基本意义基调与身份规定.作为对于市民社会心理与文化价值观的书写形式,其典型的代表叙事话语有新写实主义与新状态小说.刘震云的《一地鸡毛》《单位》《新兵连》《官人》、池莉的《烦恼人生》《太阳出世》《不谈爱情》《热也好冷也好活着就好》、方方的《风景》、刘恒的《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等等都直接书写了世俗人生的世俗追求、世俗艰辛、世俗喜悦、世俗爱情,无论这种日常生活显得多么平凡、琐碎与粗朴,但是因为真实地书写了普通民众的喜怒哀乐与日常而显得具有切身性与亲和性,人们第一次感到自己以及自己的生活所具有的独立价值与审美魅力,也正是在这种日常生活叙事中,人们感受到自己的真实存在并深化了对于自我、自我与社会之间关系、自我与他人之间关系的身体化理解,因此,日常生活虽然显现为某种形而下的经验存在,但它又从本体论的意义层面澄明了人的现实规定性与基本在世方式,就像列斐伏尔所言,“日常生活与我们的所有的活动深刻地相连,并连同他们的差异和冲突一起包容着所有这些活动:它是它们的交汇处,它们的纽带和基地.正是在日常生活中,使人类——和每一个人——成为一个整体的所有那些关系才获得了其形状和形式.正是在日常生活中,那些关系获得表达和完成,这些关系尽管在一定方式上也是部分的和不全面的,但是能够使得现实的总体性得以实现:友谊,同志,爱,交流的需要,游戏,等等.”?輥?輮?訛就此而言,日常生活虽然在价值意义的位格与程度上低于宏大政治生活、意识形态话语与精英启蒙精神,但是基于其相对于人生存在的基础性在场方式,它又真实地勾勒每个世俗个体的独立形象以及现实人性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从文学消费主义的视域观之,日常生活的文学表达对于现代性生活范式的建构意义主要在于祛除高蹈主义所设计的抽象现代性范式或无根的现代性范式,转而将现代性范式的架构奠立于一种真实的物质地基与世俗生活场域,从而为现代性生活范式的建构提供切实的现实条件与物质支撑.马克思说,“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輥?輯?訛事实上,马克思这里所提及的两种生产都深刻地指涉着日常生活,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就是指称着日常生活本身,因为正是在日常生活领域,人们连续性地进行着生产资料、生活资料与自身种族传承的实践行为,就此而言,文学消费主义通过对日常生活的建构为现代性生活范式提供了现实的实践场域与价值向度,而在日常生活领域中,人们也很容易发现文学消费主义建构现代性生活范式的意义痕迹与社会学修辞策略.

三、都市文明的审美表征

从起源论层面看,文学消费主义乃至一般的消费文化的兴起总是与特定时代的商品化、工业化、都市化处于一种价值联盟的共在关系,作为同一个问题的不同方面,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表征了现代性生活范式的不同意义维度.基于这种本体论的互相指涉、互相建构的意义镜像关系结构,文学消费主义既从其他关联项中获得丰赡的思想意义,同时也在相同的程度上成为建构其他意义单元的价值支撑,在现代性的框架内,文学消费主义与都市文明及其审美叙事的关系就鲜明地表征了这种性质.在中国,文学消费主义是直接伴随改革开放、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现代化进程而兴起的,而以城市化为核心的都市化正是现代化建构的一项重要实践诉求与发展要求.

社会学家曼纽尔·卡斯特曾经指出,“如果说在早期城市化阶段,主要体现为以‘生产’为中心、以‘集聚’为特征、以城市功能的日趋复合化为方向的话,那么,到了都市化阶段,伴随着城市圈、城市带、城市群的兴起,以及生产的国际化、金融及其它现代服务业的信息化,市民生活的郊区化,又出现了以‘消费’为中心、以‘扩散’为新质,强调城市的辐射功能和对周边环境和其它城市的带动作用的都市性.”?輥?輰?訛这就意味着,正是在文学消费主义的驱动下,现代性建构实践开始进入了一个以都市化为特征的新的发展阶段,与此同时,也正是在现代都市化语境中,“中国城乡日常生活中正在出现和形成消费主义生活方式……中国城乡社会追求西方发达国家代表性的高消费生活方式正在逐步发展成为普遍现象.”?輥?輱?訛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所启动的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创新实践其目的都是为了建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民族国家及其现代性生活方式,而都市化、消费化、商品化、市场化、世俗化在很大程度上正是这种改革的价值归依与核心内涵,作为同一个问题的不同意义指涉方面,这些概念在现代性生活范式的谱系内具有家族相似的性质,呈现出内在逻辑价值的一致性.就此而言,发展都市化就意味着发展商品经济、市场体制、世俗生活与消费文化,反之亦然.都市文明的审美叙事带给人们最具有感性冲击力的经验是各种事关商品、消费和商业的意向和主题.《上海文学》与《佛山文艺》在1995年联手创办“新市民小说”栏目时这样申言,“城市正在成为90年代中国最为重要的人文景观,一个新的有别于计划体制时代的市民阶层随之悄然崛起,并且开始扮演城市的主要角色……城市的发展将成为中国当代文化的生长点之一.”色彩绚烂的商业广告与霓虹灯、时尚奢华的购物中心与商业广场、各式装潢精致的高档酒店与运动休闲中心、永远喧闹的酒吧、气氛浪漫悠然的咖啡馆、规划整饬的街心公园、运用现代3D技术的豪华影视城与音乐馆、T台秀、艺术展览、流行音乐、文化沙龙、周末档综艺节目与商业电影等等构成了现代都市生活的实体性内容与生存经验,而这一切都成为当代都市文学书写的主体承诺与绝对视域.很显然,作为现代化都市的直接符号表征,这些实体性的审美意象不仅仅意味着社会发展在技术层面进入了都市化的语境,而且在更重要的意义上说明人们的社会身份、文化心理、情感意志与主体性格都日趋呈现出一种都市化状态,费瑟斯通在对现代大都市的消费情况进行分析时曾经说,从本质上看,这些都市化的生存经验与行为实践“蕴涵了个性、自我表达及风格的自我意识.一个人的身体、服饰、谈吐、闲暇时间的安排、饮食的偏好、家居、汽车、假日的选择等都是他自己的或者说消费者的品味个性与风格的认知指标.”也就是说,透过现代都市纷繁丰裕而又色彩斑斓的经验表象,人们正在普遍地生成一种都市化文化心理结构与精神气质,每种都市经验意向的背面都蛰伏着一种关于自我理解与自我阐释的新的信仰系统与深层意义结构,作为一种关乎自我认同的潜文本,它有意无意地言说着都市中人的新的价值定位、社会身份想象与人生.在一种比较的意义上,“城市这个空间,第一次取代乡村而成为代表中国现代化发展和社会现实的中心舞台,城市文化终于构成了独立于农业文化的文化实体,拥有了自己的价值形态和生存方式,由此成为中国文化当下和未来的发展轴心.……城市已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社会概念,它还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文化概念——它意味着一种与乡村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城市正在重新规范人与人的关系、重新注解人性本身、重新赋予人们各种基本的价值理念和社会意识.”如果说文学消费主义具有一种社会身份区隔与文化趣味分层的功能,那么都市化就是具体落实这一价值初衷的一种使社会重新部落化的实践方式,勾勒现代都市生活的文化轮廓决不仅仅止于一些被现代声光电色所点缀的经验表象,不管在认识论层面抑或是实践论层面,现代都市之所以具有独特的都市规定性还在于置身其中的都市人形象及其新的都市身份与趣味认同,正是这一点才最终从精神文化的意义上导致了都市新型部落的出现.总体而言,当下文学叙事之所以如此钟情于现代都市景观、都市意象、都市想象、都市新主体形象及其观念意识的呈现,其终极目的仍在于确立一种都市化的生活逻辑与问题框架,因为只有在这样的意义原则与实践范式下,文学消费主义所促成的现代性价值范式才可能在社会学角度与现实之维层面成为人们生活意义的立法者与阐释者.

在文学消费主义的建构过程中,都市化不但意味着一种现代性的世俗生活方式的确立,而且它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来看,还意味着一种独特的生产关系与经济关系模式出现,即商品经济关系的出现,默克罗比在对20世纪80年代至当下社会现代化发展的过程进行观察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有很多迹象表明,虽然还远不够富裕和发达,但中国社会已经开始进入大众消费时代,特别是大都市和沿海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物的体系’对人的包围已经形成,商品消费已经成为人们主要的生活方式,同时,大众文化如洪水般蔓延全国,广告、时装、流行歌曲不仅深入人的日常生活,而且成为亿万人形成自己道德和伦理观念的主要资源.这一切都不能不构成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内容.”?輥?輴?訛这种以物、或商品的生产、交换和消费为主要特征的生产方式与经济模式是对于中国社会传统的小农经济模式与农村生活方式的直接解构,就像大卫·里斯曼所说的那样,“物质的现代化以惊人的步伐向前迈进,以农业为基础的社会变成了一个主要以城市和工业为基础的社会,一种停滞不前的经济体制一下子变成了全球最具活力和最为成功的经济体制之一.”就此而言,文学消费主义通过都市化的推进来建构现代性生活方式不但是某种历史性的社会学修辞形式与书写策略,而且更是一种本来就内置于现代性价值范式的本体论承诺与核心义理.

四、结 语

关于现代性生活范式的建构,鲍曼曾经结合消费主义文化审美思潮做了这样的分析,“我正在寻找一种探讨从旧观念中解脱出来的有关当代社会的理论模式.我发现消费主义是一个非常中心的范畴.消费性的选择在当代社会中扮演了某种极为中心的角色.消费不只是一种满足物质欲求或满足胃内需要的行为,而且还是一种出于各种目的需要对象征物进行操纵的行为,所以,强调象征物的重要性就显得十分有必要.在生活层面上,消费是为了达到建构身份、建构自身以及建构与他人的关系等一些目的;在社会层面上,消费是为了支撑体制、团体、机构等的存在于继续运作;在制度层面上,消费则是为了保证种种条件的再生产,而正是这些条件使得所有上述这些活动得以成为可能.我们认为我们迟早要重写19、20世纪的历史,因为我们只是把19世纪理解为工业主义的生产,那么消费主义的生产呢?消费主义必定也是在那段时间中产生的,但我们却忽略了这一点.一旦被作为一个中心范畴接受时,消费主义就会使我们对人的动机、人的态度、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生存的总体逻辑所作的最基本的假定产生不同的看法,作出不同的评价.”或许这正是文学消费主义按照市场化、世俗化与商品化原则建构当代社会关系的符号意义所在.

消费论文范文结:

适合消费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消费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1、关于大学生消费的论文

2、大学生消费行为论文

3、消费导刊杂志

4、关于消费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