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有关论文写作参考范文 和国外的街区什么样儿有关论文范文检索

该文是关于国外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国外的街区什么样儿

晏 子

近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印发,提出“原则上不再建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封闭小区”是装了大门的小区,有着明确的边界和围墙,而街区包括了可顺畅通行的街道,将住宅与外部世界连通,集居住、购物、休闲为一体,构筑的是一个没有围墙的开放社会.街区制有着深刻的文化根源.西方贸易文化强调开放、自由,从纽约到巴黎,街区制几乎遍布世界各地.

美国:商业文明与开放住宅集大成者

在美国,像纽约、芝加哥这样的大城市里鲜有封闭小区和大院,路网非常工整细密.英文中与“街道”相关的三个英文单词—block,enue,street—正是对这种工整细密的路网格局的完美诠释.在美国,道路主要分为两种类型:enue指的是南北向的交通主干道,我们通常称为“大道”;street指的是东西向的较窄的“街”.城市正是由这样一条条“大道”和“街”分割开来的,block便是由“大道”和“街”划分出来的小格子,而这些“大道”和“街”几乎都是以数字命名的.在纽约,只要根据门牌号便能轻松地推算出目的地的大致位置,不用担心分不清东南西北.

第五大道是每个到纽约的游客的必经之地,这里拥有众多高级住宅楼和商店,住宅楼几乎都是临街的,上面住人,下面经营.而美国街区制最让人惊艳的地方就在于,街道和建筑构成了一个天然的有机整体.街区的规划和设计中就考虑到要鼓励人们尽量步行,减少汽车的使用,城市里很少有天桥、地下通道以及交通隔离带,地铁站就在街道的转角,走累了你甚至可以坐在别人家的台阶上小憩一会儿.而政府为了更好地引导人们融入街区、提高人们对街区的关注度,常常举办丰富多彩的街区活动,还设立了大量的公共空间,供人们休闲娱乐.第五大道目前是全球租金最昂贵的零售业场所.大概,能够将开放住宅与商业文明如此完美融合的,也就只有美国了吧.

英国:把街区保护纳入立法

提到街区制,肯定不能撇开西方世界的老大哥—英国.英国在城市历史环境保护和居住环境维持方面在世界上堪称楷模,早在1967年,便制定了《街区保护法》,后来又将《街区保护法》纳入了城乡规划法的体系之中.人们熟知的牛津街便是《街区保护法》的最佳产物.作为英国首要的一条购物街,长1.25英里的牛津街上云集了超过300家世界大型商场.从罗马时代起,一直到17世纪,牛津街都是从伦敦西城之外到牛津地区的必经之路.18世纪末期,大片建筑物的兴建使牛津街初具现在的规模,而牛津街上一流购物中心的建设始于20世纪.作为伦敦著名商业街的牛津街,还是伦敦市中心一条极为重要的交通干道,每小时有50辆公共汽车运行,有4个地铁站与5条线路相连,在伦敦的公共交通运输网中占据着核心的位置.可以说,便捷的交通也为牛津街的商业繁荣做了最好的铺垫.

在街区制推出前,英国也曾经历过短暂的“封闭小区”时期.而在街区制推出后,市民们自发成立了不少慈善团体,积极推动开放社区的发展,以最大化地利用公共服务设施,更好地进行交通管制、创造步行空间和增强安全性.

日本:由“住宅团地”向“开放街区”发展

日本早期的主流住宅模式类似于我国的住宅小区,住宅与周边环境相隔离,称为“住宅团地”.虽然这样的“住宅团地”保障了内部环境的安全和舒适,却影响了城市空间的连续性和开放性.20世纪50年代中期,日本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和家庭小型化使日本的住宅问题日趋严峻.经过对“住宅团地”模式的反思,日本后续许多新城的设计开始采用街区制模式.到2 0世纪9 0年代后,日本大规模的“住宅团地”开始减少,而以“街区”为住宅区开发的普遍模式.

日本幕张的滨城住宅区便是一个突出的案例.它打破了封闭的“住宅团地”,开始注重建筑与街道的一致性,不仅在空间形态上由封闭向开放发展,还强调维系社会和文化上的地缘关系.为了形成统一的街道建筑风貌,在进行城市规划时,政府还规定了特定的壁面率(墙面占整个建筑立面的比例).

荷兰:开放街区里交通便捷的“自行车之都”

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是我见过的最有特色、最人性化的欧洲城市,不仅因为在那里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各司其职、互不干扰,更因为它既有大城市的繁华,又不乏小城市的舒适、温馨和静谧.阿姆斯特丹被人们称为“自行车之都”.在阿姆斯特丹,无论男女老幼,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都习惯于脚踏自行车穿梭于这座城市,而这有赖于阿姆斯特丹人性化的空间环境和合理的街区网格状布局.在阿姆斯特丹,住宅通常都坐落在运河两岸,转过街角,你就能邂逅郁金香花市和繁华的商业街,逛完博物馆,踏上自行车,要不了多久你就可以下车买一袋薯条大快朵颐.

阿姆斯特丹是典型的欧洲旅游城市,乘游轮游览阿姆斯特丹几乎是每位到访游客的首选,而运河流经的区域两岸几乎都是住宅.在我看来,阿姆斯特丹街区制的精妙之处就在于,那些当地人日常生活中的精致公寓、房船,每日必经的拱桥,和城市文化、商业文明融为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和纽约一样,阿姆斯特丹也是一个人们走路多过开车的城市,公共交通非常便捷,这一点在众多街区制城市中堪称典范.城市在保护文物古迹的同时,保证了街区间的连通和公共交通的易达性,将公共服务及商业活动等融入到了街区中.

巴黎:一半是天堂,一半是地狱

晨光中,在家门口的咖啡馆吃完早餐,到街角的面包店买一根“法棍”面包,再行进数里,便可以在公园怡然漫步—没去巴黎前,这几乎是我对巴黎美好生活的全部畅想.所以,在和朋友制定行程时,我们选择了一家位于拉丁区的民宿.这家民宿坐落在一个相对僻静的街区,街对面有一家小型便利店,基本可以满足日常购物需求.楼下便是咖啡馆、熟食店和面包房,走出街区不到五分钟,便是地铁站和公园.这个处所几乎满足了我对西方街区的所有浪漫幻想,不过后来我才了解到,我们所住的这个街区并不是“完整的巴黎”,街区制便捷舒适的背后,也隐藏着不少让人望而却步的隐患.

热爱去欧洲旅行的中国“驴友”们将巴黎各区的安全指数划分为0~5颗星,大意的我们恰好比较幸运,选在了安全指数较高的拉丁区居住.而那些安全指数较低的区域,几乎突出体现了街区制在安全性方面的所有弱点.法国导演吕克?贝松曾经执导过一部电影《暴力街区13》,暴力街区的原型便是巴黎的93省,这个街区几乎是“治安混乱、不可接近”的代名词.试想,假若你居住在这样的一个开放街区,公共区域内的街道上到处是烟头、碎屑和狗粪,还要随时担心穷凶极恶的歹徒会爬上你们家的窗子,带走你的小孩,恐怕留给你的印象就不是开放的便捷,而是失序和不安了吧.

比利时:开放街区中“隐形的围墙”

在比利时念书的时候,我一直觉得比利时是共识的典范.头一次在比利时乘坐地铁的时候,我听到英语、法语、荷兰语三种语言轮流播音,曾经深深为其包容并蓄的城市精神所打动.特别是在学校附近的街道上看到错落有致、精致复古的住宅后,我深深地为其开放街区所吸引.但住久了以后,我才渐渐感觉到看似开放的街区其实有着“隐形的围墙”.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分为法语区和荷语区,这两个区域其实代表着两个截然不同的阶级.在布鲁塞尔,说荷兰语的人们大多属于布鲁塞尔的上层社会,他们执掌着核心产业和部门,而说法语的人们从事的大多是较为基础的行业.语言的差异天然地锻造了两个不同的财富区域,人们通俗地称其为“富人区”和“穷人区”.在比利时,富人区和穷人区是两个不同的社区,有着固化的阶级和特定的语言文化.

作为社会学概念的社区,特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居民间往往有着密切的社会交往,有着共同的意识和利益.在今天的城市生活中,社区往往是以地缘关系为纽带,它不仅包括人们居住、生活的物质环境,还包括社会环境以及居民对周围环境的认同和归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开放街区如果设置、管理不当,也有可能会固化阶级分化.

(摘自《北京青年报》,周继红荐)

国外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国外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国外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国外论文期刊

2、国外文献数据库

3、国外学术期刊网站

4、国外杂志订购

5、国外时尚杂志

6、国外文学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