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法律基础课相关论文范文 与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教学:彰显情感教育的魅力有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这是一篇与法律基础课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参考。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教学:彰显情感教育的魅力

曹军梅1,付博文2

(1沈阳工业大学商贸学院,辽宁辽阳111003;

2沈阳工业大学文法学院,辽宁沈阳110870)

[摘 要]情感本质上是一种价值意识,产生于并调节着人的认识和活动过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要想改变以往针对性不强和实效性差的状况,就要从大学生的情感需要出发,依据教学内容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大学生情感,利用实践环节强化情感体验,培育大学生对自然、他人、社会、自身的情感元素,以期达到促进大学生人格完善和各种社会关系协调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情感教育;魅力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9018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的教学过程是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统一.情感教育在“基础”课中具有重要而独特的作用.它不仅仅是在教学中做到以情感人,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在教学中培育学生的情感元素,以此为媒介将知识化为行动,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1情感教育的内涵

情感教育大体而言是把情感作为教育的内容对受教育者开展的教育活动.要想探究情感教育的内在规定性问题,首先需要把“情感”解释清楚.尽管长期以来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情感内涵的研究和探索,但因为其自身的复杂性、模糊性,直到现在人们仍然是从不同的角度对情感做出相异的解释,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

在剖析情感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学者指出,“情感本质上是一种价值意识”[1],换句话说,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了人的需要状况的感受、理解和态度.当人的需要得到满足时,人就会产生一种积极、肯定的正向情感;反之,人就会产生一种消极、否定的负向情感.情感在人的认识和活动过程中产生,同时又对人的认识和活动的进行施加着影响,起着调节作用.

情感作为人特有的一种心理活动,自然具有先天的生理基础.不过,情感是人对一定客观事实与自己价值关系的一种体验,突出反映了人的社会性需要,体现出一定社会的价值评价标准,所以情感与后天的生活实践、文化传统和教育密不可分.“生活实践是情感培养的根本途径,而文化传统与教育对于情感培养而言,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1].

情感教育作为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情感因素,培育、提升其积极、健康、向上的情感,引导其将这种正向的情感倾泻于人与自然、他人、社会、自身的关系之中,既能使受教育者形成完善的人格,又能使其自觉地协调好各种社会关系,以期达到促进受教育者个人和社会健康发展的目的.

2情感教育嵌入“基础”课教学中的必要性

21情感教育契合了“基础”课程教学任务的要求

“基础”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有效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观和法律观教育,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使大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基础”课是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当然也要体现人的发展规律,对大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由外向内的影响,使他们形成与社会发展所需相符合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成为具有社会主义特质的人才.而情感教育是从人的发展需要出发,自然也要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的要求,激发人内心的感受和体验,主动地感知外部的世界,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基础”课的教学和情感教育都是对人的教育,都是建立在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之上的,都是为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只有当大学生对“基础”课的内容产生情感上的认同,才能接受其内容,才能产生意志力将其内容付诸行动,因此情感教育可以融入“基础”课的教学之中,为“基础”课教学提供情感的指导,提高“基础”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2“基础”课程的“教”与“学”都要付出感情

教师带着感情教,学生带着感情学,“教”与“学”之间产生情感的交流,达到情感的融合.这是实现“基础”课程教学任务的有效途径.可“教”与“学”的现实情况与之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让人深思和警觉.

现在的“基础”课教师与其他课教师一样,大多存在着职业倦怠、责任心不强、对学生热情不高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出现,除了教师对学生的表现感到沮丧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为了上某一岗位,教师既要接受一定教学工作量的考核,又要完成一定科研指标的要求,有的还要接受学生的评价,承受着很大的工作压力.二是大学里人际沟通匮乏.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不可能有太多时间和精力与学生交流,加之学生以功利化的态度与老师交往,师生情感日趋淡化;教师之间竞争激烈,等级差异大,同事情感日益淡漠;在控制型的学校管理中,“教师创造性受到压抑、伦理性受到剥夺、情感受到忽视”[2],教师与学校管理者的真挚情感难以有效建立.三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市场观念泛化进入教育领域,大学教师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遭到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侵蚀.

现在的大多数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对专业课的学习积极性尚且不高,对“基础”课的学习更是不会放在心上.上课时旷课迟到现象时有存在,一些学生即使按时上课了,也是做着与课程不相干的事情,还有的甚至睡觉.大学生对“基础”课的学习有抵触情绪,究其主要原因:一是家庭的溺爱、应试教育模式、网络的虚拟性等造成一些大学生情感的畸形发展.一些大学生在生活中经历的更多的是欢乐、顺境、获取等,而不知道忧愁、逆境、奉献等也是生活的内容.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不知道体谅、尊重他人,缺乏应有的合作精神.二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大学生面对社会上多元价值观的冲击,由于缺乏分析判断的能力故而存在价值观的迷失.这些因素对大学生的情感造成负面的影响,使得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情感弱化了,对单纯的理论灌输、简单的说教较为排斥.

由于一些教师缺乏情感元素,对学生只进行理论灌输和说教,加之多数大学生对“基础”课的学习没有积极性和主动性,显然“基础”课教学不可能取得预期效果.为了提高“基础”课教学的实际效果,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世界有待丰富完善.而且由于教师在“教”与“学”关系中起主导作用,使得“基础”课教师提高自身情感素养并在教学过程中对大学生开展情感教育越来越紧迫和有必要.

3“基础”课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内容

在“基础”课教学过程中,不可能单列情感教育的内容并系统地阐述,而是将其与“基础”课内容糅和在一起讲解.“基础”课内容从总体上无非是引导大学生在思想、道德与法律、行动上如何认识、调节、落实好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因此,情感教育可以从这四个方面展开,在时空统一的结构中,综合提高大学生情感的品质.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使大学生明确人类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类依存于自然界,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人类对自然界的利用和改造要以自然界的承载能力为限,培育大学生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引导大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欣赏自然之美,感恩自然的赐予,同时也要使大学生清楚地认识到由于自身行为的破坏性人类面临生态危机的挑战,激发大学生努力获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所需要的知识、方法与能力.

在人与他人的关系上,使大学生正确理解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应坚持的平等、诚信、宽容、互助的原则,正确认识和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引导大学生学会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更多地去理解他人的处境和情感,培养大学生同情、尊重、宽容、善待、体谅他人之心.

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使大学生科学地把握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正确认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享受个人权利与承担社会责任的统一关系,培养大学生对国家的热爱和集体的归属感、荣誉感,对集体事务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对社会公共事件的正义感、正直感,对国家利益、民族命运、世界的发展和人类生存现状抱有关切之心、忧虑之情等.

在人与自身的关系中,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方法和知识,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加人际交往,使大学生学会识别、体察自己的情绪感受,调控表达自己的情绪,善于调节市场经济条件下普遍存在的竞争造成的紧张感、压力感和恐惧感,学会热爱生命、享受生命,做到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等.

4“基础”课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途径

41密切关注大学生的情感需要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包括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自我实现、认知、审美七个层次的需要.人的需要逐渐沉淀在人的个体心理结构中,形成内在的情感需求.人的每一个层次的需要都蕴含着情感的需要,高级的人性需要蕴含着人的高级情感需要和情感体验,对真、善、美的需要既是人性的最高境界,也是人的情感需要的最高层次.人有无情感需要以及正当情感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会导致人以不同的精神状态去从事活动.如果一个人的正当情感需要得到了满足,人就会生气勃勃地开展各种活动,相反,长期得不到满足而逐渐消退或者泯灭了,人就会变得沉寂和冷漠,并丧失行动的意愿.

在讲每一部分内容时,首先用事例向学生说明本部分内容不是远离现实生活高谈阔论而是现实生活需要的反映.例如:讲理想信念时,用陈果信仰功在天安门广场致残事件说明大学生树立科学理想信念的必要性;讲中国精神时,用2008年北京奥运会伊拉克运动员令人潸然泪下的境况让学生懂得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的密切关系;讲人生价值观时,用荣毅仁从资本家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副主席的经历告诉学生如何成就人生的辉煌;讲道德时,用小悦悦事件说明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的滑坡及道德重建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从自己做起;在讲法律时,用湖北青年孙志刚在广州收容所被伤害致死事件说明我国加强法治建设和保护公民权利的紧迫性.在拉近了所讲内容与学生的距离后,再结合生活实际讲解具体内容,学生自然会对“基础”课的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42依据教学内容创设课堂情境

因为人有用自己的切身体验、感受去理解别人的体验、感受的能力,所以“基础”课教学才有以情育情的基础.人不仅能感知他人的情感,而且还能敏锐地把握事件传达出的情感因素,通过事件感受并提升自己的情感体验.因此,在讲解有关内容时,把相关人物和事件介绍给学生,以此去感染他们.例如:讲理想信念时,让学生观看每年电视台举办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讲解人生价值的评价时,组织学生对张华施救淘粪工人而牺牲是否值得展开辩论;讲解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应坚持的原则时,给学生讲解近些年发生在大学寝室里的几起凶杀案;讲家庭美德时,向学生介绍了2006年“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获得者、原武汉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学生黄来女背父上学的事迹;讲解法律知识时,组织学生观看《今日说法》栏目,对典型案例展开讨论等.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最具情境性的心理活动.情境的进入可以激发情绪,让人产生积极主动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可以迁移和泛化,并生成更为稳定的情绪状态和情感向度.例如,在讲爱国主义时,让学生观看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的部分内容、《大国崛起》和“9·3”抗战胜利纪念日阅兵视频,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的辉煌与屈辱,了解现今我们在各个方面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激发大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怀.

43利用实践环节强化情感体验

在“基础”课的实践环节,应该认真组织大学生参加校内外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以此砥砺学生意志,是进行情感教育的有效手段.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只能自我探索和自我判断,必然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挫折,而一定的困难和挫折对大学生来说是最好的锻炼,经历了挫折的思想才能有深度,情感才能更加成熟.

在校内,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校园公益活动,对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展开调查,对大学生社会公德进行追踪等.在校外,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社区服务活动,深入农村、工厂参观访问和展开各种专题调查活动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能增强对生活的认识,能认识到人之美和人之价值.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当每个人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从而共同努力完成某一件事情时就会发觉集体力量的伟大,从而学会热爱集体、尊重他人、关心他人,把自己融入集体之中.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还会认识到劳动虽然存在分工、专业、条件和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差别,但就劳动本身而言,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别的,进而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参考文献:

[1]张淑燕我国当代情感教育的现实思考[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2]李继论教师情感的断裂与回归[J].中国教育学刊,2015(5)

[作者简介]曹军梅(1967—),男,汉族,湖北仙桃人,沈阳工业大学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研究;付博文(1972—),男,汉族,湖北英山人,沈阳工业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法律基础课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写作法律基础课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法律基础课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1、法律类期刊

2、法律论文范文

3、法律和道德论文

4、法律本科论文

5、法律毕业论文8000字

6、职工法律天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