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评价体系相关论文范文文献 和卓越绩效模式评价体系的两个维度相关学年毕业论文范文

该文是关于评价体系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卓越绩效模式评价体系的两个维度

文/王丽

在卓越绩效评价体系中,方法(approach)和展开(d e p l o y)是两个常见的评价维度,也是评价体系中最基础的维度.在美国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的评价体系(Appr o ach-D e p l oy-Le a rn i n g-I n t e g rat i o n,A D LI)和欧洲质量奖的评价体系(Result-Approach-Deploy-Assess-Refi ne ,RADAR)中,“方法”和“展开”是二者仅有的交集,足见二者的重要性.那么,这二者究竟蕴含着什么奥秘,以至于被两大国际权威标准所采纳呢?

“方法”

方法(a p p r o a c h)是卓越绩效模式评价体系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波奖的评价体系(A-D-L-I )中,方法位于组织成熟度最基础的位置,是区别正规组织与草台班子的标准.在欧洲质量奖的评价体系(R-A-DA-R)中,“方法”被认为是实现组织结果(result)的首要因素,没有“方法”的组织只能靠守株待兔来收获成功.可见,“方法”对组织管理的重要性.

然而,从笔者多年的从业经历看,很多质量奖评审员对“方法”的理解很不到位,不同的评审员之间理解差别很大,比如:有的评审员认为“方法”是制度和流程;有的评审员认为“方法”是规划和职责;有的评审员认为“方法”是如S W O T分析之类的管理工具.总之,即使是评审员之间也很难就这一问题达成共识.

质量奖评审尚且如此,那么组织卓越绩效导入就更加凌乱.

有些卓越绩效咨询师,甚至是非常资深的咨询师,在给企业导入卓越绩效模式的时候都没办法把这个概念说明白.他们在与培训学员交流的时候,只知道不断重复“方法”的定义,却没办法告诉学员什么是“方法”.在处理一些问题的时候,甚至会陷入用“方法”来论证“方法”的循环证明中,让企业怀疑咨询师的水平.

笔者认为,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在于翻译的问题.任何一门语言中,一个词汇都会代表一个固定的概念群.在翻译的过程中,由于概念群的交叉,用被翻译词汇去理解翻译词汇的概念就会产生偏差,这种偏差甚至会让人完全无法理解原先词汇的概念.

以本文中所说的方法为例:a p p r o a c h在英语中代表一个概念群A,“方法”在汉语中代表另一个概念群B.A和B两个概念群会产生交集,这时翻译者就会用“方法”一词来翻译approach.然而,中国人在学习“方法”这个概念的时候,首先使用概念群B,而非概念群A去理解.这样就会导致认识的结果产生偏差.

因此,如果我们要准确理解卓越绩效评价体系中的“方法”,就必须回到它的英语原意中去.根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八版)》的释义,approach一词在英语中的解释是i d e a s o ractions intended to deal with aproblem or situation,翻译成中文就是:处理问题或事情的想法或行动.按照这个解释,企业的制度、流程、规划、职能乃至管理工具都属于“方法”的范畴,但它们却不是方法的全部.一个企业哪怕没有上面的一切,但只要它有解决问题的套路,那就是有“方法”的.

那么对评审员而言,怎么去判断一个企业有没有“方法”呢?

我认为可以从古典管理学大师亨利·法约尔的“管理五要素”理论来判断.亨利·法约尔是古典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历史上第一次将管理作为一个单独职能从生产中分离出来.他所在的时代正是人类从“经验管理”迈向“科学管理”的时代,类似于企业管理从没有方法到有方法的过程.因此,他的理论对我们认识“方法”很有借鉴意义.

法约尔的“管理五要素”理论认为,企业管理应该包含五大的职能,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计划是指对某一工作开展的筹划或者安排;组织是指对某一工作匹配了专门的人、机构或职能;指挥是指某一工作牵头的部门或者人员;协调是指某一工作在开展的时候是否匹配了相应的资源;控制是指对某一工作实施结果有无反馈和反馈措施.

按照这个逻辑,评审员在翻阅报告和去现场的时候,要重点观察企业的某项工作有无工作规划、有无专人执行、有无主控人员、有无资源匹配措施、有无差错反馈机制.如果具备了这五点,就可以认定该项工作的开展是有方法的;如果没有或者残缺,则可以认为其方法不健全.

当然,企业实践千差万别,在具体工作中需要谨慎行事,比如:有的企业的某项具体措施可能包含了几个管理要素,而有的企业的很多项具体措施都是为了实现一个要素.这就需要评审员具有一定的企业管理经验和高超的判断技巧,并掌握一定的管理学知识.

“展开”与“方法”一样,“展开”也是许多质量奖评审员和卓越绩效咨询师理解困难的地方.卓越绩效模式(GB/T-19580: 2012)中,对“展开”这个要点的解释是:(1)方法是否持续应用;(2)方法是否在所有适用的部门应用.但是以上这个解释只能告诉我们,方法展开后是个什么样.至于这个方法能不能展开,或者说是怎么展开的,并没有回答.

因此,一部分审核员只要看到材料中说到企业的某个管理方式用了多少年,用了很多分子公司,就武断地认为企业做到了展开层面.然而事实是,绝大多数这样的所谓“方法”不过是一些形而上的原则、理念,根本不可能在广泛的层面去落地,甚至有的评审员把发布红头文件作为一种可以“展开”的方法,让人贻笑大方.

那么我们该如何准确地理解“展开”呢?与理解“方法”一样,我们还是从它的英文解释入手.展开的英文单词是Deploy,它的英文解释是:t o d i s t r i b u t esystematically or strategically,翻译成中文就是:系统地、有策略地部署.动词“部署”的含义就是卓越绩效模式的解释,而副词“系统地”、“有策略地”则表明部署这个动作不是随性而为,而是依据一定的规律.

上述解释清楚地表明:一个方法是否能展开,在于它是否依据了一定的规律.换而言之,一个方法只有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上,才能真正“展开”.举个例子:首届中国质量奖获奖企业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双归零”管理(技术归零和管理归零)模式就是一个可以“展开”的方法,因为它的理论基础是克劳士比的“零缺陷”理论,而这一理论的科学性早已被证实.事实上,“双归零”管理已经广泛应用到我国军工企业,并成为国际标准,完全满足了卓越绩效模式对“展开”的描述.

说完正面例子,再说一个反例.某企业老板出身金融行业,多年来一直坚持认为:员工西装革履有助于提升工作效率.后来该企业因业务需要收购了一家I T公司,该老板遂要求I T程序员上班穿西装.但程序员认为:西装革履太过于正式,影响了创作灵感.可老板对此坚决不让步.最后,公司程序员集体跳槽,该业务停摆.我们不否认员工西装革履可以彰显企业正规形象,但“员工西装革履有助于提升工作效率”的观点却没有科学理论作依据.因此在这个案例中,“以西装革履改进管理水平”的方法尽管全公司一直都在用,但根本不是“展开”.

从方法论的哲学层面来说,一个方法能不能在广泛的层面上应用,取决于它究竟是科学还是经验的产物.科学代表了世界的普遍真理,只有科学的东西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而经验只反映了特定条件下的状况,离开了这个条件则寸步难行.目前,中国企业的管理水平普遍不高,企业的很多做法只是某些人物经验的延续,这其中相当一部分是违背现代管理科学的.评审员对中国的这一现状要有充分认识,不能仅仅从标准来判断,更要用科学的眼光来鉴别一个方法到底是“展开”还是“铺开”.

那么对于评审员而言,有没有比较直观的方法可以判断“展开”呢?一个比较简单的方法是看企业的管理体系是否是依据了某一标准,比如质量管理体系ISO9000.标准是对成功做法的广泛总结,具备极高的科学性.现代社会的标准体系已经非常成熟,基本上涵盖了企业管理的各个层面.如果企业在某领域的工作是按某一标准执行的,那么基本可以判断该领域达到“展开”的水平.当然,贯标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情,不是所有企业都有精力去做.

结语

一般说来,企业创立之处全凭大伙的一腔热血,业务打到哪里算哪里,管理只凭个人经验.随着企业越做越大,精明的创始人会逐步总结经验教训,形成一些管理企业的套路.这些“套路”是创始团队成功经验的固化,按照“套路”走企业就能平稳发展.这时,企业的管理成熟度也就进入所谓的“方法”层面.

然而,经验只是特定条件下的产物,不具备普遍适用的可能.因此,只有将经验的做法变成科学的做法,才能让“套路”好使.

智慧的企业创始人就会邀请职业经理人,或者借助咨询公司的外力,来修正形成的“套路”.通过几次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企业就逐渐建立起现代管理制度,进入所谓的“展开”层面.

从我国的历史现状看,绝大多数企业已经走出了筚路蓝缕的创业期,进入快速发展的成长期,基本形成了自身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而在发达国家,绝大多数企业都建立了现代企业管理体系,他们的管理模式背后都有科学理论的支持.也就是说:当前,中国企业处在“方法”阶段,而发达国家企业则处在“展开”阶段,双方的平均成熟度相差大约25%.因此,对中国企业而言,保持自身的特色固然必要,但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则是当下的必修课.

评价体系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评价体系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评价体系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1、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

2、质量管理体系论文

3、考试和评价杂志

4、药物评价杂志

5、论文评价意见

6、对论文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