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建设方面有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和特藏数字图书馆建设以广州大典数字图书馆为例有关论文怎么写

该文是关于图书馆建设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特藏数字图书馆建设以广州大典数字图书馆为例

摘 要国内图书馆自1990年始建设特色数据库,文章在分析这些数据库的基础上,引入特藏数字图书馆的概念,并以2015年4月上线的广州大典数字图书馆为例,分析了特藏数字图书馆的特点和建设策略,提出在特藏数字图书馆建设中,要重视资源的地位,设计科学合理的平台,并加强与专业机构和学者的合作,实施多种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对策,但在文本建设方面要保持审慎的态度.关键词特藏数字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广州大典引用本文格式罗小红,付跃安.特藏数字图书馆建设研究——以广州大典数字图书馆为例[].图书馆论坛,2017 (11):106-112.The Building of Digital Libraries for Special Collections-A Case Study of Guangzhou Encyclopedia Digital LibrariesLUO Xiao-hong, FU Yue-anAbstract A large number of subject specific databases he been established in China since 1990s. However,many of these databases are in difficult situations today. After analyzing the causes for such difficulties, this paperproposes the concept of building up digital libraries for special collections. Using the Guangzhou EncyclopediaDigital Library as an exampl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gital libraries for special collections and the buildingstrategies for them are discussed. Suggestions include:a)paying strong attention to resources, b)hing a soundplatform, c)cooperating with professional institutions and scholars, d) adopting multiple measures to increaseusage, e) choosing the right approach to digitize texts.Keywords specialcollections; digitallibraries; subject specific; database; Guangzhou Encyclopedia0引言

1990年代伊始,国内图书馆开始建设特色数据库,形成了地方特色、学科特色和专题特色等类型.这些特色数据库在网络技术发展早期,在商业数字资源不成熟的情况下,对于满足用户查阅资料确实发挥了一定作用.然而,信息技术发展到今天,数字资源呈现海量、交互、实时、互联等特点,以原有方式建设的特色数据库越来越难于适应用户需求的变化,因而日益被边缘化.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在分析特色数据库发展困难及其成因的基础上,以201 5年上线的广州大典数字图书馆为例,提出“特藏数字图书馆”概念,并就特藏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展开讨论.1 特色数据库的发展困难与特藏数字图 书馆的提出 1 990年代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受到国内图书馆广泛关注.CALlS于1999年7月成立了CALlS特色数据库和导航库建设项目组,为特色数据库项目提供资助: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将特色数字资源的建设纳入对高校图书馆的要求: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将特色数据库作为评价高校图书馆的一个指标…,而且国内公共图书馆相关评估项目亦有类似要求.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先后建成了众多特色数据库,但目前这些数据库在发展中遇到不少实际问题:一是资源库大多比较单一,主要以图书、期刊论文、学位论文、研究报告、会议文献、报纸文章、专利、标准、电子出版物、网络信息等组成:二是后期的维护不够充分,数据更新少,信息反映不全面、不及时:三是开放的程度较低,大多数据库只限本地注册读者或lP段内的用户使用:四是利用率不高,如有学者统计,部分高校只有三分之一的师生使用过特色库,接近四分之一的师生未听说或使用过.上述问题的产生与当时特色数据库的建设方式不无关系,即围绕某个选题,然后通过人工或机器方式从已有媒体或资源中集成资料,如图书、期刊、其他数据库、网络等.随着信息技术和数据库的发展,这种“剪刀+浆糊”的建库方式究竟还能为用户集成多少有用的资料,能否形成图书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局面,值得深思.

有学者认为,特色数据库的资源不应仅仅表现在馆藏和学科特色上,更应表现在独特的资源类型和信息来源上.为此,本文提出“特藏数字图书馆”概念,它是以非公众传播资源为收藏对象的数字图书馆.公众传播资源指大众通过市场或公开途径即可获得的资源,如在售的书报刊、互联网资源、图书馆大众借阅资源、提供注册或开放使用的数据库.“特藏”并不意味着其他单位没有收藏,一定就是孤本文献,而是指这些资源本不属于公众传播资源,社会大众一般接触不到,在经由数字图书馆数字化和提供服务后,成为建设者在公众传播领域的“特藏”.特藏资源包括没有进入公众传播领域的“私有信息”与曾经进入但已退出公众传播领域的“公共知识”,前者如未公布的机构文件、私人信件,后者如古籍.通常,特藏资源主要是一些原始文化资源,这些资源或者已经超出版权保护期,或者不存在基于著作权意义上的收益权,而有利于数字图书馆提供开放服务,使资源从非公众传播领域进入公众传播领域,而不再只是为少数专家或个人使用,形成数字图书馆“人无我有”的优势.

近年来,国内外建设的许多记忆项目、古籍数据库、手稿数字图书馆等大多属于特藏数字图书馆范畴,如文渊阁四库全书数据库、中华再造善本数据库、中华经典古籍库、中国基本古籍库、敦煌文献数字图书馆、纳西手稿集数字化平台(美国)、死海古卷数字图书馆(以色列)、“手稿国家使命”数字化项目(印度)、梵蒂冈手稿数字档案(梵蒂冈)等.2013年由哈佛大学建设的美国公共数字图书馆(Digital Public Library of America)上线,该数字图书馆不在本地存储对象资源,而是为美国各机构建设的特藏数字图书馆提供一站式资源发现平台.这些数据库或数字化项目,既有文化机构如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建设的,也有商业公司建设的,后者在客观上起到了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作用.特藏数字图书馆的资源类型多样,除古籍外,还包括家(族)谱、方志、手稿、书法、碑文与拓片、石刻、甲骨、舆图及大量非文献型资料.由于我国古籍资源浩如烟海,国内特藏数字图书馆的建设目前还只是主要集中在古籍资源和少量手稿资源方面.本文以《广州大典》数字图书馆建设为例,探讨古籍特藏数字图书馆建设的相关问题,以期为国内同类数字图书馆建设提供参考.2广州大典数字图书馆建设概况2.1建设背景

岭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于远离中原战乱地区,较完整地继承和保存了传统文化的原始基因,并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风貌,在建筑、园林、画派、戏曲、音乐、艺术、美术、宗教、饮食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广州作为岭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2000多年的发展中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拥有海量的文化资源.广东先后出现过两次大规模的文献整理工作,分别是清代中叶阮元的学海堂时期和清末张之洞的广雅书局时期.1887年,张之洞因“海内通经致用之士接踵奋兴,著述日出不穷,亟应续辑刊行”而在广州设立了广雅书局,专事整理和刊刻图书,并成立广雅书院藏书楼“冠冕楼”庋藏所刻典籍.但此后100多年,岭南再无大规模图书整理活动.为抢救和保护广州典籍,2005年广东省文化厅和广州市委宣传部抽调历史、文献、出版等领域的专家开始编纂《广州大典》.至201 5年4月,历经1 0年艰辛,完成了对1 91 1年前大部分古籍的整理,编成《广州大典》. 《广州大典》以广州人士(含寓贤)著述、有关广州历史文化的著述及广州版丛书为编纂对象,收藏地域包括清代中期广州府所辖地区及香港、澳门等地,资料来源于海内外数十家文献收藏机构和个人收藏者.《广州大典》共编成520册,分经、史、子、集、丛五部,共收录4064种文献,包括古籍、特种文献如木鱼书等.作为《广州大典》的子项目,广州大典数字图书馆于《广州大典》发布之日同步上线,为全球用户提供《广州大典》的查阅服务.2_2建设概况

广州大典数字图书馆作为开放性网络平台,以促进岭南历史文化研究和传播为目的,同时作为《广州大典》研究中心的工作平台,为专家学者利用《广州大典》全文、了解《广州大典》编研动态与研究成果提供条件.为达成上述目标,广州大典数字图书馆应具备以下功能:一是资源建设和管理功能.系统应能支持对《广州大典》资源的著录、加工和上传等操作,具备对资源的管理和维护功能.二是资源服务和使用功能.广州大典数字图书馆应为读者查找广州大典》文献提供服务,根据古籍资源的特点提供便捷的使用功能.三是研究促进功能.《广州大典》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服务对象以学者为主,数字图书馆应发挥研究促进功能,推动广府文化研究与《广州大典》的传播、应用和推广.第四,沟通交流功能.系统要为《广州大典》编辑团队、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人士提供信息沟通、交流和研讨的渠道.

广州大典数字图书馆从逻辑上可以划分为5层:内容层、技术层、处理层、服务层与用户层(参见图1).第一,内容层,广州大典数字图书馆的内容包括《广州大典》资源、学术成果与信息型内容,其中《广州大典》资源包括古籍影像资源和文本数据,文本数据需在后期加工生成.第二,技术层,包括数字图书馆平台、资源加工工具包、数据库系统、备份系统、用户管理系统等.第三,处理层,主要是对《广州大典》资源进行加工,包括著录、对象资源处理、文本建设等.《广州大典》影像文件是以TIFF格式存在的排版文件,在加工环节需要将TIFF格式文件转换成PDF文件,并进行降低像素、添加水印、线性化和加密等处理.第四,服务层,包括大典介绍、《广州大典》数据库、大典研究、动态资讯、《广州大典通讯》、媒体聚集、大典论坛、实用工具(字典快查、纪年换算)等板块.第五,用户层,广州大典数字图书馆注册用户对接广州图书馆注册访客系统,同时接受广州地区公共图书馆注册读者的登录.2.3服务效果

广州大典数字图书馆项目于201 4年启动,201 5年4月《广州大典》首发当天上线,但首期仅提供丛部数据,2016年5月完成全部数据的录入和校对.利用该数字图书馆,用户可以查阅《广州大典》约90%、3000余种古籍的影像资源.根据统计数据(见表1),2016年5-12月有4449册古籍文献被浏览.根据系统日志,除国内用户外,用户还包括美国、欧洲、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学者.

3广州大典数字图书馆的特点与不足

3.1 广州大典数字图书馆的特点分析

广州大典数字图书馆在建设之初,充分借鉴国内外同类数据库和网络平台的建设成果,并根据《广州大典》和及其用户的特点,设计了较科学的实施方案.广州大典数字图书馆的特点包括:3.1.1 具有高质量的资源体系

《广州大典》的编纂历经10年,汇聚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智慧和心血,为广州大典数字图书馆提供了高质量的资源保障.第一,《广州大典》的收藏对象以地方古籍为主,这些文献大多来自机构或个人收藏,普通公众一般接触不到,属于本文界定的特藏资源.第二,《广州大典》所收地方古籍具有“全”“精”特点.在编纂过程中,编辑人员广泛查考,多方征询,对保存下来的文献进行精选,并先后从国内外数十家文献收藏机构征集失散文献,使《广州大典》涵盖了广州地方文献中70%以上的重要典籍.第三,《广州大典》建立了完整的资源导航体系,该书借鉴四部分类法,设立经、史、子、集、丛五部类目,每部设若干辑,每辑代表一个内容类别,并依文献数量分编成若干册.第四,广州大典数字图书馆对入库资源严格校对,对在校对中发现的原《广州大典》的谬误,采取经与专家相关沟通和探究等方式进行了妥善处理.3.1_2建立良好的开放服务机制

《广州大典》收录文献的下限截至191 1年,其文献大多已进入公有领域,按照著作权法规定可以自由使用,这为广州大典数字图书馆提供全球开放服务创造了条件.但考虑到将资源开放后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仍然要求需要阅读全文的读者先注册再使用,注册的过程较简单,只需填写账户名、、手机和邮箱,然后进行身份验证即可,其中验证提供了手机验证和邮箱验证2种,提供邮箱验证的目的是为了方便境外的读者注册.广州大典数字图书馆的服务一方面能对用户进行有效管理,确保了资源安全,另一方面通过开放服务,扩大了资源传播范围.3.1.3建立多元化资源保护机制

为确保资源安全,避免侵权,除注册用户管理外,广州大典数字图书馆还采取多项防范措施:(1)通过资源加工降低安全风险.首先在资源上传至系统前将精度降至200DPI,这是在确保文字可识别的前提下的最低精度,即使有人获得了《广州大典》的影像资源,该精读也不足以支撑二次出版:其次每页设置两幅水印,一幅是纩州大典》图鉴,另一幅是收藏馆藏书章.(2)合理控制使用.广州大典数字图书馆提供3种使用方式:在线浏览、下载和打印,其中在线浏览不设限制,但每个账户每天被允许下载或打印的总数量不超过10页,对于拥有文本的文献,系统会主动屏蔽复制和粘贴的功能.(3)借助相关技术措施,阻止搜索引擎等第三方平台以备份等方式将资源全文保存至本地索引库.(4)采取融系统安全保障、数据安全保障、运行环境安全保障等方式为一体的多元化安全保障策略,如SQL防注入、XSS防攻击、路径加密等.3.1.4引入众包理念

《广州大典》缺乏文本数据,面对100多万页的文献影像,仅靠课题组成员和少量专家是无法完成的.有学者认为,在图书馆需要获得大量资源或拥有大量有待加工的资源,而图书馆的人力等投入又不足时,可以考虑众包l61.众包(Crowdsourcing)是由杰夫·豪(Jeff Howe)于2006年在《连线》杂志上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指一个机构将过去由单位员工执行的任务交由非特定的网民完成,它可以在短期内为众包发起单位积累海量的资源,或完成仅靠员工难于完成的任务.按照众包发挥作用的方式,数字图书馆众包主要有三方面的工作内容:资源征集、数据加工、文本加工.由于广州大典数字资源征集和数据加工已由专家在前期完成,广州大典数字图书馆仅在文本加工环节引入众包,将文本加工权限开放给读者,允许注册用户在使用文献的过程中贡献数字化文本或对已有文本进行纠错,后台由专家审核,审核通过的文本可进入平台提供检索和浏览服务.众包文本加工为专业人员构筑了一个发挥个人特长、向社会贡献专业知识的平台.3.2广州大典数字图书馆的不足分析3.2.1 平台的资源管理功能存在缺陷

资源是数字图书馆的核心要素,但广州大典数字图书馆在资源管理和维护上存在缺陷.在第一期建成的平台中,承建商将所有资源锁进程序,后台没有留出维护空间,工作人员只能对动态信息进行管理,无法对文献及其数据执行添加、修改和删除等操作,后经过争取,承建商将资源管理权开放出来,但是在元数据与对象资源之间的关联上使用了文件名调用的方式,而文件名却是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流水号,使坏数据出现的几率增大.同时,工作人员没有对部、辑、册等导航数据的修改权,虽然能添加具体的文献资源,但却不能对文献执行排序的操作,为《广州大典》续编的数字化埋下隐患.3.2.2缺乏面向古籍资源的规范控制

现代汉语以白话文为书面语基础,白话文的语义单位是词,因此,现代汉语规范控制的对象主要是词,如“计算机”与“电脑”、“阅读”与“读书”等,但古汉语的书面语采用文言文,文言文的语义单位为字,如古文中“智慧”“知识”一般以“知”来代表.因此,基于词对古籍的规范控制主要是一些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如“清世宗”与“雍正”、“金陵”与“南京”等.但是,古籍规范控制还必须考虑因繁/异体字造成的不规范,如“啓”和“放”、“馆”和“舵”.例如“梁启超”可以写作“梁啓超”,也可以写作“梁放超”,由于广州大典数字图书馆未提供针对繁/异体字的通检功能,读者如果使用“梁放超”检索,将无法检索到包含“梁啓超”的相关文献.针对这种情况,广州大典数字图书馆设置了字典快查功能,对接了《汉语大词典》《康熙字典》等工具,便于读者查找每个字的其他写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古籍规范控制的不足.3.2.3缺乏文本数据

《广州大典》所收古籍中只有少量文献存在点校本,因此,数字图书馆中的资源主体为通过扫描生成的图像格式文件,缺乏文本数据.虽然广州大典数字图书馆设置了文本建设功能,但属于预设功能,受时间和人力限制,不可能在短期内生成海量文本资源,读者目前点击《广州大典》影像界面的阅读文本按钮,系统不显示任何文本信息.缺乏文本资源影响了广州大典数字图书馆功能的发挥.例如,读者无法通过“全文”搜索将正文中包含某关键词的文献检索出来.4特藏数字图书馆建设思考4.1 关注资源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重要性

第一,资源选题对数字图书馆的社会影响能发挥重要作用.特藏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大多属于本地文化遗产资源,近年来,关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而数字化作一种新型的保护形式受到了普遍关注,许多地方政府和机构都斥巨资建设本地文化遗产数字图书馆.因此,数字图书馆如果能够选择那些在地方文化发展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亟需保护的文化资源作为建库对象,将有助于数字图书馆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并获得充裕的社会支持资源.

第二,国内数字图书馆建设往往存在着重IT硬件、轻资源建设的弊端,但事实上,资源建设是数字图书馆项目中投入人力、物力最多、花费时间最长的一项工作. 《广州大典》的编纂耗费了各界专家将近1 0年的时间,投入资金1个亿元,所收古籍不过4000余种,而广州大典数字图书馆平台的搭建仅用了5个月,数据录入和校对所用时间也只有半年左右.

第三,资源影响着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方式,如功能定位、系统和数据结构等.以数据结构为例,与《四库全书》等大型典籍类似,《广州大典》的基本结构单元为“册”,1册内包含若干文献.在前期建设中,广州大典数字图书馆的元数据描述对象为单篇文献,对象资源的数据单元为“册”,对对象资源的调用采用页码方式,即系统根据页码定位和显示每1册中的具体内容,这种方式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资源加载量大,运行速度慢,用户经常看不到全文.为此,项目组决定对册进行拆卷处理,将对象资源的基本单元也定位到单篇文献,这样每1条元数据调用独立存在的那1篇文献,系统结构简化,运行效率提高,浏览不到全文的问题也得到了改善.4.2设计科学合理的平台

一个完整的数字图书馆系统应能实现多方面的功能,包括资源整理、建设和数字化备份、资源维护和使用、用户管理和服务、信息通报和沟通等.例如数字图书馆建设的理想条件是已经拥有系统、完整的资源体系,数字图书馆只需将这些资源数字化并纳入数据库即可,但在现实中,理想的资源条件并不多见,多数情况下是资源尚未整理或整理有限,或者从不同机构征集资源以建设虚拟馆藏时整理口径不一致,只能采取边整理边建设的策略,这就要求系统要具备资源整理的功能.再如,数字图书馆建设一般要对数字化后的文献生成多种“质量层次”(Quality level)的资源,涉及格式、像素、颜色设置等,以满足对资源管理和服务的不同要求,这对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加工和存档功能提出了要求.

然而,数字图书馆平台的功能并非越全越好,功能设置越多,每项功能做得越细致,对建设的压力就越大,成本也越高,因此,数字图书馆在规划平台时,要根据定位、成本、资源等科学统筹、综合平衡.对于可通过第三方系统完成的功能,在不影响安全的前提下,可考虑引进和对接.在广州大典数字图书馆建设中,资源整理和元数据加工由《广州大典》数据库编辑团队完成,数字化影像由出版社提供,高精度备份采用独立备份方式,因此,广州大典数字图书馆不承担资源整理、数字化加工和存档任务,定位为服务平台,功能以满足学者使用资源、开展研究和交流为目的.广州大典数字图书馆依托于广州图书馆建设,在用户管理上对接广州图书馆的统一认证平台,自身也没有设置用户管理系统.4.3加强专业合作

社会合作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Hunter等认为,(自建)数字图书馆对馆员的合作技巧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国内数字图书馆建设比较重视与IT技术人员的合作,忽略与数字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相关领域的专业机构和学者的合作.IT技术的影响是即时和显著的,但从长远看,专业知识对数字图书馆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由哈佛大学图书馆建设的纳西手稿数字化项目中,哈佛大学图书馆就曾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的专家与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的东巴文化研究人员对纳西手稿进行识别和加工,建成了哈佛馆藏纳西手稿数字图书馆.《广州大典》的编纂得到了社会各界支持,广州市委组建了专门的编辑团队,成员来自图书情报、档案、文史、出版等领域,并与相关大学和研究所等机构合作,而在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数据校对环节,组建了包括多专业人才的校对团队.与专业机构和人员的深度合作,保证了《广州大典》与数字图书馆的准确性、专业性和权威性.4.4科学决策文本建设

在资源建设中,加工文本是难度最大的一项工作.目前文本建设主要有两种方式:OCR识别与手工录入.虽然OCR的性能逐渐完善,但由于特藏资源大多是遗产型资源,行文非规范程度高,尤其是手稿资源,OCR的应用仍然有很大局限”,需要辅以人工校对或采用人工录入.然而,人工校对或录入面临很大挑战:一是数量大,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二是难度大,对校对或录入者的专业素质要求高.Martin Moyle曾对伦敦大学实施的J.Bentham手稿录入项目进行分析,得出文本建设的复杂度超出了预想的结论.在中文古籍中,除文本建设面临的共性困难外,还有因汉字本身的特点而产生的困难,如繁体字、生僻字、异体字、通假字等,因此一般情况下,不宜采用人工录入对特藏资源进行大规模的文本建设,也不宜采用人工校对OCR识别率低的文献进行大范围文本加工.可视服务情况选择部分利用率高的文献重点建设,对于已经点校出版的文献,也可与出版社联系获取文本数据.4.5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与特色数据库一样,特藏数字图书馆也面临着如何提高利用率的问题.在资源既定的情况下,可在服务方面采取多种措施:第一,尽量实行开放服务,即使对于部分受版权保护的资源,非授权用户也应能在lP范围外或在非认证情况下通过检索、浏览等方式获取元数据和题录信息,因为版权保护的目标一般是对象数据,不涉及元数据和题录信息.第二,特藏数字图书馆中的资源可能存在不同的授权情况,数字图书馆宜采取权限分级管理的对策提供服务,使用户不应因对部分资源没有使用权而被拒绝对其他资源的使用.第三,借助第三方平台提高资源被发现和使用的机率,如搜索引擎、门户网等,国外有图书馆通过维基百科的扩展链接宣传数字资源.目前,搜索引擎对动态数据库的索引效果仍然不理想,可以将重要的资源在上线同时以静态网页索引的形式发布,提高资源在搜索引擎上的可见度.

参考文献

[1]王一心.从图书馆特藏到特色馆藏的演变考析[].图书馆研究,2016 (3):8-11

[2]黄晓斌,蒲筱哥.我国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情报科学,2007 (5):784-789

[3]鄂丽君,邱晏.CALlS地区中心特色数据库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图书馆建设,2010 (12):33-36.

[4]曹志梅.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之困境突围[]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5 (6):90-92.

[5]黄敏,都平平.高校特色数据库建设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图书馆论坛,2012 (9):83-86

[6] Jan Zastrow. Crowdsourcing cultural heritage: "Citizen Archivists" for the future[]Computers in Libraries,2014 (10):21-23.

[7]Jeff Howe.The Rise of Crowdsourcing [EB/OL].[2()16-12-18].http: //www. wired. com/2006/()6/crowds/.

[8] HunterN C, Legg K, Oehlerts B.Two librarians, anarchivist, and 13, 00Oimages: Collaborating to build adigitalcollectionm. Library Quarterly, 2010, 80 (1):81-103.

[9] Margaret E Hale, Peter Reuell. Digitization Aids in Translation of Naxi Manuscripts[]MIR, 2010, 39(March):28-31.

[10] Sadanand Bansode. Creation of Digital Library ofManuscripts at Shivaji University, India[.Library HiTechNews,2()()8,25 (1): 13-15.

[11] Martin Moyle. Manuscript transcription by crowdsourc-ing: Transcribe Bentham[].Liber Quarterly, 2011,20 (3/4):347-356

作者简介 罗小红,副研究馆员,广州图书馆副馆长;付跃安,男,研究馆员,广州图书馆社会活动推广部主任.

收稿日期2017-01-25

图书馆建设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写作图书馆建设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图书馆建设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1、新农村建设论文

2、城乡建设杂志

3、建设法规论文

4、生态文明建设论文题目

5、班组文化建设论文

6、图书馆建设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