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有关论文范例 与坚持四个服务宗旨讲好治国理政三新方面本科论文怎么写

本论文可用于服务论文范文参考下载,服务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坚持四个服务宗旨讲好治国理政三新

摘 要:

治国理政是执政党治理国家和管理政务的基本方略,是党执政能力和解决重大现实问题的具体体现,十八大以来形成的以同志为核心的党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奋斗目标的指导思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宣传、贯彻和落实治国理政“三新”的主阵地,以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为指南,坚持“四个服务”宗旨,深刻理解治国理政“三新”内涵,科学认识治国理政当前面临的新态势,努力解决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把党治国理政“三新”思想化为青年大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行动.

关键词:“四个服务”宗旨;治国理政“三新”;思想政治工作;主阵地

DOI:10.15938/j.cnki.iper.2017.02.002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7)02-0005-07

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总书记提出的这“四个服务”是我国高等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宗旨,治国理政“三新”思想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的以同志为核心的党治国理政的顶层设计.把治国理政“三新”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四个服务”宗旨融为一体,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主渠道、主阵地,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是现阶段高校“思政课”改革和发展的主旋律.

一、“四个服务”宗旨是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体现

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显著特征,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对社会主义高校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这一明确定位,不是抽象的,也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具体的,具有实际内涵.为人民服务,为中国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就是具体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和“四个服务”宗旨在根本上是统一的.解决好现阶段治国理政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把同志为核心的党治国理政“三新”思想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正能量.

治国理政是执政党领导国家管理事务的基本方略,是党执政能力和解决重大现实问题的具体体现,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从中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出发,深刻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集中展示了治国理念和执政方略.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总书记围绕“到二○二○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治国理政的顶层设计,显示了治国理政清晰的“三新”思想发展脉络.“四个全面”是治国理政战略布局内容的具体化,治国理政是“四个全面”在思想、理念、战略高度的进一步提升.

“四个服务”宗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德育教育的内容,立德树人是立身之本.总书记强调:“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德育教育既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也要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四个服务”培养目标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道路和中国德育教育的特色.我们既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遵循教书育人、遵循学生成长的三个一般规律,更要强化我国德育教育“四个服务”宗旨的特殊规律,把德育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根本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立德树人的现实体现.

总书记说,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总书记阐述的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对人才培养内在关系的辨证论述,是对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在观念上的引领: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是第一位的,一流大学的标志是培养出一流人才,一流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核心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立德树人,在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上有了精准定位,智育体育美育教育才能培养出一流人才,离开了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就会在培养一流人才目标上出现偏差.

总书记遵循社会主义一流人才的培养规律,指出人才离开了德,就不是真正的人才,就有可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是负能量、甚至是有损于社会的人,一个具有高尚思想道德的人才有强大的精神动力去学好各种知识;是否能用好各种知识,最终也是由德决定的.在顺应时代、有利于国家、社会、人类的问题上德育始终放在第一位,古今中外没有例外.在培养人的问题上,作为高校、作为培养机构和教育者必须在这一根本问题上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认识.

二、以为核心的党治国理政“三新”的具体体现

十八大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治国理政的首要任务是为发展奠定基础和创造更好条件,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临一系列的新问题、新情况、新挑战,治国理政不仅要解决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而且也必须处理好发展中的各种现实问题,特别是当前新常态面临的新问题,总书记提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1]这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对理论发展和创新的迫切需要,更是体现我们党的治国方略和理政能力的重要展示.治国理政更重要的是对解决现实问题要能够拿出得到人民群众认可的方案和有效措施,在新常态下继续引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这是对党治国理政能力直接的现实考验和挑战,是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源.

1.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理论和实践

中国经济在持续了近三十年的高速增长进入到2010年代,经济增长出现了新的特征,2014年12月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提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经济发展新常态”是我们在新时期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是当前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出发点.

全面认识和把握新常态,需要从时间和空间的大角度审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我国经济新状态是长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这符合事物发展螺旋式上升的运动规律.在时间上,新常态是我国不同发展阶段更替变化的结果.在空间上,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我国依靠出口来提高经济发展速度的拐点已经到来,经济增长的动力源已经发生变化,必须改变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才能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经济发展的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的变化,就形成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这是对发展形成的新的巨大挑战.

认识新常态要抛弃旧的思维方式和逻辑,用创新理念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重大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坚持辩证法,在理论上做出新概括,在政策上做出前瞻性安排,实现要素更合理配置,扩大有效供给,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新常态不是一个事件,不要用好坏来判断,它是一个客观经济发展的状态,具有内在必然性,新常态也不是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把不好的现象、难做的事情都归入新常态.新常态要更好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好地实现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新常态”既是我们在新时期经济发展的新特征,也是我们深化改革的重要依据和要解决面临的突出问题,我们的改革和经济发展不能再沿用原来的发展方式、理念、战略和政策措施,必须以“经济发展新常态”为出发点,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我们要做的事情是如何面对新的经济特征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点:一是经济增长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发展质量不断提高,走内涵式的经济发展道路;三是从要素驱动、出口驱动、投资驱动促进增长转向创新驱动经济增长.

首先,认识必须准确到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有其客观性,在持续了几十年的高增长以后,我们需要休身养息,有一个发展相对平稳的调整期,在发展的各种要素都绷得很紧的情况下不可能去解决许多存在的问题,如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结构问题、分配问题、各种社会问题、公共服务问题等等.就象一个人在长期付出高强度的劳动以后,需要暂缓一段得到恢复.这样的发展符合规律,新常态不是不发展,而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只是发展的速度慢一点,缓一点.

其次,新常态要重点解决存在的深层次问题,突出的是结构问题、生态问题、房地产问题、创新问题、国际环境问题,这些是长期积累下来的问题,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这些问题会被掩盖,但长期积累的结果会成为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我们现在需要的是经济稳一点、慢一点发展,使能够有精力着重解决长期积累的问题,新常态重点要着力解决问题,是集中解决问题的时期.目标是实现经济高质量、高效益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遵循经济规律科学发展、遵循自然规律可持续发展、遵循社会规律包容性发展,构建公平公正、共建共享的包容性发展新机制,使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

把转变结构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扎实推进结构深度调整,以振兴实体经济为主线完善相关政策,构建产业新体系,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构建产业新体系.

再次,新常态时期也是重新积蓄力量、蓄势待发的时期,我们把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解决了,把经济关系理顺了,把各方面的问题协调好了,就有更好的发展基础.在这过程中,随着新的理念确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将引领我们更高质量的发展,不仅实现发展动能的转换,而且能够更高质量提升全体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福利,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积极性,这也是新常态时期要实现的目标.

认识新常态的特点,适应新常态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新约束,引领新常态条件下的新发展,总书记从国家战略高度,对新常态基本特点、科学内涵作了精辟阐释,对新常态怎么看、新常态下怎么干,提出了明确要求,主动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与时俱进抓好经济工作,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三大转变:即经济增长速度转换、经济结构转变、发展动力转变,既是我们原有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是进一步深化改革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从实际出发当然要研究“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实际,从理论上解释和回答各种问题,研究和解决面临的现实难题,更好地为现实经济发展服务.

第一,新常态下已经不可能再出现过去两位数的持续高增长,要保持稳定的高增长是努力要实现的目标,虽然对经济增长的有利条件也在增加,但对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和条件将越来越严峻,资源约束、环境约束、市场约束、增长方式的约束、土地约束等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硬约束,发展观念的约束也将成为软约束,过去粗放型的增长不仅不能再存在,而且成为制约增长的主要障碍,要转换经济增长的动力源又不是轻而易举,短时间内就能够实现,需要有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说过去实现粗放型增长的高速度比较容易做到的话,那么现在实现内涵型的中高速增长就具有更大的难度.“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要解决的是降速度的难题:即粗放型增长的高速度增长转变为内涵型的中高速增长.在经济增长速度上我们不再是追求快,而是追求好、追求优.

第二,新常态下最重要的任务是实现经济结构升级和优化,经济结构既是在经济长期发展中形成的结果,又是经济进一步增长的条件,经济结构不合理、失衡既和长期追求高增长有直接关系,又和我们在很多方面没有按照客观规律发展有关.调结构、结构优化、升级更是一个伤筋动骨的事情,涉及到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关系到人们生活水平的变化,需求结构的变化,消费结构、生活方式的变化,市场的变化等等,还关系到生活转型、社会结构的调整等,从根本意义上说,还是一个生产结构问题,生产是出发点,生产结构改不过来,结构升级和优化也是实现不了的.

第三,新常态下必须实现经济发展动力源的转变,从要素驱动发展转向创新驱动,过去消费、投资、出口“三架马车”的要素驱动是我们的传统习惯做法,现在习惯的做法不能用了,不习惯的做法成为主要驱动力.增长源的转变对企业、对整个社会都是严峻的挑战,首先我们面临的经济环境不一样了,过去我们面临的竞争对手主要是国内企业,现在面临的对手主要是世界的超强企业,我们现在和世界一流企业的主要差距在于创新能力不强,我们的大多数工业产品不具有世界的品牌,只能处在低端市场,在世界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创新不只是一句口号,需要有理念、制度、体制、市场竞争、利益机制保证等各方面的条件保障,创新才能成为社会共识和共同行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才不是通过到处宣传才真正成为每一个企业的生存之道.我们的企业只有真正做大做强做优了,才能真正具有自身的国际竞争力,成为让别人望而生畏的企业和产品品牌.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落脚点在于引领新常态,具体如何实现经济的中高速增长?如何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如何实现经济发展动力的转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从理论上回答、研究这些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不可能遇到的问题、西方经济学主流理论也不可能碰到这样的问题,对我国原来的发展理论和实践来说也是全新的问题.因此,不会有现成的理论、经验和解决问题的模式,实践提出的问题,需要在实践发展中来总结经验、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模式.

中国的实际情况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实践的变化一定会产生许多新的问题需要深入研究,从而推动理论的不断创新和发展.“经济发展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实际,把它作为治国理政解决现实问题的着力点和聚焦点,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中国智慧.

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和实践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个新提法,内涵是: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高投资有效性,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改善.[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经济发展新常态”时期提出的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提高我国生产力整体水平的战略性举措.也是治国理政“三新”的重要内容,在理论上的创新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突破了凯恩斯主义以需求管理为主来促进经济增长的西方经济学主流观点,把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通过提高供给质量实现促进发展的目标.在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影响下,我们在经济发展的宏观政策上,比较多的是运用扩大总需求的手段,例如经济发展的“三架马车”就是从需求的角度来分析经济发展的动力.但是,侧重需求管理带来的问题是经济结构性的矛盾长期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发展深层次的矛盾没有得到解决.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具有内在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新的供给可以创造新的需求,新的需求能够激发供给的改善和发展.需求侧管理,重点是解决总量性问题,注重短期调控.供给侧管理,重点是解决结构性问题,注重激发经济增长的动力.

第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在于结构性改革,使供给结构更好地符合需求结构的要求,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效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的供给,不是以需求量的扩大来刺激经济增长,而是通过调整供给结构,优化供给结构和供给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使需求得到更好地满足,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从提高供给质量、改善供给结构入手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实体经济,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内生动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是在调整结构.我国经济发展的问题不是简单的需求不足,同时也存在着产能严重过剩,我国迫切需要的大量关键设备、核心技术、高端产品还要依赖进口,我们的一些产品的主要问题是没有很好适应市场需求,有效供给能力不足带来大量的“需求外溢”,消费能力严重外流,把改善供给结构作为主攻方向,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的供需平衡发展.

第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西方经济学供给学派的翻版,也不是宏观调控简单的由需求管理转向供给管理,而是把重点放在改革供给结构,进一步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以创新和结构改革为动力,是从我国实践情况出发的理论创新.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有益于进一步深化改革,解决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提升经济发展整体质量,也是当前治国理政要着力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的集中体现.

3.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理论和实践

十八大报告指出:“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3]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既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又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城镇化是关系我国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人口结构、城乡结构深刻变革的伟大实践,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深刻影响.在我国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城镇化,在人类发展史上没有先例.粗放扩张、人地失衡破坏环境的老路走不通了.我们必须走一条新型城镇化道路.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关键是“四化”同步推进,总书记指出:“解决好人地问题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城镇化最基本的趋势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4]

城镇化和工业化良性互动,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劳动力吸纳器,也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没有工业化的相应发展,城镇化就没有内在动力,也解决不了劳动力往哪里去的问题,工业化发展的结果导致城镇化的发展,二者实际上是同一过程在两种不同领域的表现,没有离开工业化的城镇化.所以,推动城镇化发展的有效措施首先是加快工业化发展,而不是离开工业化去采取政策和措施加快城镇化发展,这实际上是放弃了根本而在做效果有限的事情.我们现在所说的工业化应该有更宽阔的视野,其内涵比传统工业有了更广泛的含义,包含了各种非农产业的发展.

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城镇化就不可能得到迅速发展.农业现代化过程是农业中实现较少劳动力和大规模土地的结合,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从而不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用较少的农业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就能够满足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大量的人口和劳动力从农业转向从事非农产业,人口和大量劳动力随之进入城镇,实现城镇化.由于农业现代化发展不需要那么多的劳动力,释放的劳动力进入城镇推动了城镇化发展.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的关系是农业现代化推动城镇化,城镇化是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劳动力、人口不仅居住在城镇,而是在城镇从事工作、学习、生活,真正成为城镇的人,生活方式的真正改变才是城市和农村的二元结构变为一元结构,才是城镇化的核心所在.

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相互关系上,必须要把握的是农业现代化推动了城镇化,而不是相反,这是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同步发展的关键.我们应该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加快发展农业现代化,在农业现代化基础上加快推进城镇化发展.否则,不符合二者的发展关系和先后的自然顺序.新型城镇化内涵还包含了人和信息化结合人的现代化,体现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是治国理政新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

4.农民、农业、农村“三农”发展理论和实践

农民、农业、农村这“三农”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解决的重中之重,“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农民收入低下,农业在产业结构中处于弱势地位,农村发展全面落后.农民是我国人口中最大的群体,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是我国社会的主体,“三农”问题是制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障碍,也是经济发展的最大难题.

“三农”问题的存在有较长的历史,这和我国的传统的农业国有直接关系,但是,这一问题又会随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某个时期会比较突出.在改革开放以后的几年时间里,我国农业的跨越式发展,“三农”问题显得不那么突出,但在以后的发展中,“三农”问题没有得到较好发展,持续徘徊了一段时间,与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相比就显得明显滞后,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短板.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们没有退路,必须打好解决“三农”问题的攻坚战.

农民、农业、农村的“三农”问题是有着内在联系的整体,如何在这中间寻找一个突破口是关键,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核心要抓住农业这一关键.农民收入低下,农村发展全面落后,都源于农业在产业中处于弱势地位,即农业占主导地位的是传统农业,具有小农特征的生产方式严重拖累了“三农”的发展,也拖了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后腿,这是“三农”问题不能得到解决的根源,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首先要解决好农业在产业中的弱势地位.从我国的国情和实际情况出发,基本遵循以下的思路:

第一,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我国有13亿以上的人口,必须立足国内生产粮食,实现基本自给.总书记提出:“农业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产业……中国始终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把发展农业、造福农村、富裕农民、稳定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重中之重的大事,”[5]我国13亿人口的国情决定了把粮食问题寄希望于国际市场来满足是不切实际的,只有做到手中有粮,才能心中不慌.粮食安全实际上就是口粮安全.在我国,粮食安全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是基本的底线.

第二,加快推进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也是生产关系的重大改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农业经济体制进行了巨大的改革,农业生产方式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从原来的人民公社体制改革为今天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经济体制,但是,改革还要不断深化,重点是集体土地制度的产权改革,通过改革进一步为现代农业发展创造土地制度条件,提出的农村集体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就是我们当前深化改革要打的攻坚战.与此相联系的还有农业经营主体的转换,即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由个体农民变为农业企业、专业大户、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产业化、市场化、社会化,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的弱势地位,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础上,极大增加农民的收入,并促进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这就是从治国理政“三新”出发解决“三农”问题的大思路.

把治国理政“三新”落实于解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使“思政课”教学更紧密联系我们当前正在做的事情、更贴近现实,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更好认识新常态.

三、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思政课”教学的核心是深化内容改革

总书记的治国理政“三新”是“思政课”教学的主旋律,也是不断改进、深化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中心任务,要把深化教学内容改革作为加强“思政课”建设的核心,使教学更好地践行“四个服务”宗旨.

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对“思政课”教师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求把时代进步和实践创新作为教学内容改革与时俱进发展的根本依据.

因事而化,是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的事实,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化为治国理政的“三新”内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离开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就不能解释今天中国的实际,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今天治国理政“三新”思想就是和中国国情和实际相结合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因时而进,是按照时代进步而不断创新,离开了时代变化,我们的思想进步就会失去汲取养分的母体.时代变化最重要的特征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制度并存既竞争又合作共同发展.中国的发展改变了世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看法和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但是,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党面临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需要解决的问题之难前所未有,我们的理论必须与时俱进发展,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因势而新,是随时间和形势变化理论不断创新,思想和理论总是随着时间和形势发展而更新,我们的思想和理论不能停留在二十世纪,不能停留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百多年前关于社会主义问题的论断,不能以传统的思维方式来观察和思考今天时代面临的现实问题.总书记2016年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也不能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教条主义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实用主义也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我们不能用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来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中的而化、而进、而新就是要因事、因时、因势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教育部陈宝生部长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政课”水平高不高、效果好不好、阵地牢不牢.全国高校要打一场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以实际行动推进思想政治工作迈上新台阶.”

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必须把教学内容改革和科研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说教学和科研都是自己的职责,要树立教学是天职、科研是本份的强烈思想意识,在不断提高教学能力的同时提高科研水平,切实改变“思政课”教师教学强、科研弱这样不平衡的负面现象.提升科研水平,关键在于自己去寻找课题,除了纯理论研究课题以外,在教学方法中、在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中都有大量的科研题目.“思政课”教师在这方面比其他教师有更大的优势和潜力.在科研上没有方向,根本的问题是自己没有找到科研的问题,有问题就有题目,我们要有问题意识、问题导向,总书记去年指出:“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落到研究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治国理政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来,落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上来.”[6]这就是我们要努力遵循的科研方向.

参考文献

\[1\]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4-12-12(1).

[2]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5-12-22(1).

[3].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0.

[4]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文献出版社,2014:593.

[5]出席中美农业高层研讨会并致辞[N].人民日报,2012-2-18(1).

[6].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4.

[责任编辑:庞达]

服务论文范文结:

适合不知如何写服务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服务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服务营销论文

2、关于志愿服务的论文

3、汽车服务工程论文题目

4、汽车营销和服务论文

5、药学服务论文

6、金融服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