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类论文范文文献 和社会治理框架下我国应急管理提升路径方面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本论文为您写社会治理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社会治理框架下我国应急管理提升路径

王欣亮,曹蓉

[摘 要]现阶段我国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各种矛盾不断积累,突发性事件数量及影响提升.为应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结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基于创新社会治理的视角,对我国应急管理工作中现存问题以及发展路径进行研究.首先,通过分析社会治理的内涵演进,结合《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文件精神,从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以及源头治理等层面构建了创新社会治理分析框架:其次,在对创新社会治理和应急管理的关联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创新社会治理的分析框架,对现阶段我国应急管理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再次,基于现存问题设计了我国应急管理的改进路径,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社会治理;应急管理:提升机制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0166(2017)04-0001-07doi:10.3969/j .issn .1003-0166.2 017.04.001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长期的高速发展,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升,但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各种矛盾日益累积,各种新问题、新挑战不断出现,随之而来的是频繁发生的各类突发性事件,如2003年非典爆发及三鹿劣质奶粉事件,2008年,2013年芦山地震及青岛石油管道爆炸,2014年昆明暴恐,2015年天津滨海化工爆炸等事件-这些影响巨大的突发事件,为我国的应急管理机制提出了严峻考验和更高要求.

回顾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构建历程.2003年非典爆发标志着我国现代应急管理机制开始建立.在2006年7月,我国出台《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其中从加强应急管理规划和制度建设,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防范工作以及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能力建设等层面,提出了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具体举措.2007年,我国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标志着我国将应急管理从行政层面上升至法律层面-与此同时,政府开展了由预案、机制、法制、体制构成的应急管理“一案三制”建设- 200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我国“全面应急管理体系已经基本构建”.与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完善相对应的是.2008年之后,我国突发公共事件频发,并呈现出扩散面广、关联面大、应对难度提升的特征.李菲菲等对我国应急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应急管理中存在投入经费不断增加与突发事件数并未减少的矛盾.薛澜、刘冰等学者也指出,现阶段我国应急管理的构建进入平缓发展阶段,但突发性公共事件却进人多发期和增长期,进而提出了我国应急管理在“一案三制”构架基本完成之后-应如何发展的命题.对此,童星、陶鹏认为,我国应急管理存在偏重控制事态和处置,难以从根源解决问题

纵观我国突发事件,从外部环境来看:一是国际形势日益严峻,国家保障公共安全与国家安全所面临的状况日益复杂:二是经济新常态的出现使经济发展中各种问题相互叠加,社会矛盾冲突明显增多.而内在原因是我国传统的应急管理体制难以适应现实发展需要,亟待创新应急管理思路,提升应急管理能力,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而应急管理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构成部分,具有发展目标同一性、建设思路一致性等特征,因此加强应急管理的思路应以社会治理理念为指引凹-结合创新社会治理的具体要求,从问题根源和建设目标的角度,通过对现阶段我国应急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建设路径进行分析,为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提升应急管理能力提供理论依据及发展路径.

1.创新社会治理的理论内涵及分析框架

从西方解释来看,“治理”(governance) -词最早源于古典拉丁文和古希腊语中的“掌舵”,原意是控制、引导和操纵的行动或方式,长期以来,它常与统治(government)-词交叉使用,其主要用于与国家公共事务相关的管理活动和政治活动中,而能力则指能够实现特定目的而具备的基础条件、技术手段等要素.

社会治理由统治和管理转变而来,在社会日益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现实需求,而推动社会治理理论的萌芽和发展.纵观关于社会治理理论的相关研究,具有两个特征:一是由注重统治管理向发展协作转变,普遍认为社会治理能力是指在新的发展背景和发展条件下,为了提升社会发展质量,推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而提出的,其关注点由注重“大一统”的统治管理能力向注重于社会的发展协作能力而转变,并提出社会治理各相关要素应协同发展.全球治理委员会1995年在其研究报告《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中指出:社会治理能力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此外,杰索普(Jessop)认为社会治理是政府与民间、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在这种互动活动中,政府和各种社会自治组织之间通过信息的交流和利益互动,最终便形成自主自治的网络.同时,陈成文,赵杏梓认为公共管理学者将社会治理的基本观点归纳为“合作治理论”,而这代表了人们对“社会治理”认识的一个新阶段圈.这些观点表明以往研究社会治理的理论已从单一治理向协同治理发展.二是社会治理能力的主体由政府一元主体向多方参与转变.向德平认为社会治理是一种国家与社会、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公共机构与私人机构等多元主体实现协调互动治理状态的能力,其在科学规范的规章制度的指引下,强调各行为主体主动参与的社会发展过程阎.郑杭生等在对统治、管理以及治理的内涵进行对比的基础上提出社会治理的重点在于政府组织、社会组织、市场组织共同参与,在此基础上,各个主体共同作用于社会发展,避免政府失灵、市场失灵与社会失灵l71.因此,相对于传统的社会管理而言,社会治理能力的主体由政府组织、社会组织、市场组织共同构成,与此同时,社会治理能力的职能边界和责任也均由所有主体共同分担-社会治理作为实现以人为本治理方式的具体实践,以各行为主体间的多元合作和主体参与为治理基础,以推动社会和谐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指引下,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教育等多种手段,并将治理环节前移,实现动态治理、标本兼治,从而更好地应对社会问题,促进社会资源合理配置,满足民众合理需求.

从我国的发展实践来看,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治理思想从传统的社会管理向现代的社会治理演进0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政府要加强社会管理职能的履行,改变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大包大揽的管理方式.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把政府的职能确定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十六个字.之后,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将“社会管理”与“社会建设”并重,提出了“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论断:在党的十七大中,提出“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党的十八大中,在十七大关于社会管理“四个原则”的基础上,加入了法制保障,此外,进一步将社会管理细分为“源头管理、动态管理、应急管理”等三方面内容;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正式提出了“社会治理”这一概念,在《决定》中指出,创新社会治理的目的在于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而要通过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阎.在《决定》中关于社会治理改革的论述中,有两个显著的变化,其一是用社会治理代替了社会管理的传统提法,这体现了社会治理主体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其二是在社会治理方式的创新中,从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依法治理和综合治理四个维度提出了相关原则.

在此背景下,本文将现阶段社会治理的理论研究与宏观政策约束相结合,以《决定》中所提出的“四个治理”为研究视角,分析创新社会治理的理论分析框架.

第一,系统治理方面:要解决的是社会治理能力中主体角色与主体关系的问题,即谁领导、谁主导、主体间如何互动的问题,关键在于三个方面,一是由国家力量和社会力量,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政府、社会组织与公民,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和管理;二是强调多元主体之间的协调性和互动性:政府要通过有效的治理活动、社会组织要通过有效的自我调节活动、公民要通过有效的自治活动,并通过它们之间的良性互动,来达到对社会的有效治理;三是强调政府的导向性:这不仅体现在政府承担着培育主体多元化、推进社区自治、居民自治的责任;而且就主体间关系而言,应当突出政府主导作用,在科学规划、合理引导的基础上,推动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共建.

第二,综合治理方面:要解决的是社会治理能力实现的手段问题,即依靠什么来治理的问题,关键点在于三个方面,一是强调非正式制度约束作用,道德作为非强制性的社会规范,是社会的软控制手段,对于社会问题的柔性处理和根源性解决具有重要作用:二是强调相关技术手段作用:在信息化时代中,各种新兴技术层出不穷,而围绕相关技术领域,加强研发应用,综合运用包括手持GPS、信息管理系统、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手段,对于社会治理具有重要作用:三是强调组织和队伍建设作用:一切社会治理的制度及技术,都需要具体的人力队伍去执行和实现,因此完善相关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并加强培训,为推动综合能力的提升提供保障.

第三,依法治理方面:要解决的是社会治理能力实施的主要依据的问题,即主要依据什么来治理,关键点在于三个方面:一是强调法律制度建设的公平性和合理性:二是强调法律制度建设的完善性和预见性,由于社会治理问题包含面广,涉及问题多,需要依靠完善的法律制度指导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此外,只有通过完善健全的法律制度才能保障社会治理各项工作有效实施:三是强调依照法律和制度办事的强制性:社会治理的各个主体在实施治理时,都有遵守法律制度的义务,没有超出法律的特权,一些行为活动都应在法律制度的约束下进行,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将是社会治理目标实现的有力支撑.

第四,源头治理方面:要解决的是社会治理的选择次序问题,即不同类型社会治理的优先次序、轻重缓急、标本关系问题,关键点在于三个方面:一是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源头治理能力通过矛盾调解和化解,传统社会管理的工作端口前移,其关键在于改善民生;二是强调以标本兼治为目标.标本兼治就是要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打破单靠刚性强力手段进行维稳的工作手段:三是强调以预先处理为手段.提升社会治理工作的预见性,建立相关监测和预警机制,将工作对象前移,做到重大问题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

综上所述,创新社会治理的理论框架由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以及源头治理等四个层面要素构成,其中,系统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实现基础,依法治理是重要保障,综合治理是外在表现,源头治理是内部支撑.这四个层面的构成要素相结合,体现了政府主导与多方参与相结合:刚性治理与柔性治理相结合、治标治理与治本治理相结合;社会服务与社会治理相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的协同治理整体思路.

2.创新社会治理与应急管理的关联性分析

关于应急管理的研究,起源于灾害学,以1960年日本成立灾害研究会以及1963年美国成立灾害研究中心为标志.在发展演进中,逐步将研究对象转向社会问题及突发性事件.而对于应急管理的内涵,学界尚未形成共识,有代表性的界定有:美国联邦紧急事态管理局 (Emergency ManagementInstitute)认为应急管理是通过规划、组织、决策和处置等流程,实现对现有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以降低突发事件的危害l91.詹姆斯·米切尔(James Mitchell)指出,应急管理是对即将出现及已经出现的灾害或突发事件而采取的应对措施,其中不仅包括灾害或突发事件发生过程中的具体应对,而且还包括发生前的准备以及发生后的救援及处理.布兰查德(B.Wayne Blanchard)认为应急管理是指为了增进安全性,降低风险而构建的管理框架.计雷认为应急管理是以降低突发事件危害为目的,以突发事件的原因、过程及后果为对象,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对突发事件进行有效预警、控制及处理的过程.万鹏飞认为,就应急管理的构成而言,应包含预防、应对、恢复等部分.张成福指出,应急管理是政府对于突发事件所采取的一种有组织、有计划和持续性的管理过程凹.肖鹏军认为,应急管理是政府或其他公共组织,综合运用监测、预警、应急处理、评估等各种手段,以实现保护公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和国家安全的目的.

由上述关于应急管理内涵界定的演进能够看到,应急管理的研究对象从灾害应对转变为对突发性事件的处理:具体内容从具体事件的应对和处理转变为包括预案管理、风险管理、应急处置,反馈改善等在内的一系列环节:参与主体由政府为单一主体向政府及其他公共组织转变.因此,本文对应急管理的界定为:以维护公民人身和财产安全,社会和国家的安全稳定为目标-由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有效应对和规避突发事件的全过程管理流程,具体而言,它包括事前规避、监测、预警;事中科学决策、调度、指挥、协调;事后善后、评价、反馈等内容.结合这一界定,应急管理与创新社会治理之间的关联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应急管理是创新社会治理中的核心功能之一.陈安、迟菲对应急管理的目标和作用进行对比,认为应急管理作为社会治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保障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提高国家的国际地位等作用131.结合创新社会治理的现实背景和理论内涵能够看到-社会治理的目的在于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与应急管理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和社会的安定是本质上一致的.从作用对象来看,应急管理所关注的自然灾害、社会治安、安全生产、食药安全等问题也是创新社会治理所关注的重点①.随着应急管理工作对象的前向延伸和后向扩展,从而在创新社会治理的工作范畴中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因此,由于应急管理与创新社会治理之间在发展目标的一致性,作用对象的复合性,工作范围的拟合性,为两者间在理论研究框架的一致性上奠定了基础.

第二,以创新社会治理为目标能够从源头提升应急管理能力.随着社会突发事件的增加和人民对应急管理工作的更高期待,无论是理论研究界,还是在政策制定层面,都呈现出将应急管理工作范畴进行前向扩展和后向延伸的趋势.张卫通过对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发达国家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进行总结分析,认为在应急管理中,应将关注重点由事后处置转变为事前预防与事后处置并重.童星、陶鹏认为,传统应急管理只注重于事态控制,而难以解决问题,应当将源头治理的理念纳人应急管理的体系构建中.张海波、童星认为应急管理与社会治理质量是常态化与非常态的关系,非常态管理是常态管理的延伸,非常态管理的优化可以促进常态管理的改进;因此,以社会治理的视角考量应急管理,推动应急管理的优化.在政策制定层面,部分地方政府也出台相关政策,将建立突发事件的源头防控机制纳入应急管理范畴,以强化源头防控,夯实基层基础②:因此,基于创新社会治理的视角,推动应急管理体系的优化和创新,能够从源头上提升应急管理能力.

第三,创新社会治理的理论框架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通过将创新社会治理与应急管理进行对比分析,两者之间在发展目标、作用对象、工作方式等方面具有相同性,而在应急管理的发展中,所存在的事前源头治理和事后危机处置的发展趋势,与创新社会治理的基本理念具有相似之处.其中,创新社会治理与应急管理之间的相同点-为利用创新社会治理的理论框架评判应急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础;而两者之间发展趋势的趋同性,为以创新社会治理视角分析应急管理体系构建提供了方向.

3.基于创新社会治理视角的应急管理现存问题

近年来,我国应急管理建设步伐加快,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不仅已经基本完成了“一案三制”的机制建设,而且实现了“全面应急管理体系基本构建”.但与此同时,仍存在着重政府包揽、轻多方参与;重行政手段,轻多措并举;重事后应对,轻预防预见等问题,这些问题阻碍着应急管理绩效的提升.在此,以创新社会治理的分析框架,对现阶段应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第一,在系统治理方面:应急管理的主体单一,多方共建的应急管理体制仍需完善.一是应急管理的主体结构不合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在实践中,政府对社会政治经济活动的行政性控制明显收缩,但对于深化改革背景下社会主体多元化自由相匹配的应急管理结构还没有建立起来,当前仍以政府包揽传统管理模式为主,社会组织及个人对于应急管理的主体作用尚未建立.二是社会组织及个人在应急管理中的参与质量亟待提升:2007年颁布的《突发事件应对法》中明确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义务参与突发事件应对工作”,从而从立法的角度明确了应急管理中的社会参与.但是在2013年雅安地震、2014年鲁甸地震等应急管理的具体实践中,社会组织的参与呈现出无序化及非专业化的特征,不仅行动分散,而且与政府主体行动之间存在冲突和重复,从而影响了参与质量.

第二,在依法治理方面:基层法治理念相对滞后,缺乏系统规划.一是受传统领导模式的影响,面对各种突发事件,仍比较习惯领导者个人临时应急决策模式,决策和处置过程中过度依靠领导者个人经验和上级领导的指示批示,无法完全按照法律法规和预案等规范性制度规定,第一时间、第一现场进行制度化自动响应,应急处置有时比较忙乱,错失良机甚至导致事态升级、扩大甚或失控.二是在全面推进法制建设的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涉及深刻的机制变革、观念革新和利益调整,一些社会矛盾和问题突显,社会公众维权意识增强,但自觉守法观念尚未普遍树立,这就对应急管理的系统化法制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以有法可依、依法办事作为处置突发事件的基本依据.

第三,在综合治理方面:以强制性行政手段为主,基础建设及信息化支撑仍需增强.一是应急管理以完成上级行政性命令为主,自发性主动性建设仍不足.在政府包揽、一元独大的应急管理体制下,基层部门和社会单位存在自主性不足、重视度不够,以完成行政命令为任务的问题,导致社区、乡村、学校、企业等基层组织和单位风险管理工作进展不平衡,基层单位的应急管理能力难以提升.二是信息化支撑仍需加强,这不仅体现在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在应急管理中运用仍不足,部分信息系统在县、乡、村级配备周期较长,存在建成即落后的现象,而且对基层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系统的应急能力培训-阻碍了相关技术手段在应急管理中的保障作用.

第四,在源头治理方面:仍存在以事后应对为主,轻视预防预见的误区,而导致应急管理的加强与突发事件减低之间的不匹配.一是在现实具体实践中,仍存在简单地把应急管理等同于应急处置的误区,“轻预防、重处置…重治标轻治本…有钱买药、没钱治病…轰轰烈烈救援得到隆重表扬、默默无闻预防得不到奖励”的倾向仍不同程度存在.二是面对暴力恐怖活动现实威胁上升,社会矛盾化解难度加大,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的现实背景,提升应急管理中的源头治理能力,强化预防预见工作已成为当务之急.

4.创新社会治理视角下应急管理能力提升路径

基于上述对应急管理现存问题的分析,本文认为,应当从创新社会治理的视角,通过系统治理能力建设、综合治理能力建设、依法治理能力建设以及源头治理能力建设,综合社会规划新时期应急管理的发展路径.

第一,在系统治理方面:应注重于应急管理的主体角色和主体关系的明确和理顺,通过完善一主多元的系统治理模式,实现政府、社会组织和居民多方主体的共同参与.一是应完善应急管理多元主体的构建,应急管理的重点在于基层,基础在于城乡和社区,这就需要包括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公民在内的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并通过将应急管理和社会安全上升至全社会认同的高度,将传统消极等待、相应行政命令的应急管理参与形式,转变为自发自觉、主动参与,以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和各主体自身的积极性.二是强化多元主体间的协同机制,既要保证纵向政府层级间的相应机制顺畅,更要注重政府与其他社会主体间的信息沟通与资源整合.通过与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建立常态化互动机制,完善信息共享渠道,建立应急资源储备综合调配机制,明确紧急情况下对各种资源进行紧急调配的条件、程序和方法,提高资源调配的效率,实现应急救援资源根据突发事件特点进行科学、有序、快速调度,以充分发挥多元主体作用,实现全社会有序参与和责任分担.

第二,在依法治理方面:应注重于依托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利用建章立制,完善应急管理的制度体系.一是注重建设完备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只有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不断推进”:因此,应当在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大背景和总体要求下,推进应急管理法制的完备化建设,以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法制体系为目标,进一步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和应急预案的修订、完善工作,实现应急管理成于制度,立于规范.二是注重建设的标准化,转变传统粗放式、经验化的工作方式,从应急管理的主体责任、职能定位、组织体系、工作流程等层面建设标准化的应急管理制度体系,并实现相关制度体系的逐层落实.三是注重建设的针对性.不仅要基于突发事件中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基本分类,构建符合地区特点,有针对性的应急管理制度建设,而且要查漏补缺,对于现阶段建设中存在的空白点和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例如应完善应急管理资源统筹调拨的紧急征用和补偿制度,为应急处置过程中社会资源紧急征用、市场管理强制性措施提供相应的法律依据.

第三,在综合治理方面:应注重于综合运用多种方式,提升应急管理能力,保障应急管理效果.一是强化技术保障水平:重视防灾减灾关键技术研发,结合现有大数据、云计算、物连网、信息管理平台等现有技术,加强对突发事件孕育、发生、发展、演变、时空分布等规律和致灾机理的研究,提高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准确性和覆盖面,为科学防范和快速处置突发事件提供理论依据和科技支撑.二是强化硬件保障水平,提高电力、道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和供水、供电、交通、电讯、煤气等生命线工程抗损毁能力,加强城乡特别是农村地区的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全国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抗震设防等级,从应急上提升应急管理能力.三是强化人力保障水平,不仅要加强对现有工作人员的培训,将门槛培训与专项培训、周期性培训相结合,以提升基层官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理论水平、技术运用能力和实践综合素质,而且要加强后备人才的培养,依托相关高校等人才培养机构的科研及教学实力,完善培养方案,以突出地方特点,强化知识结构,重视实践能力为手段,为推动应急管理能力提升提供后备人才保障.四是强化经费保障水平,通过将一般性投入和专项性投入相结合,在加大资金投人,推动应急管理的各项建设同步增长的同时,利用专项资金,解决建建设的具体问题和短板-

第四,在源头治理方面:应注重于加强风险控制和全过程管理,完善应急管理的基础能力建设,提升应急管理工作预见性.应按照预防与应急相结合,日常监管与突发处置相结合的原则,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完善和强化全过程的应急管理机制.一是强化突发事件应急预防和准备工作,以端口前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理念,把应急工作与日常管理相结合,以突发事件预防及应急准备为重点.二是开展突发事件综合评估,并建立风险评估与完善应急预案体系的双向动态反馈机制,并以此为基础,完善应急预案体系.三是建立和完善应急管理责任追究机制,按照《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的有关要求,落实应急管理风险排查及预案制定中的责任,对有失职、渎职、玩忽职守等行为的依法追究责任.

综上所述,在社会环境日益复杂,突发事件频发的现实背景下,提升应急管理能力是当务之急,而应急管理与社会治理之间紧密结合,社会治理指引着应急管理能力提升的方向,因此,应抓住创新社会治理的框架: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治理与依法治理,进而分析与构建应急管理能力的提升路径.在系统治理方面,应基于创新社会治理多元化主体的特征,实现政府、社会组织和居民多方主体的共同参与;在依法治理方面,应注重建章立制,保障要素协调;在综合治理方面,应通过要素间相互协作来发挥多种主体的参与效率:在源头治理方面,应加强风险控制和全过程管理,完善应急管理的基础能力建设,提升应急管理工作预见性,做好预防工作.综合上述四个层面的发展建设思路,多措并举、综合施策,在社会治理的思路框架下,实现应急管理能力的内生化、均衡化、长效化提升.口

注释

①2015年5月29日, 总书记在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切实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切实增强抵御和应对自然灾害能力、切实抓好安全生产等工作.上述各部分既是应急管理中的具体工作,也是社会治理工作的关注重点.

②相关案例可参见《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意见》津政发(2008)28号、《2013年广东省应急管理工作计划》粤办函[2013]28号等政府文件.参考文献

李菲菲,庞素琳.基于治理理论视角的我国社区 应急管理建设模式分析O].管理评论,2015 (2): 197-208.

薛澜,刘冰.应急管理体系新挑战及其顶层设计O].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 (1):10-14.

童星,陶鹏.论我国应急管理机制的创新U].江海学干1,2013(2):111-117.

龚维斌.在社会治理新常态下加强应急管理U].社会治理,2015(2):36-44.

陈成文,赵杏梓,社会治理:一个概念的社会学考评及其意义U].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9):11-18.

向德平,苏海.“社会治理”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路径阗,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9):24-30.

郑杭生,邵占鹏.治理理论的适用性、本土化与国际化-].社会学评论,2015 (3):36-48.

编写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7.

Emergency Management Institute. IndependentStudy IS230 [M].Principles of Emergency Man-agernent.March,2003-03:2.

计雷,池宏,突发事件应急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0.

张成福,公共危机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

的战略选择-].中国行政管理,2003 (7):48-57.

肖鹏军.公共危机管理导论[M].北京:中国人

民大学出版社.2006:25.

陈安,迟菲.应急管理:社会管理核心功能D].中

国科学院院刊,2012 (1):31-36.

张卫.从应急管理专项预防服务:发达国家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经验与启示[N].社会 科学才艮,2008-06-26 (002).

A Research on Emergency Management Enhancement Mechani Basedon Government of Innovative Society as the Constrained Objective

Wang Xinliang,Cao Rong

(Public Management College of Northwest University,Xi´an Shaanxi 710127, China)

Abstract:At the present stage, Chinas reform has entered the deep -water area, where vanouscontradictions continue to accumulate, and the number and impact of emergencies are increasing, whichhe proposed higher requirements to the emergency rnanagernent. In this paper, considering thebackground of the advancement of modernization of the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and governancecapacity,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the development path in the emergency management are studied from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governance innovation. Firs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evolution of theconnotation of social governance and combined with the spmt of The Decision on Major Issues ConcerningComprehensively Deepening Reforms, the analysis framework of innovative social governance isconstructed at the levels of systematic governance, governance according to law, comprehensive governanceand source control. Secondly,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the relevance between the innovation of socialrnanagernent and emergency rnanagernent, the analysis framework of the innovation of social governance isused to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s emergencymanagement at the current stage. Thirdly, based on the existing problems, the path of improvement for theemergency rnanagernent in our countr)r is designed and corresponding policy recornrnendations are putforward .

Key wordS:social governance, emergency rnanagernent, policy recornrnendations

CLC number:C916 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003-0166(2017)03-0001-07

doi:10.3969/j .iss n .1003-0166.2017.03.001

社会治理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社会治理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社会治理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1、社会杂志社

2、社会语言学论文

3、社会科学家杂志

4、关于公司治理的论文

5、社会心理学论文

6、和谐社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