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品味相关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和品味辣椒类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这是一篇与品味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参考。

品味辣椒

段颖

闲来读书,偶见一段关于辣椒的记录,辣椒原产中南美洲,相传明代中晚期由海路传入两广及云南等地(一说为从西北丝绸之路传入),《遵生八笺》(1591)有载:“番椒丛生,白花,果俨似秃笔头,味辣,色红”,传入中国各地后,其名称亦有变化,如湘之“番椒”、川之“海椒”、黔之“辣角”等,鲜为人知的是,明代辣椒传入之初,实为观赏之物,直至清代,才有文献记载,黔、湘、川、赣四省“种(辣椒)以为蔬”,康熙年间黔地《思州府志》中有云,“海椒俗名辣火,土苗(民族)用以代盐.”汉地食用辣椒,大致以此为始.

对于饮食人类学而言,辣,从“味”到“品”,无不耐人寻味.辣椒之“辣”,源于常识的偏见,因为“辣”并非味道,而是辛辣物质(主要为辣椒素中的碱类)所带来的口腔以及消化道刺痛与灼热,进而促使唾液及其它消化液分泌增加.此外,为平衡痛苦,人体又分泌内啡肽,在增进食欲的同时,还制造出类似快乐的感觉,于是,感官与认知的不经意对接,自然被嵌入了文化,成为喜辣的根源.

既然辣椒并非本土之物,还是应当略为回溯其舶来的历程.辣椒为一年生茄科植物,最初的品种源于中美洲、南美洲以及北美洲南部热带地区.大约三千年前,生活于中美洲和北美洲南部的玛雅人和阿兹特克人,已开始种植、食用辣椒.公元十五世纪,在西班牙国王资助下,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率船队四次横渡大西洋,在其与中南美洲原住民接触中,渐次学会用辣椒烹调食物.返航时,他们将辣椒种子带回西班牙,随后,辣椒被再度引种至欧洲、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

物种既有先来后到,对辣的味觉感知,便经历着从“辛香”到“辛辣”,从“舶来”到“落地”的流变.蜀地好辣,世人皆知.东晋《华阳国志》言蜀人“尚滋味,好辛香”,此处之辛香,乃姜、茱萸、花椒,非辣椒也,因此,蜀地好“麻”,或更为准确.而辣之体验,在辣椒到来之前,亦各地有异,如北方胡葱、青萝卜生吃,亦能产生殊异之辣.而辣味的丰富,更在于各种香辛之物的相辅相成,如桂林人常年作伴的“蒜蓉豆豉辣椒”,以及贵州凯里的酸辣口味等等.更为甚者,辣,某种意义上,也是颜色的感知,红红火火,连带味觉记忆,触景生情,胃口大开,殊不知,色香味俱全,也是生物与文化“协同”设下的陷阱,人们往往乐在其中,却不知,这只是生物习性与文化惯习之间的一场游戏.

时下常常睹见各种舌尖上的味道,透着浓浓的乡韵,甚至带出各种食辣趣事,比如,坊间流传已久的“四川人,不怕辣;江西人,辣不怕;湖南人,怕不辣”.辣中之魁,究竟花落谁家,众说纷纭.于我而言,家在彩云之南,故乡的菜式,酸辣微麻,重油醇厚,几乎每道菜都会放辣椒,可谓无辣不欢.而仅在烹饪时加入辣椒,对于嗜辣之人,已不足够,于是有人将小米辣、指天椒和灯笼椒混在一起爆炒,或者选择其中一种,佐以折耳根(鱼腥草)、姜丝、蒜泥,配酱油凉拌,食之火冒三丈,甚至连火都变成绿色,此菜由此得名“鬼火绿”.

辣也并非汉人所好,滇西南一带少数民族,多喜酸辣,平素吃饭,多以清水煮菜,配辣椒蘸水食之,甚至直接用小米辣就盐下饭.去年德宏三台山田野考察,再度领略民族饮食中辣的风采.较之辣椒之辣,德昂族对辣的认知更加丰富,不同的辣椒,配上不同的野菜、香料,可以调制出不同口味、不同层次的辣,劲道十足,周身冒汗之余,让人不得不佩服天地造物之妙.

而辣在口味清淡地区的传播,则是食辣文化中的另一道风景.比如,在宁波,传统菜式强调原汁原味,鲜嫩软滑.民国时年,辣椒乃家用玩赏之物,极少入食.于是,新女婿初到岳家,年轻男女暗地在女婿饭里拌点辣椒,捉弄一番,睹见新郎辣到皱眉,又不好发作,众宾客嬉笑哄然.而在当时彼地,身旁偶有人食辣,甚会招来异样目光,视如蛮夷,非我族类.我在香港求学时,偶尔也会有香港同学“好辣”,更喜一边品尝,一边用一至五星品评辣度,若能胜之,得意之情,溢于言表,此为非辣群体中的“秀异”,然而这在食辣人眼里,却是云淡风轻.

以“辣”为核心的饮食与饮食方式,还涉及辣椒传入、食用的地理分布与历史生态,以及迁徙、流动中的物物交换、味觉认知与文化再造.宏观而言,食辣文化带连通古巴、委内瑞拉、美国、墨西哥、中国、泰国、印尼、韩国、朝鲜、意大利、西班牙、埃及、苏丹、尼日利亚等国,而在中国,则可大致勾勒出以长江上游和中游为中心的食辣文化区,究竟是日照、寒热、干湿、人口等环境使然,还是人、物流动中的巧合与际会,辣食又如何嵌入地方,想来大有文章.

回归日常,食辣,也关乎民族精神(ethos)与本体认知.因此,关于辣的理解,也和一个民族的日常生活与文化经验息息相关.在古代中国,食辣,往往与温中散寒,除风发汗等中医药理相联,“辣茄,性热而散,亦能祛水湿”,姚可成《食物本草》亦载,“辣,可消宿食,解结气,开胃口,辟邪恶,杀腥气诸毒”.而这亦非中华文化独有,在印度,食物也被分为热性与凉性,辣,被归为热性,易引发焦渴、疲惫、炎症以及加速消化,必须谨慎对待,以凉性食物如牛奶、水果辅之平衡,以求精神愉悦,心神安宁.

善用辣味,川菜、湘菜甚之,而今川菜、湘菜在各地流行,乃至走出国门,欲与粤菜一比高下,也昭示着更为多元的新移民时代的到来.“老干妈”系列的辣食,渐渐成为出国留学、居家旅游必备,即使在南美洲的巴拿马,“老干妈”豆豉,已成超市中寻常可见之物.难怪年轻的游子们戏言,出了国,“老干妈”才是真正的女神.而品味的流转与交融,使得嗜辣,某种意义上成了跨界寻求认同的标识,从原先的食辣与地域认同,诸如“四川人不能吃辣,还算什么四川人”,逐渐演变到如今的“我们都能吃辣”,常常把湘、蜀、滇、黔、闽以及不同民族的饕友,甚至远在南洋,外出就餐都带着Tobasco辣椒酱的老师连在一起.

说起Tobasco,则是另一个关于辣的故事.1868年,EdmundMcIlhenny创制由辣椒、蒜蓉以及醋发酵而成的Tobasco辣椒酱.最初,辣椒酱的辣椒全部产于埃弗里岛,随着产量的俱增,岛上生长的辣椒逐渐仅被用作种子库存,然后运到外地如美国中部和南部种植,这些地区可预测的天气和现成的农田确保了辣椒的常年供应.如今,亦如麦当劳一般,Tobasco已成为全球流动的标识,从百年手工作坊到企业规模生产,标准化运营中映射着食物的商品化与原真性,而它的用途,已然超越了食辣与品辣,更成为夜店里的醒酒剂(wake-upjuice),以及美国宇航局宇航员菜单中抵制清淡口味的重要调料,随着航天飞机,一同飞向太空.

于个人而言,辣,更是一种具体而微的感知与记忆,岁月无痕,如此味道,却实实在在嵌入生命体验之中.对于旅居海外的印度人,印度餐厅中的咖喱飘香与“辣”的滋味,带来的,是漂泊的离绪,是归家的情愫,是故乡的惆怅.还记得当年来自山东的大学同窗,不胜辛辣,食堂里的番茄炒蛋,一吃四年.毕业之后,北上求学,兜兜转转,又定居昆明,嫁作他人妇,不知如今能食辣否?而我却久居南国,口味清淡,家乡的味道渐渐模糊,多少成了远远近近的乡愁.一次去成都开会,街边随意点来的麻婆豆腐,辣到大汗淋漓,不由感慨,岁月惊鸿,而今已不擅食辣.但无论如何,故乡的辣,依旧是抹不去的心心念念.

食辣与辣食,情怀之中的食之品,物之趣,人之味.

作者简介:段颖(1978-),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人类学系讲师、博士.广东广州510275

收稿日期:2017-01-06责任编辑:赵秀云DOI:103969/jissn1674-9391201702005

品味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品味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品味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