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有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与为中国烈士守基的巴基斯坦老人有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本论文为您写老人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为中国烈士守基的巴基斯坦老人

生活在和平国度里的人,很难想象世界动荡的一面,这一面的残酷也大都只在新闻中出现.当你真的身处此地,看到了、带机关的装甲车、挂在军人胸前的4个弹夹、街头被炸断腿的路人,一呼一吸间,才明白活着竟如此不易.在这里,生活方式成了富庶国民的特权,普通人的渴求不过是苟全性命于乱世.生命的所有价值,都无限趋近于生存本身,宗教信仰几乎成了唯一的精神追求.

在吉尔吉特,却活着一个不一样的灵魂.一位名叫阿里·艾哈迈德的巴基斯坦老人,付出生命中的大半时光,来表达对牺牲的尊重.在吉尔吉特有一座中国烈士陵园,里面葬着88位为修建喀喇昆仑公路牺牲的中国烈士.这位老人是陵园的守陵人,自1978年起自愿守陵,至今已过去了近40个春秋.

陵园坐落在吉尔吉特市近郊的Canyon镇.一天下午,我骑摩托车前往陵园.沿途打听具体位置,当地的巴基斯坦人几乎都知道.到陵园门口时,我终于见到了阿里·艾哈迈德.他两鬓和胡子都已斑白,得知中国人来祭拜,老人非常高兴,拉着我的手蹲下,从怀里掏出一个破烂的塑料袋.里面装着几份中文报纸,还有几张名片.他指着报纸上自己的照片,那是一篇篇中国媒体关于老人的报道.而那些名片,则大都是中国驻巴基斯坦的要员.

陵园里,矗立着一座巨大的白色纪念碑.碑后是88位烈士的墓穴,周遭绿树葱郁、枝繁叶茂.喀喇昆仑公路快完工时,巴基斯坦政府修建了这座陵园.起初园里只有荒草和石墓,1977年,阿里开始自发打理石墓周边的花草树木,并种下了将近一千棵小树苗.次年,阿里决定长期看守陵园.如今那些树苗已经长成茂盛的大树,阿里也从一个22岁的青年变成了年过六旬的老人.

秋天到了,树叶凋零,几千平方米的陵园里,阿里需要打扫大半天,才能清除落叶.40年来,他几乎每天都来陵园清扫.老人说:“我们不能忘记长眠在陵园的中国人,没有他们的付出,就没有今天的喀喇昆仑公路.”1966年,中国和巴基斯坦决定修建一条连通两国的快速路——喀喇昆仑公路.由于巴基斯坦修路水平有限,中国承建了喀喇昆仑公路的巴基斯坦路段.进入巴基斯坦以来,我一直骑行的便是这条公路.

这段路在高原和峭壁中施工,经常发生泥石流、坍方、滑坡、岩崩和雪崩.因修建难度之大(穿过兴都库什山脉、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山脉西端、克什米尔地区),这条公路又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中国先后派出2.2万名工程技术人员及筑路工人,巴方派出六千余人.20年的修路历程,1032公里路段,共有810名巴基斯坦工人、中国工程人员丧生.

年少时的阿里,也参与了这条路的建设.20世纪70年代,两国革命的友情不断升华.阿里与一位中国工程师关系非常好,两人渐渐成了朋友.后来,这位中国工程师在修路时,不幸从桥上坠落身亡.中国朋友帮自己的国家修路,并且献出了生命,这让阿里悲痛不已.阿里参加了这位中国工程师的葬礼,在烈士陵园建成后,他主动向政府提交了看护申请书.

灰尘、落叶、杂草,老人认真地清扫着纪念碑前的每一寸土地.其实这些落叶可以3天清扫一次,但阿里几乎每天都会来陵园,把它打理得干干净净.他说要随时保持陵园的清洁,不希望看到地面上有任何杂物.他时常得钻进灌木丛中摘取草坪上的枯叶,装进袋子里,然后又从灌木丛中艰难地钻出来.常年劳作,老人的双手粗糙得像一团木疙瘩,脸上还留有被树枝割破的伤痕.

中国烈士陵园并不冷清,短短两个小时里,好几对巴基斯坦年轻人前来祭拜.“来这里能让我们感觉平静.”交谈中一位巴基斯坦小伙对我说,他们打小便从父母那儿听说过喀喇昆仑公路的传奇.参观陵园是一种习惯,异国的烈士陵园,总是能勾起人们对往昔英雄的悼念.

用了一下午时间,老人和搭档清扫完陵园,邀请我去他家里坐坐.于是我便骑摩托载着他回家,一路上很多人向他打招呼.阿里的家在乡下,一个干净的院子,几间平房,里面住着一大家人.老人有4个儿子,十多个孙子,这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巴基斯坦家庭.屋外是典型的巴基斯坦农村场景,拴着几头牛,山羊在孩子的追赶下到处跑.

从22岁自愿守陵到60岁不忘初衷,中国烈士陵园之于老人,似乎便是整个人生.

多年来的守陵工作并没有给阿里带来财富,他过着普通甚至清贫的生活.年轻时,阿里除了守陵还得做些别的活计以贴补家用,因为政府的补贴实在太少.

然而中国人并没有忘记阿里的付出.阿里曾于1997年和2004年两次受邀前往中国.老人从里屋拖出来一个行李箱,打开来,拿出一大堆文件和照片给我看.1997年香港回归,作为中巴友谊的见证人,他第一次来到了中国.阿里拿着老旧照片,情绪激动.他向我坦言,自己从未想过会因为守陵被邀请到中国.我翻看着照片,这时老人又让我看一个相框.那是2015年4月,中国为阿里颁发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友谊奖”.

“我非常感动,中国人知道我,”阿里激动地说:“我会一直在这里守护下去.等我死后,我的儿子会接我的班,让我的家庭继续守护中国烈士.”阿里得知我骑摩托从中国过来,便留我在他家里住宿,我婉言拒绝了.在离开老人家时,他的孙子们集体朝我挥手告别.

在吉尔吉特见到阿里,人生的际遇真是让人唏嘘不已,是40年的坚守,让今天的中国人在异域找到了久违的感动.但在离开的那一刻,除了感动,我的心头还掠过一丝不安的情绪.那是作为一名写作者,对脸谱化形象和高大全人物的本能的排斥.

多年来,阿里被中国媒体广泛报道,成了中巴友谊的民间象征.但我总觉得,这件事过于正能量了,以至于掩盖了人物的真实面貌.正如楼兰保护站里的那两个汉子,老崔和杨哥当初只是觉得,比起厨师和木匠,保护站的工作相对稳定,也比较清闲.随着国家对文物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保护站和若羌县的公路即将开通,长期干下去,情况会越来越好.我想这才是他们愿意坚守下去的主要原因.当然,在工作过程中,他们对楼兰也产生了别人无法理解的爱.

阿里也是这样的吗?我不置可否.后来我仔细分析了阿里的经历,发现自己不应该为了追求“真实”,而刻意揣摩人物的世俗动机.起初巴基斯坦政府修建烈士陵园,只是划了一片地,将烈士安葬在墓穴中,并立碑缅怀.但政府并没有聘请专门的守陵人.阿里自愿且无偿参与陵园守护和建设.在当时,一个22岁的青年,是不太可能为了世俗做这件事的.实际上,直到阿里自发守墓近十年后,巴基斯坦政府才决定聘用他,并付给他微薄的薪水.不去守陵,阿里的生活只会过得更好.年轻时,阿里也绝不会料想到几十年后,中国人会来报道他、给他颁奖.

一位巴基斯坦老人自发为中国烈士守陵40年,我却下意识地认为老人的故事最好不要和美德挂钩.这种思维简直令人发指,但它却自然而然地出现在我的意识里.对美德的质疑由来已久,现在它愈演愈烈了,这才是最可怕的事情——我们不仅无法像老人那般守护一座陵园,也守不住自己渐已淡漠荒谬的心.

(摘自清华大学出版社《远方不远:穿越大漠去中东,一个游侠骑士的两万里西行》作者:殷宏超)

老人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老人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老人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相关参考论文写作资料

老人散光白内障的护理中国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