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家方面论文写作参考范文 和略论解放初期如何进一步建设国家通讯社---基于吴冷西视域下的历史覃思和当代呈映方面毕业论文范文

本文是一篇关于国家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略论解放初期如何进一步建设国家通讯社---基于吴冷西视域下的历史覃思和当代呈映

【摘 要】面对解放初期国际国内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以及新闻传播事业的新形势新情况新趋向,吴冷西就如何强化新华社这一国家通讯社建设进行了沉潜的思索与透辟的调研.他剀切指陈,今后一段时期内新华社应致力于:紧密联系实际,提高报道质量;强化干部学习,培养新闻人才;拓展业务范围,突出重点领域;加强上下关联,形成统一指挥.唯有如此新华社才能迅速转换角色、跟上形式,亦唯如此该社才能真正成长为国家通讯社.

【关键词】国家通讯社;新华社;全国观点;先进人物

吴冷西(1919-2002),原名吴仕占,1919 年12 月14 日出生在广东新会(今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古井镇文楼村),与近代著名报人陈少白同乡.1932 年,就学于广东省立广雅中学;1935 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积极投身爱国学生抗日救亡运动(广州“一二·一六”运动);1937 年,与其他向往革命与光明的青年一样,奔赴革命圣地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第三期学习;1938 年4 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同年7 月,进入“马列学院”学习;1939 年,任编审科科员和党机关刊物《解放》编辑;1940 年,被“点名”调到身边编辑《时事丛刊》,历时三个多月;1941 年,调入机关报《解放日报》工作,先后任国际版编辑及主编、国际部主任;1946 年,负责新华社国际部的日常工作;1948 年,出任新华社(总社)编辑部主任、编委会委员;1949 年2 月,担任新华社副总编辑,同年10月,升任新华社总编辑;1951 年12 月,被任命为新华社社长.此外,还曾担任广东省委书记、文献研究室副主任、国家广播电视部部长等职.[1]2002 年,在北京逝世.吴冷西曾主持过重大时政评论文章“”(中苏论战文章),代表作有《关于无产阶级的历史经验》、《再论无产阶级的历史经验》,先后出版《忆》、《十年论战》、《吴冷西新闻文选》、《吴冷西论新闻报道》、《吴冷西回忆录》等著作.吴冷西是新闻战线的前辈和出版事业的“老兵”,一生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党的新闻事业,为我国新闻传媒业做出了贡献.

吴冷西同志,是延安时期就投身新闻出版及广电行业(尤其是国家通讯社)的老新闻工作者,是党的新闻舆论战线及思想宣传事业的重要指导者与领导者;同时,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身担任过我国三大党的主流新闻媒体(新华社总编辑兼社长、人民日报总编辑、广播电视部部长)主要负责人的人.[2]由于新闻思想深邃、新闻理论厚重、新闻实践丰富、新闻业务精湛,加之道德高尚、人品贵重、文章绝妙,因而新闻宣传界同人对他评价很高:穆青评价说:“他博学多才,有深厚的马列主义素养和政治理论功底,曾参与起草过许多重要的文件和决议,是党内有名的笔杆子,更是著名的国际问题评论家”.[3]徐光春赞誉道:“他的笔墨记录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建设这一段辉煌壮丽的历史,他的心火点燃过干百万人的,跟随中国投身民族解放和国家建设的伟大事业.”[4]李希凡肯定说:“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时事,几乎没有他不熟知的,而且观点资料丰富,手中却从无讲稿.”[5]这些评价,都从一个个侧面反映出吴冷西博学多才、见解卓越、眼光超凡的优势,以及政治素养深厚、党性原则坚定、理论功底扎实的特点.特别地,因为吴冷西“见证了从战争年代到改革开放的历史,直接参与了多次重大事件的新闻报道,组织领导了众多新闻改革工作”[6],使其新闻思想富于文化内涵与实践特色;换言之,更使他的新闻实践经历丰富、新闻思想体系完整尤其对国际国内重大问题深具洞察、对重大政策的制定参酌辅弼.要之,无论是从新闻理论、还是从新闻实务上讲都值得当代新闻界及其从业人员学习与借鉴,仍然焕发出耀眼的思想光芒.

《进一步建设国家通讯社》[7]一文,是吴冷西关于如何建设好新华社这一我党领导下的国家级大型通讯社思想的集中体现与表述.在该文中,吴冷西就如何加强新华社[8]的建设谈了自己的切身体会与透辟看法:自从新华社“第一次全国社务会议”召开之后,该社的各项工作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果.他认为进步具体表现在:贯彻集中统一(集中与决策统一)的能力显著提高;加强了理论联系实际、业务联系实践的工作作风;强化了全国观念、大局意识、自觉站在“全国”的位置上予以全面、深入分析与通盘考量;注重密切联系基层、服务社会、面向群众;有力地报道了党的中心工作、新中国社会建设的新面貌及先进(代表)人物的典型经验.总体而言,新华社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做了大量扎实的、有效的和探索性、开创性工作———既报道了中国人民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的“三大运动”,也报道了工农业战线上的“爱国生产竞赛”、城乡物资交流、少数民族(地区)工作、文化与教育(含扫盲运动)工作、实行婚姻法(婚姻自由)、政治建政、宗教革新等社会各行各业的积极面貌和各大生产战线方方面面的新情况、新进展、新状态,使新闻报道、人物采访等社会实践的源头活水汩汩不断.这些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生产生活及社会改革的鲜活记录,还是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与巨大成就,表明了社会主义国家成立初期呈现出一派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景象,走进新社会与新时代的人民群众以前所未有的极大热情投身于新中国建设事业,各行各业涌现了大批先进人物(劳动生产者),社会面貌与人民精神都焕然一新.另外,新华社还以大量的篇幅与笔墨报道了世界人民的和平运动(工人运动)、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概况及帝国主义者(美帝)的侵略罪行.作者指出,在中国的坚强领导、正确指导和同志们的顽强拼搏、无私奉献下,新华社充分发挥全国信息“总汇”功能与资讯“中枢”的作用,其新闻评论及信息报道,鼓舞了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昂扬斗志、教给了人民群众从事工农业生产的科学知识与劳动技能、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在政策水平、思想水平和理论水平上都有较大程度的提升和较为丰富的收获,是当之无愧的时代记录者.

按照马克思唯物主义论,事物的发展是一分为二的,既要总结进步与成绩、也要看到欠缺与不足.与此同时,吴冷西也直言不讳、切中肯綮地指出了解放初期新华社工作的一些薄弱环节:比如说,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官僚主义作风;对下级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疏于检查和懒于督促;没有及时总结经验与汲取教训,没有进一步改善工作、完善制度和避免失误、堵塞漏卮;不善于监控及掌握全国舆情与引导及规范大众舆论,采写编评时“全国观点”不足、在评论当中尚未做到高屋建瓴;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基层的新闻路线落实得不够、执行得不够,对外(国际)宣传方面薄弱,等等.为了迎头赶上日新月异的新形势新状态,快速熟悉和全盘掌握新情况新问题,新华社应该迅速做出研判与适时进行调整,细致地谋划,加倍地努力,在巩固已有成绩基础上强化现有工作,在妥善处理缺陷的前提下、开拓新的局面,建设好、发展好、维护好“新华社”这个优秀的勃兴的崛起的国家通讯社.

一、紧密联系实际,提高报道质量

新中国成立伊始,作为党的“新闻中心”、“信息中心”与“情报中心”,新华社的新闻质量、信息报送、思想教导、舆论引导诸方面均有明显进步(如精品力作大量涌现).为了确保政治宣传与思想教育的效果得到强化、新闻队伍素质得到提高及作风得到转变,以便更好地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和服务于我国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紧密联系实际、提高报道质量是必由之路.

1、加强全国观点,是增强为人民服务的观念、也是强化联系全国实际的正确主张.随着新主义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并取得了全国性的胜利,我党由“偏安一隅”(解放区)到解放全国(领导全体人民、取得国家政权),成为中国最大而且唯一的执政党;与此同时,党领导下的新闻及宣传事业与舆论管理机构,也要与时俱进地进行调整,以适应这个新的情况.进言之,无论是从思想上感情上,还是从地位上作用上,党报党刊、广播电台等主流媒体及其工作人员都要尽快转变角色、加紧职能更新,以此为契机占据前沿、引导舆论、掌握话语权,把牢意识形态战线.首先,要清楚透亮、明白无误地认识到我国的新闻事业,是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与耳目而存在的,是为了党的共产主义伟大事业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而服务的,这是社会主义国家新闻事业的根本属性,抑或且说,是广大新闻工作者须首要明确的根本性、原则性、方向性问题.因此,新华社与其他新闻机关不同、与以往工作有异,它不能简单地满足于“宣传出去”就了事,而要全盘考虑新闻消息及其评论发表、报道、传播出去之后对全国(人民)的影响,注重信息的交流与意见的反馈,强调宣传的影响与成效.那么,新华社一定要有高屋建瓴、统筹兼顾的政治意识及新闻敏感,必须时刻铭记、践行“全国一盘棋”的全局观念、大局意识.其次,认真研究并思索党、国务院的制定与发布的各项政策、路线、方针和全国的基本状态,以及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各个层面的新情况,吃透上级意图,领悟精神实质,做到上情下达、去塞求通,做到情感交流、沟通有无,做到有的放矢、针对性强.这都是新华社作为国家社会的“信息总汇”、党委政府的“新闻中枢”和人民群众“神经末梢”的应有题中之义,作为国家社会的探路者与领航员、党和政府的智囊与外脑、人民群众的“触手”.第三,坚守实事求是的态度,秉持客观公正的原则,保持原原本本、一体公允的态度,是则为是、非则为非,时刻铭记新闻真实、客观的底线,将公道正派视为立社兴社的生命线,坚决克服瞎子摸鱼、盲人摸象的弊端,彻底摒弃投机取巧、闭门造车的毛病.

要之,所谓“全国观点”是务实的而不是务虚的、是实事求是的而非凌虚蹈空的.进言之,全国观点(包括大局胸襟、整体视域),它决不是摸不着、看不见的空洞理论,或者说是“坐而论道”的纸上谈兵、“空对空”的泛泛而谈,而是踏踏实实地构筑在牢靠的理论与坚实的实践的基石之上的;它也不会凭空出现、更不会无端而来,非得下一番披沙拣金的真(苦)功夫不可,非得深入实际、深入一线、深入群众不可,非得进行充分、翔实、深度的调查与研究,才能探骊得珠、淘沙得珠;反之亦然,那些所谓的赶潮流、看火候、观风向、察脸色的“骑墙态度”、“左顾右盼”是错误的,那些所谓的顺手牵羊、周游列国以及停留表面、显示浮夸的想法做法提法是不对的,那些所谓的埋头书斋、不闻外事、闭门造车、向壁虚构、“一心专在搞典型”(犯下主观臆断、合理想象的错误)更是极端危险的.上述种种,不仅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国观点”,恰恰相反,反而是以点盖面、以偏概全的谬论,正是与“全国观点”背道而驰并应该严肃批评的不良现象.如何树立起“全国观点?一是胸怀全局、兼顾各方,从多个角度、多层面、多方面地考察、分析与反映、报道新中国各条战线上的建设成就;二是围绕中心、统筹谋划,新华社的新闻报道工作必须坚持重大政治事件、人物活动、经济政策与新闻报道工作同步部署、同步展开,抑或且说把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迅速、及时、全面、深入地报道出来并取得宣传效果、达到教育目的;三是抓住关键、把正方向,抓住新闻报道的关键节点与重点领域,把牢思想政治的方向性与原则性,藉此为新中国全面建设呐喊、助力.

2、报道模范人物、典型事迹、先进经验,是一个重要的报道内容和项目,也是新华社的一个基本的报道方针.在日常工作及生活中,没有哪个行业或部门能比新闻传播行业更充分、更及时、更全面、更系统地反映我国各项工作的基本情况和关键问题.大众传播媒体的能量巨大、魅力无限,任何忽略或漠视大众传媒的政党或政府,必将是无力的、涣散的、混乱的、甚至是朝不保夕的.正是由于新华社全体新闻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与追求,通过深刻地发掘、广泛地传播先进人物的先进经验,使得新闻报道及评论解说更具有现实针对性和实践指导性;而且,能够有的放矢、科学合理地提出并解决解放初期出现的全中国各种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重大问题,是人民群众的政策解答者、是党和政府政策道德宣传者,除了答疑解惑、还能鼓舞人心.那么,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不断发展与变化,与时俱进地报道新情况、提出新问题、表达新形势、总结新经验,致力于追踪政治焦点、反映社会热点、发掘政治盲点,对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做到心中有数、眼里有法、手下有招,既避免了无的放矢、又杜绝了泛泛而谈.

3、加强先进人物及其英雄事迹的深度观察、深入挖掘、深刻报道.报道先进人物的英雄事例及典型经验是新华社(包括《人民日报》、《求是》等党主导下的主流媒体与新闻战线)新闻报道的重要内容与方面,是新华社秉持的报道方针与一以贯之的原则,树立一面旗帜,可以影响千千万万的人们;打造一座丰碑,可以引导更多的后继者.吴冷西认为,新华社最近(解放初期)的实践证明:按照这个方针做的,便能够取得不错的成绩;反之,违背或背离这个“大方向”做的,往往得不到上级部门及领导的肯定和群众的认可.报道先进人物,使之成为鲜明的旗帜、看齐的标杆、进取的风气,激励和带动全体人民干劲实足地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业中去,功莫大焉!弘扬革命及建设主旋律,彰显时代楷模的风姿、工农兵典型的力量,在解放初期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带动、引领大批的工农兵群众.但是先进人物不是“高大全”的英雄,切忌虚假报道、夸张描述,既不能过于拔高也不要过度溢美,决不能搞“蜻蜓点水”式的采写,亦决不能搞浮光掠影般的访谈.反过来说,要忠于现实、符合实情,要使人物性格鲜明、有血有肉(有优点也有缺点、有优势也有不足).

开展群众工作,是为了和他们建立紧密的联系和亲近的感情,也是为了取得他们的帮助及获得他们的支持,还是为了及时发现新鲜事物、迅速了解重要情况.所以说,新华社不仅不能削弱与群众的密切联系而且要继续加强这种联系,防止孤立办通讯社、搞调研、做新闻的倾向,铭记脱离群众的极具危害性的做法.加强报道的计划性和组织性,计划要根据政策的实施、情况的变化和周密的调查而后详细制定,确立具体的目标和方向.组织报道必须有中心、有步骤,集中力量,重点突出,落实到底,切忌分兵把守、全面出击,以免多而不精、广而不深.要有深入宝山、满载而归的信心,要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决心与胆略,实行正确科学、独到新颖的采访手段与路线,做到心中有数、眼里有法、手中有招.另外,要克服贪大求全思想作怪,抛开等布置、等安排、等总结的懒惰情绪与保守思想,丢弃过于依赖经验的刻板印象和领导指示的惰性思想,发挥新华社的主观能动性.

还有,新华社的新闻报道,在政治态度及立场上必须坚定不移地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立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宣扬党的主导思想.要逐步消灭新闻报道及政治言论当中的各种错误(哪怕是标点符合的误用)、做到“零失误”,建构起国家大型通讯社的公信力与权威性,为实现“没有错误的新闻”的终极目标而不懈努力.其中,加强联系实际、指导实践是提高报道质量的根本方向.此外,巩固已有成绩,提高现有工作,有重点地拓展业务领域,将提升新闻报道质量和培养新闻干部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言而总之,新华社必须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更好地服务大局为出发点,针对在解放初期暴露出来的新闻宣传方面存在的文稿上粗糙、思想上混乱、内容上立场上浮浅、文字上庸俗等问题,从提高新闻采编队伍的综合素质和转变新闻工作者的工作作风为“抓手”,通过有效的措施和扎实的活动,使新闻报道质量明显提高,把反映成果经验等亮点的新闻做精,把反映改革发展重大举措的新闻做深,把关系百姓生活的新闻做实,增强新闻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争取涌现出更多的好新闻、好栏目和名记者、名编辑,使舆论引导效果得到强化,使新闻队伍的素质得到提高,使舆论工作的作风得到较快的转变与较大程度的提升.此外,时刻不忘紧密联系新中国生产发展、经济建设与社会改革的实际情况,求真务实,开拓创新.

特别地,新闻改革要注重与新华社的特点相结合、建章立制相结合、与当前新闻宣传的重点相结合、与提高新闻队伍素质相结合,增强新闻实践能力、提高新闻实务水平.其一,经常性举办搞新闻报道的专项活动与专题调研,开展学习培训及大型联合采访、组织新闻记者深入基层体验生活、举办如何提高新闻质量的研讨会、切实打造名牌栏目并且多出精品力作;其二,尽快建立新闻策划体制、完善新闻评价体系、强化新闻信息沟通机制、健全新闻队伍培训制度;其三,构建起新闻报道责任追究制度,谁发文(声)、谁签字、谁拍板、谁负责,将新闻报道事故、尤其是政治把关上的失误降低到零;其四,新闻报道与舆论宣传的重点,集中在于:深刻理解并清晰解读党和政府做出的重大决策;真实客观准确地报道社会进步、文明衍变的重大动向,正确把握舆论监督、认真开展媒体引导工作;其五,提高新闻质量必须着眼于提高新华社新闻队伍(执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新闻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业务能力,同时还必须注重强化管理、提高效率,向管理要效率.此外,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与舆论宣达的水准,仍然要在“创新”二字上面花心思、下工夫、投时间,并在形式上、内容上以及采写编评上的长效创新.总之,新华社要充分发挥新闻宣传、舆论思想与意识形态的骨干核心作用、战斗堡垒作用、示范带头作用,牢牢掌握我国新闻舆论与宣传工作的主动权、引导权、话语权、监控权.这些,均是作为主流媒体、一流通讯社———新华社,一成不变的议题和常谈常新的主题.吴冷西同志的几点思索,不仅回顾总结了新华社的发展历程与光辉历史、而且为解放后、处于新中国建设时期的新华社的进一步抓好新闻报道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并指明了努力方向,着重提高新闻质量和宣传实效,使得新华社不断进步.

二、强化干部学习,培养新闻人才

新华社的建设,主要是人才建设、尤其优秀新闻人才的培育与使用;归根结底,新华社的强大与进步,关键是要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新闻宣传队伍,特别是新闻意识强、宣传能力强的宣传干部.新华社的工作者,必须担当大众“先觉者”、世俗“洞彻者”的角色的,必须成为时事的“审析家”与社会的“评判员”,他们是新闻行业的标兵与理论工作的尖兵,应该而且必须具备较为全面和综合的各种素质与基本涵养,亦即近代著名新闻学家黄天鹏剀陈的“精深之学问、丰富之知识;敏锐之眼光、冷静之头脑;缜密之心思、细致之心灵;热烈之情感、优美之文笔”[9].正因为“学问广博,如大海不见其涯涘,人之才性既殊,聪明有限,又兼年力短促,材料搜集,亦多限制.”[10]所以,新华社的新闻工作者们要树牢“终身学习”的理念与养成“活到老、学到老”的习惯,坚持求知与上进、坚持创新与开拓———当然,这既是“新华人”长期且持续的艰辛工作,也是一个艰巨且曲折的重大任务.

由于新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形势正在以“一日千里”之势发展,导致新华社这一国家通讯社的政治及新闻任务非常繁重与紧凑,必须提高宣传干部的理论、业务和思想水平才能适应、才能胜任,完成党和国家交给新华社新闻工作者的任务.加强新闻从业人员(主编、记者、编辑等)的学习,有计划、有步骤、大规模、大范围地培训新闻干部(比如举办业务培训班、专题进修班、专业研讨会),使之具备敏锐的政治性和观察力、具有高度的鉴别能力与很强的辨析能力;从而使其能及时迅捷与精准到位地予以客观真实的报道,文字优美、准确并具有说服力、感染力,努力成长为一个或数个领域的专家型记者、编辑,既博又精、既通且专.

三、拓展业务范围,突出重点领域

新中国成立伊始,新华社肩负着拓展业务范围和突出重点领域的任务.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新华社确立了改善与推进新时期工作的科学方法与合理路径,具体措施如下:一是加强对省报的广播,力求简明通俗,适合省报采用.二是加强与广电局的合作,举办县级报纸的通俗广播,建立起完善的各级广播,增大覆盖面.三是加强英文广播工作,积极对外传播,提高对外宣传的质量,加大英文稿的发行量.四是加强分社组织建设,保持国内分社基本不变,适当增加国外分社,特别是东南亚地区,多向越南、印度、印尼等国派出驻地记者.五是加强新闻摄影工作,在大城市设立摄影工作站点,培养专业新闻摄影师,扩大摄影采访及照片发展工作.六是加强电务工作,建立并完善庞大的收讯台,使新闻报道、政论播报及各种消息的接受更为广泛和全面.七是做到两个“紧密”(紧密联系实际、紧密联系群众),新闻报道与思想宣传,要面向整个社会、要面向所有群众、要面向生产生活实际,深入报道、深化内涵,不怕触及三大改造的敏感问题.八是不能回避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和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对事情的调查、对真相的反映、对问题的研究不能缺乏针对性与深入性,惟有真正了解群众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及时发现、观察、掌握领导关心什么、议论什么,才能既让领导放心又让群众满意,才能做到对上负责、对下尽责.要之,打破思想的条条框框、消除报道的顾虑、革新新闻的观念、突出新闻的价值.

四、加强上下关联,形成统一指挥

新华社,要做到对上、对下负责并成为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联系纽带与中枢,要坚持党性与人民性二者相结合的原则,要整合全社新闻宣传力量、努力构建起全国性的高效率的通讯网络与信息系统———这是彼时相当迫切的要求.统一思想,集中管理,履践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原理;统一指挥,形成合力,贯彻新闻战线的集中制原则.新华社的工作,既复杂繁重又紧张严肃,就像弹钢琴一样要十个指头互相配合、协助,政治性强,技术性强,要求高度的责任心与使命感,要求高度的思想及行动的集中与统一,做到灵魂指挥、上下一致、互相呼应、彼此协同,构成一个战斗的整体,就好比是一支纪律严明、作风优良、保障有力、执行到位、听党指挥的部队.否则,就会成为一盘散沙,就会丧失战斗力,各唱各的曲、各奏各的调,怎么能行?怎么不会乱套?那么,要改变存在着的官僚主义现象,要改变办事拖拉、工作懈怠、效率迟缓的习惯,要改变过于自由主义、过度个人主义的行径,要改变上情下达、上下联系不够经常、不够严密、不够瓷实的旧做法.总之,加强思想、组织和业务领导,健全必要的严格的组织、业务和管理制度,多请示多汇报,多检查多总结.

特别地,面对当前国际国内复杂的形势(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政治煽惑、军事包围、宣传渗透),新中国的通讯任务与对外宣传,任务更加艰巨、管理职能更加凸现、舆论引导更加复杂,这都给新华社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与更严格、更精准的标准.新华社要尽情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讴歌、宣扬,也要对国内外反动势力坚决斗争、彻底批判,要想使新闻报道有新的突破,就必须开拓创新、不断改革,就必须紧密联系实际、深度报道,就必须提升新闻记者及编辑等对新闻线索和题材的敏感性.所以,要更新过去命令式、灌输式的新闻传播观念,要加强服务观念、强化说服技巧,要抓住热点、难点的报道以及增加事物透明度和群众知情权,从而,使得新闻报道与政治教育大受读者们的欢迎.

五、力行勤俭节约,增加生产收入

作为我国极其重要的宣传部门和新闻战线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新华社未来的新闻宣传与舆论工作的任务愈来愈艰巨、使命愈来愈重大,但同时这一权威媒体的道路也是越走越宽阔的、前途是越来越光明的.吴冷西认为,新华社的“家底”必须摸清,各种财务必须明晰、资产必须清理,使之当之无愧地成为经营良好、财务清楚、运转高效的国家通讯社,突出事业单位性质、突显新闻机关地位.吴冷西指出,新华社同样需要深化改革、同样需要革故鼎新,首当其冲便是它的经营与管理应该朝着企业化、市场化、专业化的发展方向;或者说,新华社的经营管理应该向经营化、集团化、企业化、国际化(深怀国际视野)大众化靠拢,这在当时社会条件、媒介环境、历史背景与思想观念下具有前瞻性.与此同时,还要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严格控制人员及编制(如裁汰冗员、剔除政治立场不坚定和思想道德败坏者),充分发挥大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百废待兴、万事待举,甚至可以说是一穷二白,人口基数大、工商业(实业)底子薄,中国并不富裕、经济并不发达,党和国家浪费不起、更铺张不得;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发挥艰苦朴素的精神、传承勤俭节约的作风.因此,必须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大手大脚花钱,集中有限的资金(包括少量的外资)办大事、搞建设.针对解放初期的这种情况,在党的领导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三反”、“五反”运动,目的是倡导节约的风尚、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发展自己,达到了较好的预期效果.就历史来看,力行节约、扩大生产的好处是:一方面,增加了生产,积聚了财富,基本(初步)构成现代工业体系;另一方面,减少了开支、降低了成本,不该浪费的决不浪费,应该节省的必须节省.生产向前进,革命无不胜!自此,使得社会生产力及劳动生产效率较大幅度地上升;同时,各个生产领域(行业)的生产成本及各种能源、物资、商品的消耗急遽降低/ 下降,真正做到了开源节流,最终达到财务获益、收支平衡目的.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报纸、杂志及其从业人员一时间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呈现出纷繁众多且杂乱无章的态势———有的报馆各唱各的“调”、甚至有的报纸(反动或无原则)还发出了不少“杂音”,不利于新生政权的巩固、不利于新中国的社会建设.这是因为当时接收了不少国民党阵营投诚或接管过来的旧报纸,保留了许多旧社会旧时代的旧报人,如此便造成两大不良后果:一是原国民党阵营的报刊言论及编辑思想,还停留在民营办报及国民党新闻体系中,尚未扭转或转化过来;二是从业人员新闻素质参差不齐、办报水平良莠并存、言论质量不容乐观、宣传理念有所偏差.[11]新华社,此时已经转变成了“国字号”的新闻机构,是新中国舆论的执牛耳者,也是新闻的源头、信息的出口,因而它必须走到大时代的前列、走在社会主义改革与建设的最前方,担当凝聚人心、统一思想、鼓舞斗志的主流媒体与主导新闻力量.

在这一正确思想的指导下,建国初期的新华社转变角色、快速革新,通过新闻报道、舆论宣传较好地驾驭了国内外复杂局面,这一领导下的国家级通讯社工作(实务)较好地做到了“三个注重”:第一,注重联系实践和针对实际,对全国范围内的政治改革与经济复苏的实际工作和人民群众思想中普遍存在的众多重大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及社会问题做了及时的跟进、深入的讨论与审慎的探询,拨开迷雾,廓清是非,褒扬先进,驳斥朽败,起到了“灯塔”般的指导与教育作用.第二,注重宣传工作的质量与意识形态的引领水平,大力宣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国家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伟大及其光明的前途.第三,注重以点带面、示范领导,充分发挥新华社作为国家通讯社的有利条件和特殊地位,鼓舞和教育人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政策、理论与思想、业务水平及人员综合素质上得到了大幅度提高.随着革命形势的向前发展,中国取得了全国政权、变成了执政党,从属于我党的新闻机构及报道机关,包括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媒体要迅速转换角色、清醒认清形势、强化自身建设.

概而言之,新华社是领导下的国家级通讯社也是世界上有很大影响的通讯社,更是党、国务院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耳目喉舌、神经中枢、信息触角.正是因为该社是我国各种消息的总汇机构和新闻报道的总枢纽,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精准、及时、系统、全面报道全国新情况新资讯新态势并经由这些报道推动工作和教育人民的最权威的消息发布机构,解决和处理好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因此,新华社应当将主要精力放在发表信息上面,不断地提高新闻报道的水平与质量,致力于通过翔实、正确的新闻报道来充分宣传党的方针、路线和政策;应该一如既往地为全国人民服好务,再接再厉地为新闻报道服好务逐步培养大批优秀的编辑记者、扩大新闻网和记者站,满足人民群众更高、更大、更多、更新的要求或需求.无可否认,它在工作中面临的困难是存在的、棘手的问题也是常有的;就辩证唯物主义而论,没有矛盾、没有困难就没有发展、没有进步.因此,要勇敢面对矛盾、积极处理困难,决不向困难低头、更不向问题屈服.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改革都必然要经历一段时间的阵痛,最终困难还是会被克服的、矛盾是会被解开的———新华社的改进与革新也不例外.

追溯源头,探賾历史,新华社经历过瑞金苏维埃(红色中华)、抗日战争、国共对峙、解放战争等历史时期与重大事件,几乎与我党同起同落、共生共荣,不仅是国家大型通讯社、更是意识形态领域的管理者、教育者、引导者与规范者,与其说是媒体机构毋宁说是思想宣教中心;无论是发布消息、传递政策,还是反映民意、收集舆情,都显示出巨大的新闻价值与社会功用.它自创建之日起,就是中国的重要宣传机关、思想阵地、新闻战线和舆论机构,肩负着党和人民赋予的去塞求通、沟通有无、设社达聪的神圣天职,成为党直接领导下的极其重要的“消息总汇”、“新闻中枢”,地位之贵重、职责之显要、使命之荣光自不待言.因此,必须充分新华社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及耳目的作用,必须彰显出政治高层施政决策的智库和咨询镜鉴的外脑的媒介功能,在新常态下为党和政府团结及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重大胜利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

参考文献:

[1]王爱枝主编.江天水一泓:与文化名人的交往【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4:134.

[2]程曼丽,乔云霞主编.中国新闻传媒人物志·第九辑【M】.北京:长城出版社,2014:256.

[3]穆青.挥泪送冷西.// 转引自吴冷西著.吴冷西新闻文选【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5.

[4]徐光春.怀念冷西同志【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2(11):12-14.

[5]李希凡著.李希凡文集(第六卷)【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4:419.

[6]周健.吴冷西新闻实践与新闻思想研究【D】.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1.

[7]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编.吴冷西论新闻报道【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29.

[8]新华通讯社,简称“新华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通讯社以及法定新闻监管机构,也是世界著名的现代通讯社.目前,新华社成为全球范围内中文媒体的主要新闻来源之一,同时还使用英文、法文、西班牙文、俄文、阿拉伯文和葡萄牙文发稿,在世界各地有一百多个分社,在每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都设有分社(有的地区还设有支社),它的内参往往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决策参酌,有着非常重大的政治影响力.

[9]论黄天鹏说论家素养思想及其当代启示【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118.

[10]亚学报发刊词【J】. 新亚学报,1955(1):1.

[11]中国成立初期陆定一领导报纸规划化工作【J】党史博采,2017(7):47.

国家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写作国家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国家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1、国家安全论文

2、国家旅游地理杂志

3、国家出版总署期刊查询

4、国家论文网

5、国家一级刊物

6、国家人文地理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