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与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课程体系再类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这篇管理专业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课程体系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871/j.cnki.kjwha.2018.10.037

摘 要以华南地区研究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为案例,审视研究型高校当前实践性课程体系,并对其现状进行评价.研究发现,当前研究型高校对实践性课程设置还不完备,影响人才培养的效果.研究型高校应拓宽实践性课程体系的外延,将思维训练、文本写作、沟通练习、方法论等方面的课程模块添加进来,将横向和纵向科研项目融入课程体系,充实其实践性课程体系,完善相应的教学管理与激励制度,提升人才培养效果.

关键词研究型高校实践性课程体系旅游管理

1 引言

随着旅游行业发展,传统技术培养型的外语人才和涉外人才已经不能满足旅游业的需要,以技术为导向的职业院校的人才供给也不能填补行业高端人才需求的缺口.不少研究型高校以培养适应当前旅游行业发展现状的综合型、高端型人才为目标,纷纷设立旅游管理类专业,如在旅游业发展较快的华南地区,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研究型高校均设置了旅游管理类专业.

相比较高职高专和应用型本科院校①,当前研究型高校以理论课程主导,实践性课程比例相对较小[1].与侧重实践技能训练的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相比,研究型高校的毕业生常被诟病“动手能力差”“眼高手低”“只会读书,不会用”,研究型高校也常被质疑“培养模式和社会需求脱节”“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等.以旅游管理为代表的研究型高校的新兴应用型学科和专业更容易招致类似评价.如何培养契合行业需要的专业人才成为研究型高校应用型学科必须思考的问题.

而从华南地区研究型高校本科毕业生流向看,除少部分本科毕业生继续深造、选择从事研究之外,大部分直接进入就业市场.以三所代表性研究型大学为例,中山大学2014届本科生在国内高校继续深造比例为43.3%,超过50%的本科毕业生直接就业,暨南大学2014 届本科生在国内外高校继续深造比例为24.23%,超过70%的本科生毕业生直接就业,华南师范大学2014 届本科毕业生在国内外高校继续深造比例为10.05%,近90%的本科毕业生直接进入就业市场.其中,相比物理、化学、医学等深造比例较高的学科,旅游管理等应用型专业的本科毕业生直接就业比例相对更高.如何改良其培养体系与课程设置,促进本科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提升本科毕业生的工作能力,这一问题将影响很大一部分研究型高校的本科毕业生,亟待展开深入讨论.

完善的实践课程体系是促进理论与实践融合,提升研究型高校本科毕业生工作能力的重要实现路径,而当前研究型高校教学管理者与教学实践者对其认识和讨论还不够全面深入.本文将以研究型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为切入点,审视研究型高校当前的实践性课程体系及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研究型高校实践课程体系现状提出改良建议,以期对研究型高校应用型专业的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给予一定的启发.

2 研究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之实践性课程体系现状

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2016 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显示[2],2016 年我国高校前700 强中有170 所高校为研究型高校(包含中国研究型、行业特色研究型、区域研究型、区域特色研究型四类),排名分布均在250 名之前,其中华南重镇广州占5 所(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这5 所研究型高校均设置旅游管理专业.本文选择其中两所高校(“中国研究型高校”S 大学和“区域特色研究型高校”H 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体系进行研究,以反思当前研究型高校应用型专业实践性课程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S 大学旅游学院的旅游管理本科生大学期间需要修大类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四类.其中,占较大比例的课程为知识性、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如大类必修的管理学原理、微观经济学、旅游概论、消费者行为学、酒店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学、会展概论、产业经济学等和专业必修的旅游目的地营销和管理、社区旅游规划与管理、旅游电子商务等,这一类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某一特定领域的知识基础和视角.目前少部分课程为实践性课程,如项目管理、景观设计、研究方法、影像技术与技能、领导技巧、网页设计与制作、会展英语笔译与口译、商业空间设计、商务沟通与礼仪、科研实习.此外,S 大学旅游学院还针对本科生设置了本科科研项目、暑期调研实践项目,这些项目均提供教师全程参与和指导,是其教学体系中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模块.但由于经费和名额限制,有老师指导的科研实习仅有部分同学有机会参与.

H 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情况类似,除了英语、高数、体育、思想政治、军事等公共基础课外,大类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选修都以理论课为主,如大类基础课的旅游概论、酒店管理概论、会展概论、管理学原理、市场营销学、(宏观/微观)经济学、公共关系学、企业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心理学、旅游文化学、旅游法律等,仅有旅游研究方法一门偏实践性的课程;而专业核心课程共7 门②,课程以理论课程为主,但2014 年最新修订的教学计划中强调了实践模块,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增加第二课堂和课外实践.此外,H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设置了较多选修课程,其中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有商务应用文写作、导游服务技巧与讲解、演讲与辩论、日语等.

从数量上看,正式课程中这两所研究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课程比例较少.从类型上看,当前开设的实践性课程分为两类,一类是专业性技术实践课程,如景观设计、导游服务技巧、茶旅游、葡萄酒旅游及品鉴、商务沟通与利益以及含有实践模块的课程(如旅游规划原理(含实践)课程);第二类是通用技术型实践课程,如H 高校的商务应用文写作、领导技巧、演讲与辩论及S 高校的网页设计与制作、商务沟通与礼仪、研究方法等.此外,在正式课程教学中,教师也会通过安排小组作业和个人作业进行一定的实践能力训练.

可以看出,当前两所研究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计和教学以知识传输为主体的特点依旧存在,专注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正式课程相对不足③,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毕业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点在H 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大四毕业生的本科毕业论文完成过程中有体现———不少同学在研究项目整体管理能力、沟通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和写作能力方面都或多或少存在问题.项目管理能力的欠缺明显,不少同学对需要3 个月左右时间完成的本科论文项目进度缺乏基本的计划和把控;沟通能力的欠缺也有体现,部分同学对于本科毕业论文中存在的各类问题不能及时有效地与导师及相关调研者进行沟通,不能主动借助教育系统内外的各类资源和他人的知识经验等提升完善个人研究;对于新事物的自学能力较差,对于本科毕业论文涉及的新的概念、所需要新方法的自学能力不够,主要反映在对涉及新概念的文献资源、书籍等查阅利用的能力(新知识获取能力)不足等方面;写作能力是管理类本科生未来从事管理和咨询工作重要基础,但大多数学生毕业论文初稿可读性较差,文本逻辑及条理性有待提升,文本专业性不足(如口语化表达泛滥、冗余较多).这些实践能力的不足直接影响其之后的就业和社会适应水平.

3 研究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课程体系的改进建议

高职高专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普遍重视实践性课程.从数量看,其实践课程所占比例大多超多理论性课程.如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酒店管理教学中实践教学的比例达63.6%.而从实践类课程的属性看,高职高专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类课程设置以实操性课程和在实际工作中可直接运用的知识性课程为主④,聚焦于一线服务技能培养.其通过对旅游管理类学生一线服务工作的培训和在旅游类企业较长时间的实习(通常为一年以上),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对一线服务工作非常熟练的“准员工”.需要指出的是,这类学校旅游管理类课程设置中关于思维训练、问题解决型(适用于如咨询类工作)的课程训练几乎很少.

相比较而言,研究型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定位不同,其更注重培养有更广阔视野、专业知识和能胜任旅游相关部门管理工作的高端人才.在这样的定位之下,其培养要求也与高职高专不同,除了需要储备更专业、更宏观的与旅游方面的管理工作相关的知识之外,往往要求学生有较好的思维水平和实践能力(这两者也可以整合理解为研究/ 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更宏观、更专业、更高深的专业知识在其丰富的理论课程中有体现,如宏观/ 微观经济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旅游概论课程、景区管理、旅游规划原理等课程,这些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未来就业中遇到的各类问题.相比较理论课程,研究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性课程模块应当承载思维水平训练和实践能力训练的任务,其更注重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利用知识的效果,使学生能基于理论课程所储备的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具备有效地研究、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管理者和教学实践者应该拓宽其对实践性课程外延的认知.因为实践能力不仅关乎客观世界,也包含主观含义,即不仅涉及“动手”还涉及“动脑”[3].基于此,旅游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性课程外延不应该仅仅局限在餐饮、客房、厨房、景区导游等一线服务中的实践操作训练方面,还应该包括运用酒店、会展和景区规划、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思考问题、分析问题、阐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及展示解决方案等方面的训练.对于不同类型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而言,应根据其学校性质及培养目标差异对实践性课程进行差异化定位.对于研究型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而言,其实践性课程应侧重后者.

通过对研究型高校旅游专业教学及课程的考察与反思,本文建议研究型高校旅游管理类专业教学管理者和实施者应以更开放的视角看待实践性课程,提升课程设置中时间性课程的比例,提供更多符合研究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的实践性课程.从实际操作看,本文为当前研究型高校旅游管理相关专业实践性课程改良提供以下几点建议:

(1)在低年级增加训练思维和学术写作水平的实践性基础课程.学术写作是进行严谨的思考及其成果展示与交流的重要载体,当前研究型高校很多专业课程作业都需要严谨的学术写作能力作为基础.此外,逻辑严密、文辞简洁、沟通性强的写作能力也是研究型高校旅游管理毕业生进入咨询相关行业(如旅游规划、房地产策划、会展策划、会展/ 酒店项目立项书等)所需的重要工作技能.英美诸多研究型高校从正式课程到非正式辅导,都十分注重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我国研究型高校旅游管理类专业这方面课程及教学资源相对薄弱(如两所案例高校在低年级的必修课中均没有设置专门的学术写作课程),研究型高校大多数本科生在写作逻辑性、文笔简洁和沟通性方面都有较大提升空间,这直接影响其就业能力.因此,笔者建议研究型高校旅游管理类专业应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学术写作的实践课程.

(2)在低年级开设如何在正式场合对自己的研究成果(报告、论文、规划文本、项目策划书等)进行高质量且合乎社交礼仪规范地交流的实践类课程.在正式场合有效、合乎礼节的汇报与交流是研究型高校学生(不论从事学术研究还是就业)应该具备的重要素质,其不仅包含汇报思路组织技巧、PPT美化技巧等,还包括对汇报流程、礼仪的学习和练习.当前研究型高校在这方面仅部分学校的选修课有部分涉及,如S高校开设的商务沟通与礼仪、英文写作,H 高校的演讲与辩论等均值的借鉴,但目前这方面课程还不成体系.因此,笔者建议在一二年级系统开设各占1 学分的课程,分别对不同类型展示载体的制作、演示方式与技巧、沟通礼仪等方面的实践能力进行训练.

(3)在当前偏重理论教学的专业课程中,增加模拟性实践模块.研究型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可以借鉴经管理专业中模拟商战、模拟股市练习,引导学生在课堂中推进一些实践性项目作业.且实践性模块嵌入理论课程,有利于提升教学体验和效果.

(4)在这些正式课程之外,围绕研究型高校学生核心实践能力建设,开展课下由老师指导的小规模研讨会、workshop、讲座等(可以由对这方面感兴趣且有基础的老师按学期轮流指导).可借鉴英国一些研究型高校做法,除思想政治方面辅导老师外,对低年级学生设置学习方面的专业辅导老师,接受学生基础写作能力等方面的一对一的咨询和辅导.

(5)将科研项目引入教学,形成促进师生在实践中教学的隐性实践课程.研究型高校教师主持的各类科研项目应该成为学生实践能力的练习场,应该通过学分的形式鼓励学生参与,并在其中检验及锻炼其在课程中所习得的知识和能力.而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应该通过制度设计,鼓励教师将个人研究项目融入实践性教学,如将教师投入大量时间精力的基于科研项目的课余教学与指导计入教学工作量;同时鼓励学生参与这类隐性课程,如给予参与科研项目及通过考核的学生计入一定数量学分等.

4 小结

综上,研究型高校以旅游管理为代表的应用型专业应拓宽对实践性课程外延的认识,利用大学教学资源完善和充实当前研究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较弱的实践性课程体系,提供更多高端管理及咨询工作需要的、涉及思考、写作、沟通等能力训练的实践类课程,培育更多注重符合其定位的实践能力训练的非正式课程及隐性课程,提升学生将理论课程习得的知识从书本向实践价值转化的水平,弥合用人企业需求和高校人才供给之间的间隙.

管理专业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管理专业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管理专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工程管理专业导论论文

2、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3、工商管理专业论文

4、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论文题目

5、行政管理专业论文题目

6、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