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音乐美学类毕业论文模板范文 和从音乐美学层面解读中国单簧管协奏曲《帕米尔之音》有关论文如何怎么撰写

本论文为您写音乐美学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从音乐美学层面解读中国单簧管协奏曲《帕米尔之音》

【摘 要】单簧管协奏曲《帕米尔之音》是我国杰出的单簧管原创作品,该作品以单簧管为主要演奏体裁,采用了西方传统的协奏曲曲式并融入了中国特有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使得中西音乐文化碰撞出了绚丽的火花.同时《帕米尔之音》也是我国第一部交响乐题材的单簧管协奏曲目,对我国的单簧管音乐的发展起到了十分广泛的影响.

【关键词】单簧管;音乐美学;帕米尔之音

中图分类号:J64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33-0063-02

单簧管协奏曲《帕米尔之音》由我国著名作曲家胡壁精老师于1981年创作.其创作灵感便是源于帕米尔高原上壮丽的景色.帕米尔高原位于我国的最西部,它横跨塔吉克斯坦、中国和阿富汗,是亚洲多个主要山脉的汇集处,平均海拔约5900米,其中最高峰为乔戈里峰,海拔为8611米,是世界第二高峰.帕米尔是塔吉克语“世界屋脊”的意思.当然,说起塔吉克民族同样也是这首作品的灵魂所在,作品中除了对帕米尔高原风景的展示以外,还融入了非常丰富的少数民族生活,这也使得作品的画面感更加立体.据胡壁精老师介绍,在创作本首作品时,他曾两次前往帕米尔高原体验生活,与当地塔吉克人民共同生活的经历也成为了其创作的重要灵感.本文将从美学的角度展开,从画面、演奏、意境等方面对单簧管作品《帕米尔之音》的三个乐章进行全方位赏析.

一、《帕米尔之音》的意境美

单簧管协奏曲《帕米尔之音》分为三个乐章.其中,第一乐章为Andante Allegro(行板与快板),又被称为“沙漠的驼铃”.?作品的引子部分由散板进行展开,升sol的巧妙运用则确立了塔吉克少数民族的音乐风格,这种开门见山的方式也很好f 将听众引入到歌曲之中,使听众能够真切感受到帕米尔高原上人们的风俗与文化.引子结束之后,作品进入了主题A部,其规定的速度为54,极慢的演奏速度也烘托出沙漠中荒凉的气氛以及人烟稀少的环境.在进行到主题B时,速度又急转而上,由之前的54迅速提升至130.其用意也非常明显,作者想要给人一种强烈对比的感觉.如果说主题A描绘了沙漠的艰苦环境.那么,主题B便是一种写实,描绘了塔吉克人民为了生活而穿梭于茫茫的沙漠之中.这种虚实结合并加入对比的创作手法也完美展现了音乐的意境,为听者更加直接理解音乐铺平了道路.

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作者在乐曲的第一章十分重视意境的展现,而完美的烘托意境不仅可以让听者快速融入作品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更可以给人以无限的遐想,从而获得身心享受.在作品第二乐章柔和的慢板(Adagio?)中,作者依然采用了与第一章相同的三段体的曲式以及速度由慢到快的创作手法,不同的则是变化的旋律以及节拍的转换.众所周知,节奏是音乐的“骨架”,节奏也使得旋律更加变化万千.第二章中6/8拍的运用使原本加快的速度得以舒缓、中和,从而营造出一种安静祥和的气氛,给人以幸福的感觉.这种细腻的速度变化也能够给人以更多的遐想空间.

在作品的第三章Allegro(快板)中,作者则选用了节奏的强弱变化来展现乐曲的意境,这个章节改编自塔吉克族音乐《叼羊》,“叼羊”是新疆一代少数民族特有的民间体育项目.在该乐章中,塔吉克民族特有节奏型前四后八的出现,更好地明确了乐曲的主题.跳动的节奏宛如快乐的鼓点,营造出生活在高原的人们丰富的日常生活.

二、《帕米尔之音》的画面美

多乐器的共同演奏是乐曲画面展现的基础所在.协奏曲《帕米尔之音》采用了单簧管与交响乐共同演奏的形式,从而赋予音乐的戏剧性.人们在欣赏乐曲时也能够通过多乐器演奏来使得欣赏更加立体化.作者采用了三个不同的环境进行三个乐章的创作.

第一乐章:沙漠驼铃,描绘了塔吉克族聚集区外的沙漠环境,以及塔吉克族人为了生存和沙漠进行抗争的画面.第二乐章:高原之夜,展现了帕米尔高原深夜美丽的风景,并通过风景的描述引入了塔吉克族人的生活.第三乐章:高原婚礼,表现了塔吉克族丰富的日常生活以及热闹的婚礼场面.通过对这三个乐章的描述,细心的听众可以发现,作者采用了由远到近、由静至动的创作手法来表现三个环境,这样的创作手法迎合了人们对于欣赏音乐的审美特征,而音乐中的画面感也会有序地浮现在人们的脑海中.

另外,适当的变化与修饰也能够凸显作品的画面感.如在作品的第一乐章中,引子部分由弦乐引入,其特有的音色完美刻画了安静、荒凉的沙漠景象.而呈示部中主题与副主题的织体变化与丰富,让听众可以感受到乐曲的情感在渐渐丰富.从荒凉的沙漠到沙漠中的商队,再到人们想要战胜沙漠的决心,音乐的层次感得以体现.再如第三乐章,是全曲的,装饰音的运用是该乐章的点睛之笔,乐章开始带有两个装饰音的长音完美模仿了号角的声音,将人们从第二乐章静谧的夜中引入到塔吉克族人的生活之中.之后,乐曲的第二部分为单簧管与乐队的竞奏,由单簧管扮演翩翩起舞的少女,钢琴则扮演矫健的小伙.两者特有的音色在音乐上展现出刚柔对比,两者交相辉映的画面也将婚礼中热闹的场面展现得酣畅淋漓.

三、《帕米尔之音》的演奏美

说起单簧管乐曲的演奏,就不得不提到吐音.吐音技巧的灵活运用也是评价一个单簧管演奏者演奏水平的重要标准.在《帕米尔之音》中,笔者结合了自身的演奏经验,认为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首先,在乐曲的第一乐章中,引子部分为沙漠环境的描述,这就要求在演奏时不能过于强硬,使用软吐可以让意境更加悠远.并且,在第一乐章主题A与主题B的转换时,速度有一个明显的提升,节奏型也有着明显变化.这时则需要将之前的单吐转换为双吐,以此来适应节奏的变化.

其次,考虑到作品是一首协奏曲,虽然日常表演与演奏时我们多选择钢琴进行伴奏,涉及到交响乐的机会很少,但作品中仍然有许多地方需要与伴奏乐器进行互动,如第三乐章中男女共舞的乐段,演奏这些乐段时我们需要灵活运用腰部“收”“张”的力量,将吐音变得更加有弹性,这样才能使具有互动性的乐段获得一定的戏剧效果,从而达到“交相辉映”的音响效果.

除了吐音之外,本首作品中还有许多需要运指的地方.合理的运指能够使演奏出来的音乐更加有韵味.虽然相比于其他乐器运指在单簧管中属于较为简单的技巧,但关键还在于适当的运用.在作品《帕米尔之音》中,创作者考虑到了作品的民族性,所以加入了大量的颤音以及波音,这些地方都需要通过运指来完成.如作品引子部分的波音,如果按正常的演奏指法则需要好几步才能完成,音乐的连贯性也会大打折扣,如果使用右手侧边键下的第三个键来完成,则会比较容易.在音响效果上,这样的操作会造成音高上的偏低,但对于整个乐曲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并且,对于民族音乐来说,一些少数民族的音乐也会有音高上的浮动.这样操作则是为了保证乐曲的连贯性,使乐曲更加具有民族韵味.

四、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通过意境、画面、演奏三个方面对中国单簧管作品《帕米尔之音》进行了相关解读,从创作的角度来讲,作品有着浓郁的中国少数民族风味,是一首中外音乐文化完美结合的作品,并且,作者巧妙的构思与技法的运用也为我国单簧管以及其他音乐的创作开辟了先河,从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演奏方面,作品涉及的技法也非常全面,既有高难度意境的刻画,也有热情、绚丽的炫技.可以说,《帕米尔之音》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单簧管音乐作品.

参考文献:

[1]张源,吴丹.单簧妙音情系西域——浅论单簧管协奏曲《帕米尔之音》[J].新一代月刊,2011(5).

[2]张叶林.单簧管协奏曲《帕米尔之音》的演奏分析[J].通俗歌曲,2016(10).

音乐美学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音乐美学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音乐美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音乐美学论文

2、音乐生论文

3、中小学音乐教育期刊

4、音乐刊物

5、音乐期刊

6、北方音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