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文化方面有关论文写作技巧范文 和文化馆如何在文化扶贫工作中打造农村文化阵地类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该文是关于农村文化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文化馆如何在文化扶贫工作中打造农村文化阵地

出台《“十三五”时期文化扶贫工作实施方案》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进一步强化任务落实,发挥文化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扶志”“ 扶智”作用,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培育贫困地区群众创业创新智慧和力量的重要途径.文化扶贫目标必须精准精确,必须按照党、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要依据不同地域环境特点、民族特点和传统习惯有针对性地制定,激励贫困群众振奋精神,坚定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决心和信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脱贫攻坚为契机,全面提升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水平.

一、贫困地区文化馆基本现状

我国贫困地区的经济基础、自然资源、人文环境都有较大差距,所以在实施文化扶贫的时候要依据当地实际情况,规划多种建设模式,设定不同的衡量标准,充分发挥民族优势不搞模板化建设,让贫困地区的文化建设凸显地域特色、民族特色.

现阶段文化馆免费开放工作的目标就是实现全社会公共文化服务共享,在贫困地区实施精准扶贫,我们可以看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的非均等化现象凸显,文化馆在扶贫区域实现文化共享工作落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国家实施文化共享工程推动基层文化建设

2016 年全国文化事业费770.69亿元,十八大以来全国文化事业费增速每年超过10%,2016 年末全国共有群众文化机构44497 个,比2015 年增加206 个,从业人员18.2万人,比2015 年增加8531 人,2016年群众文化机构举办展览150128个,组织文艺活动106.5 万次,首次突破百万,举办培训班59.1 万次.2014 年,县以上文化馆等单位费用投入为292.12 亿元,占50.1%,比重比2013 年降低了1.3 个百分点;县及县以下投入为291.32 亿元,占49.9%,比重比2013 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东部地区文化事业费为242.98 亿元,占41.6%,比重比2013年下降了2.0 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为133.46 亿元,占22.9%,比重比2013年提高了0.3 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为171.15 亿元,占29.3%,比重比2013年提高了0.6 个百分点.2015 年以来,全国文化事业费投入重点向中西部扶贫开发重点县及县以下倾斜,先后组织实施了“百县万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示范工程”“中西部农村文化志愿服务行动计划”等项目,国家大力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文化建设重心下移,对发展落后地区加大文化建设投入.

2.精准扶贫成效显现与贫困地区群众文化需求激增的矛盾凸显

就全国而言,截至2015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1000 元,“十二五”时期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加1000 多元,年均增速达到两位数.增速连续6 年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连续11 年保持较快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连续五年缩小,由2009 年的3.33 比1 下降到2014 年的2.92 比1.2014 年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近7000 元,比2010 年增长近3000 元.食品消费支出比重明显下降,文教娱乐、通讯交通、医疗保健等消费支出不断增长.农村扶贫事业加快发展,全国贫困人口由2011 年的1.22 亿人减少到2014年的7000 多万人,5000 多万人摘掉了“穷帽子”.如发展相对落后的青海省2014 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282.7 元,比2010 年增加了3420 元,贫困人口减少到36.7 万人,53 万多牧民住上定居房.人们在物质需求得到提高后,农村现有条件下可提供的精神文化生活已经无法满足需求.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农民田间劳作的时间不断减少,闲暇生活时间越来越多,农村文化生活枯燥的矛盾开始显现,贫困农村尤其明显.农民迫切需要丰富多样的文化生活方式以填补自己的精神需求.看电视和手机上网是贫困地区农民现阶段最主要的娱乐消遣方式,公共文化建设中大量的文化设施和图书、光盘资料等沉积下来成了摆设,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基本为零,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公共文化服务远没有同步实现,也造成了不良文化乘虚而入.文化馆如何将公共文化服务深入到贫困农村成为全面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点和难点,是实现全民文化共享工程的“最后一公里”,是实现引导乡风文明建设,大力扶持和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不断提高贫困地区农牧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为扶贫攻坚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保障和实现农牧民群众的基本公共文化权益,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增强他们的精神力量,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促进农村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成为促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任务必须攻克的障碍.

二、贫困地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下我国贫困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也要看到在发展实施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只有解决好这些突出问题,文化馆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才能稳步推进,才能在扶贫攻坚中发挥扶智扶志激发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能力.

1.基层政府对文化扶贫重要性认识不足严重脱离了文化建设的土壤

在大多数贫困农村,基层领导干部对文化扶贫重要性认识不足,他们只是把发展经济作为农村的首要任务,忽视了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与农村经济、政治、社会发展之间协调统一相互促进的关系,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牧民群众日益富裕,但是在精神文化建设上依然贫困,一味地追求刺激享乐,自私自利,甚至有些村庄出现了骗婚产业等乱象,农村犯罪率不断上升,影响了社会的安定和谐,为农村小康社会的建成留下隐患.这种现象与文化建设滞后有直接的关系,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文化扶贫在一些农村的进一步实施.

2.群众自身的思想理念和文化水平严重制约了对文化建设的认识

由于经济条件所限,贫困农村群众在实际收入、认识水平、价值观、教育程度等方面都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标准存在较大差距.首先,我国有60%以上的农民依靠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长期以来,人们为了生计而到处奔波,只是为了解决温饱,对于享受文化服务兴趣缺乏.其次,由于贫困地区农牧民收入偏低,也就决定了农牧民在受教育程度和整体文化水平上呈现出普遍偏低的趋势,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和文化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师资力量不足、文化人才缺乏,教育资源的占有量和文化活动的开展远不如城市.因贫困落后,他们思想落后,理念僵化,传统守旧,大多数孩子只能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难以继续接受更高质量的教育和再教育.因此,贫困农村的农民在文化素质上短期内很难从整体上得到提高.第三,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受经济条件和地理环境的制约,人们会把更多精力放在外出务工、种植养殖、建房买车、婚丧嫁娶等方面,对文化生活的追求比较被动.

3.边远偏僻的农村地理环境

严重影响了文化建设的全覆盖经济落后的农村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有深刻影响.我国农牧区文化具有与当地环境相适应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征.许多农村地区处于较封闭的自然环境之中,是影响其公共文化建设的地理原因,这种地区人们的主要精神生活体现在宗教活动上,对其他文化价值的认同比较保守排斥.对于这样一个地区来说如果一直交通不便、人员分散,不能与外界进行很好的沟通和交流,没有机会进行学习和交流,就很难激发他们文化建设的热情,也不会产生内生动力发展经济脱贫致富.

三、推进农村文化扶贫的对策研究

如何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进一步推动农村文化扶贫的力度与广度,各地都相应采取了一些方法和措施.比如办好当地乡土文化、打造民族文化品牌、挖掘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等等,但与实际还是相差甚远,因此,加强农村文化扶贫工作的对策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

1.正确认识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走与时俱进的政策引导之路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核心思想,确定到2020 年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其中重点工作就是如何使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如何推动贫困地区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是我国实现脱贫攻坚目标,构建和谐社会是最基本的时代特征与时代要求,在这一进程中农牧民群众身上迸发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经济的活力,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精神文化领域的大变革带来的,在这个大变革中农民群众的心理态度、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顺应时代的发展朝着国家现代化建设方向改变,核心是文化建设和科学教育,这也是贫困地区实施公共文化建设内在支撑.贫困地区文化馆(站)、综合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占据和主导农牧区思想精神阵地,通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精神生活,提高贫困地区文明程度,激发贫困群众自我创新、自力更生、自我发展的能力,将扶贫先扶智作为文化活动的创编导向,深入农村生活,挖掘乡土素材,找准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方式,积极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与和谐相处的人文环境,减少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阻力和社会矛盾冲突,避免现代化进程容易出现的社会动荡.不断提高农牧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引导社会风气健康向上,崇尚文明、崇尚科学成为更多农牧民的行为准则.

2.以文化馆总分馆制和数字文化馆建设为契机,走农村文化资源共享共赢帮扶发展之路

推动文化扶贫是依托农村文化资源帮扶脱贫,优化基层文化资源配置、激活农村文化建设动力的有力抓手,可以很好地形成“上下级联动”优秀文化资源供给共享,总分馆制的推行是补齐农村公共文化发展短板,整合优势资源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重要举措.以省市文化馆为龙头总馆,以县乡级馆(站)为分馆支馆,以村社综合文化活动室为分站,各级文化馆业务部门从相关业务入手调动优势资源对口扶持,统一标准配置,实现自上而下统筹服务,总馆业务干部定目标定任务落实对口辅导任务,以绩效考核为动力强化责任激发工作动力.依托总分馆制的建设为县、乡、村统一构建信息化数字平台同步实现数字文化馆建设,以数字化大数据平台的网络教学和科学、艺术知识普及实现全网覆盖任务,实现线上线下无缝对接,将公共文化服务送到农村百姓身边.例如2015 年、2016 年青海省文化馆利用“双基联动,服务基层”探索总分馆工作机制,采取定向、单项、长期、短期等多种形式,每年为协议帮扶的15 个县开展培训、辅导工作,举办培训班每年不少于20 个班次,每年培训业务干部1100 余人,举办各类活动30 多场,受众近5 万人次.每年给予资金支持30 万元,有力地支持了县乡级文化馆(站)业务开展.

3.依托“文化志愿公益服务”和“公益艺术专家库”建设,培养一批农村技艺性人才走上致富之路

公共文化馆集中行业人才优势,将艺术院校、艺术院团演员、文化馆业务干部、艺术教师、社会文化志愿者、非遗传承人等列入本馆“文化公益志愿者名录”“公益艺术专家名录”,对名录中的志愿者和专家定期开展高层次培训,不定期安排他们进行业务技能比赛,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技能和专业领域的知名度.制定激励制度,按计划安排他们到农村牧区开展文化服务活动,在开展服务中发现乡土人才,重点培养有号召力的文化带头人,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文化“领头羊”的作用.指导他们组织本村社文化活动,积极引导政府资金对农村文化人才建设的投入,对他们组织实施的文化活动给予资金支持,对开展文化活动有特色、社会反响好,产生积极社会效益的要进行奖励和发掘推广.打造一支各具特色的文化人才队伍.推动当地文化资源与优势产业结合,实现文化扶贫、文化致富.将服务农村、服务农民效果作为考核内容,将考核成绩作为这些人才技术职称优先评聘的重要参考内容,对成绩突出者进行奖励,对敷衍懈怠者进行降级和除名.2015 年,青海省文化馆以“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文化工作者专项工作和全省文化为载体,邀请省民委、省住建厅、省艺术学校、师大、民大、社会传媒公司、社会艺术培训机构的专家和专业教师组成师资力量,对全省文化馆和部分文化站300 名业务干部、211 个乡镇长、500 名社会团体的文艺骨干和文化带头人进行集中培训,充分发挥了专家队伍的优势,为基层公共文化的建设提供了高质量的服务.

4.挖掘传统文化资源,依托文创产品,走产业化脱贫发展之路

文化自醒自觉,是指对本民族本村落文化的地位、作用、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的重新认识,以及对于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同志指出,“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我国文化强国崛起的根本,而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就扎根在广阔的农村牧区,在文化扶贫过程中公共门应当高度重视当地固有的文化传统和民间艺术,对文化传承人给予资助、对优秀民间艺术给予保护和提炼,对文化活动领头人、爱好者重点培养,发挥他们的“种子”作用,带动更多的人才参与文化活动,由被动参与变为积极参与,由自娱自乐发展为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项目,从小产业脱贫做成大产业富民,从小区域的文化交流到跨区域、跨国际交流,使贫困地区农牧民群众对本民族本区域的文化艺术充满自信充满自豪,自觉参与文化传承.例如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的热贡唐卡制作艺术,由寺院传承到民间传承再到享誉世界,由手工绘制艺术发展为整个区域的重点龙头产业,在藏区在全国都享有盛誉,还吸引许多国际客商前来订购.传统文化活动由群众自发兴起,是当地群众从生产生活中凝炼的艺术文化,适应他们精神文化追求的需要,因此当地群众的参与度极高,传统文化的提炼和创新有利于贫困地区文化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如互助土族的盘绣技艺经过土族妇女一代代的传承和改良已经发展成为土族文化产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经过专业设计团队的打磨和提升将土族盘绣传统技艺和时尚风格相结合迸发出新的活力,已经成为互助土族自治县班彦村文化脱贫的主推产业,盘绣不但为村民们带来了财富还走出了国门,不但亮相电视台还登上了纽约时代广场的大屏幕,只有群众积极主动参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才能更好地创造优秀文化产品,使优秀文化扎根农村扎根在人民中,凝聚精神力量,激发出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原动力和能力.

5.引导各方力量参与文化扶贫,让农村文化资源动起来

文化扶贫与公共文化服务全面覆盖乡村必须在基层政府和公共门相互配合共同发力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也是实现公共文化在乡村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农村群众极大获得感和自生动力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鼓励奖励自办文化,推动贫困地区农牧民群众自办文化的兴起是公共文化馆盘活农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化资源的重要抓手,农村文化服务中心和农民自办文化的繁荣发展是吸引广大农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服务农民群众享有文化权利的主要平台,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引导文明乡风、传播主流价值观的核心阵地,基层政府在统筹规划城乡发展中,筹措资金和组织文化馆结合本地区传统节日和农闲时间,指导开展节庆文化活动、手工艺培训、民间艺术展览、民间音乐会、歌会、艺术大赛等,文化馆应鼓励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创作出更多更好贴近农民真实生活和情感、深受广大农牧民群众喜爱的文艺作品,指导农牧民群众参与创作演出,讲农牧民自己的故事,演身边的感人故事,宣传科学文化破除封建迷信,引导农民崇尚科学,依靠科学发展致富,坚持先进文化内容,抵制庸俗、媚俗、低俗的文化内容和表演形式,教育广大农牧民群众遵纪守法,坚决抵制内容涉及表演、光盘书籍、、迷信集会等违法活动,促进农民自办文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6.完善乡镇文化干部和农村文化人才激励机制基层政府和县级公共文化馆应当保证专业人才队伍的稳定性,特别要保障支持文化站专干的业务培训和文化活动,出台相应政策和制度鼓励艺术院校志愿生、教师、艺术专干等人才积极投身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保障他们开展文化活动的经费和物资,肯定他们的业务成果,对他们提供待遇保障,积极培养农村文化骨干,鼓励民间艺人发挥传承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的传带作用,支持文化能人开展丰富多彩的节庆文化活动,牢牢占领农村精神文化的主阵地.结合“三区建设”“春雨工程”等机遇培养更多有能力能吃苦的文化人才.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农村文化人才和基层文化工作者予以表彰奖励和经费支持,使乡镇农村文化人才队伍能沉下心来搞好农村文化工作.

7.积极引导社会资源投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农村公共文化建设领域是我国重要的意识形态建设领域,也是我国迈入小康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最重要的领域,近年来在政府主导下不断加大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每年逐步加大向社会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资金预算,在政府的监管下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由“政府端菜”向“百姓点菜”转变,积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供给侧改革.另一方面文化馆实施建立理事会为主要形式的法人治理是实现社会机构和社会资源在公共文化机构统筹主导下有序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改革探索,是财政资金对农村牧区投入不足的有益补充,是引导社会艺术人才公益服务农牧区文化建设的需要,因此只有在政府主导下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整合多方资源,以财政购买和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公益支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重点建设文化广场、农村小舞台、文化信息电阅室、数字图书馆、流动文化服务、文化惠民工程,购捐舞蹈服装、乐器、音响,帮助培养农民文化带头人、手工艺爱好者等,才能解决好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和人才单一、短缺的问题.

贫困地区开展脱贫攻坚实现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没有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同步构建的内在支持和驱动,农村经济发展就会失去活力,人们的精神空虚、道德沦丧,人们就会变得唯利是图、急功近利,有序科学的经济体制难以建立,经济发展不可持续,文明成果必遭破坏.在全力推进贫困农村发展经济过程中如果忽视文化建设,有可能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如果人们失去了精神文化的支撑和导引,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建设发展就会失去动力和方向.时至今日农村牧区公共文化建设仍然是农牧区各项事业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和崛起,首先就要对文化进行发展和推动,只有各民族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才能使中国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只有实现农村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协调发展,才能实现小康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文化论文范文结:

大学硕士与本科农村文化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农村文化方面论文范文。

1、农村文化产业概论论文

2、农村新技术杂志

3、企业文化期刊

4、中国文化论文

5、企业文化杂志社

6、企业文化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