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有关毕业论文范文 跟我和《孟子》有关论文范例

这篇孟子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我和《孟子》

粟 芳

孟子通过对话和论辩,展现了其思想品格,建构了文学批评的内容.孟子在对话中彰显士人人格,倡导批判精神,并且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文学批评的范畴和命题,比如“知言养气”、“知人论世”等.孟子与他的代表作《孟子》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价值观念和方法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孟子(约公元前390—公元前305),名轲,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儒家思想家,被称为“亚圣”.他生当战国中叶,早年与孔子一样,游说于各国,推行仁政,但是被诸侯认为“迂远而阔于事情”①,备受冷落.于是在晚年, 孟子退而“ 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与孔子相比, 孟子在文艺对话上更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孔子《论语》中所记对话,较为平和与隽永,风格也温厚、含蓄.孟子生活在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他的思想对话与孔子不同,更加富有雄辩的色彩.记载他的思想言行的《孟子》大多采用的是对话体,表现为雄辩、尚气.蒋伯潜在《诸子通考》中指出《孟子》一书“所记对话,多于独白,对话复以往复辩论之辞为多”[1].

一、在对话中弘扬士人精神

孟子的思想对话,留在中国古代文艺批评史乃至于思想史上的风范,便是他对于士的人格精神与名节风骨的阐释.可以说,孟子的善辩与其思维方式、性格特点已融为一体.文如其人的特点,在孟子身上体现得很明显.从人格精神的建树上去从事文学批评,是孟子的一个重要特点.

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相对于孔子生活的春秋年代,各种社会矛盾更为尖锐.诸侯强大,兼并战争频繁,礼崩乐坏,人心不古,儒家心仪的上古圣人之治理想成为泡影.孟子生活在这样一个年代,他的心理压力与精神痛苦相对于孔子说来无疑更大,但他的可贵之处在于:越是处于一种险恶环境中,就越是坚持自己的操守,从而大大突显了儒家思想的精髓.他不同意当时流行的告子的性无善无恶、犹如水自由流动的人性论.

孟子认为,士的这种人格由于具有内在的仁义之心与博大的情怀,可以与天地并参.孟子说:“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并流,岂日小补之哉?”(《孟子·尽心上》)如何将这种存于内心的良知激发出来呢?孔子比较重视外部的教化,主张通过六艺之教在内的教育来提升人性,并且对这种教化方案作了各种设定,有一套比较系统的教学方法.孟子则强调人性的自我觉醒与自我完善.他提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孟子认为,恻隐怜悯之心与羞恶廉耻之心,是与生俱来的良心,是人的仁义之心的底蕴;而恭敬之心与是非之心,则是礼义与良知的底蕴.这些仁义礼智是人类的基本道德良知,是由人内心自然生成的,无须外来的教化也能生成.人如果没有这些起码的良知良能就会沦为禽兽.因此,仁义礼智是区分人与非人的界限,人性的底蕴是由这些先天道德所决定的.

二、在对话与论辩中开展文学批评

孟子从士人精神人格学说出发,进而推导出了他的人格本体的审美学说,直接影响到中国古代文论的境界说.《孟子·尽心下》记载了孟子与他的学生浩生不害的一段对话:

浩生不害问曰:“ 乐正子何人也?”孟子曰:“善人也.”“何谓善,何谓信?”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已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谓神.乐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

这是孟子与学生评论人物时的一段话.孟子将人格境界分为善、信、美、大、圣、神六个层次.首先,他将“美”与“善”、“信”分别对待.“善”、“信”只是以道德本性去做人,而美则不然,它是在自我觉悟情况下的升华,在人格修养中使人性中固有的善变成自己的东西,升华成人性的闪光.在它之上,还有大、圣、神几个层次.所谓“大”也就是崇高之美;“圣”是使人景仰的人格圣境;“神”则表现了对伟大人物人格力量的顶礼膜拜,如后人对尧、舜、禹、周公一类人物的赞叹.孟子以人格塑造为美的教育思想与伦理观念,对后世的文艺观念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人们将那种伟大超凡的人物称为“圣人”,将艺术作品中的上品称为“圣品”、“神品”,如东晋书法家王羲之被称为“书圣”;唐代画家吴道子被称为“画圣”;唐代书论家张怀瑾最早将书法艺术分为“神”、“妙”、“能”三品,宋代画论家黄休复在此基础上踵事增华,又以“逸”品置于三品之上,表现了新的美学观念.

从《孟子·万章上》全篇的内容来看,是讨论尧舜时代社会与政治一些传说情景的,其中有着许多臆测与主观发挥的成分,因此,对于其中引用的《诗》、《书》也就难免有着主观理解的成分在内,因为所讨论的问题本身就含有许多传说的因素.但咸丘蒙却犯了胶柱鼓瑟的毛病.他向孟子提出,舜因为尧是一位贤王,所以在尧活着的时候始终没有当天子.而贤明的天子以孝治天下,是不能以自己的父亲瞽瞍为臣子的,但是《诗经》中却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小雅·北山》)的说法,这岂非自相矛盾?孟子一方面向他解释,国无二君,舜既为天子,举天下而奉养父亲,以瞽瞍为臣不为不孝.另一方面提出,《诗经·北山》这首诗是说别人都能奉养父母,而自己却成天忙于公事,不能尽孝,心有所不平.诗中所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是有所指的,也是一种夸张的说法.故到了宋代严羽《沧浪诗话》时,就特别强调学诗、赏诗时要依靠“悟”.所谓“悟”就是借用禅宗的妙悟天机的直觉感悟的方式去进行赏评.孟子的“以意逆志”当然不同于“悟”,但孟子和严羽的观点,强调的是审美赏析与批评是一项主观性极强的活动,不能依靠简单的字面把握,这是很有见地的.

孟子的人格风采与论辩风格,是中国早期知识分子精神力量的呈现,与孔子相比,更加彰显了儒学的人文意蕴与独立人格,在文学层面则表现出崇高与冲突之美,孟子在高扬主体性的同时又注重平等对话,在论辩中使思想得以激活,文采得以焕发,从而奠定了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范畴与言说方式.今天,这种思想力量与论辩精神,是我们从事文化建设和文学批评时应当大力弘扬与传承的历史文化资源.

(作者单位:贵州省福泉市第三中学)

孟子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孟子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孟子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