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方面论文如何写 跟灾后山地旅游的恢复青城山景区灾后恢复案例类学术论文怎么写

本论文主要论述了发展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灾后山地旅游的恢复青城山景区灾后恢复案例

杨晓宇 宋慧敏

山地区域是自然灾害常发区域,而我国山地面积更是占全国三分之一,山地旅游业又是异常发达区域.面对诸多的自然灾害,山地旅游业应如何应对,灾后又应如何恢复发展等系类问题都需要思考研究.本文总结了青城山景区灾后恢复措施经验及发展状况,获得了灾后山地旅游景区必须健全灾害应急机制、设立灾害监测站以完善预警系统、全力保障游客人身财产安全等相关恢复发展启示.

一、研究背景

2008年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0级的特大地震,震中映秀镇仅距青城山旅游区约30余公里.地震期间,青城山各类道观宫殿不同程度受损,或墙体开裂,或梁柱位移,或建筑物倾斜等,特别是老君阁等部分历史文化建筑更是直接损毁,损失严重.据统计,因地震影响,青城山受灾面积达10414.91平方公里,同年,都江堰市旅游业共接待游客456万人次,只有2007年的55%,而青城山——都江堰旅游区直接经济损失逾十亿元人民币,是此次大地震中遭受经济损失最严重的旅游景区.

二、青城山灾后恢复措施经验及发展状况

(一)青城山旅游恢复措施经验

灾害发生后,青城山旅游区联合都江堰市各部门积极采取有效应对手段,总结其措施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①灾害发生后青城山旅游区有序疏散区内滞留游客,稳定旅游企业员工队伍,面对灾害有序不乱,营造了应对灾害事件的良好形象;②利用地震灾害的报道宣传和外界的关注度,积极做好正面宣传,转危机为机遇;④借鉴丽江经验,挖掘震后新景观、景点,科学布置青城山山地旅游线路,科学性和创新性的恢复重建;⑤加快恢复青城山宗教文化旅游活动,制定道教文化遗产修复计划,官观建筑部分由都江堰市文物局聘请相关专家教授“修旧如旧”设计进行,非物质道教文化遗产由青城山——都江堰景区管理局负责实施.

(二)青城山灾后山地旅游恢复发展状况

灾后恢复重建中,青城山旅游区通过积极应对,科学安排,加快恢复修缮等方面的不懈努力,取得了灾后迅速恢复发展的突出成果.前山景区于同年十一黄金周第一天恢复开放;2009年5月10日其灾后首个世界遗产工程——天师洞黄帝祠修缮竣工;2010年又使受损严重的古建筑群恢复重建,成都至青城山的高铁也在同年开通,而当年青城山旅游人次达到了170.35万人次,远远超过了震前旅游发展水平;2011年2月3日青城后山也正式恢复迎客,5月12日受损严重的老君阁恢复迎客,次年的5月24日泰安寺重新迎客.

三、青城山灾后恢复发展启示

(一)健全突发灾害应急管理机制

山地是自然灾害常发地区,其又常年为旅游者所青睐,为避免灾害发生后引发大规模游客伤亡事件,必须建立健全山地旅游灾害应急机制,设立旅游区突发灾害应急处理机构、临时避难场所和应急安全通道等,储备应急物资,健全灾害发生后应急处理方案和管理条例,以游客人身财产安全为首要目标,积极疏导游客有序离散.

(二)设立监测管控系统,积极完善预警机制

山地区域因其自然灾害频发的特点所以必须积极设立灾害监测管控系统,增设山地灾害环境监测点、山地灾害监测研究站,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设立景区易发灾害区域的实时监控系统、红外火情监控系统等,分时分地根据灾害发生特点,着重监控不同时段不同地点的不同灾害,有序疏散游客和景区工作人员,并联合国家地震监测局以及遥感信息中心和各高校山地灾害研究团体,全方位、高效率的监测研究山地景区灾害发生发展情况,完善景区灾害预警机制,做到早知道,早预防,早处理,及时管控灾害发生区域.

(三)以人为本,全力保障游客生命财产安全

游客是景区旅游业发展的客体,是旅游景区发展的意义所在,游客的多少直接决定了景区的发展状况和未来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游客对于旅游景区的重要性可谓是直接决定了其”生死存亡”.青城山在地震灾害发生后积极组织力量有序疏散游客,并在危险地段设立警示牌,最大限度的减少了景区游客人身财产安全的损失.所以,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力保障游客人身财产安全,维护游客利益,在游客心中树立起良好的安全旅游地形象,建立游客信任度,促进灾后景区快速恢复发展.

(四)正面应对,树立形象,转危机为机遇

自然灾害的发生往往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避免性,面对山地旅游景区诸多的灾害问题,不能一味的只停留于消极的心理阴影中,旅游景区更应该积极的正面应对,树立景区形象,转危机为机遇.所谓祸福相依,青城山在灾害发生后积极利用媒体关注优势,大力以“青城山灾后依然美丽”、“问道青城山”等大势宣传,并及时应对修缮相关文物设施,对市场树立信心,及时公开灾害信息,建立了良好的市场形象,把此次大难转化为青城山旅游业向外突破发展的良机,促进了其灾后旅游业的迅速恢复.

(五)科学选址,合理选材,提高基础设施抵御灾害能力

青城山景区震后除部分古建筑损毁严重以外,损毁最严重的为现代混泥土砖瓦结构制基础设施建筑,而砖瓦混泥土结构的建筑在遇地震灾害中缺少木质结构建筑抗震的缓冲性,且过去的砖瓦混泥土建筑在抗震方面的设计不足,以至于在此次大地震中损毁最为严重.同时,部分建筑所在位置正好位于自然灾害易发地段,无法避开自然灾害的直接影响,以至于受损也较严重.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

发展论文范文结:

关于发展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发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相关发展毕业论文范文

相关参考论文写作资料

热门发展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