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生活类毕业论文范文 与生活就像音乐音乐即是生活纪念《音乐生活》创刊六十周年相关论文范文

关于免费音乐生活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您的音乐生活相关论文写作提供资料。

生活就像音乐音乐即是生活纪念《音乐生活》创刊六十周年

白驹过隙,时易不息,盛京金秋,岁月更迭.2017年,辽宁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期刊《音乐生活》迎来它的“花甲之年”,回首过往,六十载的卷帙浩瀚,《音乐生活》数任编辑尽瘁于斯;六十年的鲁艺精神,振聋发聩惠泽深远;六十春秋伴随吾国发展建设而成长,蕴涵于国民精神生活;百余册期刊涉猎广博,为社会音乐生活之启发无穷.

一、亦师亦友总相伴

六十年, 《音乐生活》与我几近同龄,亦师亦友伴随我.在童年的记忆中,喜欢音乐的母亲每年都为我订阅《音乐生活》杂志,它不离不弃地伴随着我不断成长,引领着少年时代的我对音乐的渴望与追求,滋养着青葱少年时期那颗懵懂的心,在《音乐生活》中,我与音乐结下不解之缘.

《音乐生活》可谓是我的第一任音乐启蒙老师.在音乐刊物匮乏的年代,我总能从它的字里行间找到所需的音乐给养.广播电台播出的热门歌曲,能在《音乐生活》中找到曲谱;重要的社会音乐活动可在《音乐生活》里了解;重要的音乐信息能在《音乐生活》里知道;喜爱的歌唱家、作曲家、理论家行踪动态能在《音乐生活》里看到;普及乐理和常识的文章,刊登在《音乐生活》的专栏中;别开生面的音乐批评,在争鸣中理解音乐的意义;知名音乐家与音乐作品介绍,开拓着读者的音乐视野;丰富的音乐活动信息充实着我的音乐生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对音乐的向往.

一首优美的歌曲,让人身心愉悦,爱不释手;一段动情的音乐,激发着无限的潜能和想象力.诞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承载记录着厚重的“音乐生活”,成为音乐爱好者和音乐家不离不弃的朋友.

上世纪50-80年代《音乐生活》首刊歌曲《蝶恋花,答李淑一》《我们走在大路上》《我为祖国献石油》《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我和我的祖国》《长江之歌》《十五的月亮》.这些歌曲影响着一代人甚至于几代人,耳熟能详的歌曲旋律经常回旋在我们的生活空间里,城乡广播站、工厂、学校……在大众媒体不发达的时代,曲谱的刊登对于喜欢音乐的朋友来说无疑是一剂甘泉,对照它,细读每一个音符、每一段歌词,歌唱每一段旋律,成为大众生活中最大的乐趣.在“音乐生活”的字里行间,感悟到人性的至真、至纯、至善、至美,让音乐成为增加人生艺术修养的桥梁,完善自我,树立人格,得到超越世俗的快乐感.的确,无论你所处什么时代、什么地方、民族与国籍,音乐都悄然伴随着你,不离不弃.

人生像是富有哲学诗意的音乐,它带有旋律和节拍,速度与.儿时的质朴天真,青年怀揣梦想和希望,中年变得圆熟宽容,老年闲逸满足.带着灵悦的音符流向大海.对于人生来说,音乐是挚友,失意时用音乐抚平创伤,快乐时用音乐抒发欢笑,悲痛时用音乐发泄情绪,疲惫时用音乐舒缓身心.是啊,生活就像音乐,音乐即是生活.从忠实的读者,到期刊的主编, 《音乐生活》之于我,是一段解不开的情缘,我想,有此情此感的,应不止于我一人.《音乐生活》犹如一条丝带,将无数音乐爱好者和音乐家的“爱乐之心”维系在一起,让音乐伴随人们的生活一起走过.

二、精彩纷呈的音乐生活

音乐在动人之情感,文章在开人之思想, 《音乐生活》兼而有之.六十年的办刊历程中,编辑们记录下难以计算的“音乐瞬间”与“音乐经典”,为受众传递着各类音乐信息.

(一)音乐活动的记录者

翻开近年来的《音乐生活》,不禁思绪杳然.这里记录着沈阳中外音乐文化交流展;全国民族声乐交流展;记录着全国作为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资助项目和辽宁省委宣传部2015年度创作生产扶持项目,沈阳音乐学院排演大型民族歌剧《星星之火》的点点滴滴;记录着由辽宁省委宣传部、辽宁省高校工委、辽宁省教育厅主办,沈阳音乐学院承办的《抗战歌声》——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经典声乐作品演唱会等等大型活动.

1.《星星之火》的排演瞬间

2016岁末, 《音乐生活》刊载了我对复排歌剧《星星之火》的评论文章《传承与超越、坚守与担当》, 从鲁艺精神“传承”、 “超越”、 “收获”入手,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总结,引发出对时代生活的凝练和对时代情感的延续.歌剧《星星之火》闪耀的精神火花,警醒着百年后的世人心灵,呼唤着当代青年的民族热情. 《星星之火》是描写抗日题材的第一部录制作品,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歌剧,60多年后,歌剧《星星之火》这部凝结着鲁艺人心血,反映重大历史题材的精品力作,经过创编复排上演,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经典的音乐作品需要传承,优秀的音乐作品需要拥有更多受众.作为定期公开发行的辽宁省知名的音乐期刊,《音乐生活》连续刊登关于歌剧《星星之火》的数篇报道并出版专刊,举办研讨会,让更多受众认识了复排歌剧《星星之火》,重温了许多经典唱段,讲述歌剧排演中的故事,分析不同角色扮演者的心声.

艺术是多元化的,区别主要在于其运用的材料不同,绘画用线条和色彩来展现、舞蹈展示肢体语言的美,歌剧具有音乐之美和剧情把控的双重意义.歌剧《星星之火》之美,建立于国家正义与民族大爱之间,展现于民族革命精神,歌唱的是抗联将士们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剧中每一个人物的精心塑造,都还原出日军铁蹄践踏之下满目苍夷的白山黑水.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贯穿于全剧的旋律,流传大半个世纪、久唱不衰,进发出民族不屈的呐喊和抗争,影响和激励了几代人. 《书·盘庚上》载: “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在那段屈辱的岁月中,接踵而来的苦痛如同黑夜无边地煎熬着,唯有这一点点星星之火,在中国东北地区人民的心中埋藏下希望之种,逐渐温暖着、融化着受伤的心灵与家园.

与表演艺术和造型艺术不同的是,语言艺术的质料介质是显性的, 《音乐生活》刊登的文章,用艺术化的书写,客观记载了歌剧“星星之火”复排过程中的艺术构思与审美体味,记录下复排歌剧的创作、构思与物化.从空间上体现另一种艺术思维,在时间上,运用音乐之外的介质延续了歌剧的生命与力量.

2.《抗战歌声》系列演出

《抗战歌声》系列演唱会是由沈阳音乐学院推出的集创作、演出于一体的关于抗战主题的专场演唱会,演唱吕骥作品《鲁迅艺术学院院歌》,李劫夫作曲《歌唱二小放牛郎》《我们的铁骑兵》,傅庚辰作曲的《的话儿记心上》《地道战》.麦新的《大进行曲》,卢肃作品《团结就是力量》,安波谱曲的《拥军花鼓》《兄妹开荒》,郑律成的《延安颂》《延水谣》,张达观的《军队和老百姓》,刘西林的《解放区的天》,马可的《南泥湾》以及冼星海创作的《二月里来》《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黄河大合唱》等歌曲.这些延安鲁艺时期的艺术家创作的歌曲经过重新编排,通过独唱、重唱、对唱、小合唱、大合唱等演唱形式,配以大型管弦乐队伴奏的形式组成.

日寇盘踞中国14年,沦陷数百余城,然而终究被国人奋起打出去.有的领导,战乱,国心不乱,民心不乱.人孰能无死,而英雄之生命,可与天地共存.延安鲁艺文学艺术作品使国人凝心聚力,齐心抗日.其创造的精神价值无可比拟,全社会各界人士的爱国情感无法撼动.艺术作品以精神境界为上,精神文化以人心为主.抗日时期,这些歌曲曾经引领抗战政治思想精神,震慑日寇,拯救黎民.而于今日重新唱响,让国人勿忘国耻、勿忘历史,影响后世国人政治哲学思维乃至精神文化.《音乐生活》记录“抗战歌声”于文学,如天公之无斧凿痕迹,如润物之无声,达到其至高之抗日理想,传递红色信仰,成就艺术文学之最高境界.红色经典延续传承,延安鲁艺成立于兹数十载.历若干年而价值如故.歌声激励国人觉醒,延安鲁艺时期所创作的诸多抗战音乐最终成为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的旗帜.民族、历史、艺术也.民族,一国之根本;民族精神,国家之脊梁.战争使民族精神得以凸显,异族侵略之时,更能激发出民族斗志.抗日历史,不仅需要铭记,更需诸位后学时时顾盼,那个在血泪、耻辱、刀锋与炮火中屹立的中华民族.艺术再现生活,它用特殊形式记录历史,从美的角度解读历史,比枯燥的学术性纪事更富有鲜活力量与丰富情感.

3.对“沈阳中外音乐交流展”的持续报道

2006-2016年,沈阳音乐学院举办了六次中外音乐文化交流展.《音乐生活》的持续报道,该交流展成为在国内外音乐界具有一定影响的大型品牌音乐文化活动.在音乐精品展示和系列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活动中,增进国际间音乐文化交流,提高辽沈地区在全球音乐文化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沈阳的区域音乐文化品位与层次,加深了沈阳音乐学院同国内兄弟院校、院团的交往和友谊,促进沈阳音乐学院教学、科研、创作、艺术实践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4.首届中国专业音乐院校民族声乐艺术交流展

《音乐生活》在2015年五至十期,专门设立“首届中国专业音乐院校民族声乐艺术交流展”的栏目版块,连载了沈阳音乐学院首届中国民族声乐交流展的空前盛况.金铁霖、赵季平、王次熘、金兆钧、马秋华、俞子正、赵振嶺等专家的精彩学术讲座;中国民族声乐传承、发展与创新的高端对话;马秋华、方琼、张宁佳、朱玉、赵振岭、余惠承、穆红、谭学胜教授独唱音乐会《乐府传声声声道情》;兄弟院校声乐教学展示音乐会……《音乐生活》记录下精彩纷呈的艺术活动,成为声乐艺术的传播与交流的使者,让更多音乐爱好者受益匪浅.

(二)音乐理论的研究者

1.记录音乐家的生活

《音乐生活》不仅记录音乐实践活动,对于音乐家和理论成果亦非常重视,对曾经活跃于辽宁、东北乃至全国的音乐家尤为关注.在“音乐纪实”栏目中连载名为“中国革命音乐的先驱—吕骥”,连载音乐人物传记《安波传》等文章.此外, 《音乐生活》还一直关注青年音乐家的发展,音乐界的新星经常在《音乐生活》上与读者见面.为新秀搭建平台,推出青年音乐才俊,成为办刊的重要内容之一.

近年来, 《音乐生活》对李青、刘英、徐元勇、赵振岭、汪敏、王黎光、廖向红、曲波、郑小瑛、闫肃、李优、刘辉、刘晖、唐建平、周小燕、常平、伊泓远、李西安、司红军、柴亮、姚明、王世光、赵季平、高佳佳、王瑞江、方琼、傅庚辰、薛范、马秋华、宋飞、郑冰、刘刚、许知俊、王宁、俞子正、丁鸣、王次熘、钱琳琳、车英、霍存惠、金铁霖、劫夫、李吉提、耿大权、陈秉义、杨立青、朱玉、居其宏、范哲明、唐俊乔、杨燕迪、郎朗(按期刊发行顺序排名)等老中青三代音乐家进行专访,延续艺术血脉,传承音乐星火,是《音乐生活》不变的主题.

2.为传统音乐研究创建平台

对于传统音乐理论研究者来说,搜阅民间音乐资源非常重要. “走进稀有剧种”系列文章介绍《浙江调腔》《福建打城戏》《华阴老腔》《贵州安顺地方戏》等戏曲音乐,让研究人员更接近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经典剧种.“拉祜族创世古歌‘母帕密帕,”、 “拉祜族创世古歌葫芦笙舞”、 “拉祜族原生乡村音乐的新生”、 “爱情——坡芽歌书”、 “傣族传统乐器合奏”、 “朝鲜族‘盘索里一,、 “中国南传上座部佛教仪式音声概览”、“辽阔的草原,我的家——蒙古族长调与短调”……这些介绍各地区民间音乐的文章,拓展了读者的音乐视野,使音乐研究者或是普通爱好者受益匪浅.

清伐刘毓崧《古谣谚·序》中写道“诚以言为心声,而谣谚皆天籁自鸣,直抒己志,如水行风上,自然成文,言有尽而意无穷.”各地的民间音乐作品诠释的不仅是音乐文本,还可以反映出该地区的地域地理特色、历史文化传承、大众生活习俗等.作为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高速发达的信息社会、农村日益城市化、现代化的生活进程和速食文化的大行其道,民间音乐成为亟需保护的艺术形式.华夏乐林“栏目的文章,介绍分布在我国东西南北各地的民间音乐,开拓了视野,丰富了音乐知识,填补了我国民间音乐田野调查的空白.

(三)音乐信息的传递者

无论是在媒介资源匮乏时期,还是在新媒体飞速发展的时代, 《音乐生活》都承载着传递音乐信息的重要职责,为广大受众搭建起艺术平台. “首届中国专业音乐院校民族声乐艺术交流展”中开展的学术讲座与交流、高端回话、音乐会等各项活动精彩纷呈.每期的“特别关注”栏目,都能带给受众最新的国内国外音乐动态,感受到音乐专业前沿文章.

作为音乐类传统媒体, 《音乐生活》有强大的音乐资源和丰富的办刊经验,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它以期刊为媒介,能够指导受众的音乐人生和艺术审美取向.其所具备的“可收藏性”特点,正是它的价值所在,优美的文字、丰富的情感、动人的音乐……都蕴含着编辑们自身素质的积淀,为改善期刊品质付出了辛勤和汗水.随着市民音乐生活的变革而策划更具优势的栏目和文章,力求立足于辽宁乃至东北的区域艺术特色,面向全国,引领大众音乐生活.

(四)音乐教育的引领者

作为音乐类期刊, 《音乐生活》长期关注于音乐教育,开设备类专栏,给不同音乐期刊受众以指导和帮助.例如,家庭音乐教育专栏“海宏教授家长课”和“爱乐传习”自开办以来,广受琴童家长的好评.想要学习好音乐,教师、家长、学生是三位一体的,周海宏教授在连载文章中,解读了家长和琴童们面临的,关于考级、家长的角色、了解与沟通、音乐潜能等诸多问题.

在“音乐讲座”的“专栏课堂”中,有多位名师的“连载”授课.邬大为为读者解读“学词心语”;刘永平剖析“现代音乐中的视唱练耳”;曹燕和孙熠带领读者畅游“标题交响音乐之旅”.

无论是音乐初学者、音乐专业学生、表演家、教育家或理论学者,都能在这里找到所需的知识.这些具有指导性的“音乐讲座”能够解决各类专业或非专业的音乐问题,进而完成更深层的音乐体验.

(五)名人名曲的推介者

自创刊以来,由《音乐生活》杂志推介的名人名曲数不胜数.傅庚辰、赵季平、金铁霖、丁鸣、周小燕、闫肃、郑晓瑛、宋飞、张千一、唐建平、柴亮……这些音乐界精英, 《音乐生活》都曾进行过全面的专题介绍.朴实的语言、精彩的文章,让更多受众认识、了解音乐家的“音乐人生”,启迪着后辈们的“音乐人生”.

每期《音乐生活》都会刊登器乐和声乐作品曲谱,读者可以阅读、弹唱,感受名人新作的艺术魅力.如《音乐生活》在2015-2016年分别连载了徐占海老师为儿童创作的14首画意钢琴曲: 《沙粒与美人鱼》《孩子眼中的高楼大厦》《梅》《线条》《无底洞》《两只老虎》《圆》《风中的书屋》《风筝》《手印》《星》《泳》《年画》《章鱼妈妈的爱》.这些乐曲曾在2016年5月作为第六届沈阳中外音乐文化交流展活动之一,由辽宁省文联、沈阳音乐学院主办,辽宁省音协、 《音乐生活》杂志社承办的“徐占海教授儿童画意钢琴作品音乐会” 在沈阳音乐学院音乐厅奏响.

辽宁省歌曲创作基地的部分词曲作家创作歌颂毛丰美同志先进事迹歌曲, 《你的故事》等10首音乐作品.也在《音乐生活》中首次和受众见面.

(六)音乐美文的承载者

“艺苑”栏目中,汇集了各类精美的音乐文章.“名人品乐”连载著名作家肖复兴的系列文章: 《肖邦之夜》《早市上的组合》《格里格和易卜生》《胡萝卜花之王》. “名曲解析”中,既有对声乐、器乐作品的音乐分析,又囊括着部分影视音乐解读,满足不同类型音乐爱好者的艺术生活需要.

音乐与文学同是重要的艺术门类,两者皆是美的承载者.聆听音乐,让美妙的声音留存在心里,通过自身情感感悟美的存在;阅读音乐美文,通过文字符号进一步分析音乐表现的内容,可以激发起深层的情绪起伏与思维震撼.找一个静谧的下午,浅尝香茗,阅读音乐美文,通过文字进入到美妙的音乐世界.

生活中的很多系西,都能带给我们美的感悟,云霞、树木鲜花、瀑布小溪……还有音乐、诗歌、绘画、戏剧、建筑……《音乐生活》中很多文字,带给我们的是艺术的享受和精神上的美,在这些瑰丽而质朴的字里行间,感受到生活中获得最大的快乐.三、音乐与生活

在中国现当代社会的音乐生活中,音乐类期刊面临着多样化的新媒体传播挑战,它从不同侧面,与受众之间取得广泛的联系. 《音乐生活》作为音乐媒介的主体,从不同侧面记载了当代音乐活动潮流,这些“音乐观念”、“音乐审美”、 “音乐实践”、 “音乐理论”等经典文章,使受众可以更直观,更形象地认识音乐.

六十年来, 《音乐生活》始终秉承着“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艺方针政策,背靠音乐家,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有益的音乐食粮,为辽宁,乃至全国的文化艺术建设与发展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服务于时代和社会的音乐生活

生活于不同时代的大众,拥有着不同的音乐生活.上世纪50年代,全国公开发行的音乐刊物除《人民音乐》以外,歌曲期刊占大多数.为满足音乐受众的多方面需求,《音乐生活》注重刊物内容的综合性、通俗性、群众性.读者可以看到音乐作品、音乐评论文章、知识性与趣味性结合的音乐文章,甚至于音乐漫画.以其内容详实丰富,文风清新雅致,获得广大读者的赞誉和好评.

上世纪80年代,通俗歌曲席卷全国,面对人们的热烈争议,音乐评论家形成“肯定”与“否定”两大阵营.这样的社会文化变革为《音乐生活》的评论文章带来前所未有的生气与活力.在宽松的音乐文化场地中,有尖锐与激烈的辩论,有个性鲜明的音乐观点,有音乐流派的多样化,有群众审美意识的变革. 《音乐生活》曾发表评论文章,对上世纪80年代初期颇有争议的音乐家李谷一、朱逢博等青年歌手充分肯定,对当时全国音乐界产生巨大影响.

当时光日历进入21世纪,日新月异的文化、经济与社会生活影响着大众音乐审美取向.面对新的时代、新的形势, 《音乐生活》不断完善自我,在原版块基础上对刊物内容作出较大调整. “人物传奇”、 “特别关注”、“都市流行”、 “时尚焦点”、 “音乐茶座”、 “流行音乐研究”、 “教育探索”、 “声乐研究”、 “作品分析”、“词曲创作”、 “卷首语”,还有“音乐纵横”、 “音乐纪实”、 “乐音与健康”、 “数字研究”、 “钢琴艺术”等新的内容呈现于受众.201 1年,期刊内容略有整改, “音乐与早教”、 “影视音乐”、加入其中.2013年, 《音乐生活》推出“名人品乐”、 “爱乐传习”、 “音乐纪实”、“特别关注”、 “生活—资料卡”、 “杂感随谈”、 “音乐术语学”、 “艺术歌曲”等相关内容的文章.

《音乐生活》上所刊登的文章,不仅带有与时代生活息息相关的气息,还始终承担着传承者文化血脉的重任,对于大众音乐审美引导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服务于人民的音乐生活

经典音乐是服务于人民的,它可以代代传承,经久不衰.细数多少我们耳熟能详的歌曲,首发于《音乐生活》.上世纪60、70年代,在全国音乐爱好者和普通群众中风靡一时的歌曲《我们走在大路上》《我为祖国献石油》《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打靶归来》《蝶恋花·答李淑一》等歌曲,均由《音乐生活》首次推出.其中歌曲《我们美丽的祖国》还入选国家小学音乐课本,出版发行大量的盒式带、唱片.这些歌曲由《音乐生活》走向辽宁,再由辽宁奔向全国各地,赢得无数鲜花与掌声,惠泽国民百姓.

上世纪80年代,人们的音乐生活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音乐生活》以新的面貌,源源不断地刊登新歌曲、新作品,为音乐爱好者输送给养. 《祝酒歌》《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大海啊故乡》《我和我的祖国》《十五的月亮》《长江之歌》《渴望》《父老乡亲》《三百六十五个祝福》《爱我中华》《山不转水转》《春天的故事》《二泉吟》《青藏高原》……这些承载着时代烙印的音乐作品,带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经典记忆,唱响中国大江南北.

丁鸣曾说: “办刊物归根结底还是要为人民大众服务”.在时代变迁中, 《音乐生活》始终坚持“把握正确导向,推出精品”的办刊宗旨,它以专业音乐工作者、专业院团、音乐爱好者为主要服务对象,扶持鼓励专业音乐家及业余作者的创作与表演,发表过许多优秀的歌曲和文章.

创刊之初, 《音乐生活》以“一般群众及专业音乐工作者、音乐爱好者+中小学音乐教师”为受众对象,以发表歌曲、刊登音乐知识文章、音乐批评与争鸣为主要内容,尤其重视民族风格浓厚的创作歌曲,兼介绍中国古代歌曲、乐曲,乃至于短小的外国声乐作品.极为难得的是, 《音乐生活》为中国的“音乐批评”起到开拓性作用,为“批评”与“争鸣”文章提供发表场所,容纳各种流派的不同见解.今天的《音乐生活》,依然坚持服务于人民的理念,通过“群文之星” “音乐批评”等栏目文章,字里行间都留下群众艺术工作的印迹.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进一步把握文艺发展方向,加强评论人才的培养,为音乐评论文章提供“崭新的沃土”.正如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提出的: “文艺评论把党的文艺主张融汇到学理评论中,指导创作、引领思潮,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手抓创作,一手抓评论,已经成为我们党领导文艺工作的重要方式和重要经验.以“评论”为纽带,让“音乐”与“观众”互动起来.四、怀赤子之心而话未来

正如安波于创刊之初所提出的: “生活里少不了音乐,音乐里更少不了生活”.面向群众和音乐家, 《音乐生活》数任编辑从未忘记过,笔耕的这片土地上留存着鲁艺的光辉印记.安波、李劫夫、杨仲、丁鸣、王霭林、席卢肃,孙凤举、寒溪、秦咏诚+林成敦、晓丹、方萌、耿大权、刘亚丽、汪敏……这些名字将镌刻在中国近代音乐史的丰碑之上.

音乐工作者,承担中华民族文化复兴大任,肩负德艺教育重担.于此《音乐生活》创刊、辽宁省音乐家协会成立六十周年庆祝之日,与诸君一并回顾往昔,流连于路上的风景;仅以点滴之墨,追怀乐迹,感谢前辈之劬劳耕耘;挥洒豪情,书写之华美乐篇.望吾辈以德艺修养为根基,以歌九德而动八风,以音乐生活为家园,以培育人才为事业,继承办刊传统,不忘初心,为美好音乐,为一切的美好而奋斗.

(责任编辑白丽荣)

音乐生活论文范文结:

大学硕士与本科音乐生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音乐生活方面论文范文。

1、中小学音乐教育期刊

2、党的生活杂志社

3、生活和数学论文

4、音乐刊物

5、音乐期刊

6、北方音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