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有关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与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天塔狮舞相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

这篇文化遗产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天塔狮舞

摘 要:天塔狮舞,俗称狮子上板凳,是一种广泛流传在山西省襄汾县陶寺一带的民间传统汉族狮舞舞蹈.文章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录像观察法,从起源和历史发展、服装道具、表演内容和特点、社会和文化价值以及保护传承等方面对天塔狮舞进行详细的描述,使大家对该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加了解,以期为后来研究者提供帮助.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天塔狮舞 社会价值 文化价值 传承 保护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7)7—0113—05

襄汾县是新中国成立后,由襄陵县和汾城镇合并而成的,而陶寺位于距离襄汾县城东北10 公里的塔儿山下,东邻浮山、翼城县,北接大邓乡,西临襄汾县,南与曲沃相连.10 万年前,“丁村人”在这里繁衍生息,孕育了著名的“陶寺文化”,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陶寺遗址”就在陶寺村,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民俗文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而天塔狮舞便是其中之一.

天塔狮舞,俗称狮子上板凳,是一种广泛流传在山西省襄汾县陶寺一带的民间传统汉族狮舞舞蹈.天塔舞狮相传始于隋唐时期,历经宋、元、明、清,距今已经有1600 多年的历史.它是由封建时代祭祀时模仿狮子的动作进行表演的一种活动逐渐演变成为今天的民间狮舞文娱活动,它集民间舞蹈、武术、杂技为一体,被誉为华夏一绝.天塔舞狮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以惊、险、奇、绝、美的艺术特点展现了华夏儿女的智慧和勇气.合理挖掘和弘扬天塔舞狮这项技艺,不仅展现了我国民间艺术文化魅力,而且对汉族美学、民俗学及音乐舞蹈史的研究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1 天塔狮舞的起源与发展

1.1 天塔狮舞的起源

天塔狮舞相传始于隋唐时期,但究其源头,应该和舞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舞狮作为我国传统的民俗体育运动,在长期的发展的过程中已经成为了我国文化符号的代表之一,它的发展应该是伴随着狮子的传入而逐步展开的.狮子本来是不产于中国的,而是从西域作为贡品传过来的.建元二年(公元前140 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中原与西域交流的重要交通要道——“丝绸之路”,中原与西域的往来逐渐频繁.《后汉书》中有有关贡狮的最早记录:“汉章帝和元年(公元87 年),月氏国献狮子;二年(公元8 年),安息国献狮子.”而随着狮子的传入,舞狮也相应的开始产生.目前,我国舞狮的历史源于汉代,已经得到了认可.在西域各国朝贡汉的同时也将舞狮这种娱乐活动带到了中国,并派遣了专门的狮郎训练这些狮子进行表演.《汉书·西域传》中有这样的记载:“乌弋山离国王有桃拔、师子、犀牛.师子即狮子,此是百戏化装,非真兽.”[1] 据此推测,这种早期的训练狮子的表演可能就是中国舞狮的最早来源.

1.2 天塔狮舞的发展

天塔狮舞是由舞狮演变而来,历史悠久.从古籍文献及相关学者研究成果中了解到,舞狮可以追溯到汉朝,形成于唐朝,一直延续到现在.但是,在唐代,狮子舞被称为“太平乐”,例如在《旧唐书·音乐志》中有这样的记载: “太平乐, 后周武帝时造, 亦曰五方狮子舞, 缀毛为狮, 人居其中, 像其俯仰驯押之容.二人持绳秉拂, 为习弄之状.五狮子各立其方位, 百四十人歌太平乐.”按其描述的形式可知这种太平乐已和现代的舞狮极为相似了.[1] 而天塔狮舞由一开始的单人狮发展为后来的小狮一人和大狮二人,再后来为了满足更多观众观看的需求,表演者尝试在板凳上表演并进行攀登,便有了后来的“狮子上板凳”.慢慢地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欣赏水平越来越高,表演单一、内容平淡的表演已经不能满足观众的需要,因此,表演者在保留其精髓的基础上,通过对各种戏剧、杂技和武术的研究,汲取其中的精华,融入到狮舞中,使得表演内容更加丰富,表演舞台更加广泛.1984 年,陶寺村党支部书记李登山决定拯救期间几近失传的民间绝活:“狮子上板凳”.在1996 年,由天塔狮舞的第六代传人、享誉全国的“北狮王”李登山根据该技艺的特点,正式改名为“天塔狮舞”.现在,每节日期间襄汾县陶寺村闹红火的时候,艺人们都会进行表演,前来观看的人是络绎不绝.

2 天塔狮舞的形式

2.1 天塔狮舞的道具

在表演中,领狮人、舞狮队员和乐队队员这三组人员之间的服饰是各不相同.天塔狮舞的道具主要包括:板凳、绣球、狮子头和狮子被、乐队和乐器以及服饰,这些都是天塔狮舞的文化符号和元素,而天塔狮舞也恰恰通过这些符号和元素表达了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板凳:天塔狮舞中所用板凳的材料一般是用结实耐用的木头,例如:榆木、槐木等,而且在制作的过程中,板凳也经过了工匠师傅们加固,以确保舞狮队员在表演过程中的安全.每条板凳通常是宽约16 厘米,高约57 厘米,长约125 厘米,天塔狮舞的精美奇绝的表演,由此可见一斑.因此,舞狮队员在表演的过程中,是需要全神贯注和密切配合的.在天塔狮舞整个表演中,对板凳的要求是比较高,由于表演是在由板凳累积而成的“塔上”表演,所以对板凳累积而成的“塔”的稳固性提出了很大的要求,这就要求每条板凳必须大小相同.

绣球:领狮人手中的绣球主要是由三部分组成:两根圆形铁环、球内带有铃铛的铜球体和三色绸布条.绣球主体是由两根圆形铁环十字相交,经过电焊技术将其焊接,构成一个类似球形状的物体,并在其球心内部镶嵌带有铃铛的铜球,最后在铁环上绑上三色绸布条,这些绸布条主要由红色、绿色和构成,而这些颜色比较靓丽,使得表演时能更加显眼,吸引观众的眼球.另外,中间的铜球体是可以转动的,领狮人在表演时舞动手中的绣球,发出悦耳的铃声,一方面是形象地吸引狮子的注意,而另一方面则更是吸引观众的注意.

狮子头和狮子被:狮舞所用的狮子头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狮子头类似一个立体的小梯形,眼睛圆、大、黑、亮,炯炯有神,眼睫毛乌黑浓密;狮子面是用玻璃钢制成,色泽鲜艳;嘴里两排洁白的牙齿,显得十分威严;那对毛茸茸的耳朵,既能竖起来,也能垂下来,表演时根据节奏摇头晃脑的,同时还伴随着悦耳的铃声;眼睛和尾巴可以自由活动,十分灵活,均由机关控制.根据狮子头的大小,可分为大狮子头和小狮子头,大狮子头的直径约为50 厘米,重量为6.5公斤左右,而小狮子头的直径约为35 厘米,重量为4公斤左右;根据狮子头上的色彩,狮头分为雄狮、雌狮和幼狮,绿色代表雄狮、红色代表雌狮,而幼狮头的颜色则基本为同一颜色.

根据狮子被的大小,可以分为大狮子被和小狮子被.大狮子被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上身表演服、下身表演服和长约2.7 米的狮子被外衣,而小狮子被是一个整体,整体长约1.7 米,表演者直接套在身上即可进行表演.而狮子被上的毛发均是橘的,向下低垂,摸上去十分柔顺,且色泽十分靓丽.

乐队: 在狮舞表演中,乐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狮子的表演是跟随着乐队的伴奏或急促或缓慢地进行着,根据不同的伴奏进行或打滚或攀登的表演.乐队的人数一般是5 到6 人,而且每个人都要非常熟悉乐谱,这些乐谱都是由传承人李登山等人根据戏曲中的乐谱和实际表演过程中的动作融合而成的.

乐器:在大部分的民俗中,都伴有歌舞和乐器,而天塔舞狮也不例外.相传它的伴奏乐器有鼓(如:苏州战鼓和大堂鼓)、钹(根据大小分为:大钹、中钹和小钹)和锣(如:大锣和手锣)以及木鱼等.但是在大多数的演出活动中,运用一些简单的乐器即可,如鼓、钹和锣.为了确保表演时的效果,这些乐器大都是从苏州购买的.

服饰:在乐队表演人员当中,男性表演者都是下穿蓝色裤子,上身由白色圆领唐装式样的衬衫和黑色马褂相搭配; 而女性则是粉色圆领唐装式样的衬衫和大红色马褂相搭配.

2.2 天塔狮舞的表演形式

表演人员在更换好表演服装之后,在“咚嚓咚嚓……咚咚嚓嚓……”的鼓乐声中,“领狮人”身着白色上衣和红马甲,腰扎金带,手腕佩戴黑色护腕,脚穿黑色布鞋,手举五彩绣球入场,威猛的大雄狮和威猛的大雄狮紧随其后.他们首先要在主席台前鞠躬示意,然后狮子随着领狮人的引导作出前滚翻、后滚翻、侧滚翻、侧空翻、接绣球等动作.舞狮人还要模仿狮子的各种神态,表现出狮子的各种情绪,令观众忍俊不禁.与此同时,助理人员要将表演用的塔台迅速搭建完成,该塔台用29 条槐木板凳搭成,每两个一层,最上方只一条板凳,高度可达9 米多.塔台搭建完成后,领狮人便引着狮子们奔向天塔,其中四只小狮子两两成对蹲在两个角落或者分别散在一角,两只雄狮分立在天塔两侧,等领狮人站在天塔下方时,小狮子便两两成对依偎在雄狮身边作亲昵状.

接下来,“领狮人”在塔中间运用娴熟的技术以大约7 秒左右的时间便迅速窜上塔顶.领狮人在塔顶站定,一条腿抬起,单腿直立,这就是著名的“金鸡独立”.此外,“三角倒立”“辫腿”等绝活个个让人提心吊胆,“空中倒福”更是让人拍案叫绝.领狮人头顶在25 公分宽的板凳中心,双足相应朝上,一手执毛笔,一手按住纸板书写,分外惊险,同时,“倒福”也预示着“福到”,寓意美好,令人叹为观止.

领狮人运用绣球引逗各狮子上塔,两头大狮子,一上一下,从塔的下面沿着空隙一层一层向上攀登,一边向上登,一边还摇头晃脑地进行着表演,随着两头大狮子登上塔顶,整个表演才算进入.两头狮子在高约9 米、长1.3 米、宽仅仅25 公分的板凳上进行着各种表演,似舞蹈在刀尖上一般,惊险万分.在“打一锤”“打二锤”“勾锤子”“三通鼓”等乐曲声的变换中,两头雄狮头对头,相互“接吻”“搔痒”,接着直立,两头向外,上下左右跳跃,昂首望去,似“九天揽月”“瑶池摘星”.[2] 这边表演刚刚落下帷幕,那边又起,只见四只小狮子从天塔的四个角徐徐向上攀登.当登到接近顶端时,两头大狮俯身摇头晃脑,急切地向两只小狮探去,“亲吻”“舐舔”“抓搔”,四只小狮登上顶端时,表演“莲子开花”“倒挂金钟”“凤凰单展翅”“珍珠倒卷帘”等绝活.两头大狮在塔顶翻腾跳跃,直立座顶,表演惊险的“水中捞月”“蜻蜓点水”等绝技.[2]

表演接近尾声时,呈现给观众的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当全场表演结束时,伫立在塔顶上的两头雄狮灵巧地转动九十度面向观众,两条写满了致敬和祝福话语的横幅从狮子口中吐落下来,表演人员上前拉直条幅,观众报以热烈的喝彩声.接下来在紧急风乐声的召唤下,最威武的狮子走下塔顶并甩动毛发做出引诱另一只狮子的动作,两只大狮子和四只小狮子依次昂首挺胸地走下来,最后由领狮人带领所有狮子鞠躬谢幕.整场演出以观众们的热烈掌声和喝彩声收尾.

天塔狮舞以其独有的奇、惊、险、美、绝的地域特色,被人们誉为“北方狮王”,以下是这五个方面的主要表现:

奇: 狮了的眼睛、耳朵、舌头、尾巴活动自如,有专门的机关来控制,并在结尾表演口吐条幅等动作时,都给观众以新鲜的感觉.

惊: 在几秒钟的时间里,领狮人便从塔底旋转至塔顶,令人惊叹不已.塔台是由29 条板凳搭建而成的,塔高9 米.表演者们的动作大起大落,披着狮子被一直舞动,令人叹为观止.

险: 在表演的过程中,天气、表演环境等各种因素会造成凳子不断摇晃,再加之凳子的宽度只有25 公分,没有任何的安全措施的条件下,在场观众都为表演者捏一把汗.

美: 狮子在高台的表演,造型独特、连贯,狮子被颜色光鲜、亮丽,动作中还寓有“登高望远”“空中倒福”等优美的含义.

绝: 主要体现在登塔的过程中和登至塔顶表演时的功力.有力气的同时还得有技术的配合; 外观上不仅要看起来美丽,更要有深层文化内涵的体现; 危险中存在科学,看似惊险实则安全.[2]

3 天塔狮舞的社会文化价值

3.1 社会价值

3.1.1 审美娱乐

天塔狮舞是一种极具观赏性的传统民间艺术表演.所有的艺术表演都随着观众审美观的提升而不断地创新其表演内容和提高表演技术,天塔狮舞也不例外,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增加了不少新的表演内容,以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审美观念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进行感受、体验、评判和再创造的心理过程.[3]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每个时代的审美观念,因为每个时代的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是不同的,现代艺术表演是一项集宏大、惊险和美观等特点为一体的活动.天塔狮舞在表演的过程中,尤其是在9 米多高的高台上,“领狮人”和大、小狮子表演着各种娴熟的技术动作,完美地呈现出现代艺术表演的惊险和美观,同时,也满足了观众视觉方面的感受,引起了观众一阵阵的喝彩和掌声.

娱乐活动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现在快节奏生活中的“减压器”,但由于古代娱乐活动的缺乏,大部分的民间艺术表演活动都扮演了娱乐人们精神生活的角色.每当逢年过节期间或者重大活动中以及农闲的时候,在襄汾县中进行天塔舞狮表演,一方面增添节日期间的喜庆气氛,另一方面丰富当地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天塔舞狮以其欢快轻松的伴奏音乐和风情精彩的表演,使得人们从平时繁重而又紧密的生活解脱出来,完全沉浸在其美妙的娱乐表演中.

3.1.2 健美健身

舞狮表演是一种消耗体力比较大且具有一定武术和舞蹈套路的民间艺术表演活动之一.为了生动地展现出狮子的形态和精神,需要狮头和狮尾默契地配合,有一定的技巧,需要表演者长期而刻苦的练习.在长期的练习过程中,身体自然而然地得到了锻炼,从而有效地提升表演练习者的身体素质,达到了健身的效果.天塔狮舞需要表演者在9 米多的高空中进行各种舞狮动作的表演,对表演者的身体素质(例如:力量、速度和耐力)和技巧水平的要求就更加严格了,只有这样才能完成那些高难度动作.天塔狮舞的表演者往往是随着伴奏乐中的节奏,表演着各种狮子动作,包括动态的和静态的,将其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天塔舞狮是一项运动负荷强度比较大的有氧运动,能够较好地促进人体的心肺功能.长期参与舞狮表演活动,能够有效地促进身体健康并达到良好的健身效果.

3.1.3 大众教化

舞狮表演是我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代表之一,是一种以祭祀和娱乐为主的传统民间艺术表演活动.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它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的象征,对我国人民的内化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天塔狮舞对人民群众的教化主要体现在弘扬民族文化.虽然狮子是个外来物品,当时的统治者和百姓并没有对其排斥,后因宗教因素将狮子作为瑞兽,因此,后来百姓将狮子视为守护、辟邪的吉祥之物.后来,狮舞通过西域各国朝贡传入中国,并一直延续至隋唐.而天塔狮舞是经舞狮表演演变而来的,这种狮文化早已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液”当中,因此,这种表演自然而然地唤起表演者和观众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3.2 文化价值

3.2.1 宗教文化

宗教是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始终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天塔狮舞最初作为一种民间驱傩式的祭祀活动而得以延续下来,因此,天塔狮舞中这种祭祀功能也必然与中国古代传统中祈福、驱邪的宗教文化紧密联系.

根据汉语字典解释,“傩”为古代腊月驱逐疫鬼的仪式[4],而清代有的学者认为狮舞“盖即古傩礼之意”( 黄钊《石窟一征》),此说被后世一些学者所承袭,将狮舞视为“逐疫的古礼”,“傩礼的遗俗”.[5]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天塔舞狮中是有一定宗教文化的,只不过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它的这种宗教功能逐渐退化,而是作为一种娱乐活动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且成为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传的代表之一而被海内外所熟悉.

3.2.2 地域文化

人类文化的不同首先表现在地域性上,正所谓:“十里八乡,风俗各异.” 从舞狮的起源来看,它是一种外来文化,是从西域传入我国的.而在其不断传播的过程中,我国很多地方都将其与自己地方的风土民俗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北京的太狮、广东的醒狮、山西襄汾的天塔狮舞、四川的高台狮等等.

天塔狮舞的形象酷似真狮,狮子头可以分为雄狮子、雌狮子和幼狮,狮子被以橘为主,动作以翻滚跳跃为主,步法轻盈灵巧.天塔狮舞这些道具和表演的特点,表明它是一种典型的“北狮”表演.一般“北狮”的表演多以三张桌子的高度,来体现舞狮表演的跳跃技巧,而天塔狮舞的“塔”则是由29 条板凳组成,高度高达9 米多,这在其他地方的舞狮表演中很难见到,而且因其奇、惊、险、美、绝的地域特色而被誉为“北方狮王”.由此可见,天塔狮舞的地域性表现十分突出.

3.2.3 民俗文化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6] 而中国的民俗活动往往是在一些民间庙会和传统节日当中出现的,这些活动不仅活跃了节日的气氛,而且还使民俗文化得以一代代传承,这也就解释了天塔狮舞这种民间艺术表演多在节日(一般为二月初二)或者活动中出现.此外,民俗文化的朴素性在于它的象征寓意,狮舞活动“是具象实物和抽象意义之间的一种关联.这种关联,就是所谓‘象征功能’或‘象征意义’.”[7] 这种象征寓意往往是对美好愿望的期盼.天塔狮舞在开始作为祭祀活动,人们往往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粮食丰收,这正好是这种象征寓意的表现.因此,天塔狮舞的这种风俗文化为其继续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4 天塔狮舞的保护

4.1 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

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下的口述传承和活态传承中扮演着的重要角色,而在我国,加强传承人的保护在非遗保护研究方面已成为了各研究者的共识.李登山作为天塔狮舞的传承人,从该表演项目的抢救到深入挖掘、再到产业化付出了巨大的努力,2008 年,李登山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天塔狮舞代表传承人.目前,李登山老人在各级政府支持和帮助下,不仅做好资料室等静态保护工作,而且还购置场地和器械,做好培养学员的动态保护工作.

4.2 推动非遗走向校园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方面是一支重要力量.《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第五条第四款规定:“教育部门要将优秀文化遗产内容和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纳入教学计划,编入教材,组织参观学习活动,激发青少年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8] 因此,天塔狮舞根据国家号召分别走进湖北武汉指挥学院和晋城市城区晓庄小学,将这一技艺传承与学校正规化和系统化的学习有效地进行了结合.

4.3 利用现代科技增加表演的安全性

天塔狮舞以其独有的奇、惊、险、美、绝等特色闻名大江南北,尽管表演者有娴熟的技能和动作的科学性做保障,但是在9 米多高的板凳组成的“塔”上进行表演,其危险性不言而喻.因此,这也给天塔狮舞的传承带来一定的困难.随着现代科技不断发展,加强防护措施(如防摔腰带),建立表演安全保障体系(如设立表演安全保险),打消未来学习者的顾虑,使该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

4.4 促进天塔狮舞产业化发展

市场是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平台,如何更好的适应市场条件下的发展,是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共性问题.天塔狮舞的传承人李登山在拯救该技艺的伊始,就其持续性发展做了规划,主要有创办培训班、多元化发展(发展舞龙队和锣鼓队)、开发天塔狮舞品牌和引进专业人才开拓销售市场等一系列措施.目前,天塔狮舞正朝着借助市场扩大其规模和影响的有利方向积极前行.

文化遗产论文范文结:

适合不知如何写文化遗产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文化遗产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

2、现代企业文化期刊

3、企业文化期刊

4、中国文化论文

5、企业文化杂志社

6、企业文化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