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毕业论文怎么写 和中华姓氏的主要来源类学术论文怎么写

本论文是一篇免费优秀的关于中华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中华姓氏的主要来源

中华姓氏源远流长,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寻根问祖的兴起,姓氏文化研究也方兴未艾.尤其到了20 世纪80 年代后期,各家族(宗族)编修家谱(宗谱),对本姓都要追根求源.中华姓氏是怎样产生的?今天咱们就找个话题简单聊一聊.

现在说的姓氏,在先秦时期是不同的,姓起源于女系,是部族的区别标志,在母系社会已经产生,那时“只知有母,不知有父”,“姓”字本身就是一个会意字,即“女生为姓,姓从母出”.中国最古老的八大姓姬、姜、姚、嬴、姒、妘、妫、姞,全部为女字旁.氏起源于男系,是上古贵族表明宗族的称号.《通志·氏族略序》:“三代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三代以后,姓氏合二为一.”也就是说秦汉以后通称姓,或兼称姓氏.氏是姓衍生出来的分支,是表示部落支系的居住地.先秦时期贵族有姓有氏,平民有姓无氏.所以姓与氏是不同的概念.到了秦汉时期姓氏逐渐合一.

中国的姓氏有多少,有学者统计各民族曾经使用和正在使用的姓氏有23800 多个,其中有单姓、复姓,还有3 ~ 9 字姓;目前仍然在通用的汉姓有5000 多个.这些姓是怎么得来的呢?东汉王符(约85—163 年)写过一本书叫《潜夫论》,其中《志氏姓》曰:“昔尧赐契(商的始祖)姓子;赐弃(周的始祖)姓姬;赐禹姓姒,氏曰有夏;伯夷为姜,氏曰有吕.下及三代,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后世微末,因是以为姓,则不能改也.”

《潜夫论》收集520 余姓,并将姓氏的来源分为九类.晚王符70 多年的应劭(东汉末灵帝、献帝时人),其《风俗通义》(轶文)收集346 个姓氏,应劭和王符一样将姓氏的起源归纳为九种.后世的姓氏专著大多参考了王符的分类法.也有将姓氏的来源细分的,如南宋郑樵的《通志·氏族略》,共收录2255 个姓氏,该书参考《元和姓纂》将姓氏的起源分为32 类.

王符和应劭将姓氏来源所分的九类是:一是源于祖宗的号.如禹即夏代的后裔姓姒、契即商的后裔姓子、弃即周代的后裔姓姬、伯夷的后裔姓姜等.二是源于谥号.谥号是古代社会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据他生前的事迹所给予的称号,如经纬天地、道德博闻、勤学好问等谥为文,刚强直理、克定祸乱、法能服民等谥为武,还有昭、景、成、宣、戴、桓等姓,都是从老祖宗的谥号来的.三是源于国名.夏、商、周三代分封许多诸侯国,如齐、鲁、吴、楚、秦、晋、燕、赵、陈、宋、郑、越、卫、韩、魏、蔡、曹、胡、许等,这些国家灭亡后,其公族以国为氏.四是源于爵.即爵位.如王、公、侯、伯等,其后代有王孙、公孙等.五是源于官.古代设有司马,掌管军政、军赋、马政,西周为三公之一,他们的后裔就以司马为姓,如司马相如、司马迁,晋朝皇室司马昭家族等.司徒,是负责掌管民户、土地、徒役的大臣,后裔以司徒为姓.司空、太史等复姓,都是由官名而来.春秋时晋国在上、中、下三军之外,另设左、中、右三行,荀林父为中行军帅,其子荀偃称中行偃,其子孙便以中行为姓.六是源于字.根据人名中的字义又起的别名叫字.如春秋时郑国大夫良霄字伯有,其子孙遂以伯有为姓.再如孟孙、子服、叔子等.七是源于职业.如商、周、秦、汉都设有“巫”,掌管巫策,预言吉凶,禳祷以除疾病,子孙以巫为姓,孔子弟子有巫马施,曾为单父宰.古代还设有管理匠作及制陶的官员,其后裔便以匠、陶、卜、屠等为姓.八是源于居住地.传说黄帝住姬水之滨,以姬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为姓.如春秋时代齐国公族大夫分别住在东郭、南郭、西郭、北郭,他们的后裔便以东郭、南郭为姓.郑大夫住在西门,子孙便以西门为姓.鲁庄公子遂住鲁东门,称东门遂,是以东门为氏.他如城、园、池、桥等.九是源于采邑、封地.采邑是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予同姓或异姓卿大夫的封地.其后代或生活在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继之为氏.如晋国荀林父之弟荀首采邑于智(今山西永济市),其后代为智氏.其他如温、苏、杨、甘、樊、栾、邓等.

按照宗法制度,公族只包括各代国君的近亲三代,公孙之子不属公族而须另外立氏.这些贵族子孙多以其王父(祖父)之字为其氏.郑国公子发字子国,其孙国参(子思)即以“子国”的国字为氏.以祖父之字为氏最为常见,是得氏通例.

除了上文说到的姓氏的九种来源外,主要还有下面三种:

一是上古帝王的后裔,一个姓氏分为多个姓氏.举例如下.

1. 炎帝.《潜夫论》载:炎帝的后裔四岳、伯夷为姜姓,封在申国、吕国,他们的后代姜尚即姜子牙,帮助周武王建立了周朝,姜尚被封在齐国,姜尚的后代先后被封在申国、吕国、许国、向国、纪国、州国、薄国、甘国、戏国、路国、怡国,还有齐国的国、高、襄、隰、士、强、东郭、雍门、子雅、子尾、子襄、子渊、子乾、公旗、翰公、贺、卢等氏,都是由姜姓分出来的,即炎帝的后裔.

2. 黄帝.《国语》记载:黄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二人)、酉、祁、己(二人)、滕、箴、任、荀、僖、姞、嬛、依等.谢、章、昌、舒、祝、终、泉、卑、遇、狂大等氏,都是任氏分出的.姞氏的别支有阚、尹、燕、光、偪、雍、断、郅、密须等氏,这些都是黄帝的后裔.

3. 帝尧.帝尧的后代有陶唐氏、御龙氏、唐杜氏,及刘、隰、士、李、司空、随、范、郇、栎、彘、燮、縠、会、扰龙、狸、傅等氏.

4. 帝舜.帝舜姓虞,又姓姚,居住在妫水边,称妫氏.西周初其后裔妫满受封于陈,陈国的虞、姚、袁、鍼、庆、夏、宗、来、仪、司徒、司城等氏,都出自陈妫.陈国公子完因国乱逃亡到齐国,改性田,后来取得齐国政权,史称田齐.公子完的后裔有皮、占、沮、与、献、子、鞅、梧、坊、高、芒、禽等氏.这些出自陈妫和田齐的姓氏都是舜的后裔.

舜有个大臣叫皋陶,皋陶的儿子伯翳被舜赐姓嬴,其后裔造父封于赵城,以赵为氏,恭叔氏、邯郸氏、訾辱氏、婴齐氏、楼季氏、卢氏、原氏,都是赵嬴姓.另外,梁国、江国、葛国、黄国、徐国、莒国、蓼国、六国、英国等国的国君,都是皋陶的后代.钟离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脩鱼氏、白冥氏、飞廉氏、密如氏、东灌氏、良成氏、白乙氏、公他氏、巴氏、郯氏、复氏、蒲氏,都是嬴姓氏族.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秦始皇嬴政.

二是改姓,此类情况最为复杂,试举五种:

1. 因避祸、避难而改姓.韩公子张良买力士在博浪沙击秦皇误中副车,秦大索天下,有一位姓韩的避难渡河遭官吏盘问姓名,因时逢严冬,其人手指河水意为姓韩,官吏说原来姓河,其人说姓为人字旁哪能水字旁,因避过一劫,这一支韩姓随改姓何.韩信被杀后,其家族为避祸将韩字去掉半边改为韦.因逃避仇杀改姓.如端木子贡后代避仇改沐姓,牛姓为避仇添宝盖头改为牢姓等.

2. 因避讳而改姓.汉代“邦”氏因避刘邦讳改为“国”氏.苟姓原姓敬,因避后晋儿皇帝石敬瑭讳而改为苟姓和文姓两支,20 世纪80 年代登封有一支苟姓经申请恢复了敬姓.汉文帝名刘恒,凡恒姓因避讳改为常氏.汉明帝讳“庄”,凡姓“庄”的都改姓“严”.晋朝帝王祖上有司马师,有师姓为避讳而缺笔改为帅氏.这一类情况有很多,不再一一例举.

3. 因避役而改姓.明初洪洞移民时,官府不允许亲弟兄徙居一地以避免日后形成世家大族,有刘姓弟兄二人分姓移民今新密大隗镇,后为避役子孙再次分姓,如今形成“张、王、李、赵、裴、刘”六姓,实由刘姓分支.

4. 随潮流、招赘上门、过继、音讹、随母等而改姓,这些情况现在还有,大家也都比较熟悉,不再例举.

5. 少数民族改姓.古代少数民族与汉族大融合,借用汉字单字为氏.历史上曾经显赫一时的少数民族如与汉、唐对峙的匈奴族,与北宋长期对峙的辽—契丹族、西夏—党项族,与南朝对峙的北魏鲜卑族,以及羯、氐、突厥等族,现在都没有了,应该说多数融入了汉民族而改汉姓.仅见于《北朝胡姓考》一书所载,少数民族改汉姓就有193 个.魏孝文帝实行改革,其中之一就是鲜卑族多字姓要改为音、义相近的汉字单姓.皇室拓跋氏改为元氏.皇室十姓分别所改姓氏为:纥骨氏改胡氏、普氏改周氏、拓拔氏改长孙氏、达奚氏改奚氏、伊娄氏改伊氏、丘敦氏改丘氏、侯氏改亥氏、乙旃氏改叔孙氏、车焜氏改车氏.张、王、李、赵、陈、林、刘、白、何、朱、胡、穆、贺、梁、寇、卢、单、毕等汉族大姓均有胡姓所改者.总计《魏书·官氏志》所载,鲜卑族改为汉姓的就有121 个.历史上回族等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与汉民族长期和睦相处,不少回民改称汉姓氏,主要有:马、穆、虎、黑、海、铁、母、丁、关、温、安、金、李、牧、闻、狄、黑、朱、麻、段、杨、从、丛、刘、赵、回、应、辛、代、尹、伞、韩等姓.满洲人入关后,尤其清末民初,满族改汉姓的也有许多,比较有名的是满族八大姓:马佳氏后改为马氏,佟佳氏后改为佟氏,富察氏后改为富、傅氏,费莫氏后改为马、麻氏,瓜尔佳氏后改为关、白、石、鲍、汪等氏,钮祜禄氏后改为郎、钮氏,索绰络氏后改为索、曹氏,依尔根觉罗氏后改为赵、伊、佟等氏.有些姓则是民族语言的译音.如匈奴首领单于的子孙就有不少姓“单于”的.

三是赐姓.由皇帝赐功臣或者亲近者以国姓以示尊崇,如刘邦赐项庄姓刘.唐朝赐姓的有很多.其中赐给开国元勋和文武大臣以国姓李的就有18 家,如唐太宗赐徐茂公国姓李,其子敬业造反,被武则天夺去李姓又姓徐.另外还有邴元纮、杜伏威、胡大恩等都被赐予李姓.赐给内附的少数民族首领国姓的也不少,如鲜卑族拓跋赤辞率部归附,唐太宗赐其姓李.唐玄宗赐契丹大帅达年嘉哩为国姓李、名怀秀.晚唐德宗赐西突厥后裔沙陀族朱邪存心为李姓,其孙李克用建后唐,朱邪这一支便姓李.安禄山、史思明、哥舒翰都是胡人.两宋沿用这一制度,广赐国姓赵,如赐党项族西夏首领李继捧、元昊等为赵氏,使赵姓人口大增,成为全国大姓.

上述赐国姓都有褒奖的意思.古代社会生杀予夺全在帝王手中,如果某位官员因为“谋反”被杀,其宗族就会被赐凶姓、恶行,以示惩罚.汉代英布被诛后,其族人被赐“黥”氏.南朝萧响的后裔被贬为“蛸”(毒蜘蛛一类)姓.唐宗室李茂贞等因反对武则天,被从皇族除籍,贬为“虺”(毒蛇)氏.

上面所列仅是简单的梳理,中华姓氏的来源不但丰富而且非常复杂,除了一些小姓、稀姓外,越是大姓来源越多元,张、王、李、赵等都有多个源头.李姓、赵姓上文已有简述,另以王姓而论,其主要源头有:太原王氏是周灵王太子晋的后裔,汲郡王氏是王子比干的后裔,元城王氏为帝舜的后裔,京兆王氏是毕公高的后裔.另外,高丽、西羌、匈奴、羯、契丹、鲜卑、回纥等少数民族都有改为王氏者.

由上文可知,中华姓氏的来源本就多元,中国历史上还经过五胡乱华、晋室南迁、宋室南渡等事变,多次民族大融合,给寻求姓氏来源更增添了困难.有的家族在编修家谱时,一定要找出得姓始祖,甚至把历史上的同姓名人认作老祖宗写入谱中,这些做法是不可取的.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中华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写作中华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中华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1、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3、中华少年杂志

4、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5、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

6、中华物理医学和康复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