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影论文范文资料 跟世俗精神和中国电影以阿城的电影言论和电影实践为例有关论文范文资料

这篇电影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世俗精神和中国电影以阿城的电影言论和电影实践为例

中国电影的基本品格是什么?有很多不同的答案,代表了对电影的不同定位和理解.作家阿城对电影颇多论述与实践,其观点值得思考.阿城写过多篇讨论电影的文章,其核心观点为世俗精神是电影的基本品质.他改编的《芙蓉镇》重世俗社会的自在性,《画皮之阴阳法王》重娱乐性,《吴清源》重传奇性,《小城之春》重传统伦理,《聂隐娘》重家庭伦理,皆是重视世俗精神的具体表现.

一、 世俗精神是电影的基本品质

阿城将电影视为工业[1].“我认为电影是工业.……剧本可以看成是工业生产计划书,投资是按剧本来算的,反之,剧本也是适应投资的.”[2]因将电影视为工业,阿城对电影的基本判断是:“中国电影的性格,就是世俗,而且产生了一种世俗精神.中国电影的发生,是在中国近现当代世俗小说成了气象后.”[3]这是阿城对“什么是电影”的回答.电影既然是世俗的品质,那么它就是娱乐的.艺术电影或知识分子电影,都是旁出,不是正宗.

基于此,阿城作电影史梳理.“整个二十年代、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中国都有非常好的电影.”“‘第五代’电影的共同特征在于它们是反世俗的.”艺术属性挤压了世俗性.“八十年代末与九十年代初,新的变化悄悄开始了,以改编王朔的小说为特征,中国电影开始走向世俗,九0年被大陆电影观众称为‘王朔年’.”[4]阿城重视王朔,因为王朔的作品试图恢复世俗性.正是因为阿城秉此理念,所以他喜欢民国时期的石挥、费穆等,当代则喜欢侯孝贤.

二、 维持世俗社会的自在性

电影《芙蓉镇》改编自古华同名小说,谢晋执导,阿城参与编剧.阿城的改编,既体现出他决绝的态度,也看出他希望维护世俗社会的自在性,避免政治的波动.

古华《芙蓉镇》要通过胡玉音个人命运变迁写出时代变迁.“”时期,胡玉音因为从事经营被扣上“新富农”的帽子,于是被打倒;“新时期”她彻底翻身,此固然是个人境况之变,更是政策之变与时代之变.其中,还穿插了胡玉音与秦书田爱情,他们历经劫难,修成正果,终于过上正常日子,此亦时代变化之征.《芙蓉镇》虽谓政治小说,但也有传统的价值观,故能为几方面接受.谓之政治小说,盖因确实触碰到时代问题,是时代转变的重要表现,与为政者所倡合拍,故此小说可为接受,于是获茅盾文学奖.传统价值观,则体现在“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胡玉音终得善终,亦与秦书田终得团聚;懒汉王秋赦虽嚣张一时,但终受报应.王秋赦是典型的德位不配,故不能久也.强调传统价值观,如此亦使该小说可受到广大民众欢迎.

对于小说《芙蓉镇》,阿城评价道:“‘’后则有得首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芙蓉镇》作继承,只不过作者才力不如前辈,自己啰嗦了一本书的二分之一,世俗其实是不耐烦你来教训人的.”[5]阿城尤对小说《芙蓉镇》结尾不满.小说中,分子秦书田最后官复原职.阿城说:“我读完小说,感到是个事件过去了,而不是一个时代结束了.一个‘道’和‘德’的事件过去了,而不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但他和胡玉音的感情火花一撞,我觉得他的人格已经完成了,两个人的‘道’都破坏了,社会上什么秩序他们都不管了,这就产生了新的‘道’,新的‘德’.但小说到最后,古华的劲儿还没使完,还要完成秦书田的人格,一定要他官复原职.他又回到那个‘德’上,‘道’上去了,认为这才是人格的完成.我觉得起码这一点可以取消.”[6]

阿城改写秦书田结局,一方面带了强烈个人情感,其父钟惦曾被打成.阿城曾与父亲讨论平反问题.阿城说:“八十年代初,我父亲的身份要改正,要恢复原级别,我跟父亲说:为什么要改?你的人格自己还没建立起来啊?……我这样说当然欠通人情,但是我把这样的意思放入《芙蓉镇》的电影剧本里了,秦叔田没有去做那个文化馆长了.看完电影,观众还没看清秦书田吗?还需要才能让观众明白吗?”[7]另一方面,也见出阿城维护世俗自在性的立场,他希望秦书田留在民间,过世俗的日子.经过改编,电影与小说主题已有偏移.秦叔田成了电影《芙蓉镇》的重要角色.

三、 具、鬼怪、武侠元素的商业电影

《画皮之阴阳法王》,1993年在香港上映,由胡金铨执导,阿城与胡金铨合作编剧.阿城称胡金铨“胡导演是个典故篓子”,“好比名贵瓷器,碎一件,少一件”[8].

《画皮之阴阳法王》本自《聊斋志异·画皮》.“画皮”象耳,其意见于“异史氏”总结:“愚哉世人!明明妖也,而以为美.迷哉愚人!明明忠也,而以为妄.”就文本言,妖以为美者,指画皮鬼言;忠以为妄者,指市中丐也.大而言之,或批评国家所任者非人,适当者不为用.蒲松龄《聊斋志异》好比屈原《离骚》,此蒲松龄悲愤之言、激切之语也.《聊斋志异》“异史氏曰”,本于《史记》“太史公曰”,由是可知蒲松龄之志,《聊斋志异》岂可以小说视之.

阿城对《聊斋志异》颇有微词:“到了魏晋的志怪志人,以至唐的传奇,没有太史公不着痕迹的布局功力,却有笔记的随记随奇,一派天真.后来的《聊斋志异》,虽然也写狐怪,却没有了天真,但故事的收集方法,蒲松龄则是请教世俗.”[9]阿城肯定蒲松龄收集故事的方法,但批评他干预故事,即反对蒲松龄“异史氏曰”.阿城更喜欢纯粹志怪小说,譬如《子不语》《阅微草堂笔记》等,因觉此类作品实录未受到读书人干预.这个批评对不对,值得再讨论.“异史氏曰”的传统其来有自,好比《诗经》有小序.“五四”之后,诗大序、小序不讲,结果是对《诗经》理解更为混乱,诗遂轻薄.

《画皮之阴阳法王》追求纯粹的娱乐,是一部具有、恐怖、武侠、神怪等元素的商业片.

《画皮之阴阳法王》稍取《画皮》,所取者显得合理,所改编者则稍欠圆满.所取者,譬如书生道遇女鬼尤枫.书生语言挑之,引其归家,此可见渔色乃祸端也,于今依有劝诫意义.所改编者,譬如书生见道人幻化为卖狗肉者,实是败笔.此何意也?有道者,闲来无事,幻化吓人?或道人预知其事,先与见面.或不过渲染恐怖气氛而已.女鬼未加害书生,转而引出阴阳法王.阴阳法王颇似金庸《天龙八部》中的星宿老仙,似有政治寓意,或有影射.两个道士,作怪弄人,明知不敌却多管闲事,弄得一死一伤.有道者焉能如是不自量?太乙真人,取自《画皮》市中道丐,但有较大改编.太乙真人,隐于守桃园者,此象颇对.但出山救人,云乃为了修炼,亦不知所云.太乙真人降服阴阳法王,变成了“武侠+神怪斗法”.

阿城屡强调,电影就是商业电影.此或其重视胡金铨之故欤?此或阿城改编《画皮》之精神欤?

四、 重视传统伦理

1948年,费穆拍摄《小城之春》.田壮壮说,在其未拍电影的十年间,每年都会看一遍费穆的《小城之春》.似乎,这部电影成了田壮壮灵感源泉,也是他较量的对手.2002年,田壮壮重拍《小城之春》,阿城是编剧.

费穆《小城之春》拍于抗日战争后,战乱久之,民心思定,由此电影可见.“小城”,苏州也,天堂之地,亦多灾难之所;“之春”,乍暖还寒时候.这是一个三角恋爱故事,小城苏州有夫妇玉纹与礼言,玉纹郁郁寡欢,礼言身体有恙,二人貌合神离,过着寡淡日子.礼言尚有未成年的妹妹和老仆,妹妹青春活泼,老仆忠心耿耿.志忱是礼言的好友,访友而来,孰料玉纹竟是其初恋女友,二人因为战乱而分开.故事至此,可有多种讲法.

若秉“五四”精神,玉纹与志忱相遇,可以战胜伦理,二人碰撞出剧烈火花,可抛弃礼言,作娜拉,“离家出走”,与志忱私奔.若更为激烈与卑劣,甚至二人合谋,不顾廉耻谋杀礼言(电影中玉纹尝言“除非他死了”),譬如《金瓶梅》就有很多类似情节.若秉承存天理灭人欲之观念,玉纹虽见到志忱,依然波澜不惊,心不生妄念,二者礼以处之,相安无事.

前者纵欲,不及;后者纯理,过矣.《小城之春》择中,“发乎情止乎礼义”.志忱与玉纹相见,二者炙热.妹妹十六岁生日宴,二者借酒几胜,但经挣扎,天理战胜,终能止乎礼义.以情始,以礼义终,此人性之美,见人之高贵.电影中与礼义之张力,细节不具言之,此电影分外精彩处.

礼言察言观色,见出端倪.其抉择是君子的抉择,欲牺牲自己,自杀而成全二人,然幸为救回.此让之德,具君子风也.电影结尾时,故事圆满,人际和谐,止于礼义.矛盾不是通过激烈的冲突解决,而是以退让解之,乃柔弱胜刚强.《小城之春》更似传统戏曲,展现的是传统道德和伦理.这部电影之所以长盛不衰,之所以被出土,除了电影语言之外,或与其价值取向亦密切相关.中国人毕竟喜欢“中庸之道”,毕竟不乐激烈或高亢.

田壮壮、阿城的《小城之春》,虽未改变原作的故事框架,对原作的价值取向基本认同,但二者毕竟有所不同.

视野不同是关键.费穆《小城之春》拍于1948年,看到的是当前和历史.阿城则是从2002年看1948年故事,他看到的不仅是1948年情景,他还看到了之后情况,看到了主人公之后的命运.阿城带着这样情绪和视野改编《小城之春》,是悲悯的视角.阿城说:“我第一次看《小城之春》的时候想到的,剧中的三个人,如果活到共和国时代,会发生什么?……因为我目击了《小城之春》之后的时代,我不是一个空我.因此我在剧本的结尾,让戴礼言与玉纹开始相濡以沫.”[10]因二者将面临更大的危机,将面临更为残酷的现实,若二者不相濡以沫,难以存身.田壮壮版《小城之春》删除了玉纹心理独白,去掉话剧腔调,由黑白改成了彩色,此细节问题,不关电影大局,故不论.两部电影的演员毕竟不同,前者本来就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后者是表演那个时代的人.前者自然而然,后者虽努力,毕竟不同于那个时派、格调和气质.所以田壮壮阿城版《小城之春》,表演显得过亢,不够含蓄,过于活泼,不够沉稳.

五、 重视传奇人物

吴清源被目为“昭和棋圣”,是极具传奇性的人物.如何以电影形式表现“棋圣”?“武圣”或还好处理,武术虽难,毕竟有“花架子”,有可供拍摄的“表”.电影针对普通观众,总不能完全拍摄对弈吧,那岂不成了专业赛事的实录.但既表现棋圣,不能没有对弈.棋手境界高妙,臻乎圣境,故曰棋圣.或者,拍成一部纪录片,原原本本记录吴清源的一生.

电影《吴清源》在人、棋与圣三者间寻得平衡.虽不能称为纪录片,但颇有纪录片之风,虽非对弈实录,但其中颇多对弈之局.

棋局好处理,吴清源战绩显赫,有大量名局,可以“表演之”.当然不是全部复盘,只选择“典型”稍加示意即可.电影中,穿插了大量棋局,譬如与本因坊秀哉、木谷实等人对弈,也有车祸之后对弈,还有隐退之际对弈.

关键是,如何去表现“圣”.棋圣之养成,主要还是过内心的关卡.表面或许平静如水,但内心何啻腾跃万里.电影《吴清源》,大致本吴清源自传《中的精神》.吴清源一生主要与围棋有关,没有动人心魄经历,没有千载难逢奇遇,但他处在日本、伪满洲国、国、共之间,处战争和平之际,处棋与事之间,处各种势力对决之中,可谓艰难困苦,但吴清源出入无疾,最后善终.其一生,是一盘大棋,吴清源与天地人在对弈,非常精彩.电影按照吴清源人生经历,顺时而下,选择了一些重要节点,以世俗生活表现吴清源之“圣”.

譬如,战争.吴清源是中国人,在日本弈棋.中日战争爆发,何去何从?于吴清源而言,此重要抉择.他所本者“围棋无国界”,最终选择留在日本,加入日本国籍,继续下棋.但日本一些势力、国民党对吴清源之举未必认可,日本人觉得他是中国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国民党认定他是“汉奸”,曾悬赏其项上人头.其住处玻璃被砸破,曾收到恐吓信.吴清源周旋其间,从容中道,不易也.

譬如,信仰.吴清源了解到红字会教义:“从神那里获得灵魂的根本,相互友善,相互合作,不牵扯党派,不涉及政治,消灭无益之事,实现世界和平,是为红万字会布道之目的”.他大为感动,遂加入,甚至一度为信仰放弃下棋.甚至差点自杀,“因为玺光尊给我下了命令:‘必须把那人带来.’所以,那天晚上我很烦恼,甚至想到了自杀——跳入河里死了算了.在我这一生中,想到自杀的也就那时唯一的一次”[11].之后,吴清源逐渐与教主决裂,复归棋坛.

譬如,爱情.吴清源与妻子一起在道场修业,战时食物短缺,二人同甘共苦、相濡以沫,令人感动.

譬如,车祸.人有旦夕祸福,吴清源忽遭车祸.之后,棋力下降,遂逐渐引退.

吴清源本即守静,围棋亦以静见动.电影《吴清源》得其神,故动作多而语言少.画鬼容易画人难,画人容易画圣更难.因为圣有过人处,有纯粹处,首先要体会到,才能表现出来.故对于导演、编剧和演员等皆要求甚高.

六、 重视家庭伦理

《聂隐娘》,2015年上映,侯孝贤执导,阿城参与编剧.

电影《聂隐娘》本唐传奇《聂隐娘》.然而,观此两个文本,极为不同.唐传奇乃典型古代文本,讲刺客(而非侠客)故事;电影是“五四”精神洗礼后的文本,讲现代人的故事.

唐传奇《聂隐娘》有三点稍可注意,一具神怪性质,聂隐娘处人神之间,二小说具良禽择木而栖的主题,三写刺客行迹.

小说写聂隐娘被尼携去,教以剑术,学成后杀人如探囊.两地相距千里,一夕往返,悄无声息.系红绡于枕前,不被觉察.妙手空空来时,化为蠛蠓,潜藏肠中.此可见唐传奇神怪之性质.

君择臣,臣亦择君,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聂隐娘弃魏帅,随刘悟.“魏帅稍知其异,遂以金帛署为左右吏.”因魏帅与刘悟不协,派聂隐娘往杀之.小说写道:“隐娘曰:刘仆射果神人.不然者,何以洞吾也,愿见刘公.”衙将侯之,待之以礼,聂隐娘为刘悟感动、折服,遂受其节制.为其杀精精儿,退妙手空空.刘悟薨时,骑驴赴京师为之恸哭.此为贤者哭,为赏识者哭,为知音哭也.

唐传奇中聂隐娘是刺客,好比雇佣兵,其良好品质是具专业精神,谁出钱,给谁完成任务.刺某大僚,归晚,因见其戏儿,未忍便下手,此是成长过程小插曲而已.嫁磨镜少年,迹托平民,不过以为掩饰而已,亦非今之所谓爱情.聂隐娘弃魏帅,随刘悟,不强调忠诚,而强调善择.

电影《聂隐娘》引人瞩目者有三.

电影细节、画面极好,颇见唐风.能还原出如此效果确让人赞叹,其中必有阿城之功.观电影《聂隐娘》,能见到《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韩熙载夜宴图》《江村秋晓图》等画作痕迹,虽未必具体,但整体意境、服饰等取乎此.电影试图还原到唐朝世界,故于风景、建筑、服饰、器物等应是下了一番考据功夫,较诸粗制滥造电影,高出何止一筹.为了还原相对真实的历史场景,所以人物语言很少,聂隐娘几乎没有台词,或因一开口就远离了还原的历史真实.

电影《聂隐娘》讲的是人的故事.电影中的聂隐娘不是一飞千里,不能随物化形,不能飞剑杀人.她不是神怪,是刺客,可感知,很具体,甚至还受过伤.聂隐娘有“恻隐之心”,杀大僚时,见其戏儿,未忍下手,遂未杀.唐传奇中,亦有此情节,然此示聂隐娘在成长过程中的“不成熟”,且虽未忍遽杀,终杀之.

电影《聂隐娘》讲的是现代人在家庭和国家之间的困境.聂隐娘在国是家庭之间,放弃国是,选择家庭.她不重视国是,即杀魏博可缓解藩镇割据.她重视家庭人伦,故不杀田季安.尼,是聂隐娘之师,此取自唐传奇.但尼是公主,此阿城与侯孝贤等改编,故尼与聂隐娘虽曰师徒,其实君臣.电影结尾处,尼与聂隐娘起了激烈冲突,此可谓国与家的冲突.聂隐娘说:“杀田季安,嗣子年幼,魏博必乱,弟子不杀.”尼怪其道:“剑道无亲,不与圣人同忧,汝今剑术已成,惟不能斩绝人伦之情.”聂隐娘的抉择是放弃君臣伦理,与父、夫偕隐,坚守人伦之情.

电影《色·戒》似与电影《聂隐娘》类同,二者皆写女刺客,主人公最终皆放弃刺杀任务.但二者有质的不同,《色·戒》中王佳芝因为性爱欢愉爱上欲刺杀者,故关键时刻放其逃走.《色·戒》强调个人利益和个人感觉,只要个人欢愉,管什么家国、大义.此可以美化为个人自由云云,实则极端自私.剥除家庭,抛弃国家,不要崇高,只要性爱欢愉,此所谓极端个人主义,何足道哉,岂可宣扬.《聂隐娘》重家庭伦理.好比,孔子与人论直:“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好比,孟子所论“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孟子曰:执之而已矣.然则舜不禁与?曰: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然则舜如之何?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敝屣也.窃负而逃,通海滨而处,终身欣然,乐而忘天下.”故《色戒》与《聂隐娘》,二者相去甚远,形似神不同也.

注释:

[1]阿城的对电影的理解与20世纪30年代中期刘呐鸥的观点类似.刘呐鸥说:“电影是给眼睛吃的冰淇淋,是给心灵坐的沙发椅”,以为电影是工业,具娱乐功能,抱怨左翼的“革命电影”把电影院里的观众都吓跑了.见彭小妍.浪荡子美学与跨文化现代性[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2:86-93.

[2][7]阿城.阿城文集之七[M].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6:318,191.

[3][5][9][10]阿城.阿城文集之五[M].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6:113,125,80,127.

[4][8]阿城.阿城文集之六[M].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6:60-72,336-337.

[6]康濯、谢晋、阿城等.从小说到电影——谈《芙蓉镇》的改编(下)[J].当代电影,1986(4).

[11]吴清源.中的精神[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132.

杨 肖: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电影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写作电影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电影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1、看电影杂志订阅

2、世界电影杂志

3、看电影杂志

4、电影世界杂志

5、电影文学期刊

6、电影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