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原则类有关论文写作参考范文 跟新课导入的基本原则和误区诊疗类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

本论文可用于基本原则论文范文参考下载,基本原则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新课导入的基本原则和误区诊疗

筅江苏省仪征中学 刘 祥(特级教师)

上课犹如写文章,起承转合处,每一个环节都强调紧凑连贯.写文章的败笔之一,是入题过慢.要么是一堆毫无意义的抒情议论,要么是与题无关的闲言碎语,云山雾罩中,看起来五彩缤纷,实则鲜有价值.

导入新课同样如此.“导”与“入”之间,“紧凑连贯”属于最基本的要求.导入新课固然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方法与技巧,其价值却只在于用最适宜的“导”去实现最理想的“入”.其中,“最适宜的‘导’”,没有恒定的方法与规则,即使是完全相同的教学内容,学情不同,方法也必然不同.“最理想的‘入’”,却有相对明确的要求:呈现学习目标,实现知识衔接,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引起有效注意,奠定情感基调……

在现实教学情境下,为数不少的导入设计连“紧凑连贯”的基本要求都未能顾及,更不用说“最适宜的‘导’”与“最理想的‘入’”了.有些课堂只是将导入视为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为导而导”;有些课堂故弄玄虚,预设的内容与课堂教学缺乏必要的关联;有些课堂声光电齐上阵,试图用视听结合的手段营造引人入胜的效果,却冲淡了文字本身应有的神韵.凡此种种,都有违课堂导入的本真需求.

一、瞄准课时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导入”一词中,“导”是先锋官,“入”是主帅.“导”的价值,在于开辟一条抵达前线的最佳路径,让“入”这一主帅迅捷而有力地占领教学的主阵地.

一些名师借班授课时进行的课前活动,算不得导入.比如钱梦龙先生让班长和课代表介绍班级学情,窦桂梅老师让学生高呼“我真棒,我真的真的很棒”.这些活动的目标并非指向课时教学内容,而是在于联络师生情感,为下文的有效导入服务.

真正的导入,是课堂的起点,是直接瞄准了课时教学目标而展开的第一个教学活动.清晰的目的性和明确的指向性,是检测这一起点是否有效的两把尺子.

下面这三则导入语,都符合这“两把尺子”的标准.

示例一: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进一步了解了《诗经》的有关常识,疏通了《氓》这首诗在理解上的文字障碍,复习了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过的比兴手法,也掌握了《诗经》作为四言诗的朗读节奏.今天我们将进一步走进诗歌的深处,跟随着女主人公走入那个遥远的时代,去聆听她哀怨的倾诉,去思考造成她婚姻悲剧的深层原因.

——《氓》(第二课时)课例赏鉴(《语文教学通讯》2016.7-8期)

该导入技法,属于课堂导入中最常见的转述和通知法.其基本结构为“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这样的导入虽简单,却既回顾了上一课时的学习要点,又明确了本课时的学习重点,符合导入规则.

示例二:

师:一轮落日,点燃了大漠的雄伟壮阔;一湖幽泉,涤亮了梭罗的个性人生;一管洞箫,吹奏出流传千古的文学杰作;一声狼嚎,勾连起永恒的生命思考.那么,一声鸟啼呢?一声鸟啼,能够激发出什么样的人生思索?今天,咱们共同欣赏劳伦斯的散文《鸟啼》.

此则导入中前几个句子既是对以往所学教材的高度概括,也在并举中暗示了今天要学内容的主要意义.后几个句子,则直接点明今天所学的课文,同时提出了学习的主要目标.

示例三:

师:“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荷”在杨万里的笔下,寄予了他对大自然盎然生机的赞美;“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月”在苏轼的笔下,承载了他对亲人的思念.那么,在朱自清的笔下,荷塘月色向我们传递出怎样的情思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入《荷塘月色》.首先请大家看一下本课的两个学习目标:

(具体目标略)

——《荷塘月色》课例赏鉴(《语文教学通讯》2016.7-8期)

此导入的前两处引用,貌似旁逸斜出,实则指向清晰.有此两句,便是告知学生,学习《荷塘月色》应关注朱自清笔下的“荷”与“月”中凝聚的独特情感体验.

下面这两个例子,则有违上述“两把尺子”的导入标准.

示例一:

师:20世纪90年代,一个春天的黎明,一位70岁的老人用摄像机记录下了英国林地动人的一幕.

(播放视频剪辑《鸟啼》)

这是BBC纪录片《飞禽传》(1998)中的一幕,该片由英国著名科学家、BBC主持人及创作人被誉为“世界自然纪录片之父”的大卫·艾登堡花费了3年心血精心制作而成.他说:“在我看来,自然界是澎湃最大的源泉,是视觉之美最大的源泉,是智慧兴趣最大的源泉.她是一切丰富壮丽的生命之源,正因如此,她让我们的生命值得体验,不枉此生.”这是大卫从大自然获得的感悟.那么英国作家劳伦斯又从自然界中获得了怎样的生命体验和智慧启迪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哲理散文《鸟啼》.

——《鸟啼》课例赏鉴(《语文教学通讯》2016.7- 8期)

此则导入中的视频资料和相关陈述,既未能体现《鸟啼》“向死而生”的主题意义,也未能借助视频资料展示出从自然界中获得“生命体验和智慧启迪”的路径与方法.导入材料设置的目的性和指向性都偏离了《鸟啼》这篇课文的学习内容,且对文本资料形成了不必要的信息干扰.

示例二:

师:同学们好,说到法国,你会想到哪个城市?

生:巴黎.

师:有同学去过巴黎吗?(个别同学举手)好,大多数同学是没有去过的,是吧?没关系,在今天的课上,咱们节约成本,以最低的付出来一次巴黎之旅.同学们,我们先一起来观看一个短片.

(教师播放法国著名电影《巴黎,我爱你》的开场桥段,由学生对巴黎的印象导入,最终将画面聚焦在埃菲尔铁塔)

师:同学们,在刚才短短的几十秒的短片中,我们都看到了巴黎的哪些景物?

生:凯旋门、塞纳河、卢浮宫、埃菲尔铁塔……

师:那画面最终定格在哪一处景物上?

生:埃菲尔铁塔.

师:同学们,刚刚我们看的那段影片是法国著名电影《巴黎,我爱你》的开场桥段.影片将最终的画面定格在埃菲尔铁塔,可见埃菲尔铁塔在巴黎这个城市的象征意义.

(投影展示埃菲尔铁塔的相关图片)

同学们,看了这么多关于铁塔的视频和图片,现在你是不是对埃菲尔铁塔充满了想象与思考?我国当代文学作家张抗抗女士有一篇散文《埃菲尔铁塔沉思》,那我们今天就借这篇文章一起走进埃菲尔铁塔.

——《埃菲尔铁塔沉思》课例赏鉴(《语文教学通讯》2016.7-8期)

该导入绕了如此大的一个弯子,只为了告诉学生“埃菲尔铁塔是巴黎的象征”这一小学生都知道的事实.展示一组图片后,教师便想当然地得出“充满了想象与思考”的结论,显然是为了生拉硬拽出《埃菲尔铁塔沉思》这一文题.这样的导入,置基本的逻辑于不顾,看似热闹,实则离题太远.

二、引起有意注意,创设学习氛围

相当多的老师将趣味性当作导入的首要法宝,这本无可非议,然而,趣有情趣与理趣之分,倘若只追求话语的幽默、故事的精彩,却忽略了哲理的深邃、知识的厚重,那么,这样的趣味性导入,一旦不能直接服务于课时教学内容,势必就会成为哗众取宠的噱头.

作为课堂的起点,导入不排斥趣味性,只是,所有的趣味性活动,都只能用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只能用以创设必要的学习氛围.

且看下面两则导入示例.

示例一:

(投影“韩国小姐”参赛选手连连看的图片)

(生笑)

师:这个小游戏,因选手“撞脸”而设计.生活中有撞脸,我们的写作中也有.一起来看看这段文字,你们会想到谁?

(投影)

他,个子不高,中等身材.头发短而硬,露出额头.眉毛很粗而且浓密,鼻梁很挺,眼睛不大但是有神,目光深邃,看着远方.

生1:我想到了周恩来总理.

生2:我怎么觉得写得像我爸爸.

(生笑)

生3:我觉得是鲁迅.(大半学生点头认同)

(投影鲁迅肖像)

师:看来,大部分的同学都觉得这写的应该是鲁迅先生.可是呢,这段文字描写的是你们的班主任李老师.(生惊讶,继而大笑)

(投影班主任李老师照片)

师:明明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却有了同一张面孔,这不也是“撞脸”吗?“撞脸”使得每个人自己的特色都模糊了,分不清楚谁是谁,这肯定不是好事.我们在作文中写人,要讲究“千人千面,各个不同”.所谓“人性光辉”,首要的便是写出一个独特的人.写人的方法有很多,肖像描写是其中非常精彩的一环,如何用鲜活的肖像描写让人物从茫茫人海中跳脱出来,让人过目不忘,印象深刻?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

——《写人要凸显个性》课例赏鉴(《语文教学通讯》2016.7-8期)

示例二:

师:法国一名记者写了一本书《主流:谁将打赢全球文化战争》,书中描写了美国好莱坞老板的一间办公室:他的办公桌上放了三个座钟,指针分别调在“日本时间”“中国时间”和“印度时间”.作为影视界的大哥,好莱坞为什么还要盯住其他国家的时间呢?

(生眼神有光,心生疑惑)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从中找到答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一篇传统的经典课文——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课例赏鉴(《语文教学通讯》2016.7-8期)

这两则导入,相同点在于都借助一定的材料,迅速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不同点在于:示例一的材料与活动,既充满了趣味,又紧扣了课时学习的重点内容,在笑声中创设出良好的学习氛围,顺利实现了用最适宜的“导”达到最理想的“入”的预期目的.示例二的材料,虽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但和《拿来主义》这一文本的学习无关.如果有学生对这个问题急于获取答案,则极有可能在紧随其后的新课学习中,依旧将思维纠缠于“好莱坞为什么还要盯住其他国家的时间”这一问题的解答上,而不去关注《拿来主义》的学习内容.

由示例二暴露出的问题可以发现,用作导入的材料一旦和课时学习内容缺乏紧密的关联,则材料越生动,越是能够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也就越会对进入新课后的学习活动产生干扰.

三、激发学习兴趣,唤醒阅读渴望

“吊胃口”也是新课导入的一种常态化技法.此种导入,需要挖掘出教学内容中最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相关元素,用适宜的形式,激活学生心中蛰伏的阅读热情.

下面这则示例,就充分利用了一句评价性话语,激活了学生学习该篇课文的:

师:今天我们学习说明文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松树金龟子》.先给大家上“课前开胃菜”——

(请生讲小学课文《装满昆虫的口袋》,回忆法布尔的故事)

(屏幕显示)

中国读者读《昆虫记》,其心智不仅透着《天工开物》与唐诗宋词般的聪敏灵睿,而且透着《周易》与《诗经》般的浑厚幽深.

(生读)

师:同学们从这句话中看出《昆虫记》有什么特点?

生:《昆虫记》跟《天工开物》一样有趣,充满智慧.

生:《昆虫记》还很有文采,跟我们的唐诗宋词有得一比.

生:《昆虫记》还很神秘,《周易》就很神秘啊.

生:《昆虫记》居然同时具有那么多中国经典的优点,不可思议!

师:老师也觉得不可思议啊!今天咱们就来欣赏欣赏《昆虫记》中的一篇《松树金龟子》.

——节选自《松树金龟子》课堂实录(《品课(初中语文卷001)》,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示例中,借助直接呈现和对话,学生已得到了“智慧”“神秘”“不可思议”等诸多心理暗示.有了这样的暗示,接下来的文本阅读便有了情感基础.学生们便会对新授内容充满期待.

运用此种导入技法时,紧贴教学内容是关键.倘若选用的材料与即将进行的教学无必然关联,或者虽有关联但绕了很大的弯子,便都无法达成预期的效果.

下面这个示例,便存在着导引材料和教学内容脱节的问题:

师:“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离别是这个世界不停在上演的剧情:与朋友别,“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与爱人别,“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与父母别,“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与儿女别,“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古人云:“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在我们的生命中,一直饱蘸着离别的泪光.

而古人可能对离别比我们有着更深的理解,在那样一个交通、通讯不发达的时代,时间与空间给他们带来了多么刻骨的思念,又给我们留下多么动人的诗篇.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一首写离别的短诗,体味这种离情惊人的悲剧美.

——《涉江采芙蓉》课例赏鉴(《语文教学通讯》2016.7-8期)

这个导入,读起来很美,很有意境.细加品味,也能够从诸多类比材料中激发出对即将学习的诗歌的好奇之心.然而,这样的导入,并非形成文字提供给学生反复咀嚼,而是教师在授课之初用口头表述的方式传递给学生,于是问题便产生了:学生需要时间来消化这一连串的诗歌,只有对这些诗歌有较为深刻的理解,才能激发出对即将学习的诗歌中独特情感的探究.但是,实际教学中教师并不会将这消化吸收的时间“赐予”学生.

更严重的问题是,该导入语绝非只为《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歌量身.此则导入语,用在一切以离别为主题的古典诗歌中,似乎都完全切题.即使用到以离别为主题的现代散文、小说和剧本的教学中,也只需对第二段的文字稍加变动.如此“万能”的导入,又如何能够将“清晰的目的性和明确的指向性”传递给学生.学生当然也就不会因为这样的导入而渴望探寻即将学习的课文的情感秘密.

四、巧设认知障碍,激活课堂思维

最初接触课文时,大多数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理解,只会停留在浅阅读的层面.在新课导入阶段,巧妙地设置一定量的认知障碍,将学生拉入对文本相关问题的思维困境中,迫使其急于从文本中寻找到相关的解答,也是一种十分高明的导入技法.

在异地上展示课执教杨绛的散文《老王》时,我问学生是否喜欢这篇课文,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不喜欢!如何让他们由不喜欢转变为喜欢呢?我设置了这样一个导入:

同学们不喜欢这篇课文,可能是因为对课文读得不够仔细.不信的话,我考大家一个问题,就能检测出来书读得细不细:老王叫什么名字?

没有学生能够回答出这个问题.于是,所有的学生开始翻书.先从课文中找,再从课释中找,最后从课后练习和教辅资料中找.但都是一无所获.

看着学生失望的神情,我又追问:

没找到名字吗?既然杨绛特意用一篇文章来写老王,怎么会不写出他的名字呢?你觉得是杨绛不知道老王叫什么名字,还是知道名字却故意不写出来?

有了这一追问,学生对这篇课文思考的第一道大幕,由原先的不喜欢开始转换为一探究竟的好奇.

执教《将进酒》时,我也采用了类似的导入技法:

师:上课前,想和同学们共同探究一个问题:朗读和朗诵之间,有些什么样的差别.哪位同学以前思考过这个问题,能不能给大家说说?

可能是问题比较突然,学生们没有回答,个别学生开始翻字典.

师:我看见有同学开始查字典了,这是一种好习惯.学习语文,遇见了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通过查字典来掌握它.请那位查字典的女同学给大家说说,字典上是如何辨析这两个词的.

生:朗读的意思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朗诵的意思是大声诵读诗或散文,把作品的感情表达出来.

师:谢谢这位女同学.你刚才介绍这两个词时,是朗读还是朗诵?

生:至多算朗读吧.我只是大声地把解释读出来,并没有表达出什么感情.朗诵是必须要把感情表达出来的.

师:“朗诵是必须要把感情表达出来的”,说得太好了.没有感情,最多只能算是朗读.下面,我们开始学习新课.就让我们在琅琅书声中开始我们的新课.大家说,我们是该朗读课文呢,还是朗诵课文?

——节选自《将进酒》课堂实录(《追寻语文的三度》,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我这节课的核心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诵读文本,如果一开始就安排朗诵,便只是在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很难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所以,我先安排学生辨析朗读和朗诵的差别,从司空见惯的词汇中提炼出陌生化的内容,如此也就激活了课堂思维,为下面的活动作了必要的铺垫.

值得注意的是,认知障碍的设置依旧必须紧贴教学内容且有利于激活思维的兴奋点,倘若问题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便失去了应有的作用.这一点,不但适用于有效设置认知障碍,而且适用于所有的导入技法.归根结底,无论用何种方法导入新课,最终都还是要通过激活学生的思维而发挥价值.

基本原则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基本原则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基本原则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1、毕业论文的选题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