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方面论文写作技巧范文 与不要让汉字没有了文化由一道象形字试题想到的方面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本文关于汉字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不要让汉字没有了文化由一道象形字试题想到的

蒋丽莉

【摘 要】汉字作为连接所有中国人的文化纽带,承载着中国人独有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然而汉字背后蕴含着的传统文化,却渐渐隐藏在了汉字的“读、写”功能之下.基于对新课标和苏教版教材的解读,在尊重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尊重汉字构字规律的前提下,汉字文化的渗透应贯穿识字教学的始终.

【关键词】字本位;生本位;汉字文化

【中图分类号】G623.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09-0025-03

【作者简介】蒋丽莉,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南京,210002)教师,教师.

2015年7月3日,南京某区一年级语文期末考试卷成了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媒体报道标题赫然写着:“一年级语文期末考试题,中文系硕士妈妈哭晕在厕所!”这可怕的题目竟是试卷中的第三项“看图看拼音写字词”中的4个看图写字(如图1).家长们对此题评价道:“要是不百度,4个字能认识俩的那就算是高才生,认识4个的估计得是文献学博士!”那么,这样的一道题目,到底该不该出现在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试卷上?

一、“考”与“不考”?谁来为考试的方向点盏灯

考什么意味着学生学什么.蕴含“汉字文化”的题目能不能考?识字教学究竟在让学生学什么呢?识字教学应该走向哪?“课程”和“教材”也许能为我们指明方向:

(一)课程的导向——“生本位”“字本位”

2011年,新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出台.新课标在第一学段的“识字与写字”中将“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放在了第一条,并在第二学段中依然强调“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关于当前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识字教学应充分考虑汉字的特点,以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同时,让学生在识字过程中初步领悟汉字的文化内涵.”可见“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初步领悟汉字的文化内涵”就是识字教学应该努力达成的目标.

新课标和《指导意见》在向我们昭示:识字教学应该基于学习者的特点、汉字的特点.

1.生本位.

低年级学生识字教学,要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用实物、图片等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游戏、竞赛等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建立起汉字“音、形、义”之间的联系.识字教学中曾经出现的反复机械式的抄写,枯燥乏味的笔画笔顺的重复练习,给予学生的只是汉字“难学、难写、无趣”的可怕印象.在这样“为教而教”的教学中,不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不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怎么愿意主动识字,又怎能体会到汉字背后那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呢?正如戴汝潜教授在他的著作《字本位与语文课程教学》中所言:“脱离儿童识字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而单纯地从文字学、语言学,甚至文学鉴赏出发而确定教学法是不行的.其中识字的兴趣动机、记忆规律、联想特点、思维品质、情感需求,以及学生的用脑健康、个性特征和成长需要都直接影响识字教学的效率.”[1]

2.字本位.

这是一种“颇有发展前景的语言理论”.人们将以字为汉语基本结构单位的语言研究思路称为“字本位”.把“字”看成汉语基本结构单位就是在强调汉语的“根”是音、形、义三位一体的“字”.汉字就是运用神奇的偏旁部首和有趣的构字规律(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构建出的一幅幅生动有趣的画.当学生明白了其中的字理,学习自然事半功倍.比如,学了“贝”字并懂得贝壳曾经作为货币,那么,学到“贵”“赚”“财”“购”“赔”等字时就能够自觉地用“贝”的这个意思去拆解它们的形、义.孤立的“字”有了意义的归属,连成了一串字.“学习语言就是在学习适合汉字文化的思维方式”[2],作为教者,我们应该明确,在语文学习中,汉字是一切学习的基础,让学生“喜欢上汉字”,愿意“自主识字”显得尤为重要.

当学生有了主动识字的愿望,就会在自主识字的过程中去主动探寻汉字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这必然会提高识字的效率.

因此,当教师以生为本,将“汉字”“文化”“兴趣”有机地整合时,识字教学也自然有了方向.

(二)教材的方向——变“教材”为“学材”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一年级上学期到二年级下学期,每本书中都有8篇集中识字的课文,其中除了“韵文识字”和“认一认”外,还有12篇集中识字的课文.依据张庆主编对于识字教学形式的分类,笔者将后三册书中“看图会意识字”“转转盘识字”两种识字形式所涉及的课文进行归纳、整理,试图窥见编者想传达的识字教学的方向.

1.让学生习得一点学习汉字的方法.

“转转盘识字”是苏教版教材的首创,受学生游戏的启发,因此“趣”字当头.“趣”的背后是汉字中“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没有死板的说教,只是在游戏中“丁”“也”“工”“苗”“包”和不同的偏旁组合,而变成了不一样的文字.有趣的是:组合成的新生字,读音都有相近之处,而字的意思也和所组成的偏旁有密切的关系呢!

学生在变一变、认一认的过程中能有所发现,能习得形声字构字的特点,无需教师教“形声字等于形旁+声旁”的公式.在今后的学习中,学生自然也会将具有构字规律的字组合在一起,提高识字效率.

2.为学生埋下一颗热爱汉字的种子.

苏教版一下《识字3》是“看图会意识字”的第一课,课文将“实物图—古文字—楷体汉字”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向学生展示了汉字起源、演变的过程和规律.

苏教版一下的《识字7》,二上的《识字3》《识字7》都是利用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感知图与字之间的联系.“不正”为“歪”,“上小下大”为“尖”,“一只鸟张嘴叫”为“鸣”,没有刻意地讲解“会意”,却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古人有趣的构字方法:当两个汉字组合在一起构成新字时,两个汉字的意思也组合在一起成了新字的意思.

《汉字王国》一书的序言中写道:“一个个汉字为什么是这个样子?那一笔一画代表着什么?它们最初的形式如何?”[3]瑞典汉学家林西莉女士带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极度热爱,用15年的时间完成了与汉字的故事.与她相比,我们却对自己母语中所蕴含的文化知之甚少.因此,识字教学的目标不能仅仅停留在让学生会读、会写生字,教者更应该在适当的时候,选择适当的汉字,将“汉字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学生的心里.教学苏教版一下“练习7”时就和学生好好地玩玩汉字画,体会古人运用象形汉字的独特美;教学苏教版二下“练习6”时就静下心来让学生用文字画来说说故事.只要坚持,相信这颗种子终会长成一棵“汉字树”.

3.让学生养成一种关注汉字的能力.

苏教版教材中最令人称道的是编者在有意识地培养低年级学生关注汉字的能力.在苏教版一下“练习2”的“学用字词句”一项中出示了一段描写春天的文字,引导学生关注“河、池”都有“氵”,“跑”“跳”都有“”后,找出文字中还有哪些字有相同的偏旁,想想为什么带这个偏旁.学生习得生字:蝴、蝶、蛙;池、游;花、草.在“练习4”的“学用字词句”中出示了四组表示动物声音的词语,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动物的叫声多用口字旁.还知道哪些表示动物声音的字,学生习得生字词:咕咕咕、叽叽叽、喵喵喵、呱呱呱……

一段生活中的文字,几声动物的叫声,在学生眼里再普通不过的内容,却成了他们关注汉字的材料.在学习中,学生渐渐明白:偏旁相同的字,在表达意思上会有相近的地方.如表示声音,虽然具体的字形不一,但都有表示相同意思的“口字旁”.当这些或陌生,或熟悉的汉字被这样的关系连接在一起时,学生识字的效率自然就有更大的提高.此外,苏教版二下的4篇识字内容通过相近部首的古今演变,让学生明白了每个部首表达的不同意思.相信“礻”与祭拜、神灵有关,“衤”与衣服有关的概念深入学生内心时,学生一定不会再为“神”和“裙”的偏旁是“一点”还是“两点”苦恼了!这种“追根溯源”的方法在汉字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追根溯源法的生动形象性能让学生对汉字产生更大的兴趣,从而更好地提高汉字能力水平.

二、考什么?让汉字文化在考题中展示“趣”和“意”

“要让学生去哪里,首先要知道学生在哪里.”然而我们的教育往往是:“我们不知道学生在哪里,也不知道要让学生去哪里.”教学的随意性导致学生学习的无目标性和知识的无序性.考试试卷在某种程度上对引导教师更新观念,改革课堂教学有着引领的作用.基于对“课标”和“教材”的解读,基于“生本位”“字本位”的理论基础,可见和汉字文化相关的题目完全可以作为考试的内容,并且应该作为“识字”考题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结合前文提及的那张试卷中出现的题型,可以尝试:

1.以生为本:改变出题的位置,让学生真正感受汉字的“趣”.

面对考试,大部分学生都会有紧张感.“看图写字”这项试题出在试卷第三大项的第一行.如果学生在完成这道题时遇到了困难,那么思考此题耽误的时间会较长,没有写出来,对后面完成试题造成的心理上的影响比较大.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在真正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的前提下,不妨尝试改变一下此题放置的位置,将题目移至试卷最后,以附加题的形式出现,冠以“我是识字小能手”的题名,学生完成试卷后再来进行这项小挑战,相信在略微放松和平静的心态中更能感受汉字的乐趣.

也可以采用“连一连”的方式,如《玩转汉字》[4]一书中与动物有关的“象形字”的尝试(如图2).

2.以字为本:改变出题的形式,让学生真正感受汉字的“意”.

学生学习汉字的过程,也是对汉字构形规律不断了解的过程.戴汝潜先生在他的“大成序法识字”中曾指出:学生对汉字构形规律的认识,对汉字人文内涵的了解,可以提高学生对字形的掌握能力.在他主编的《序化高效识字学材》一书中就出现了“不正歪”“竹干竿”“左右双人坐”等这样的韵文.可以在试卷上也呈现类似的内容,然后让学生尝试自己编写如“闪”“尘”等字的小韵文.

“字谜”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汉字学习内容,那么是否可以鼓励学生自己编写字谜呢?学生在编写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感受学习汉字的乐趣,更锻炼了思维能力、语言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希望低年级的教师能够坚持用自己的力量,用教学的力量,让汉字文化在学生的心里生根发芽!■ 

【参考文献】

[1]戴汝潜.字本位与语文课程教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0.

[2]戴汝潜.学习汉语汉字的哲学[J].中国文字研究,2007(1):185-189.

[3]林西莉.汉字王国[M].李之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4]林虹,郭晓露.玩转汉字[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注:本文获2016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一等奖,有删改.

汉字论文范文结:

适合不知如何写汉字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汉字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汉字文化期刊

2、汉字文化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