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存在问题相关论文写作资料范文 与通识教育理念下普通高校艺术通识课的存在问题和解决路径探析有关论文范文集

本论文是一篇免费优秀的关于存在问题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通识教育理念下普通高校艺术通识课的存在问题和解决路径探析

摘 要:在目前快速发展的通识教育理念下,艺术通识课应运而生.通过对上海市部分高校的调演,笔者认为艺术通识课存在观念不清、概念模糊、课程开设混乱以及艺术通识课教师”不通识”等问题.针对此类问题,笔者提出初步的应对之策,以期提高艺术通识课d教育教学质量.关键词:艺术通识课;上海市部分高校;观念;课程;师资

通识教育的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早在2300年前,这位睿智的学者就提出“自由人教育”,提倡培养有着独立精神的人.1829年美国博德学院的A.S.帕卡德教授发表的一篇论文,认为通识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部分,1945年哈佛大学出版了《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红皮书,阐述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现方法,引发美国和全球教育界的强烈反响,拉开了高等教育领域通识教育的大幕.在中国,艺术通识课在通识教育理念背景下,随着高校课程改革进程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类型.它是继艺术任选课、限选课、必选课后发展的一种新的课型,它既是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发展历程中成果的显现,也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趋势和新挑战.本文以上海市部分高校为调研目标,针对艺术通识课存在问题,探讨艺术通识课的教学理念与实践方式,抛砖引玉,以其引发讨论与重视,提高艺术通识课的认识程度和课程质量.

一、对通识课的理念和内涵认识不清,观念模糊艺术通识课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更是教学指导思想和观念的更替.从上海交大、复旦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的通识课开设课程来看,很多课程,如目前在高校普遍开设的《民族器乐曲鉴赏》《舞蹈形体训练》《书法鉴赏》《合唱》等,虽然面向非专业学生,但单项艺术的专业性和技巧性很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通识课.所谓通识课,它强调的是非专业的、基础性、一般性的艺术知识,在于让学生了解艺术作为一个整体,其基本性原理和规则,继而上升为对美的抽象把握,而不是对单个艺术形态的具体和体系化知识的掌握.

对通识课的教育教学目标认识不清.通识教育应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为己任,专业教育的音乐专门知识与技能显然不是普通高校音乐教学的重点,而初级音乐教育所着重的审美教育和德育教育,虽然在高等教育阶段继续延续,但不会是教学主要功能.有研究者认为,通识教育致力于对人的“两个面向”教育,一是面向人的个体性,引导人认识自身和反思自我,超越物质层面思考“为何为生”,使人真正成人;二是面向人的社会性的教育,从社会关系中把我人的本质,培养健全的个体化的人.21世纪教育委员会经过研究认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是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他们认为要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学习能力来设计和组织.四项能力分别是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对待困难、解决困难,适应工作的能力;学会舍身处地去理解他人和周围人群友好相处,培养具有为实现共同的目标与计划而团结合作的精神;学会生存,即为适应社会的迅速变革与发展,学会掌握自己命运所需的基本能力,即思考、判断、想象、表达、情绪控制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能力.将教育的目标投向人的能力培养,不仅是“育才”,更是“育人”.音乐教育围绕人的培养,人的学习能力、克服困难能力、合作精神、思考与批评精神、调节心态等能力的培养,调动音乐具有的资源和力量,达到育人目的. 音乐本就是富于人文内涵的艺术门类,历朝历代、世界各国、各个民族都留下了丰富多彩、极具文化底蕴的艺术作品,它们是后人宝贵的人文和精神财富.教师应善于挖掘教学内容的人文因素,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不仅是从音乐技术和艺术经验层面,从作品到作品地讲解,而应是从作品中见人性,从音响中现文化.另外,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同样是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紧迫而艰巨的任务.音乐中丰富的音乐文化资源本身是个优良的教育平台,有着养成国际视野和多元文化素养的天然优势.德国音乐的宏大雄伟又精雕细琢,法国音乐的富丽堂皇又简朴纯真,中国音乐的宁静致远又黄钟大吕,都是不同民族性格、文化传统和意识形态在音乐中的体现,它们之间没有水平高下或层次高低的区别,有的只是人,不同国别、历史、族群的人的不同.笔者认为教师应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人文因素,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不仅是从音乐技术和艺术经验层面,从作品到作品地讲解,而应是从作品中见人性,从音响中现文化.如,贝多芬作为集古典主义音乐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的音乐巨匠,他的九部交响曲和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是音乐宝库的典范之作.对贝多芬及其作品的讲授有多种方式,将他回归为一个人,一个始终不屈“扼住命运的喉咙”的身残志坚、顽强抗争的人,一个有着平等博爱精神、不向贵族低头的高贵心灵,他和作品有着令人深思的力量,这样的贝多芬是不是更有启迪和引领作用呢?又如,对于浪漫主义后期各国民族乐派代表作曲家及其作品的讲解,通常会侧重于作曲家的生平和作品的艺术特征和价值,这从作品的音乐学解释来看完全没有问题.但是换个角度,从时代浪潮下不同国家的新音乐在继承本国的文化传统,学习和接受德、法等音乐大国音乐经验时,如何做出他们不同的选择,如何形成自身风格的,是不是更有思考、借鉴之意呢?二、通识课教师不“通识”通识课承载着高校教学改革中培养健全之建设者的重任,因而对通识类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以往的专业教育的教学目标不同带来对的师资要求有所不同.通识类课程的教师是认同通识教育理念,有较高的专业学术水平和较宽泛的知识面,同时有着运用不同知识分析问题他和解决问题的意识、方法和能力的高水平教学的教师.这就要求教师“既专又博”,这是新形势下下对高校教师的新要求,现实可能是,多数教师是专类教师,能够在本专业范围内深耕细研,但是超越本专业范围之外,很难做到广博.这种通识教师不通识的现象,将给高校推行通识教育带来潜在的障碍.

在目前的高校体制之下,教育管理部门很难对“通识教师不通识”的现象做出迅速应对,只能以渐进式方法增加教师的通识度,建立适应通识教育的师资队伍.在上海,由于有长达半年的新教师岗前培训制度、不定期的教师培训和轮岗,加上各种访学、产学研等制度,对新进教师和在岗教师进行时间长短不同、形式各样的在职学习和进修,对于教师的通识学习和知识面的拓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条件.

艺术课通识课同样存在此类问题.目前在大学担任艺术课的教师,通常是各大艺术学院高学历毕业生,他们通常是单一艺术门类的高水平艺术工作者,胜任单一门类教学、科研和演出活动,属于专业专一性教师,而合格的艺术通识课教师应是通才型,要求艺术视野和理论素养到达一定高度.艺术通识课师资一方面可以通过原有的艺术教师,继续学习,完善知识结构,更新教学观念,跟上通识教育的步伐的途径来解决,另一方面,综合类高校可以发挥团队作战的优势开设通识课.笔者所在的学校以艺术教研室为基础,联合其他学院的教师,以教学团队的形式,建立《艺术与人生》教学队伍,集合艺术美学、音乐学、美术学、电影学和戏剧戏曲学专业的教师,每个艺术类型三讲,进行教学试点.

三、教学方式的通识化还在探索之中从上海市部分高校通识课上课情况来看,不少教师只是将以往专业教学稍稍进行调整之后,搬到通识教学的课堂上来,教学方式和方法仍是沿用专业教育的教学方式,没有与通识课区别开来.这与教师根深蒂固的专业思维有关.高校教师本就以专业性见长,专业素养深厚,专业思维稳固,教学中对专业领域的讲授和分析特别重视,不知不觉形成专业为上、专业唯一的思维,这恰恰是通识课堂上需要克服和调整的对象.哈佛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 哥伦布﹒ 郎得尔(Christopher Columbus Langdell)于1870年前后,在哈佛大学的法学教育中继承使用了苏格拉底的教学法.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教学方法被称之为辩证法.他主要采用对话式、讨论式、启发式的教育方法,通过向学生提问,通过讨论而探索,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获得学生能够亲身体会的反思性洞见,引导学生总结出一般性的结论.苏格拉底教学法主张通过独立思考和怀疑批判的精神,使学生能够对各种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强调对任何问题都要做进一步的分析,而不是人云亦云,只重复权威和前人说过的话.苏格拉底式的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怀疑和批判的精神,以及对于西方教育和学术传统的形成都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

这种教学方法对艺术通识课的教学有积极的借鉴意义.经由作品的鉴赏、分析和讨论,引发学生对作品的不同解读和思考,从而产生对作品、作曲家和自身的思考,跳出专业教学中执着于技能、知识为最大追求的窠臼,以能力为目标,实现艺术通识课的教育目标,达到人的健全发展的教育理想.

存在问题论文范文结:

适合存在问题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存在问题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相关存在问题毕业论文范文

相关参考论文写作资料

热门存在问题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