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类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跟甜玉米常见病害的抗性鉴定与防治有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本文是一篇关于常见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甜玉米常见病害的抗性鉴定与防治

摘 要:甜玉米是近年来在北方地区种植风险较低的农作物,可用来充当蔬菜或鲜食.甜玉米的常见病害有大叶斑病和弯孢菌叶斑病.这些病害制约着甜玉米的产量和品质.本文简要介绍了玉米常见病害大斑病菌和弯孢菌叶斑病菌症状、抗性鉴定以及防治方法等,以期为病害的防治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甜玉米;病害;抗性鉴定

中图分类号:S435.1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1038(2016)09-0052-03

Identification and Prevention of Common Diseases of Sweet Corn

YANG Qiu-ping

(Green Food Office of Jilin Province, Changchun 130000, China)

Abstract: Sweet corn is planted in the northern area in recent years, and it can be used as vegetables or fresh food. Common diseases of sweet corn are leaf spot and curvularia leaf spot. These diseases restrict the yield and quality of sweet corn.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briefly introduced the common diseases of corn leaf blight and curvularia leaf spot symptoms, resistance identification and control methods, 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iseases.

Key words: Sweet corn; diseases; resistance identification

甜玉米可用来充当蔬菜或鲜食,加工产品包括整穗速冻、籽粒速冻、罐头三种.甜玉米的常见病害有大叶斑病和弯孢菌叶斑病.这些病害制约着甜玉米的生产,造成产量降低,品质下降.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对常见甜玉米病害的种类和发生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并提出了防治对策,以期为农户的防治工作提供指导.

1 玉米大斑病

1.1 玉米大斑病的抗性鉴定

玉米大斑病(Northern corn leaf blight)的病原菌是大斑突脐蠕孢菌(Exserohilum turcicum),是一种以产生大型病斑症状为主的严重叶枯性病害,是世界范围内分布较广、危害较大的严重病害之一.

玉米大斑病抗性遗传有两个类型:一是,数量遗传抗性.受到多基因的控制,是水平抗性,与玉米12条染色体上的基因有关系,对所有的大斑病菌的生理小种都有效果.其病斑型是萎靡斑,典型的抗性表现为叶片上的病斑数量减少,抗性的变化幅度比较宽,是从仅有少数病斑的高水平抗性,发展到几乎完全感病的低水平抗性,是连续分布的.根据相关试验可知,此类型的抗性遗传分为加性效应、显性效应和上位效应三种.其中加性效应是主导因素,显性效应和上位效应有辅助作用.一部分杂交品种的抗病性是显性的,大多在亲本之间,并且更倾向于抗病性强的亲本.而这种由多种基因共同作用控制的抗病性,不会轻易因外界干扰而受到损失,光照、温度等条件也不会影响到它,相对比较稳定.轮回选种是积累这种抗病性的最佳办法.二是,质量遗传抗性.它的抗性表现是褪绿斑(The chlorotic halo),因此也叫做褪绿斑抗性,是垂直抗性,由显性单基因控制.Ht1 、Ht2、Ht3、Ht4就是其显性基因,其中Ht1和Ht2基因的作用是限制病斑的扩散,抑制产生孢子的数量,HtN基因的功能是延长潜育期,推迟病害的发生.这4个基因虽然是相互独立存在的,可是当同时作用在一个品种上时,抗性是可以累计增加的.但是,Ht2基因却是在纯合时所表现出的抗病性要比杂合时所表现出来的要强.对于环境条件变化的敏感程度,各个基因也不同,Ht1基因的抗病性受到的影响较小,Ht2基因则较大,HtN基因最为明显[1,2].

1.2 症状表现

甜玉米大斑病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和苞叶,先从植株下部开始发病,后向上扩展.病斑长梭形,灰褐色或黄褐色,长5~10cm,宽1cm左右,有的病斑更大,严重时叶片枯焦.天气潮湿时,病斑上可密生灰黑色霉层.

病原菌在田间残留病株上越冬(可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两种形态),为第二年发病的初侵染源.发病适温20~28℃.条件适宜时,病菌繁殖迅速,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风力传播.此病流行程度除与玉米品种感病有关外,主要由环境条件(雨水、湿度)决定.

1.3 防治方法

甜玉米大斑病的防治上要注意选用抗病良种;合理密植,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在发病初期可用50%可湿性多菌灵500倍或用50%退菌特800~1000倍,或用80%托布津800~1000倍液,每667m2用药液50~75kg,隔7~10d喷药一次,共防治2~3次.

2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

2.1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抗性鉴定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病原菌是新月弯孢菌(Curvularia lunata),属于半知菌亚门、暗梗孢科、弯孢菌属.在PDA培养基上,菌落呈平展的圆形,菌丝呈发射状,气生菌丝呈棉絮状.在初期时,菌落是灰白色,到了后期,变成褐色,背面为黑绿色.分生孢子梗是由褐色至深褐色,单独生长或者簇生,呈直或者弯曲状,上部长呈膝状.分生孢子是淡褐色,呈直或者弯曲状,多为3隔,从基部起第3个细胞较大,呈广梭形、棍棒形或者是近椭圆形,少数呈Y形(三角形).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菌的毒素是一种膜的专化有毒物质,是非寄主专化性毒素,玉米叶片的叶绿体、线粒体等超微结构都会遭到它的破坏,而且它还会使玉米的根冠细胞死亡,使细胞膜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破坏原生质膜的选择透性,甚至直接使其丧失选择透性,导致电解质向外渗透,组织浸出率的电导率增大.毒素的浓度及处理时间与电解质外渗的程度是正相关的关系.弯孢菌叶斑病菌的毒素还会阻碍主动运输,抑制蛋白质合成前体,损失部分离子.在经过毒素的处理之后,严重伤害叶片的组织结构,细胞壁和细胞膜的结构出现了断裂及破裂的现象,基粒和基质片层释放,线粒体内含物消解,出现空泡化,严重阻碍了叶片的正常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该病菌菌丝在9~30℃内都可以生长,30℃为最佳温度,超过52℃则会死亡.而孢子适合在7~41℃之间生长,最佳温度为30~32℃,超过55℃则会死亡.弯孢菌叶斑病的病菌适合在高温的环境下生长发育,产生孢子也需要空气相对湿度在98%以上.pH值为3~10之间,病菌都可生长,可菌丝更适合在中性环境下生长,孢子萌发的最佳生长的pH值则为6.而对于光照,菌丝的要求并不严格,可是光照会抑制孢子的萌发,紫外线会杀死孢子,光暗交替则有利于孢子形成.因此,病菌的存活期与光照、温度等因素有关[3,4].

2.2 症状表现

感染弯孢菌叶斑病的玉米所表现出的病症为:在初期,玉米的叶片上出现水浸状的褪绿小斑点,然后渐渐扩大成圆形、椭圆形、长条形或者梭形的病斑.病斑呈褪绿透明状,中心是枯白色,边缘是暗褐色,在病斑的周边还有淡的晕圈是黄褐相间的断续环纹.在潮湿的地区,病斑的正反两面都会产生分生孢子梗或分生孢子,就是灰黑色霉状物,反面居多.病害在植株抽雄后迅速扩展,布满叶片,致其枯死.在抗病的植株上,病斑就会小而少,大部分为褪绿半透明,扩散的也很慢.

2.3 防治方法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防治是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药剂防治为辅.在生产上要注意种植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减少越冬菌源.合理轮作,合理密植,加强管理,提高植株抗病能力;玉米收获后及时清理病残体,集中处理,减少初侵染源.田间发病率10%时应立即喷药防治.主要使用的药剂有70%代森锰锌WP500倍液、50%速克灵WP500倍液等,喷药防治效果在78%~95%.

参考文献:

[1]杨继良, 王斌. 玉米大斑病抗性遗传的研究进展[J]. 遗传, 2002, 24(4): 501-506,

[2] 朱友林, 刘纪麟. 3个单基因对玉米大斑病抗性的比较研究[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1995, 14(2): 111-114.

[3] 李龙朋, 李倩, 杨二波, 等.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研究综述[J]. 河南农业, 2012, 8: 3-5.

[4] 张欣芳, 苏前富, 宋淑云, 等. 玉米弯孢菌病素的研究进展[J].玉米科学, 2009, 17(6): 118-120, 123.

常见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常见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常见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