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相关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与陈平原:全球化时代的大学之道类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本文是一篇关于全球化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陈平原:全球化时代的大学之道

国人都说,都全球化时代了,我们不能再沉默,一定要发出中国人自己的声音.否则,我们将被日渐边缘化.面对如此宏论,我“欣然同意”.只是如何落实,实在心里没底.比如,什么是中国人“自己”的声音,如何“发出”这声音,还有这“声音”是否美妙,都没把握.不提别的,单说“全球化时代的‘大学之道一’,感觉上便是危机四伏.

至于我个人,既研究过去百年的“大学史”,也关注“当代中国大学”.我心目中的“当代中国大学”,是着眼于南巡以后,1993年、国务院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之后,这15年中国大学所走过的路.我曾用了十个“关键词”来观察、描述、阐释这15年的中国大学.那就是:大学百年、大学排名、大学合并、大学分等、大学扩招、大学城、大学私立、北大改革、大学评估和大学故事.

具体的我不想多说,就说一句:此前一千年,大学作为一种组织形式,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以后一千年,大学将继续展现其非凡魅力,只是表现形式可能会有很大变化.至于中国大学,仍在转型过程中,更是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勇敢面对.

01.世界一流”的焦虑

当今中国,各行各业,最时尚的词,莫过于“世界一流”,可见国人的视野和胸襟确实大有长进.提及“中国大学”,不能绕开两个数字,一是“211”,一是“985”,而且都叫“工程”.在21世纪,培育100所世界著名的中国大学,这自然是大好事.可国家毕竟财力有限,这目标也太宏大了点.于是,政府做了调整,重点支持北大、清华等“985”工程大学.此后,我们开始以欧美的一流大学为追赶目标.

其实,从晚清开始,中国人办现代大学,就是从模仿起步的.一开始学的是日本和德国,上世纪20年代转而学美国,50年代学苏联,80年代以后又回过头来学美国.现在,谈大学制度及大学理念的,几乎言必称哈佛、耶鲁.连牛津、剑桥都懒得提了,更不要说别的名校.俨然,大学办得好不好,就看与哈佛、耶鲁的差距有多大.在我看来,这已经成为一种新的“迷思”.过去,强调东西方大学性质不同,拒绝比较,必定趋于固步自封;现在,反过来,一切惟哈佛、耶鲁马首是瞻,忽略养育你的这一方水土,这同样有问题.

我常说,中国大学不是“办在中国”,而是“长在中国”.各国大学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是历史形成的,不是想改就能改的,因为我们只能在历史提供的舞台上表演.而就目前中国大学的现状而言,我们首先要明白自己所处的历史舞台,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而不是忙着制订进入“世界一流”的时间表.

我在好多文章中批评如今热闹非凡的“大学排名”.我认定,大学排行榜对于中国大学的发展,弊大于利.大学排行榜的权威一旦建立,很容易形成巨大的利益链条,环环相扣,不容你置身事外.在我看来,此举将泯灭上下求索、特立独行的可能性.因为好大学必须有个性,但它的那些“与众不同”的部分,恰好无法纳入评价体系. “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大学也不例外.久而久之,大学将日益趋同.

所谓争创“世界一流”,这么一种内在兼外在的压力,正使得中国大学普遍变得躁动不安、焦虑异常.其好处是,举国上下全都努力求新求变;缺点则是大学不够自信,难得有发自内心的保守与坚持.

全球化时代的大学,并非“自古华山一条路”,而很可能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外有排行压力,内有部门管理,中国大学自由发展的空间正日趋缩小.对此,我们必须保持必要的警惕.如果连标榜“独立”与“创新”的大学,都缺乏深刻的自我反省能力,那就太可怕了.

02.“教学优先”的失落

我之所以对各式排行榜心存忌惮,很大程度基于我对大学功能的理解.在我看来,大学不同于研究院.即便是研究型大学, “教书育人”依旧是我们最重要的任务.学校办得好不好,除了有可以量化的论文、专利、获奖等,还得看这所大学教师及学生的精神状态.好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有明显的精神印记.

自从有了“世界一流”的奋斗目标,加上各种“排行榜”的诱惑与催逼,大学校长及教授们明显地重科研而轻教学.理由很简单,教学(尤其是本科教学)的好坏,无法量化,不直接牵涉排名.不管是对教师的鉴定,还是对大学的评估,都是“对科研很实,对教学则很虚”.其实,当老师的都知道,在大学里教好书,获得学生们的衷心拥戴,很不容易.我这里所指的不是课堂效果,因为那取决于专业、课程、听众以及教师的口才等;我觉得更重要的方面是老师用心教书,对学生负责以及真正落实教学目标.

今天的中国大学,教授们普遍不愿在学生身上花太多的时间.其原因是,这在各种评鉴中都很难体现出来.这是一个很糟的结果.我甚至认为,高悬“世界一流”目标,对那些实力不够的大学来说,有时不啻是个灾难.这很可能使得学校好高骛远,挪用那些本该属于学生(尤其是本科生)的资源,投向那个有如肥皂泡般五光十色的“世界一流”幻境.结果呢,连原本可以做好的本科教学都搞砸了.

本科教学不受重视,这是今天中国大学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很多著名教授不愿意给本科生上课,其中存在制度方面的原因.比如,在大学里教书,只有论文或著作才能体现教师的学术水平,至于教学方面的要求则是很虚很虚的.每次晋升职称,因教学好而被评上、或因教学不好而被卡住的,极少极少.加上很多不太自信的大学,会把每年发表多少论文作为一个硬杠杆,那就更促使老师们不愿意在本科教学上用心了.

假如我们认定,大学的核心任务是“教书育人”,那么,如何让长于教学的教师发挥更大的作用,而不是硬逼着他/她们去写那些不太管用的论文,是个亟需解决的难题.在我看来,大学教师的“育人”,不仅是义务,也是一种成果——只不过因其难以量化,不被今天的各种评估体系承认.

03.“提奖学术“的困境

强大的经费支持,对人文学者来说有时甚至还坏事.为什么?因为拿人家的钱,就得急着出成果,不允许你慢工出细活.目前的这套项目管理机制,是从理工科延伸到社会科学,再拷贝到人文学的.当代中国人文学的最大危机,很可能还不是在社会上被边缘化、在大学中地位急剧下降,而是被教育主管部门按照工科或社会科学的模样进行“卓有成效”的改造.

我的基本判断是:中国大学一一尤其是“985”工程大学,可利用的资源会越来越多;可随之而来的是,工作压力也会越来越大.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很穷,但有很多可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供你潜心读书做学问——那是最近三十年中国学术得以迅速崛起的重要因素.可现在不一样了,大学教师诱惑很多,要求大家都“安贫乐道”,很不现实.以后大家收入还会逐渐增加,但工作会越来越忙,可能忙得四脚朝天.我们必须适应这个变化了的世界,但不一定非“随风起舞”不可.对于大学教师来说,单说“支持’’而不讲“责任”,那不公平;我只是希望这种压力,不是具体的论文指标,而是一种“氛围”以及无言的督促.现在都主张“奖励学术”,可如果缺乏合适的评价标准,奖励不当,反而徒增许多困扰.因此,我们必须逐步摸索,建立一套相对合理的考核与评价体系.

现在提“奖励学术”,都说要以课题为主,尤其是有关国计民生、人多势众的“重大课题”.我不太同意这一思路.如果是奖励人文学,我主张“以人为本”,而不以工程、计划为管理目标.原因是,人文学的研究,大都靠学者的学术感觉以及长期积累,逐渐摸索,最后才走出来的.还没开工,就得拿出一个完整的研究计划,你只能瞎编.如此一来,培养出一批擅长填表的专家,学问做不好,表却填得很漂亮.而且,我们还以项目多少作为评价人才的标准.我建议政府改变现有的这套评价体制.

“奖励学术”制度下,经过这么一番“积极扶持”,大学里的人文学者,经费多了,路也好走了.可没有悠闲,没有沉思,没有诗意与想象力,对于人文学来说,这绝对是致命的.原本强调独立思考、注重个人品味、擅长沉潜把玩的“人文学”,如今变得平淡、僵硬、了无趣味,实在有点可惜.在我心目中,所谓“人文学”,必须是学问中有“人”,学问中有“文”,学问中有“精神”、有“趣味”.但在一个生机勃勃而又显得粗糙平庸的时代,谈论“精神超越”或“压在纸背的心情”,似乎有点奢侈.

摘自学术中国

全球化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写作全球化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全球化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1、经济全球化论文

2、经济全球化英语论文

3、关于经济全球化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