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式方面有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与农业经营方式的理论和方法:一个文献综述方面论文范文检索

关于免费方式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您的方式相关论文写作提供资料。

农业经营方式的理论和方法:一个文献综述

吴菊安1,2祁春节2

(1湖北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孝感430020;

2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武汉430072)

摘 要:农业是目前和未来经济发展的重点,农业经营方式决定了未来农业发展模式和趋势,因此对农业影响至关重要.不同的社会形态下有不同的农业经营方式.本文从农业经营方式的界定、变迁及动因、农业经营体系和组织形式、发展趋势和研究方法等多个视角,归纳总结并评述了农业经营方式的研究成果.同时发现,农业经营方式的研究存在着不足:理论研究缺乏系统性,实证研究处于萌芽状态,研究方法和工具单一.最后,笔者提出应构建现代化和产业化经营方式来发展中国农业.

关键词:农业经营方式;农业经营体系;农业经营主体

DOI:1013856/jcn111097/s201610010

农业发展一直是经济发展的重点,其兴衰直接关系着农村和农民的发展,同时影响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农业问题是近几年来党的工作重点.“十二五”时期,党提出要加快农业经营方式“两个转变”:家庭经营向先进生产手段与生产技术转变;统一经营向多层次、多元化和多种形式的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2014年农村工作会议中指出,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和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是未来农村工作的重点.2015年的1号文件指出,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如何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必须的一个重大课题.从这些文件中可以看出,构建符合中国特色的农业经营方式,解决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等问题是关键.目前,农业经营方式研究取得一定成果,但仍未统一说法.笔者的研究目的在于,在他人对农业经营的研究基础上,厘清农业经营方式的概念和内涵,完善农业经营理论体系,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撑.

目前学术界关于农业经营方式的研究可分为概念界定和研究内容、变迁和动因、趋势等几方面.

1农业经营方式的相关概念和研究内容

学术界对农业经营方式的提法很多,其概念界定并未形成统一认识.比较容易混淆的说法有:农业生产方式、农业经营形式和农业经营方式.按出现的先后顺序,依次是农业生产方式、农业经营形式和农业经营方式.在这3个概念中,农业经营方式内涵更广,定义更准确,并且与农业经营体系高度吻合,因此,具有较高的理论与实践应用价值.

邵明伟\[1\](2009)将生产方式概括为4个方面:生产技术、生产组织、社会生产形式和生产的社会形式,生产力决定生产方式,生产方式产生并决定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曾福生\[2\](2011)认为,农业经营形式是与生产关系相联系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和运行形式,体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和劳动分工协作关系.他指出,农业经营形式演变路线如图1,其演变轨迹为包产到户、农户、兼业农户、专业户和专业大户.他认为,生产方式的多样化其实质是制度变迁的结果.

图1农业经营形式及其演变路线

关于农业经营方式的界定分歧较大,主要分歧在于研究的视角不同.大体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是从技术的角度定义,侧重于农业生产形式,其核心是农业生产经营者沿怎样的技术道路达到自身经营目标(王征兵\[3\],2002;曾福生\[2\],2011).邵明伟\[4\](2011)概述了德国农业经营学鼻祖泰尔及屠能等从农业生产经营技术范畴将其定义为农业种植制度或土地利用方式.熊义杰\[5\](2000)发现,日本学者七户长生认为,农业经营方式是以经营组织形态为尺度反映农业经营组织特点的.马克思解释农业经营方式就是使用什么和怎么种植.王小利等\[6\](2004)把农业分为有机农业、生态农业、自然农业、生物动力农业和可持续农业经营方式.高煦照\[7\](2012)提出,从技术上看,它是指农业经营活动采取的方式和方法.

第二类是从制度安排和经营形式来界定.熊义杰\[5\](2000)认为,农业生产力各要素相结合的方式就是农业经营方式,具体包括:体现农业经营微观组织形态的劳动者之间关系,体现土地利用方式的农业生产资料与农业劳动者之间关系,体现土地、农机具与畜力结合范围、规模等的农业生产资料之间关系.其核心是农业生产资料主要是土地与劳动者的结合方式.肖辉\[8\](2008)认为,农业经营方式是农业生产关系的一个层次,是在一定所有制关系下,企业为组织经济活动所采取的各种运行和管理的具体方式,包括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劳动的组织、生产要素的协调和对外条件的适应以及各方面关系的处理(如纵向、横向、内外关系的处理)等方式,它反映农业的生产关系.高煦照\[7\](2012)既从技术又从制度角度定义了农业经营方式.他认为,从制度角度看,农业经营方式是所有者和经营者相互关系的表现形式.吕大洲\[9\](1986)侧重于从生产关系来界定农业经营方式,将其定义为在一定所有制关系下,企业为组织经济活动所采取的各种运行和管理具体方式,反映生产力诸因素的组织和结合的形式和方式.

第三类是从技术、制度和组织层面界定农业经营方式.该类综合了前面两类观点,更具代表性和权威性.邵明伟\[10\](2009)认为,农业经营方式从农业技术条件、农业经营权利结构和农业经营组织形式3方面来研究.一是,农业技术条件,使农业生产要素配置最优化.二是,农业经营权利结构,规定了各个农业经营主体的权利关系.三是,农业经营组织形式,从微观层面研究生产关系.

以上3类,第一类侧重于生产力,第二类侧重于生产关系,而第三类是第一类和第二类的综合与超越,其定义既涉及生产力,又包括生产关系,更重要的是研究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实现载体即组织形式或制度设计.第三类定义准确和更系统.农业经营方式不仅是制度变迁而且也是技术变迁的结果.农业技术条件是整个农业经营方式中的核心,直接决定了农业具体生产形式.农业经营权利是农业经营方式的推力,保障了各个经营主体的法律地位和利益.农业经营组织确保了农业经营的效率,同时受制于经营权利.农业技术条件、农业经营权利结构和农业经营组织形式三者共同构成农业经营方式体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2农业经营方式的变迁动因和历程

国内外学者关于农业经营方式变迁的动因,主要有3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国家政策的引导、农业发展环境发生变化尤其是有效耕地面积日益减少和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国家政策的引导核心是农地制度的变迁,它是农业经营方式变迁的关键性因素.在农业发展初期,政策起着先导性作用.当农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生产技术起着先导性作用.

中国农业经营方式的变迁动因始于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发生了3次变迁:1949—1953年农村土地改革,1953—1958年互助合作及一系列人民公社运动,20世纪70年代家庭承包经营制.在体制改革前,中国的农业经营实行人民公社体制下的农业集体经营,分别存在个体分散经营、互助合作经营以及高度集中统一的农业经营方式.在体制改革后,中国农业主要实行的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制下的以家庭为单位的自主经营.改革开放后农业经营方式变迁历程为: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的双层经营方式—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方式—农业现代化的经营方式.曾福生(2011)\[2\]将农业经营方式的演变概括为图2所示.

图2农业经营方式及其演变路线

关于国外农业经营方式的变迁及动因,主要集中研究了发达国家.韩鹏和许惠渊\[11\](2002)认为,日本农业经营方式的变迁,首先是废除封建半封建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其次是放宽土地流转限制,实行农地规模化经营;最后是企业化协作生产经营.日本目前以农地私有化为主,小规模、合作化经营方式为补充.制度变迁是经营方式变迁的主要动力.李竹转\[12\](2003)、夏金梅\[13\](2014)认为,家庭农场是美国产业化经营方式的主要载体,目前美国已实现产业化和农—工—商或供—销一条龙的经营方式.经营方式的变迁离不开美国联邦、州及地方政府的支持.夏金梅指出,英国自营农场逐渐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农业经营方式.荷兰主要以家庭农场为主要经营方式.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农业经营方式都是随着农业经营环境变化而变化的,其中农业制度是诱因,技术变迁是关键,组织形式是核心.

3农业经营体系和组织形式

农业经营方式最终是由农业经营主体来实施与完成的,因此,农业经营体系和组织形式是农业经营方式能否成功与否的支撑与保证.关于农业经营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第一类是农业经营体系的主要内容.相对于传统农业经营体系,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更注重农产品的生产与经营,尤其是现代化企业经营模式以及农业的市场融入能力,同时更注重培育不同层次的经营主体.李铜山和刘清娟\[14\](2013)将农业经营主体概括为单主体推崇论、多主体推崇论、不同主体评析论等3种.其中,单主体论包括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4种.黄祖辉和俞宁\[15\](2010)认为,农业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主体.孙中华\[16\](2012)认为,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同时培育,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社会化服务、土地经营规模和各种农业支持政策.

第二类研究从地方实践案例提炼并丰富了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崇州市“4+1”即“合作社+地方政府+职业经理人+服务超市”的农业共营制,以产业链为载体,构建农业生产前、生产中与生产销售各阶段的紧密联系.政府应树立新型农业发展理念,农业既是商品农业,又是循环农业,要体现农业的多功能性以及农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性\[17\].合作社、地方政府、职业经理人和服务超市承担着农业分工与专业化的不同角色,共同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第三类是按劳动要素主导地位划分,冯道杰和程恩富\[18\](2015)将其分为亲资本化和亲劳动化两种农业经营体系.①亲资本化农业经营体系是以雇工劳动为主要形式,以资本的力量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构建.家庭雇工农场、资本雇工农场、农业企业等,是亲资本化农业经营体系的主要经营主体.②亲劳动化农业经营体系是以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为主要经营方式,依靠劳动者自身联合与合作形成的组织化的力量,拓展并延伸产业链,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的农业经营体系.亲劳动化农业经营体系的主要经营方式有家庭经营、合作经营和集体经营等,以劳动者为主要服务对象.

第四类,孟丽等\[19\](2015)指出,未来中国将形成以家庭承包经营制为基础,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为主体,其他组织形式为补充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廖祖君和郭晓鸣\[20\](2015)指出,自1949年以来,中国农业经营组织体系的发展与变化经历了私有制下的家庭经营、互助组、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和建立在家庭承包经营制基础上的双层经营体制、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发展阶段,其未来发展将不断地由传统的农产品自由交易市场向“公司+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农工商综合体、“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演变.其中,以企业为龙头、合作社为载体、农户为单元的“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混合一体化经营,是现代农业经营组织体系演变的一个显著趋势,通过各种契约制度设计,各经营组织处于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并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利益共同体.

上述几种分类主要是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其核心内容是一致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主要包括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经营组织,其中农业经营组织主要有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等,依据主体地位划分农业经营组织体系,其未来趋势是依托产业链构建“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混合一体化经营,亦是农业经营方式的发展方向.

4农业经营方式的发展趋势

众多学者对中国农业经营方式的发展趋势与创新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主要成果有:王征兵\[21\](1995)认为,未来农业经营方式为精细密集农业.于明丽\[22\](2009)认为,适度规模经营将是未来中国农业经营方式演变的必然趋势.李建中和方明\[23\](2006)、肖辉\[8\](2008)认为,应加快、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信息化经营,使农业的产业组织向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使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从生产领域贯穿至流通领域.何灵\[24\](2011)更是具体提出,要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核心,加强农业经营机制创新,稳步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优化农业专业合作社服务,使粗放型农业向集约型农业转变,分散型农业向合作型农业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于金富和胡泊\[25\](2014)认为,农业应实现从小农经营方式向社会主义现代农业经营方式——农民股份合作农场转变,并提出了3种具体形式:构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社,实行土地股份制——以土地产权入股,实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企业化——构建农民合作农场.

5农业经营方式的研究方法

现阶段,农业经营方式主要采用的是具体研究方法,主要有系统分析法、辩证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2627\].系统分析法是指将农业经营方式作为一个系统,它是农业发展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不仅要考虑社会生产方式,同时将所有与农业经营方式相关的经营主体纳入同一个系统中,用产业链理论确定各农业经营主体间的分工与合作,以及其他辅助配套组织.辩证分析法是指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农地制度,不同的国情所对应的不同的农业经营方式.只有在比较分析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国家,才能对不同的农业经营方式进行较准确和较全面的研究.

农业经营方式的研究涉及的理论主要有规模经济理论、产权理论、马克思地租论和分工协作论,因此有不同的研究范式\[2627\].于金富和胡泊\[25\](2014)指出,农业经营方式可采用最终所有权—直接占有权—具体经营权这一分析范式.关于农业经营体系中产权的研究,可采用威廉姆森的产权分析范式.关于农业经营规模的研究借鉴马歇尔规模经济理论,用系统论和产业链来确定农业发展规模、农业组织体系各成员间的分工与合作.

6农业经营方式的研究述评

中国农业经营方式的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主要集中在农业经营方式概念的界定、种类及演变规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经营方式的变迁与发展趋势.国内外大部分学者认为,农业经营方式的变迁主要从制度和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即农业技术两方面展开.制度创新是经营方式创新的主要因素,主要是农地产权的创新,包括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土地处分权.制度变迁可分为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在农业发展初期,强制性制度变迁起着决定性作用.当农业发展到一定程度,诱致性制度将起关键作用.大部分学者认同中国现存的经营组织有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对未来农业经营方式的趋势较认同农业现代化和高科技化.同时该领域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

61农业经营方式概念混乱

目前,学术界存在着农业经营方式、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农业经营模式和农业经营形式等几种概念,需要厘清与规范各个概念的定义与内涵.学术界应该区分农业生产方式、农业组织形式和农业经营方式的区别.农业生产方式主要考察的是生产工具与生产要素的结合.农业经营形式是专指农业生产领域中生产领域的“具体形式”.农业经营方式主要有生产力论、生产关系论和组织体系论.无论是技术还是组织体系,均只考虑了某个方面的研究,而忽视了技术、生产力、生产关系与组织形式四者之间的关系.技术决定了生产力,生产力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前提和基础.制度(组织形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实现的重要保障.因此,农业经营方式的界定应属邵明伟提出的“三层次论”更全面和系统.其核心内容包括3方面:农业技术、经营组织(主体)和利益分配机制(制度).

不同的农业技术和制度安排,会对应不同的经营主体和经营方式.因此,农业经营方式不是单一的,而是对应着不同的农业发展程度.如果农业经营方式与农业技术、农业经营主体和组织制度相适应,农业经营方式将会极大地促进农业现代化,这也是农业经营方式不断发展演变的原因.从中国农业发展轨迹来看,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是农业经营方式变革与发展的方向与趋势.现代化代表了农业发展的技术方向,产业化明确了农业产业的结构化效益和规模化效益.其中,遵循现行的土地制度(统分结合下的三权分置)是关键,农业经营组织的创新是实现农业发展和利益分配的重要动力.因此,无论是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还是企业经营,积极推进经营主体或组织的创新和多元化发展,摸索建立多种农业经营方式.无论是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还是股份合作制公司,它们都是农业经营方式的具体经营形式.家庭农场和股份合作制公司将是未来农业经营方式的主要形式.

62农业经营方式未形成系统理论,缺乏量化研究

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上,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经营方式,但忽视了农业经营与其他企业经营的差异性.大部分学者从农地制度的变迁分析了农业经营方式的演变,而忽视了土地、劳动力、资金和技术对农业经营方式的影响.缺乏对农村劳动力尤其是农业从业劳动力和富余劳动力的研究.改革开放后,农村由封闭变为开放,农村劳动力转移现象明显,中国农业发展正面临“五化”(农村空心化、务农老龄化、要素非农化、农民兼业化、农业副业化)、“双高”(高成本、高风险)、“双紧”(资源环境约束趋紧、青壮年劳动力紧缺)的新形势\[28\],“谁来种地”将是未来农业发展急需解决的难题.因此,应将农村劳动力纳入农业经营方式研究体系中.重点考察劳动力数量、劳动力质量和劳动力结构对农业经营方式的影响.

关于农业经营方式的创新,如何创新,长效机制和支撑体系涉及较少.本文指出,农业经营方式的理论研究应包括以下几大体系:农业经营方式的定义与内涵、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经营方式的变迁动因和要素贡献、农业经营方式创新制度安排和服务体系.

63实证研究处于萌芽状态

甚少有学者对农业经营方的贡献做实证研究.农业经营方式应从农业、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多角度来探讨,其问题的复杂性表现在它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用公式可表示:Y等于f(X1,X2,X3,…,Xn).这里,影响变量包括自然资源状况、行为机制、制度供给、文化观念、农业生产特点、经营者素质、人均耕地、机械化水平、科技水平及政策干预程度等因素\[28\].未来农业经营方式应重点研究各要素对农业经营方式的影响及贡献率的实证研究,尤其是技术、人(生产者和经营者)、规模、制度等的影响权重和贡献率,并在理论研究基础上构建评价模型\[29\].

64研究方法和工具单一

目前,农业经营方式的研究暂处于理论研究和百家争鸣的阶段.理论研究较多,实证研究较少.具体研究方法主要有实证分析法、历史分析法、国际比较研究法、因素分析法和优化分析法.大部分学者仅从技术和制度两方面提出农业经营方式,分析仅限于经济学理论的基础,缺乏社会学、心理学、经营学、生物学和系统学等多学科前沿理论.

参考文献

\[1\]邵明伟从生产方式到经营方式:农业经营方式内涵的重新分析\[J\]经济问题,2009(11):7173

\[2\]曾福生中国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及其创新的探讨\[J\]农业经济问题,2011(10):410

\[3\]王征兵中国农业经营方式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2

\[4\]邵明伟中国农业经营方式研究述评\[J\]改革与战略,2011(5):183186

\[5\]熊义杰中国农业经营方式问题\[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0:1823

\[6\]王小利,等替代农业研究综述\[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9497

\[7\]高煦照我国农业经营方式的变迁\[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5):2930

\[8\]肖辉改革开放以来党对农业经营方式的探索及经验\[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08

\[9\]吕大洲试论农业的经营方式\[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报,1986(6):4852

\[10\]邵明伟中国农业经营方式:基于内涵和特征的重新分析\[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9(5):7981

\[11\]韩鹏,许惠渊日本农地制度的变迁及其启示\[J\]世界农业,2002(12):1415

\[12\]李竹转美国农地制度对我国农地制度改革的启示\[J\]生产力研究,2003(2):181182

\[13\]夏金梅发达国家农业经营模式实践经验研究\[J\]世界农业,2014(9):1720

\[14\]李铜山,刘清娟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研究评述\[J\]中州学刊,2013(3):4853

\[15\]黄祖辉,俞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现状、约束与发展思路——以浙江省为例的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0(10):1728

\[16\]孙中华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夯实建设现代农业的微观基础\[J\]农村经营管理,2012(1):卷首语

\[17\]张鸣鸣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和农业现代化——“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和农业现代化研讨会暨第九届全国农经网络大会”综述\[J\]中国农村经济,2013(12):8488

\[18\]冯道杰,程恩富不同农业经营体系的构建与分散型村庄的未来\[J\]中州学刊,2015(1):4753

\[19\]孟丽,钟永玲,李楠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功能定位及结构演变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5(1):4145

\[20\]廖祖君,郭晓鸣中国农业经营组织体系演变的逻辑与方向:一个产业链整合的分析框架\[J\]中国农村经济,2015(2):1321

\[21\]王征兵,魏正果中国农业经营方式:精细密集农业\[J\]管理世界,1995(5):195200

\[22\]于明丽建国以来农业经营模式变迁及发展趋势探析\[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09

\[23\]李建中,方明我国当前农业经营方式的缺陷与改革模式\[J\]农业经济问题,2006(12):4345

\[24\]何灵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路径探索\[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12):30

\[25\]于金富,胡泊从小农经营到现代农业:经营方式变革\[J\]当代经济研究,2014(10):4753

\[26\]麦思超新型经营方式下的农业劳动力供给问题研究\[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14

\[27\]杨红炳新中国农业经营方式演进趋势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3

\[28\]王振坡,梅林,王丽艳我国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研究——基于新兴古典经济学框架\[J\]江汉论坛,2014(6):1621

\[29\]张海鹏,曲婷婷农地经营权流转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4(5):7075

方式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方式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方式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1、投稿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