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寻找毕业论文范文 和京都:寻找回来的记忆(二)方面毕业论文范文

本论文可用于寻找论文范文参考下载,寻找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京都:寻找回来的记忆(二)

人与一个地方的邂逅,就像与一本书的相遇,偶然翻开、匆匆浏览,不曾刻意去找寻什么、记住什么,可总有些故事和词句印在心上抹也抹不去.不知过了多久,再去读这本书,熟悉的一切还在,感受却增加了很多、改变了很多,其实书里的一切从未改变,而读书人一路走来的经历与心境却已非同往日.京都,就像一本厚厚的书,每次找到上次折好的那页并不想接着往下读,而总想把以前读过的部分再读一遍、仔仔细细地再读一遍

岚山:长桥外、叠翠嵯峨

虽然只去过四次岚山,但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深信这儿是京都最美的地方,那时候我还不知道它有着“京都第一名胜”的美誉.初到异乡,前面是谋生的艰难,背上是荒唐的“债务”,就在心情凉到极点的时候,不经意间和以前教过的学生敦子取得了联系.于是,就在一个晴朗的4 月天她像只小鸟翩然而至,不由分说地拉着我一头扎进蜘蛛网一样的日本铁道交通图,紧接着便是一通紧锣密鼓的上车下车、出站进站.常言道:“条条大路通罗马.”我后来才搞清楚日本的铁道交通有国铁和私铁之分,简而言之,很多线路都会在热门景点设站,但乘坐不同线路所耗费的时间和金钱却大不相同.日本的大学生通常都是自己打工挣学费和生活费,为了让每一个铜板物超所值,他们个个都是钻研铁道线路的高手,只要不嫌倒车麻烦,日积月累省下的钱往往非常可观.终于走出车站的那一刻,我竟在一瞬间找到了白娘子初到西湖的心情:眼前花团锦簇、游人如织,而远处连绵起伏的山峦则好像绘满樱花的屏风,随着目光的移动徐徐展开.春暖花开,山温水软,不知不觉我心里的寒冷被驱赶得无影无踪,这个地方就叫岚山.

有两条南北方向的大河纵贯京都市,一条是稍稍偏东的鸭川,另一条是流经西部的桂川,而岚山就位于桂川右岸、丹波高地东缘.可能不少去过岚山的人都跟我一样,总也搞不清岚山究竟是哪座山,因为人们心目中的“岚山”并不只是那座高375 米的山,而是以横跨桂川的渡月桥为中心,将东北面嵯峨野地区无数山峦、清流包含在内的一片广袤区域,称为“嵯峨岚山”.桂川的上游从深邃的保津峡奔涌而出,又叫保津川,这股湍急的水流来到岚山脚下的时候变得温婉柔顺起来,山上的四时风景清晰地倒映在水面上,波光粼粼、五彩缤纷,像是铺了一张长长的画卷,而大大小小的游船总是懒洋洋的似动非动,怎么也舍不得驶出画卷.据说,下雨的时候山间雾气缭绕,“瀑布杉松常带雨,夕阳苍翠忽成岚”,这也就是岚山名称的由来.1919 年4 月5 日,有一个中国青年或许也是在迷蒙的细雨中又一次漫步于桂川岸边,他一定惦念着国内风起云涌的新文化运动,一定牵挂着祖国和民族的未来,也一定思考着自己将要走的道路,于是他写下一首小诗:

《雨中岚山》

雨中二次游岚山,

两岸苍松,

夹着几株樱.

到尽处,

突见一山高,

流出泉水绿如许,

绕石照人.

潇潇雨 ,雾蒙浓;

一线阳光穿云出,

愈见娇妍.

人间的万象真理,

愈求愈模糊.

模糊中偶然见着一点光明,

真愈觉娇妍.

这个青年,就是当时21 岁的周恩来.20 世纪70 年代,为纪念周恩来总理对促进中日友谊而做出的卓越贡献,在日本有识之士的倡议下,人们将这首诗镌刻在一整块未经打磨的鞍马石上,安放在龟山公园的半山腰.天南海北的中国人来到岚山都不约而同地要来瞻仰总理诗碑,而对于南开人,能够在春日的清寒里拨开被樱花压得沉甸甸的枝丫看到熟悉的汉字、感受到伟人的少年情怀,除了敬仰,心里还有一种别样的温暖,仿佛这异国他乡的青山绿水也变得亲切了.

岚山嵯峨自古就是王公贵族、文人雅士度假观景、结庐隐居的胜地,大大小小的寺庙、神社、草庵和寻常民居混在一起,如明珠洒落等着人们去发现.过了渡月桥往北走,游人渐渐多起来,不一会儿大家都聚集在一座气场很大的建筑前——在日本文化语境中应该也称得上“巍峨”了,这就是世界文化遗产、临济宗的大本山天龙寺.这座寺院是室町幕府(1336—1573)的第一代征夷大将军足利尊氏(1305—1358)于历应二年(1339年)为祭祀与他分分合合、打打杀杀一辈子的后醍醐天皇(1288—1339)而修建的,寺院的开山祖师是曾被朝廷敕赐七大国师尊号的梦窗疏石(1275—1351).说起来天龙寺还与中国颇有渊源,寺院建造之初,资金短缺,足利尊氏和梦窗疏石商议制定了“天龙寺船派遣计划”,由幕府向中国派遣商船,将盈利用于寺院修建.梦窗疏石向幕府保举了九州博多的商人至本,与他签订合约“不管生意好坏,都向幕府缴纳五千贯”,而幕府也承担起保护商船的责任,使其不受横行于濑户内海的海盗骚扰.“天龙寺船”扬帆出海,往来于中日之间,使元朝时一度中断的两国贸易得以恢复,还成为足利幕府的重要经济来源,在中日交往史上留下了可圈可点的一笔.天龙寺于康永四年(1345 年)落成,在日本仿效中国佛教而建立的五山十刹制度中,它成为五山之首.岚山、渡月桥、龟山公园原本都属于天龙寺境内,也就是说,那时候在这里登山涉水逛上一天,实际上都没走出如来佛的手掌心.明治十年(1877 年),根据政府土地令,岚山周边53 公顷土地和整个龟山、嵯峨野约4 平方公里土地被上缴,现在天龙寺的占地面积约30 公顷,仅仅是当年的十分之一.

今天,很多人来这里倒不是为着天龙寺在日本佛教文化中的显赫地位,而是它那涵养着烟霞之志、山水之得的造园艺术.梦窗疏石不但是一代高僧,更是造园名家,曾亲手设计并主持建造西芳寺、永保寺、瑞泉寺、惠林寺等多处名园佳景,而天龙寺更是他晚年的压卷之作,对后世造园艺术影响深远.日本的造园艺术虽来自中国,也追求景观陈设与哲学观念、文化意识、审美情趣的圆融无间,但和中国园林的移步换景相比,日本庭园更倾向于一种、静观、静思的欣赏方式,而佛寺庭园更平添了一重神秘的宗教色彩——山色溪声皆有佛性.天龙寺庭园是典型的池泉回游式庭园,从大方丈望出去,广阔的曹源池一览无余,使人不禁疑惑:这与群山相映成趣的一池碧水、那高高低低的石头、五颜六色的树木、飞流直下的瀑布究竟是自然还是人工?回廊外,似乎触手可及的一块方形石头因为表面凹陷而积满了水,在阳光下亮晶晶的,水既不低于边缘又不曾溢出,像一块天造地设的通灵宝玉,这是雨水无心的创作还是谁在有意流露“满则溢”的禅思呢?洗手池边几朵娇艳的红茶花,是偶然落在此处,还是哪只纤纤细手清晨从枝头摘下的呢?或许,只有那永远在方丈里作“壁上观”、好像戴着黑边大眼镜的达摩祖师和只有在特别开放日才现身的云龙才知晓这些问题的答案吧.无论何时,天龙寺都是个让人想坐上整整一天的地方,天光云影从树梢上、湖面上、枯山水的白砂上掠过,“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心又成为皎皎的明月,人又成为自然的一部分,是欢喜,是忧伤,是慰藉,还是憧憬?感觉因人而异,但心里一定会有久违的平静与满足.

出了天龙寺的北门就是著名的竹林小径,两侧高耸入云的竹子密密匝匝、遮天蔽日,阳光像是被竹叶仔仔细细地筛过,滤去了一切杂质,却染上了灵动的绿色和淡淡的清香.第一次来这里的时候,竹林里静静的,弯弯曲曲的小径总也看不到头,偶尔听见人声却看不到人影.一脚踏进这个幽深的秘境,心里的杂念好像也被过滤掉了,只是一门心思地向前走,去找寻、去发现、去感受,哪怕只是一棵虬枝盘曲的树木、一股不知哪里冒出的清泉、一处寻常的民居、一间被竹篱围起的小店都让人觉得惊艳.然而,时隔十年之后,当我重游这片竹林的时候,却遭遇了太多的旅游团,尤其是邻国的一个团,服饰艳丽、大呼小叫.这时,竹子就只是竹子了,小径也不再值得流连,竹林的浓密反而助长了噪音的危害,让人只想快点儿逃走.怪不得人们常说“岁月静好”,让美更充分地被感受、被发现的秘诀原来是宁静.

这些竹子叫“野宫竹”,从天龙寺沿小径走不多远就看见一座用黑木建造的神社牌坊——鸟居,没有宏伟的建筑,甚至因过于简朴而透出些许荒凉,但这里却是京都香火最旺的神社之一、主要祈求“良缘”“安产”的野宫神社.天武天皇( 约631—686)执政期间,正式确立了“伊势斋宫”制度,从皇族中选择未婚少女前往日本神道教总舵伊势神宫,在那里代替天皇主持宗教仪式.斋宫们启程去伊势前要在野宫神社斋戒修行,确实,在繁华的京城可能再也没有比嵯峨野的清净之地更能洁净身心的地方了.野宫神社与“伊势斋宫”的传统曾出现在《源氏物语》的“杨桐”一卷,六条妃子正是在护送女儿去伊势做斋宫前,在野宫神社斩断了与源氏的万缕情丝.《源氏物语》成书年代久远,流传过程中可能多有散逸,不少情节让人感觉没头没尾,而源氏与六条妃子的爱恨纠葛却可以算得上想象力最丰富、情感逻辑最清晰的一段,一个忍受不了薄幸的誓言轻许,一个又承受不住一心一意的生命之重,一切分歧最根本的原因不是经历和身份,而是女人、男人对待情感的不同态度,这个无法消弭的分歧会导向怎样的结局呢?“秋别也是无限愁,虫声不绝离愁浓”.斋宫制度后来被废止,野宫神社也在时代的变乱中逐渐衰落,所幸得到皇室的保护而存留下来,如今它的黑木鸟居、柴垣木栅吸引着四面八方的人来感受平安时代的气息,来找寻《源氏物语》和野宫谣曲的意境.

如果在野宫神社已稍有倦意,不妨从近旁19 世纪风情的小车站搭乘嵯峨野蒸汽小火车沿保津川游览一番.在卡车和普通列车难以行驶的区域铺上窄窄的轨道,让满载物资的小型货运列车以25 公里的时速咣当咣当地从溪流峡谷的缝隙间穿过,从粉红、新绿、五彩、洁白的季节中穿过,曾经是嵯峨野的一道独特风景.或许正是因为这接近自行车的速度能让人更充分地饱览沿途风光,所以人们重新启用了嵯峨野的这条早已荒废的铁路线,将其改造为只搭载游人、只有四个车站的观光线路.极富装饰性的5 节车厢、木头椅子、电灯泡、冬季的炭炉,还有一节露天的车厢,少了现代的科技感,而多了一种质朴的人情味.我第一次坐小火车是在深秋,枫叶把山里的一切都变得红彤彤的,车上人不多,感觉自己和同伴一下子变成蓝精灵坐上了托马斯的玩具火车,车上最有权威的是那个制服笔挺、笑容可掬、喜欢唠唠叨叨讲讲笑话、唱唱歌的列车长.时而穿过隧道、时而越过峡谷,车厢里忽明忽暗,半途中还有个“大头鬼”不知怎么混上了车,愣头愣脑地整些恶作剧,让乘客们时时爆发出笑声和尖叫声.有时候列车就行驶在保津川上方,视线可以毫无遮挡地看到在下面体验漂流的人们,虽然船上的人、车上的人互相看不清样貌,却发自内心地向对方招手欢呼,这才是不折不扣的萍水相逢吧.中途停靠的时候,还可以到站台上和列车长合个影,这时候他不知从哪里变出一顶列车长的帽子,让你也神气一回.第二次坐小火车是十年后的初夏,车里人满为患,找一个能站稳的立锥之地也不容易,和一趟高峰时间的北京地铁没什么区别,天气本来不热,可每个人都一头大汗.站台上好多不苟言笑的工作人员在维持秩序,和列车长合影是不可能了,但“大头鬼”还会出现,看他艰难地在车厢里挤来挤去,忽然发现装妖作怪也是需要一定空间的,这倒是意外地把惊悚变成了滑稽.

乘小火车回到岚山站的时候可以继续沿竹林小径前行,不知什么时候就有一片四四方方的农田、几间竹篱草舍出现在眼前.其中有一间茅屋给我的印象很深,门口的墙上挂着一件蓑衣、一顶斗笠,院子里“数株柿树,枝叶纷披,遮蔽房檐”,还有大大小小刻着字的石头,据说从前这儿的主人是一位诗人,本打算拿院子里的柿子去换钱,谁知一夜风雨大作,把柿子都吹落在地上,诗人自嘲地给茅屋起了个现实主义的名字——“落柿舍”.有个老爷爷在一间小屋里孜孜不倦地给无数柿子形状的陶土风铃上颜色,满屋都焕发着黄澄澄的色彩.后来,我才知道这座茅屋的主人是俳句大师松尾芭蕉(1644—1694)最得意的弟子向井去来(1651—1704),他在竹林深处结庐而居,于民风淳朴的闲寂之所寻找创作灵感.芭蕉曾来此小住,还写下一组《嵯峨日记》,他说:尽管下雨的时候茅屋里潮湿发霉几乎无法居住,但户外却是“树影森森,殊觉可喜”.不知他们师徒身披蓑衣、头戴斗笠在竹林中漫步时,可曾吟咏过这样的诗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岚山之游每次都始于渡月桥,又回到渡月桥.深秋的暮色中,山被红叶渲染得五彩斑斓,河畔的店铺亮起星星点点的灯光,游人们纷纷踏上归途,不知疲倦的人力车还不时叮叮当当地飞驰而过.蓦然回首,或许忽然发现:那座154 米的长桥依然和歌川广重(1797—1858) 在浮世绘中所画的一样.这时,耳畔或许会响起一首歌:“在这多彩的季节,看渡月桥被染成殷红,对着静静的河水,许下小小的心愿,任流年飞度,愿这古老的景色永远不变.”

寻找论文范文结:

关于寻找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寻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