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论文范本 和令狐磊疯狂杂志之爱相关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本论文为您写杂志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令狐磊疯狂杂志之爱

阅读是人生宝贵财富.通过阅读,能够实现自我的提升和改变.读书并不见得马上“见效”,却会在潜移默化中对个人产生影响.令狐磊,作为中国传媒界略带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写新闻、办刊物、编杂志、打理创意空间,可是无论何种身份,都与阅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期我们就将走进他的“杂志发现室”,看看他眼中的杂志新世界.

说起杂志之爱,身边没有人会比令狐磊更发烧了.这个自称“杂志癖”的传奇媒体人,一如既往地冷静低调.现实中的他总是温文尔雅,说起话来轻声细语,尤其谈及杂志,马上就能让人感受到他的专业和热情.

关于令狐磊的报道见诸媒体报端,他那充满江湖侠义气息的名字总是连接着几段略带传奇的经历:作为媒体人,他当年在大学里创办了中国第一本网络杂志(《磊周刊》),24 岁时就成为《新周刊》最年轻的主笔(当时人们将他和《经济观察报》主笔许知远并称为“南有令狐磊,北有许知远”);作为创意总监,他在《生活》月刊坚守十年,将之打造成一件别具美感和收藏价值的“艺术品”.直至如今,作为衡山和集创意总监的他,每天依然在和自己热爱的媒体、创意事业形影不离.

“网络出版是一个很好的形式,变成平面媒体反而是退化.我相信网络媒体将成为人们的第一阅读媒体.”令狐磊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这样预言.可是无论网络如何发达,阅读如何变迁,纸质媒体依然是他欲罢不能的人生主题.“在复杂的传播环境中,全员加入数字媒体会是一场灾难.”他在微博(令狐磊的杂志发现室)里不间断地发布着各种关于杂志的见闻和所想,在衡山和集更是打造了一座“杂志博物馆”.他热爱旅行,却唯有杂志能治愈途中的那份“焦虑”…… 如今总有人说“杂志将死”,可是只要还有人像令狐磊那样偏执地热爱,杂志就永不消逝.

杂志是观念的艺术

FA: 现在距离当初您从事媒体工作的“黄金年代”已经过去了将近二十年,许多人都在讨论“纸媒已死”、“杂志式微”,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您觉得对于现在从事杂志事业的媒体人来说,需要具备哪些素质?

Rocky:其实纸质印刷杂志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我这里说的“黄金时代”其实有好几次,比如美国是在1960 年代,当时最好的广告人、设计师和艺术家都在做杂志.在我们中国也许更早一点,是在1930 年代,从那之后就再也没有重现过.勉强一点地说,2000 年前后也许可以算作一个“黄金年代”吧,那时候正是广告市场兴起的年代,当时也涌现了像陈漫那样能够代表中国的时尚摄影师,以及像封新城、朱伟那样具有社会影响力、可以创造流行并在业界具有推动力的编辑家和杂志人.

对于目前的杂志人,我认为观念很重要.杂志与报纸、电视和新媒体在内的其他传媒方式都很不一样.许多人之所以觉得杂志不行了,是因为他们仍然在用某种“报纸的思维”在审视杂志,是观念的陈旧所带来的误判.绝大多数人都将杂志与其他大众传媒看作一类,但是它们在本质上是截然不同的.

举个例子来说,英国《i-D》杂志的每一期封面都会出现一个眨着眼睛的人物,他们这样坚持了三四十年下来,直至如今已经成为一个持续性的标识行为.这其实是一个观念艺术,而恰恰是这种“观念的艺术”,体现出杂志与众不同的特质.比如还有一些杂志,每期就邀请一位摄影师,用一整本的篇幅去表达他所看见的世界,这其实也是介于媒体和艺术之间的表达和呈现.

目前我们身边还会有各种定期印刷出版的杂志,但他们大都还是在用传统新闻出版的方式在做.包括现在国内比较有权威的几本杂志,每期由不同的作者各自完成一篇文章,虽然每一篇质量都很高,但最后连在一起时,每个环节彼此之间却也没有多少关联.这其实是非常传统的、像通讯社一样的工作方式,而不是杂志的做法.

杂志的本质是人的聚集和连接

FA: 您当初在做杂志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过用新的方式突破旧有的程式?您如何理解“杂志”这个概念?

Rocky:我们当时在做《新周刊》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在尝试突破了.比如大概在2002年吧,我们就做过一次“闭上眼睛许个愿”的策划.当时正是新年的第一期,我们就邀请不同的受访者闭上眼睛去拍一张照片,然后告诉我们各自的愿望.这本身就是一个很特别的行为,当时也确实得到了不一样的效果.我认为这才是杂志应有的态度.好的杂志首先要有好的观念,或者与众不同的理念来支撑它的创作.无论是在艺术层面,还是生活方式层面,杂志都要有自身的观点.带有观点去创作,这才是杂志,也只有这样的杂志,才能真正持续下去.

其实像美国《时代周刊》这样的杂志媒体,说到底也还是在用比较传统的模式来做报道.我觉得如果在当代谈论杂志的话,应该将其与这种新闻类的媒体划分开.在当初我们刚开始创办“衡山·和集”时,就已经有很明确的思路了,包括后来做“杂志博物馆”,也是有很清晰的定位和甄选标准.西方语境里谈及“magazine”这个字词,最早的词源其实是有“仓储、储藏”的意思,后来有了“抽屉”的概念,再后来引申为“杂志”,其实是指“具有一定目的性的筛选和编辑”.所以当我们在谈论杂志之前,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厘清这些概念.

FA: 这么些年下来,是什么让您一直保持着对杂志的热情与信心?

Rocky:对于杂志的未来,其实并不用过多的担心.如果我们做一本关于钓鱼的杂志,它其实是和一种非常古老的人类行为紧密相连的,只要那个群体依然存在,那本杂志就不用忧虑存活的问题.除非有一天人类忽然决定不再钓鱼了,那本杂志才会有危机感.

真正的好杂志,都有专门的、特别的定位,而我们的“杂志博物馆”也正是选择那些比较异类或者具有唯一性的刊物.比如还有一本杂志,只在关注世界上长着红色头发的人.据说全世界有百分之二的人因为基因缘故,会生成红色的头发,那本杂志就只做给那百分之二的人看.尽管那百分之二的人里面也只有极少数人会去买这本杂志,但它依然不会消失,因为红头发作为一种人类基因会继续存在,还有些人会去染成红色头发,这本杂志就成为能将他们聚集起来的线索.

同样地,“衡山·和集”作为一个空间,也是让这些拥有特定关注点的、对杂志有兴趣的小众人群聚集起来.

FA: 这些年来您大概接触过多少种杂志?在这个过程中您有哪些比较深的感触?

Rocky:我在“杂志博物馆”里一共收录了五百多种杂志.平时我们也会和来自世界各地的杂志人共同举办一些分享,比如《Bmagazine》、英国《frieze》杂志、时装评论杂志《Vestjo》的主编也都来做过分享.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前段时间与日本《DTrel》杂志的合作,我们将它做成了中文版.这本关注旅行的杂志,每一期开始之前都会做大量的调研和讨论,同时也会征集当地人的建议和推荐.编辑去酒店或餐馆收集素材的时候也都是暗访,自费体验各种服务.这种非常客观的、基于情报收集的工作方式,就是日本人做杂志的方式:客观、纯粹,具有系统性和逻辑性,而且带有自身的编辑方法.这些也恰恰是我们中国杂志所欠缺的.

长时间以来,我们其实是在用一种很封闭的方式在理解杂志,而且这么多年做下来,形成了一些很固定的做法.当然,这其中也有许多原因,比如当时我们看不到外面的世界,即便看到了,也都是零散的、缺少系统的片段.我们也无法看到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杂志正在用什么样的方式关注和表达,无法获知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话题引导,以至于新媒体一来,就把大家冲垮了.我们的杂志还没有自己的根基,没有自己的编辑方法,没有成为让一部分有意思的人依附的载体.

“编辑美学”就是生活和工作的方式

FA: 您又如何理解杂志的“编辑美学”?

Rocky:说到“美学”,首先应该谈谈设计.可是对于目前国内的许多杂志来说,设计师其实都没有话语权,很多时候只是充当文字编辑的排版员.这样的工作方式一直存在,却没有人去做相关的总结和梳理.

当我们谈及“编辑美学”,其实应该和整个社会的认知方式联系在一起.比如日本的杂志编辑,他们一般比较注重资讯和情报的收集、梳理,注重内容和板块之间的逻辑.就像这本《和楽》杂志的特辑,其实就是基于长时间的信息收集.也许他们在做这一期杂志的时候,抽屉里已经有了十个储备和选择,最后只需要再补充几个,就可以完成了.所以你会发现日本的杂志有大量这种“保存版”、“完全编辑”等等的合集,这其实就是他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喜欢收纳、整理.而像意大利人做杂志,则会在艺术方面玩的更多一点.他们的编辑美学其实就是类似“我要做一个白日梦”,或者“我要请一个摄影师来告诉我一个想象之境”这样的艺术创作,有时候也会从文艺复兴或中世纪里找找素材,这一点就与日本很不一样.

平时很多人买杂志都会特别关注创刊

号,我个人其实并不特别在意那些,而是更加注重选题上的突破.记得大概五六年前,欧洲就已经有了所谓“增强现实”的杂志,在内页的某处扫个码,就可以在手机屏幕里看到更多.像这种创新的玩法,应该才是杂志需要做的尝试.

FA: 做了这么多年媒体工作,现如今又作为空间机构的主理人,在这些身份的转换之间,您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Rocky:我在《新周刊》工作了四年,那时候主要聚焦风尚以及创意产业的崛起这一块,当时也写了许多文章.其实那时候还没有多少人关注“创意产业”,我觉得我应该算先发吧.但是后来我也没有成为时尚记者,反倒是打理起了空间,这中间的转换很自然.就像我之前说过的,空间其实也是一个媒体.但是无论做媒体还是空间,都不能有太多私心.每个人提及自己所从事的行业,都会说它好,但是做媒体就一定需要客观,当你的行业不好的时候,就需要很客观地认识它,当没有人给它加持的时候,就需要全力去支持它,这就是做媒体和做产业不同的地方.

FA: 可是有些媒体却存在着明显的私心.

Rocky:现在很多时候往往混淆了.比如有些表面在做媒体,后面其实在做店面,虽然这些所谓“内容电商”不能不说是一个生意之道,但是也会慢慢让消费者产生厌倦,大家最终也不会再为你的情怀所打动.这种违背了新闻客观性、失去了可信度的洗脑式宣传方式,没有坐标,也没有站在另外的层面上去表达客观,其实是挺可怕的.

FA: 近些年来您也一直在关注着独立出版,请问您如何理解此处的“独立”?

Rocky:我们刚才说的杂志,其实与资金有很大关系.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最好不要冒险玩杂志.然而在2000 年左右兴起的独立出版,其实是换了一种新的玩法,就是做出自己的生活方式,并将其做到极致,而不是去迎合某些特定的客户.

论及“独立”,其实是相对商业模式而言.独立出版并没有一个严格的商业模式,说到底其实就是按照个人的思维去实现一个结果,更像是一种个人策展.在此,“独立”更是一种思维的突破,而且必须是小团队、一两个人就可以完成的那种组合.不过也有独立杂志最后又会慢慢成功地有商业化,比如《kinfolk》,就成功地变成了一本时尚杂志,可以做广告、卖封面等等.

FA: 您平时有比较关注的独立出版机构吗?

Rocky:苏菲和她的“香蕉鱼书店”.她们不仅会做一些独立出版项目,还会时不时地举办一些有意思的创作和活动.今年上海书展期间,我们“衡山·和集”也会有一个名为“本体”的书籍设计展,主要关注新生代华文书籍的装帧设计师.

杂志给我另一个空间

FA: 您平时如何安排自己的阅读时间?

Rocky:我的阅读时间比较零碎,早上和晚上会各有一段相对集中的时间.另外,在旅行的过程中,我往往会有一种“旅行焦虑症”.如果不买一本杂志,有可能会在旅途中经历一段漫长的空虚,而翻阅杂志就会消解那种焦虑.杂志可以提供另一个阅读空间,比如它可以瞬间带我去一座的小岛,或者去到某个名人的家里,这与看报纸和新闻是不一样的体验,而且是比较放松的状态.

FA: 工作之余您还喜欢做些什么?

Rocky:我平时喜欢去不同的地方,观察或考察.有时是在城市里的小旅行,有时则会去或纽约等地观察别人的生活方式.我也尽量会去找杂志里推荐的有意思的地方.比如有一次去柏林,就是按照《MONOCLE》杂志里的推荐,找到了非常小众但是特别有意思的设计师餐厅,而这些比较特别的推荐,往往也只有杂志才能够做到.

FA: 您近期还有其他什么工作的计划?

Rocky:最近正在考虑做一份报纸式的杂志,关注一些在城市之间穿梭与跳动的人群.现在随着高铁的连接,这些人游走于不同的城市之间,通过不同的城市体验,往往拥有更多的灵感和创造性.

FA: 最后请对我们《FA 财富堂》提一些建议吧!

Rocky:我个人觉得也许还可以增加一些对生活方式的关注和呈现,比如不同人的生活方式和日常状态,这样或许会启发周围更多的人.

杂志论文范文结:

关于杂志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杂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1、黄杂志

2、金融博览杂志

3、英语文摘杂志

4、医学教育管理杂志

5、绿色科技杂志

6、文学杂志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