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有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跟一节数学课引发类论文范文集

本论文主要论述了数学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一节数学课引发

摘 要:教育需要点燃学生的学习,唤醒他们对学习的热爱.作为教师,我们要以“生”为本,关照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经验世界,关注获取知识的方法、途径和过程,关注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和终身发展.

关键词:唤醒;讲授;探究;提升

作者简介:杨慧,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潘台小学教师.(湖北 襄阳 441000)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25-0124-02

前不久,笔者有幸在深圳小学聆听了一节二年级的数学课《平均分》.讲课的刘芳老师是个青春洋溢的小姑娘,声音清冽甜美,始终笑语嫣然,让一众听课者如沐春风.可是,正是这节春风拂面的课,让我们这些听课教师的心中有了诸多思考.

一、案例回放

1. 创设情境,感知“平均分”.

(课件出示棒棒糖)

师:3个小朋友分12根棒棒糖,有几种分法?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学具(小圆片)分一分.

学生动手分.

(教师巡回观察)

全班交流,学生汇报:有学生说前2人分3根,后1人分6根;有学生说每人分4根;有学生说每人分3根,还有3根没有分……

师:那你们觉得怎样分才公平?

生:每人分得一样多才行.

师:每人分得一样多就是“平均分”.

(板书课题)

这里,当学生说出五花八门的分法后,教师点出了要“分得公平”,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只是没有对“平均分”的含义予以强调,有不少学生仍旧没有厘清“平均分”就是“每人分得一样多”.

2. 深入探究,理解“平均分”.

师:18个学生平均分组参加比赛,可以有几种不同的分法?

学生的回答又是百花齐放:1、2、3、6、17、16……

(老师将学生的答案一一写在黑板上)

师:17个小组怎么平均分?大家讨论一下.

(这一问题显然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教室里一片寂静)

师:你们拿笔画一画,画出不同的分组方法,每组几人?

(学生动手画,教师巡回观察)

全班交流:在一番忙碌之后学生发现,平均分17个小组后,还有1人没分,怎么办呢?

一学生提议:老师,别让这个学生参加了.

师(认真地说):18个孩子比赛,17个都参加,只有1个不让去了.要是我,我会伤心的.(随机采访身边的一个学生)要是你,你愿意吗?(学生摇头,于是教师粲然一笑说)我们不能放弃这个孩子!

(到这里,课堂似乎走进了一个死胡同,无法前行)

师:这样看来,18个人参赛,分17个组行得通吗?

生:不行.

师:那按照你们说的分16个小组行吗?

学生思索一下,果断回答:不行,剩下的2人不能分.

经历一番沮丧的探究后,老师课件出示表格:

让学生在小组内边画边完成表格.

全班交流,学生汇报:

(1)分7个组,不可以,有剩余学生.

(2)分1个组,每组18人.

(3)分2个组,每组9人.

师:你是怎么分的?

有学生说一个一个分的,也有学生说直接根据乘法口诀分的……

由于在初步感知时多数学生没有弄懂“平均分”的含义,导致在这个环节里,学生经历了分不下去的挫折与失望.在了解学生分物品的方法时,教师只是轻描淡写地问询了一下,没有对哪种分法更优化进行引导,因此大部分学生即使隐约知道每组分得一样多,也仍采用了逐个摊派的低效分法.

3. 游戏拓展,掌握“平均分”.教师播放欢快的歌曲,请10个小朋友上台自由随音乐律动.音乐一停,听老师喊出数字几,就几人抱成一团,多出来的人淘汰.

(全班游戏)

众所周知,活动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方式.教师在拓展环节采用了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抱团”游戏,旨在让孩子在动一动、玩一玩中轻松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二、思考感悟

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是不可重复的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刘芳老师的这节课,提出质疑的听课教师不少.其实,抛开这节课的不足,我们来仔细审视这节课,会发现有很多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1. 教育——静待花开的守候.这节课,如果从效率出发,教师们一般会紧扣教学目标: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建立“平均分”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在目标的指引下,初步感知时就让每个学生建立“每人分得一样多”的概念;然后经历分的过程,强调分的方法;最后再展示几个不同的习题进行训练,夯实这一知识点即可.这种我们平时追求的所谓高效课堂,是以一种短平快的“告知”方式开展的,追求的是知识的多寡和掌握知识的快慢.用这种标准来衡量,刘老师的这节课显然是不合格的.因为目标达成度不高,学生经不起检测.反过来说,我们的课堂如此高效,我们的学生又收获了些什么呢?我们的一切思想和行为都是奔着考试这根指挥棒去的,我们追逐的是与自己考核相关的分数而已.教育是慢的艺术,不能直接告诉,更不能灌输.教育需要唤醒学生对学习的热爱,点燃他们的学习,让孩子们经过十年、二十年之后想起学习会有深深的渴望,想起老师会有浓浓的依恋.高频率、快节奏、大梯度,显然不利于学生的有序成长和发展.刘老师的课上给予学生以充分的尊重,不为求得一个所谓的正确答案而精心谋划,而是一次又一次地给孩子们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尝试、去发现、哪怕错了很多次……

2. 学习——不忘初心的修行.传统的课堂按照教学计划机械推进,学生的“学”完全是在教师的牵引下被迫前行.这种忽视孩子成长,简单地灌输知识、重复大量地机械训练,从根本上违背了教育的规律.学习就是为了考试得高分吗?那种为了迎合家长和教师的欢心,无端浪费孩子的宝贵生命,消磨孩子的学习真的快乐吗?虽说学习是享受教育资源、获得心智、增长能力的自主活动,然而我们如何让学生在经历了一切之后还保有持久前行的学习动力和自主精神呢?学习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一起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共同发展.

张爱玲有篇文章叫《非走不可的弯路》,为什么我们知道是弯路还是要让孩子走呢?那是因为这段弯路上有他们成长的意义.所以,我们不要急于告诉孩子是什么,而要让他们去遇到困惑、困难、困境,并在解决过程中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习惯.刘芳老师引导学生在自主动手中感受“平均分”的过程,在相互质疑中进行探究,在教师的点评中豁然开朗,从而习得规律、发展智慧.这种看似“放任自流”的教学更多地关注了学生的长远发展和终身发展,关注了学生的当下和未来.

3. 讲授——当仁不让的抉择.纵观刘芳老师的整节课,始终践行着叶圣陶先生的观点,自始至终不讲,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将“启发式”教学挥洒得淋漓尽致.当然这里面也可能有刘老师基于学情的考量.

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引路人.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教师又该何去何从?是讲还是不讲?有很多老师为这个问题深深纠结.笔者认为,该讲还是要讲,不能因为害怕“讲”的负面效应就在课堂上裹足不前.真正有效的讲授都必定是融入了教师自身的学识、修养、情感,流露出教师内心的真、善、美.讲授对教师来说,不仅是知识方法的输出,也是内心世界的展现,它潜移默化地影响、感染、熏陶着学生的心灵.可以说,它是学生认识人生、认识世界的一面镜子,也是学生精神财富的重要源泉.

首先,讲授要做到“目中有人”,教师满心满眼只有学生,及时观察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动向;其次,讲授要做到“一语中的”,讲在困惑点,拨在疑难点,点在学生跳一跳能够碰触到的位置;最后,讲授要做到“惜字如金”,不要滔滔不绝.此外,教师要尊重和宽容学生,懂得欣赏学生的独特感受和多元见解,允许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节外生枝”,这样才能收获“偶得的惊喜”.像刘芳老师这样营造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吸引着每一个学生进行智慧的碰撞、情感的融合、心灵的交互,从而使学生的思绪得以飞扬,灵感得以激发,智慧得以生长.

总而言之,我们的教学要做到以“生”为本,关照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经验世界,关注获取知识的方法、途径和过程,关注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努力追求“成绩、快乐、素养”三丰收!

责任编辑 黄 晶

数学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数学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数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1、数学小论文六年级

2、生活和数学论文

3、小学数学教育杂志

4、数学小论文三年级

5、中学生数学杂志

6、南朝祖冲之撰写的数学论文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