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类有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和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和维生素与钙元素关系的临床方面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

本论文主要论述了骨质疏松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和维生素与钙元素关系的临床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选取

随机选取本院在2015 年9 月至2017年3 月之间收治的120 例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划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0 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35 例,女性25 例,患者年龄区间为57 至79 岁,年龄中位平均值为(68.16&plun;10.35)岁.其中患有合并糖尿病患者16 例,合并高血压患者17 例,合并冠心病患者19 例,无其他病症患者8 例.患者体重为57kg 至85kg,平均体重为(62.15&plun;11.52)kg.观察组中男性患者36 例,女性患者24 例,患者年龄区间为58 至78 岁,年龄中位平均值为(67.52&plun;11.02)岁.其中患有合并糖尿病患者17 例,合并高血压患者15 例,合并冠心病患者18 例,无其他病症患者10 例.患者体重为59kg 至86kg,平均体重为(61.05&plun;12.31)kg.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合并症类型等一般治疗较为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饮食指导,主要针对常规饮食进行控制,以钙元素含量较高的食物为主要方向.同时尽量避免与草酸类或鞣酸共同食用,以便控制和促进钙元素吸收,改善患者骨质疏松现象.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之上采用了补充维生素与钙元素的治疗方案,每日补充维生素D3800IU,同时附加1200mg 磷酸三钙.以口服方式长期服用,补充患者体内钙流失与骨质量降低现象.评价标准为1 年后随访结果,对两组患者的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率进行对比,并检测骨密度改善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提取两组患者相应调研资料信息录入SPSS 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理统计与分析.计量资料以( )表示,采用X2 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t 检验.以(P<0.05)代表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比例对比结果

通过对比两组患者在1 年后的骨质疏松情况发现,对照组患者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组间比较结果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如表1 所示.

2.2 两组患者一年后骨密度对比结果

观察组患者平均骨密度有所提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 所示.

3 讨论

骨质疏松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种骨病类型,多发于60 岁以上的老年患者.骨组织有正常的钙化,钙盐与基质呈正常比例,以单位体积内骨组织量减少为特点的代谢性骨病变特征.目前,针对骨质疏松症和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影像学、形态计量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检查方法已经相对完善,而在治疗过程中主要以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疗为主.但是由于骨质疏松病症本身是老年患者骨质退化的主要生理特征,患者出现再次骨折的现象仍然较多.相关研究表明采用食物营养、运动、预防跌倒、健康教育等方式进行干预确实能够降低骨折发生比例.然而选择钙元素的摄取方式尤为重要,配合维生素使用也是提高钙元素吸收效果的主要路径.同时在部分报道中已经证实了维生素D 对于钙元素吸收效果的促进作用,通过对刺激钙元素的吸收效果,促使其从肠腔黏膜细胞膜往组织内部扩散,能够有效激发并调控肠黏膜细胞内钙结合蛋白表达,增强和改善其转运量.因此,当维生素促进了钙元素的浓度之后增加了骨骼矿化效果,同时促进了骨形成质量,有有助于抑制成骨细胞凋亡速度,因此在钙元素与维生素的共同作用下表现出较强的骨重建作用,能够有效增强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的骨密度.

在本次研究中发现,通过对比两组患者在1 年后的骨质疏松情况时,观察组患者平均骨密度有所提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而平均骨密度的增加,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骨折病症的发生比例.后期比较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组间比较结果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也能够从侧面反应出维生素促进了钙元素的吸收,并支持了骨密度的增长,进而降低了老年骨质疏松患者骨折现象的发生比例.由此可见,针对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补充维生素与钙元素能够有效提升骨密度,进而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病症的发生几率,具备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骨质疏松论文范文结:

适合骨质疏松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骨质疏松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相关参考论文写作资料

骨质疏松护理论文 骨质疏松症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