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市形象相关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和微影像和城市形象传播探析有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本论文是一篇免费优秀的关于城市形象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微影像和城市形象传播探析

【摘 要】随着城市化进程深入推进,城市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成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数字技术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逐渐瓦解了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传播环境,新的“碎片化”的传播语境应运而生.微博、微信、微视频、微新闻等——“微时代”已经到来,这既为城市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挑战.本文从微影像与城市形象传播的关系视角,分析了微影像传播城市形象的优势,结合传播中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可行的传播策略.

【关键词】微时代;微影像;城市形象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30-0059-02

一、微影像与城市形象关系

(一)城市形象传播的兴起及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国际化的加剧,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一座座城市像商品般复制出来.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城市竞争中脱颖而出,城市发展必须开拓视野,城市间的竞争不仅在于经济硬实力的较量,政治、历史、环境等文化软实力也成为城市竞争的重要标准.

良好的城市品牌形象,对内可以增强市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凝聚市民向心力;对外可以提升城市的影响力,促进城市的旅游、经济的大力发展,极大地影响着城市发展的主动位势.近年来,城市形象的塑造与传播,受到越来越多城市的重视,发掘城市本身的文化与内涵,构建城市品牌形象已形成一股热潮.

在传统媒介时代,城市形象的传播主要依靠报纸、广播、电视等主流媒体的宣传和推广.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大众的媒介环境不断变革,城市形象传播的媒介环境的巨大变化,既为城市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更丰富的资源,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带来更多的挑战.

(二)微影像:新媒体时代的宠儿

以互联网和移动智能终端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深刻地改变了大众传播模式.其碎片化、交互性、个性化等特征促生了新的传播手段,微电影、微纪录片、短视频都成为与新媒体相生相伴的新的影像表达形式.它们是新媒体语境下影像创作与表达进入“微”时代的表征,作为新的影像表达与传播方式,它们被统称为“微影像”.

微影像因其不同的形态和特征,分为多种类型.从最简单动态图片(GIF)到2010年兴起的微电影、微纪录片,直到近两年火爆朋友圈的抖音、快手、火山等,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微影像景观,成为新媒体语境下大众娱乐休闲的主要表达手段和精神食粮.其中微电影、微纪录片更多的沿袭传统的影像制作方法和叙事手段,伴随着新媒体时代应运而生各类APP,在内容题材的表达上具有更大的尺度自由,在传播的方式上体现了新媒体时代短平快的特性,更符合受众碎片化、伴随性的观看需求.

(三)微影像传播城市形象的优势

1.微影像高度契合“碎片化”的传播语境

在新媒体时代,人们在手机、电脑上消耗的时间远超过传统媒体.微影像搭载互联网及移动媒体,借力于网络视频的高速发展,为“城市形象”传播提供了全新的传播途径.微影像短小精悍的“特质”契合了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满足了受众充分利用坐车、排队、等人等各种“碎片”时间,看完一部“短片”的精神需求.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使受众可以随时、随地观看微影像,这有利于城市宣传信息的全方位覆盖,对受众接受城市形象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

2.开放性与互动性升级受众“交互式”体验

新媒体环境下受众更善注重体验性、互动性.微影像本身的视听属性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借助网络、手机等平台摆脱了传统电影、电视的单向传播模式,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契合了新媒体受众注重体验和分享的追求.受众可以点播、回放自己喜欢的城市形象短片,还可以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进行转发、分享短视频实现口碑宣传.只要受众感兴趣、有想法,也可以参与到微影像的制作当中,与专业团队一起进行创作与修改,将自己对城市的情感和理解表达出来.

城市形象通过微影像传播将受众参与性和互动性置于主体地位,使受众的自我表达得到最大释放,拉近受众与城市的情感距离,激发他们分享体验的,带动城市形象的“病毒式”传播,加速城市形象宣传的步伐.

二、微影像传播城市形象的问题

(一)城市形象传播的定位不明确

城市形象的定位是对城市现状及发展前景的描绘,是提升城市竞争力、树立城市品牌的核心问题.城市形象的定位立足点是独特的地方文化和独有的优势资源.在当前我们看到的城市形象宣传片中,大多是旅游景点的宣传,如《相约银川——温暖人心的地方》,《穿越三国·恋上成都》.旅游景点并不等同于城市形象定位的“唯一”优势.城市形象的微影像传播,不论是微电影、微纪录片,或者短视频,在信息爆炸的今天,缺乏特色的定位,会很快淹没在洪水般泛滥的巨大资源中.

(二)内容同质化,缺乏创意与特色

新媒体语境下,微影像的碎片化传播,“其对自身的阐释力来自于其他影像和其他外表,是在无穷无尽的互文机制中完成的”①.尤其是手机等移动网络视频的受众表达,更多是一种引用和复制,新的文化产品不断地在旧文化产品中再造.过分同质化的结果必然会导致受众的视觉疲劳.

而大多数的城市形象宣传片,不论是微电影,还是微纪录片千篇一律地讲述“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的爱情故事,将男、女主人公与城市勉强绑在一起.如《苏州情书》系列等城市微电影,以爱情为主题.男、女主人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与这座城市的城市紧密相连.这样的作品缺乏城市形象的传播特色,一旦同质化,容易造成受众的审美疲劳.

(三)传播手段单一,无法形成长期关注效应

城市形象的传播效果不理想,除了定位不明确,内容同质化等原因外,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有其传播手段的单一化.经笔者对城市微影像的搜寻和研究,发现城市微影像的新媒体传播渠道主要是优酷、迅雷、腾讯等视频网站,却备受冷落,点击率极低.传统媒体以电视为首,几乎没有城市微影像的身影;而更受年轻人追捧的手机平台及今日头条、快手、美拍等短视频APP平台几乎不见踪迹.由此可见其传播渠道、传播手段稍显单一.如果没有有效的宣传引导,城市形象传播的微影像很容易湮没在巨大的数字资源中.

三、微影像语境中城市形象传播策略

结合微影像的传播特征,城市形象微影像的传播策略有以下几点:

(一)整合传播,强化媒介联动的深度与广度

微影像传播主要依靠的是新媒体平台,但并不能因此忽视传统媒介对于城市形象传播的作用.在“碎片化”传播语境下,任何一种传播方式、传播手段都有着各自的局限性,不能覆盖绝大多数的受众.因此,全方位、多渠道整合各类传播媒介,以微博、微信、短视频APP等新媒体为主导、以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介为辅,在新媒体传播的同时,也在报纸、电视对其微影像进行宣传,强化传播效果.

除了新、旧媒体的整合,新媒体之间的互动也能加强交流与互动,实现对城市形象传播的最大效果.例如,可以将微影像与微信、微博进行互动传播.在自媒体时代,微博、微信几乎是大众与外界进行沟通交流的最主要手段,合理运用社交媒体进行城市形象的宣传,将微影像投放在微博和微信平台上,依靠粉丝的力量进行口碑宣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线上线下相结合,实现引导传播

城市形象的微影像宣传,除了线上的整合传播,线下的活动组织也多种多样.举办城市微电影节、微纪录片大赛等活动,组织高校教师、学生、或者社会群体参与创作,建立奖励机制.通过线上宣传征集作品,从生活在城市的市民中寻找创作源泉,集结高校、社会的创作潜力和巨大的传播力,开展比赛的同时,注重对城市形象的再次传播;或者开展有关城市形象的主题活动、微信、城市之旅等,形成对城市形象的推广.线上、线下联动传播的方式,在线上宣传的基础上,增加了现实体验,增强了大众对城市形象、文化的认同感.

(三)强化社交机制,抓住热点事件进行城市形象营销

在信息泛滥的时代,受众的注意力很难持久,注意力造就生产力.金元浦在谈及注意力经济时代城市形象重建的问题时认为:“从城市形象和传播影响方式来看,城市竞争是一种争夺注意力的竞争,是一种争夺眼球的经济方式.”“策划实施与树立城市形象是一项促进城市发展的注意力产业.”②

热点事件在一段时期内往往受到媒体的竞相报道,吸引公众的注意力,具有天然的“眼球”效应.微影像微时长、微周期、微投资的特性,使其对热点事件反应灵活.结合热点事件,将城市形象放置一定的时代背景下,创作带有城市体温的城市形象微电影或者微纪录片,利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进行营销,特定时期内能够形成广泛的关注度.

(四)UGC(用户生成内容)和病毒式传播相结合

不论是城市形象传播的微电影、微纪录片的创作,还是抖音等短视频的制作,因其制作周期短、成本低的特性,可以采用开放式的制作形式,吸引受众参与到节目制作中.利用线上平台广泛征意见,细分目标受众,制作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城市形象微影像,选择不同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来进行宣传.微影像的传播互动性、参与性强,满足了受众注重体验和分享的个性追求,再通过社交平台的病毒式传播,加强了城市形象微影像的传播效果.

四、结语

新媒体时代下,数字技术和移动智能终端不断发展,在受众接受方式“碎片化”和“视觉化”的语境下,产生了以微电影、微纪录片、短视频APP为代表的“微影像”新型影像传播形式.与传统影视节目相比,微影像有许多优势.用微影像作为媒介平台,对城市的风土人情、地方特色进行展现,为城市形象的传播提供新的助力.在微影像作品中融入城市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更好地推进城市形象的推广.

注释:

①[英]约翰·斯道雷著.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第五版)[M].常江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②金元浦.大竞争时代的城市形象[J].北京规划建设,2005(6).

参考文献:

[1]王敏.注意力资源、创意形象工与媒介交融——兼谈微电影对新疆文对外传播的作用[D]四川戏剧,2014(14).

[2]焦道利.媒介融合背景下微纪录片的生存与发展[J].现代传播,2015(7).

[3]万小菡.新媒体时代城市纪录片的设置与传播[J].视听界,2014(4).

[4]王坤.城市微电影中城市形象的意象传播[J].青年记者,2015(3).

[5]张健康.城市品牌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城市形象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城市形象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城市形象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1、城市建设理论杂志社

2、城市问题期刊

3、城市建设理论期刊

4、城市轨道交通论文

5、城市规划毕业论文

6、城市规划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