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克思相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与马克思生态观创见:人和自然的三重关系有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

本文是一篇关于马克思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马克思生态观创见:人和自然的三重关系

〔作者简介〕刘双双(1988-),女,江苏淮安人,淮阴师范学院讲师,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态马克思主义;江雪松(1977-),男,江苏泗阳人,淮阴师范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

〔摘 要〕马克思生态思想是在资本扩张、社会关系异化、自然观扭曲、生态帝国主义抬头的特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从时间维度探究,马克思生态思想有其丰富的理论意蕴,它由人和自然的"平衡"、"对抗"与"和解"三重关系构成.马克思生态思想中人和自然三重关系的发展是一个辩证的运动过程,在探讨如何推进生态文明螺旋式前进发展,并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国际关系方面提供新启示方面,提供了有益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马克思生态观;生态文明;循环经济;科学生态观;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155(2018)02-0011-06

当今世界社会问题交织,生态问题已经上升为全球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虽然马克思生活的时代生态问题还未如此严重,但是他已经开始关注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其著作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思想,为我们探索解决生态问题和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基础.

一、马克思生态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

马克思生态思想的产生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特定的社会条件和历史背景.资本扩张、社会关系异化、自然观扭曲、生态帝国主义抬头促使马克思开始关注生态环境恶化问题,进而形成了自己的生态思想.

1.资本扩张

资本主义是一个充斥着"资本"的社会,"资本"代表着财富,能带来剩余价值,"资本"越多,财富越多.资本主义社会就是遵循这样的"资本逻辑"生产方式,利用资本扩张和生产积聚来获得巨额利润.马克思清晰地概括了资本贪得无厌的本性和破坏性,他指出:"只有资本才创造出资产阶级社会,并创造出社会成员对自然界和社会联系本身的普遍占有.……自然界才不过是人的对象,不过是有用物;它不再被认为是自为的力量;而对自然界的独立规律的理论认识本身不过表现为狡猾,其目的是使自然界(不管是作为消费品,还是作为生产资料)服从于人的需要.资本按照自己的这种趋势……破坏这一切并使之不断革命化,摧毁一切阻碍发展生产力、扩大需要、使生产多样化、利用和交换自然力量和精神力量的限制."[1]在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根本目标的资本逻辑统治下,自然只是作为资本的要素和工具服务于资本增值逻辑.资本主义在"资本逻辑"支配下遵循着"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浪费"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模式.利欲的膨胀带来了更加猖獗的资本和生产扩张.为了获得生产资料,资本家无度地开采自然资源、破坏自然环境."人消灭植物,是为了腾出土地播种五谷,或者种植树木和葡萄,他们知道这样可以得到多倍的收获."[2](P558)"曼切斯特周围的城市……这是一些纯粹的工业城市……像波尔顿、普雷斯顿、威根、柏立、罗契得尔、密得尔顿、海华得、奥尔丹、埃士顿、斯泰里布雷芝等城市……到处弥漫着煤烟."[3](P323-324)资本的扩张以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强制性占用和非理性支配为手段,不可避免地会带来环境灾难.

2.社会关系异化

生态危机的显性表现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冲突,其实质是隐藏在背后的社会关系异化,即人与人关系的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关系和生态失衡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人本应处于自由自觉的状态,作为类存在物占有自己本身,共同享有物质财富和自然资源.但是在工业社会,一部分工厂主发展为资本家,一部分被竞争淘汰的工厂主沦为雇佣工人,社会日益分裂为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他们财富不均等,地位有差别.人和人平等的社会关系就被打破,人和人之间只剩下的金钱关系.资本家靠剥削无产阶级的财富来增加自己的财富,而财富总量的增加又是通过掠夺自然资源、破坏环境以扩大生产来实现的."工人和资本家同样苦恼,工人是为他的生存而苦恼,资本家则是为他的死钱财的赢利而苦恼."[4](P119)资本主义社会以私有制为基础,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劳动和劳动产品以及生产的剩余价值实施"私有权",从而获得无限多的物质财富.这种人和人关系的异化是环境破坏的"始作俑者".

3.自然观扭曲

马克思认为,"在私有财产和金钱的统治下形成的自然观,是对自然界的真正的蔑视和实际的贬低."[4](P52)以此,托马斯·闵采尔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认为下述情况是不能容忍的:"一切生灵,水里的鱼,天空的鸟,地上的植物,都成了财产;但是,生灵也应该获得自由."[4](P52)

自然观扭曲源于人们认识能力的矛盾性,是人的认识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矛盾.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把自然是对人类免费的馈赠作为基本原理,认为自然是人类目的的手段和工具,是从属于、依附于人的活动,人类可以免费地、毫无节制地任意挥霍自然资源、破坏自然环境,"征服自然"、"控制自然"、"改造自然"、"支配自然"的言论喧嚣尘上.这种把人和自然割裂开来的认识是形而上学的,是不利于两者的统一的.马克思曾经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2](P560)其次,人的认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那些只是在晚些时候才显现出来的、通过逐渐重复和积累才产生效应的较远的结果,则完全被忽视了"[2](P562).在生产和交换过程中,资本家所关心的只是劳动最近的、最直接的效益,而对自然破坏的影响会在他们后代中体现出来,但这都不是当代资本家所关心的."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2](P560)自然观扭曲的主要表现是人和自然关系的对立,以及发展的非可持续性.这会造成对自然环境一味的索取和破坏.

4.生态帝国主义抬头

随着资本的全球性扩张,环境问题逐渐波及发展中国家.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剥削"、"转移"、"嫁接"等手段来缓解本国生态危机,这就是资本主义国家所推行的生态帝国主义.马克思在《宣言》中就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5](P35).虽然各国之间的共同利益在增加,但是面对各自特殊的生态利益时,发达国家还是会利用自己的经济优势、技术优势把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具体来说,在政治上,资本主义国家主要通过采取环境外交,以保护全球环境为借口,干涉他国内政;在经济上,利用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增长上的强烈愿望,凭借其资金和技术上的优势,以帮助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为理由,向其"转移"高污染、高能耗产业.这种代内不公的行为使资本主义国家间接地远离了环境危机,进而更加肆无忌惮地破坏自然;而发展中国家处于弱势、不公平地位,虽然身受环境污染的危害,但是它们的发展受制于资本主义国家,无法反驳、对抗这种生态帝国主义的侵害.自然环境就在矛盾双方的侵害和妥协中产生愈演愈烈的危机.马克思恩格斯就曾指出:"既然正确理解的利益是整个道德的基础,那就必须使个别人的私人利益符合全人类的利益."[3](P231)因此,建立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命运共同体是促进人和自然永久发展的必要条件.

资本扩张带来了资源掠夺和环境污染,社会关系的异化造成了对私有财富占有的利己之心,自然观扭曲遮蔽了对人和自然之间关系及可持续发展的考量,生态帝国主义利用"经济依赖"和"霸权政治"造成了"代内不公"和"代际不公".这些社会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马克思对生态问题的关注,也构成了马克思生态思想的中心内容.

二、马克思思想中蕴含的生态思想

国外的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研究较早,主要焦点集中在马克思思想中是否包含生态意蕴.争论主要分为两派,一派认为马克思的观点中毫无生态思想,马克思是人类中心主义者,其著作中渗透着浮普精神,主张不顾自然的承受力,支持工业化;另一派认为马克思是有生态思想的,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批判的过程中也透露着对人和自然现实状况的关心.而国内鲜有学者质疑马克思生态思想,也缺乏对马克思生态思想内涵的深挖,只是单纯地介绍西方的研究成果,并结合中国特色研究其现实价值.可见,中国学者对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研究是处于落后的被动地位.因此,我们要带着审慎的态度去寻找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社会根源、理论依据、具体内涵以及现实启示,以扭转这个局面.

马克思生活在工业革命初期,当时的主要问题并不是生态问题,但是马克思根据当时出现的环境恶化现象,已经开始积极关注生态问题.马克思思想中确实蕴含着生态内涵.MEGA(Marx-Engels-Gesamtausgabe,《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中最新出版的马克思自然科学笔记为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确证提供了新的依据.

在新发布的MEGA中,马克思的笔记中有一半是与自然科学相关的内容,研究涉及生物、化学、地质学、矿物学等.从1868年以后,马克思对生态的关注很大程度上受李比希《农业化学》的启发,《资本论》(第一卷)中对现代农业的批判就来源于此.在"现代工业和农业"这一章,马克思提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现代密集型农业发展模式造成了农村人口向城市聚拢,造成在城市消耗掉的食物无法回归土地,造成土壤肥力流失.这是马克思"代谢断裂"思想的萌芽.在这一章的脚注部分,马克思写道,发现现代农业的毁灭性影响是李比希的伟大贡献之一.李比希在《农业化学》中批判资本家的"强盗行为":一味追求利益所得,而忽视自然的承受力,导致土壤枯竭.这启发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受杜林思想的影响,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的手稿中提出,要建立一个未来社会,在这个社会里,城乡冲突不再存在,联合起来的人合理地协调和自然之间的代谢交换.李比希理论明显带有马尔萨斯主义色彩,而马克思则开始转向"农业物理学"研究.他逐渐意识到生态可持续性和资本主义生产对木材不断增长的需求之间的巨大压力,因而他超越李比希理论里的土壤肥力思想转而研究更广意义上的森林伐木问题.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的手稿中已经注意到,在私有财产制度下,森林砍伐是不可持续的.同时,马克思生态思想也涉及到畜牧业,他谴责资本主义屠杀动物来获取利益,但是仍然支持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马克思清醒地认识到,李比希的理论并没有完成对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他试图通过借鉴生态学、农学和植物学等不同领域的新研究来发展和拓展生态批判视野.所以,马克思思想中的确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但是没有以著作的形式系统地呈现,而是散布在他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中和对自然科学的研究中.

马克思的生态思想还受黑格尔、伊壁鸠鲁和费尔巴哈的影响,是对他们自然观的继承和发展.在马克思之前,出现过以黑格尔为主要代表的唯心主义自然观和以伊壁鸠鲁和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自然观.马克思抛弃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吸取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伊壁鸠鲁、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在实践基础上去理解人和自然的关系,使主体和客体达到了统一.

马克思生态思想是围绕人和自然关系这一核心范畴展开的.除了上面提及的"代谢断裂"、"社会联合体"、"绿色科技"、"自然观"思想外,马克思思想中究竟还有多少其他的生态思想,仍然有待进一步挖掘研究.

三、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具体内涵

在马克思的时代,资本主义才刚刚起步,生态问题并未凸显,但是马克思在揭示和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通过敏锐的洞察力已经发现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在著作中也经常谈及对生态环境的担忧和现实环境问题.当前大部分学者对马克思生态思想研究的视角较为单一,也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果,但是目前较少有学者对马克思生态思想进行全面的梳理和总结.因此,笔者在研读马克思经典著作的基础上,试图总结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具体内涵,旨在为当今社会解决生态问题提供新的视野和科学的方法论基础.

人和自然是马克思生态思想的核心范畴,是理解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理论基石.马克思生态思想就是在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基础上,在研究人和自然关系动态演变的过程中形成的.人和自然关系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发展,经历了"平衡"、"对抗"与"和解"的运动过程,最终达到统一.

1.人和自然的"平衡"关系

在原始社会,即人刚由猿演变而来的最初生存形态,人和自然处于最朴素的"平衡"状态,自然影响人,人也在自然可承受的生态限度内改造自然.马克思把人和自然的关系设定在"平等"对象性关系上来考察人和自然的本质属性.人自从产生以来,一直与自然紧密相连,正如马克思所说,"在自然界中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发生的."[2](P558)首先,人是自然的产物."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6]那些"现实的、有形体的、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呼吸着一切自然力的人","本来就是自然界"[7](P167).其次,人依赖自然而存在."人靠自然界生活.自然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7](P95)人必须依靠生活资料生存,生活资料来源于自然.最后,人和自然相互影响,相互统一.一方面,人受客观自然条件的制约.自然资源、地理环境、生态系统的平衡都会对人的生存乃至发展造成巨大影响."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8](P324)另一方面,自然也受人类实践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具有计划性和目的性.利用自然资源,并在自然界开展实践活动,势必对自然环境造成积极或是消极的影响."一切动物的一切有计划的行动,都不能在地球上打下自己的意志的印记.这一点只有人才能做到."[2](P559)

实践是人生存的基本方式.作为人与自然对象性关系存在的基础,实践体现了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哲学维度.人和自然不是孤立的对象性存在,而是处于动态的发展过程中.实践就是人和自然发生作用的载体,人通过实践活动获取自然资源、改造自然为我所用,自然也在人的实践活动影响下烙上了人的烙印.正如马克思所说:"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那个自然界,不是费尔巴哈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界;这是除去在澳洲新出现的一些珊瑚岛以外今天在任何地方都不再存在的、因而对于费尔巴哈来说也是不存在的自然界."[4](P530)而人通过实践活动作用于自然界产生各种社会关系,成为具体的具有社会属性的人."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8](P301)马克思生态思想最显著特征是:不脱离人的实践活动,在实践基础上考察人化自然,这是与以往唯心主义自然观和旧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本质区别和重大突破.

2.人和自然的"对抗"关系

马克思没有脱离历史孤立地研究人和自然的关系,而是深入到社会--历史领域中进行考察.在遵循资本逻辑的社会形态下,人和自然愈发处于"对抗"关系中,陷入一种"持久的冲突"之中,这是人和自然关系的第一次否定.

人本应是自由的个体,统一于人的类本质.可是,在以利润为最高旨向的资本主义社会,人和自身的关系发生了扭曲.劳动者和劳动行为、劳动者和劳动产品、人的类本质和人、人和人之间都发生了异化.劳动本是一种自由自主的活动,现在劳动却成为锁链压迫着劳动者,劳动"在他们那里已经失去了任何自主活动的假象,而且只能用摧残生命的方式来维持他们的生命"[4](P716).劳动产品也成为异己的东西,归资本家所有.这样的人已远离作为类本质的人的属性,并且也必然和周围的人的关系发生异化.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获得的不是劳动的满足感,而是压迫感;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不能自由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异化劳动限制了其能力的全面、健康发展.人的异化带来自然的异化,在利益的驱动下,人站在了自然的对立面,任何生产活动的开展都以利润为最终诉求,不顾对自然造成的消极影响.资本家为了扩大生产,无限度地攫取自然资源,排放废弃物到自然界,造成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生态链、食物链出现断裂,自然逐渐演变成异己的力量.

马克思生态思想中蕴含着深刻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矛盾的观点.在资本贪婪本性的支配下,自然的内在价值被用于生产过程,表现为使用价值.而生产出来的商品在交换过程中产生价值.这样,就形成了自然(内在价值/使用价值)和价值(交换价值)之间的矛盾.资本家是在牺牲自然的使用价值的基础上欲求获得无限多的物质财富价值.在资本主义社会,自然资源成为交换价值的来源,为了使自然资源变得稀缺而被垄断,资本家会对其进行破坏.如,在丰收季节,荷兰殖民者把肉豆蔻树的花蕾或绿叶摘掉;为了缓解生产过剩所带来的经济危机,资本家所采取的策略就是消灭大量生产力,焚烧商品,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总是不仅有很大一部分制成的产品被毁灭掉,而且有很大一部分已经造成的生产力被毁灭掉."[5](P37)而当商品数量下降,供少于求时,资本家就可以抬高,赚取更多的利润.

马克思考察了生物学上的新陈代谢概念,发现自然中也存在着自然代谢规律,即自然界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交换;社会中也存在社会代谢规律,即人和自然交往过程中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自然代谢促进社会代谢,社会代谢再反过来补给自然代谢.自然内部有特定的生态循环系统,维持自然之间的自我代谢.人类为了生活和生产需要,利用自然物质生产出相应的商品,在生产过程中余下的"生产排泄物"和商品消费产生的"消费排泄物"再返回自然界,供给自然代谢的养分.这样自然代谢和社会代谢处于循环往复中.就像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说:"经济的再生产过程,不管它的特殊的社会性质如何,在这个部门(农业)内,总是同一个自然的再生产过程交织在一起."[9]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的驱利本性使资本积累的手段无所不用其极.资本家不惜以破坏甚至毁灭自然为代价无穷尽地"剥削"自然.马克思特别考察了19世纪的英国土壤危机.圈地运动导致城乡分离,大批农民集中到城市,土壤作物也被运至城市,然而消耗掉的物品却被堆成垃圾,无法回到农村的土壤,因此土壤缺少生长的肥料,作物无法继续存活,继而人类也将缺少供给的物品.马克思认为,这类生产"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归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10].因此,社会代谢的变化导致自然代谢中断,这必然再反过来影响社会代谢的顺利进行.这就产生了整个循环系统的"代谢断裂"."与资本主义增长相连的社会与自然的脱节,代谢断裂在一个接一个的生态系统中产生,在强度和规模上都成倍地增加--因为这个制度的社会代谢在每条战线上都被推向了对自然的征服."[10]

马克思生态思想中也隐含着绿色科技观点.正是由于人和自然处于"对抗"关系,马克思尝试用科技手段缓解环境危机.虽然马克思承认科技手段对人和自然的侵害,比如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不仅体现了劳动技巧的提高,也反映了其破坏土地技巧的进步,在农业中运用的科学技术使土壤肥力增加,可是也造成了土壤持久肥力的缺失.比如在土壤养分不断锐减的情况下,他们采用化肥来维持生产活动,这并没有从源头上根本解决环境危机,反而造成了更严重的环境问题,化肥被排放到水里导致了水土流失、水源污染、河流富营养化等危机.但是,如果正确使用科技,则可以缓解自然危机,解决环境恶化问题.马克思指出:"机器的改良,使那些在原有形式上本来不能利用的物质,获得一种在新的生产中可以利用的形式;科学的进步,特别是化学的进步,发现那些废物的有用性质."[11]"化学的每一个进步不仅增加有用物质的数量和已知物质的用途,从而随着资本的增长扩大投资领域.同时,它还教人们把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中的废料投回到再生产过程的循环中去,从而无需预先支出资本,就能创造新的资本材料"[12].所以,马克思赞同并且鼓励用绿色科技来发展生态产业和循环经济.

3.人和自然的"和解"关系

在原始社会,人和自然的关系处于动态"平衡"中,但是马克思不是主张回到原始自然去,而是致力于实现人和自然在"和解"关系中朝着可持续发展出发.这是对人和自然原始"平衡"关系的否定之否定,是人和自然关系的最终价值旨向.

在马克思思想中,特别是劳动价值论中,的确包含有人类中心主义色彩,但是马克思的人类中心主义不是绝对地征服自然为人服务,而是要达到人类的持久可持续发展.自然具有"先在性",人类是在自然的基础上产生的,依赖于自然.人类的进步,反过来也会促进自然的平衡发展.以此说来,人和自然是共生的.

要解决生态问题,达到人和自然关系的和谐统一,就不能片面地将人道主义或自然主义作为理论基础,而应运用辩证的方法,舍弃两者之间的斗争性,把"自然界的人的本质"或"自然界的人类主义"与"人的自然的本质"或"人的自然主义"统一起来.马克思为之奋斗一生的人和自然的合理状态应该是这样一个社会:"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但是,这个领域始终是一个必然王国.在这个必然王国的彼岸,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挥,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13]

马克思生态思想的根本旨归是建设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的占有;因而,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8](P297)共产主义社会中人和自然的真正"和解"才是人和自然关系的应有之义.

四、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当代启示

马克思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对我们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绿色、清洁、美丽的世界提供了新的启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变革政治制度:消灭私有制

当今世界,自然环境危机重重,很多国家企图通过技术手段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来解决环境问题,这纯粹是乌托邦式的幻想,他们没有从源头上寻找答案,自然危机只会更加严重.想要彻底解决环境问题,促进人和自然和谐发展,我们就要根除造成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私有制.

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是资本主义社会最根本的矛盾.在私有制下,生产资料及全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资本家以获得高额利润为目标,后果就是对劳动工人残酷压迫和对自然严重破坏."现代的资产阶级私有制是建立在阶级对立上面、建立在一些人对另外一些人的剥削上面的产品生产和占有的最后而又最完备的表现."[5](P45)因为私有制根本社会制度的存在,人们一切以利益为重,工人和自然只是工具,被无情地摧残.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5](P45)因此,消灭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是实现人和自然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促进经济革新: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只注重发展的速度而忽视发展的效益,更不考虑经济发展给环境带来的不可修复性的破坏.我们应该摒弃这种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的发展模式,促进旧经济模式转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运行遵循"自然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生产模式,把废弃物回收再利用,一方面,可避免废弃物带来的环境污染;另一方面,也可提高物品利用率,节省替代性自然资源的消耗.

3.强化社会保障:完善监督体系

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垃圾,为了节省成本,工厂主省略必要的净化程序,把污染物排放到大自然中,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环境问题,空气污染、土壤污染、水污染等使患慢性疾病及死亡的人数逐年攀升.无限度地砍伐森林、滥用自然资源造成了水土流失、山体滑坡、沙尘暴以及对生物多样化的破坏,越来越多的物种濒临灭绝.总书记强调,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人人平等,任何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惩罚.所以,政府应制定科学严谨的"生态红线",制定法律法规对破坏环境的行为依法处罚,严重者进行刑事处罚,并设立自然资源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制,加大监管力度,公平、公正、公开地对待任何违法行为,绝不纵容破坏人类生存根本的恶行.

4.完善文化制度:树立科学生态观

生态环境破坏在很大程度上受人们落后意识形态的影响.一方面,"自然是免费的馈赠"的自然观使自然处于被利用、被支配的弱势地位;另一方面,人们异化的消费观念带来了疯狂的消费行为,掩盖了真实的需求,这些给自然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自然环境被任意"摆布",资源大量浪费,垃圾遍地可见.因此,树立科学、理性的生态观对于构建绿色生态环境至关重要.首先,应该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眼光不局限于当前的利益,而是要长远地考虑到子孙后代的发展,不能怀有"先污染后治理"的投机心理,否则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可怕局面.其次,要辩证地看待和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自然都不是孤立地、单独地各自存在着,而是处于相互依赖、相互发展的共生关系中.破坏自然,就是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生存、发展的条件.最后,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避免过度消费和虚假消费,寻找心中真实的声音.现代狂热的消费潮泛滥,"双11"、"黑五"的商品消费达到史无前例的规模,这些消费中的绝大部分都是虚假消费,消费者获得的是企图慰藉劳动压迫感的"假愉悦".

5.重视国际共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面对日益严重甚至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生态危机,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意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企图通过"剥削"、"转移"、"嫁接"等手段将环境污染"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这是的生态帝国主义行径.我们应致力于构建国际政治新秩序,打破"资本逻辑"的束缚,在权力、责任和义务相统一的基础上,共享自然资源,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改造自然,实现"双赢"、"多赢"和"共赢".其次,应倡导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新秩序,国家内部、国家之间、世代之间平等享有自然资源,谴责任何生态特权和生态帝国主义行为,共同维护世界生态平衡.最后,各国应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合作探索"绿色生态"新路径,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

生态问题是关系人类生存的根本问题,没有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生存将难以为继.马克思生态思想意蕴丰富,为我们探析生态危机提供了新的视野,为我们更好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0][美]布雷特·,约翰·贝拉米·福斯特.二十一世纪的马克思生态学[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3).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李淑芳)

收稿日期:2017-03-01

基金项目:2017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重点项目"建设法治经济进程中的江苏区域劳资纠纷化解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7ZDIXM028)的阶段性成果.

马克思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马克思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马克思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1、马克思中学毕业论文

2、马克思主义论文

3、马克思主义杂志

4、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

6、马克思哲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