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诗经相关硕士论文范文 和年轻的猎人为何要向姑娘献鹿关于《诗经召南野有死腐》的主题类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

关于免费诗经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您的诗经相关论文写作提供资料。

年轻的猎人为何要向姑娘献鹿关于《诗经召南野有死腐》的主题

《诗经·召南》中有一首《野有死麕》的诗歌,原文是这样的: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

程俊英先生的译诗如下:

打死小鹿撂荒郊,洁白茅草把它包.

有位姑娘春心动,小伙上前把话挑.

砍下小木当烛烧,拾起死鹿在荒郊.

白茅捆扎当礼物,如玉姑娘接受了?

“轻轻慢慢别着忙!

别动围裙别鲁莽!

别惹狗儿叫汪汪!”

此首《野有死麕》读上去就像一首情歌,但古今解读者对其主题的理解差异很大.

古人的理解,大约有几种.

第一种是“恶无礼说”.

《毛诗序》云:“恶无礼也.天下大乱,相陵,遂成淫风.被文王之化,虽当乱世,犹恶无礼也.郑《笺》:“无礼者,为不由媒妁,雁币不至,劫胁以成昏,谓纣之世.”孔疏:“思其麕肉为礼,故知雁币不至也.”“仲春为昏时,故知贞女思仲春之月以礼与男会也.言‘吉士诱之’者,女欲令吉士使媒人导达成昏礼也.”照这个说法,此诗是歌颂以礼自持的贞女,告诫男子求婚要合乎礼法.因为天下大乱的时代,礼教失范,有些人婚姻不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聘礼又不合规矩,以麕肉来代替大雁.麕为獐子,一种较小的鹿.李善《文选注》:“今江东人呼鹿为麕.”

朱熹《诗集传》云:“南国被文王之化,女子有贞洁自守,不为所污者,故诗人因所见以兴起事而美之.”“此章(第三章)乃述女子拒之之辞,言姑徐徐而来,毋动我之帨,毋惊我之犬,以甚言其不能相及也.其凛然不可犯之意,盖可见矣!”认为主题是歌颂女子以礼自持,不受侵犯.

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则引韩说云:“平王东迁,诸侯侮法,男女失冠昏之节,《野麕》之刺兴焉.”认为本诗的主题是讽刺社会的失礼.以上三种说法,都属“恶无礼说”.

第二种是“隐逸拒召”说.

方玉润《诗经原始》云:“愚意此必高人逸士抱璞怀贞,不肯出而用世,故托言以谢当世求才之贤也.意若曰,惟野有死麕,故白茅得以包之.惟有女怀春,故吉士得而诱之.今也‘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矣,然白茅则纯束也,而谁其包之?‘有女如玉’,质本无瑕也,而谁能玷之.尔吉士纵欲诱我,我其能禁尔以无诱哉?亦惟望尔入山招隐时,姑徐徐以云来,勿劳我衣冠,勿引我吠尨,不至使山中猿鹤共相惊讶也云尔.吾亦将去此而他适矣.”这个可以说是隐逸拒召不仕说.

第三种则以此诗为“淫诗”.

这以南宋的王柏为代表,它在其《诗疑》中认为《诗经》当中《野有死麕》等三十二篇,“滓秽‘雅颂’,淆乱‘二南’”,认为应予删除.这一点,古人已很难认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其“师心自用,窜乱圣经,殊不可训”.

还有一种可称之为“以礼通情”说.

南宋王质云:“女至春而思有所归,吉士以礼通情,而思有所耦,人道之常.或以怀春为淫,诱为诡;若尔,安得为吉士?吉士所求必贞女,下所谓如玉也.”又说:“寻诗,时亦正,礼亦正,男女俱无可讥者.旧说以为不由媒妁,诱道也.所谓道者,即媒妁也,以为不以雁币,虽定礼有成式,亦当随家丰俭,夫礼,惟其称而已.此即礼也.”(《诗总闻》卷一)清代姚际恒认为此篇是“山野之民相与及时为婚姻之诗”(《诗经通论》).此种见解,已经较接近今人的恋爱情歌说.

今人对此诗主题多取恋爱情歌说.

程俊英说:“这是描写一对青年男女恋爱的诗.……是《国风》中动人的一首情诗,但历代注家或斥之‘淫诗’,或曲解为‘恶无礼’,都是囿于封建礼教的偏见,抹杀了民歌的本色.”(《诗经解析》)余冠英说:“这是写丛林里的一个猎人,获得了獐和鹿,也获得了爱情.”(《诗经选》)陈子展说:“《野有死麕》,无疑为男女恋爱之诗,其词若出女歌手.其男为吉士,为猎者,盖属于当时社会上所谓士之一阶层.”(《诗经直解》)

时代不同,看法不同,原也正常.使笔者感兴趣的是,这首诗的起兴和铺陈.这首诗以动物麕(鹿)和植物白茅、朴樕起兴;起兴同时又是铺陈,即以此鹿和白茅等为礼物,去求取少女的欢心.这里的问题是青年男子为何要以此为礼物,是否正好猎取到了小鹿,这少女又何以喜欢这些动物和植物.

在先秦典籍《仪礼》中,曾提到古代婚礼必经的六礼,在其中的纳征礼中,男方要以鹿皮为礼物,送给女方.《仪礼·士婚礼》云:“纳征,玄纁束帛、俪皮,如纳吉礼.”郑玄注曰:“俪,两也.”“皮,鹿皮.”又云:“纳征,执皮,摄之,内文,兼执足,左首.”交代了礼仪上执持鹿皮的方法.《礼记·月令》孔颖达疏“高禖”云:“按《世本》及谯周古史,伏牺制以俪皮嫁娶之礼,既用之配天,其尊贵先媒,当是伏牺也.”可见,鹿皮也是古人婚礼当中的重要贽礼,甚至是祭祀高禖神的祭品.闻一多先生则据《野有死麕》进一步推论:“上古盖用全鹿,后世苟简,乃变用皮耳.”(《诗经研究》)从这点来看,鹿皮既然也是结婚时的必需品,以“雁币不至”为理由而说“无礼”,就缺少根据.

除了婚姻上的必备礼物,鹿还是早期先民广泛猎捕的动物.据胡厚宣先生的初步统计,在1671片商代甲骨田猎卜辞中,总计捕获19种猎物,包括残缺未详者共获6431头,其中鹿类动物(包括鹿、麋、麑)有2476头,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强,是各种猎物捕获数量最多的.(胡厚宣:《气候变迁与殷代气候之检讨》,此据李佳、陈庆元《从狩猎物到王权象征》之统计)而在距今7000年至4000年前后,属于长江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的石家河文化遗址中,也发现了大量鹿的遗骸(《新中国考古发现和研究》).因此有学者根据民族学资料,例如鄂温克族存在猎鹿的萨满仪式,和北方草原的岩画资料,推断出鹿在古代中国具有崇高的地位,鹿是习射的对象、仪式上的“牺牲”,同时也是祭祀之后筵宴上的美食.(李佳、陈庆元:《从狩猎物到王权象征》)

鹿和婚姻的关系,除了典籍记载,我们还可注意民间文学的材料.

今天到海南旅游,当地导游会带旅游者到一个“鹿回头”的景点.讲一个来自于当地海南黎族的爱情传说:传说五指山下有一黎寨,住着一对老夫妇,以狩猎为生.生一子,子承父业.年十八,入山猎,无所获,闷卧山中.有老人来,以杖击之,见一梅花鹿.青年手持弓箭,从五指山翻越九十九座山,涉过九十九条河,紧追梅花鹿来到南海之滨.前面山崖之下是无路可走的茫茫大海,那只梅花鹿突然停步,站在山崖处回过头来,鹿的目光清澈而美丽,凄艳而动情,青年猎手正准备张弓搭箭的手木然放下.忽见火光一闪,烟雾腾空,梅花鹿回过头变成一位美丽的黎族少女,两人遂相爱结为夫妻并定居下来,生子繁衍,遂为黎族之一支.此地即名“鹿回头”.(参见袁珂《中国神话传说词典》)《崖州志》卷二:“鹿回头岭,(崖州)城东一百三十里,高三十丈,有连珠寨.”根据这个美丽爱情传说而建造的海南全岛最高雕塑“鹿回头”已成为三亚的城雕,三亚市也因此得名“鹿城”.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民间故事中,明显出现了猎人、鹿及少女的形象.

另外还有一个类似的古代民间故事.晋代《搜神后记》里有个“卢充遇仙”的传说:“卢充猎,见獐便射,中之.随逐,不觉远.忽见一里门,如府舍.问铃下,铃下对曰:‘崔少府府也.’进见少府,少府语充曰:‘尊府君为索小女婚,故相迎耳.’三日婚毕,以车送充至家.母问之,具以状对.既与崔别后四年之三月三日,充临水戏.遥见水边有犊车,乃往开车户,见崔女与三岁儿共载,情意如初,抱儿还充,又与金鋺而别.”

不管卢充遇到的是仙是鬼,这段文字中,同样出现了猎人、鹿(獐)和少女的形象,这与《野有死麕》的形象几乎是一致的.这就让我们想到,在中国的民间文化中,应该存在着猎人和鹿的原型.猎人通常的隐喻可以是男性追求者,鹿(獐)的隐喻则是被追求的少女,而射鹿则基本是一种爱情追逐行为.

当然猎人逐鹿的隐喻是多方面的,也可以是政治家对权力的追逐,《汉书·蒯通传》:“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张晏注:“以鹿喻帝位.”又如“指鹿为马”是政治的权谋,“鹿死谁手”、“平原逐鹿”,都寓意政治之争.但猎人和鹿作为男女追逐之隐喻应该是更为原始的.这不仅是因为男女之行为相较于政治行为是更基本的,如《易传》所谓“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民俗学的资料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点.在内蒙古赤峰和科尔沁地区的早期岩画中,出现了大量与鹿形和鹿角相关的巫术岩画,这些岩画的内涵,研究者以为很多都指向生育及丰产(盖山林、盖志浩:《内蒙古岩画的文化解读》).所以,《野有死麕》中的年轻猎手向女孩子献鹿,便暗合男追女的集体无意识.

接下来再来看诗中出现的植物“白茅”和“朴樕”.白茅是茅的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具粗壮的长根状茎.秆直立,高30—80厘米,具1—3节,节无毛.茅在古代常用来包扎衬垫贵重的东西.《周易·系辞上》云:“‘初六,藉用白茅,无咎.’子曰:‘苟错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术也以往,其无所失矣.’”这是说祭祀时用白茅垫在祭品下面,以表示尊重.又古代祭祀神灵要用茅来滤酒,供神享用.《左传》僖公四年记齐桓公伐楚,其理由是:“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也就是说楚王不向周天子贡献包茅(包茅是产于楚地的菁茅),使得祭祀时的缩酒仪式无法实行.缩酒即用茅滤酒去渣.《周礼·天官·甸师》云:“祭祀,共萧、茅,共野果蓏之荐.”可见,茅和祭祀相关,用于衬垫祭品及缩酒.诗中还提到另外一种植物“朴樕”,即小木,清代胡承珙《毛诗后笺》云:“《诗》于婚礼,每言析薪.古者婚礼或本有薪刍之馈耳.”程俊英以为结婚时要用朴樕做火把,可见也和婚礼有关.

鹿皮既是求婚的贽礼,鹿又可能在古代作为祭祀时的牺牲存在过,同时逐鹿本身隐含着男女追逐的寓意.到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野有死麕》确实是一首爱情诗,表达的主题是年轻猎人对心上人的追求,但男主人公的态度是非常珍重和诚恳的,手段也是巧妙的.他用白茅包裹猎物(鹿)奉献给心爱的女孩,既暗示了仰慕之意,又表达了礼敬之情.进一步说,既然鹿和茅包含特殊的意味,求爱者是普通男性也是可能的,不一定非要是猎人.

至于一些古人把这首诗看做淫诗,一方面是古今价值观的不同,古代某些士人对男女主人公不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自由恋爱、私相授受不满;另一方面也是对诗歌第三章“帨”的解释存在较大差异.帨一说为佩巾;一说为蔽膝,即围裙.若解作关于身旁或头上的佩巾,则恋爱之中情不能已,有所动作,在古代也并非不可理解;但后代注家多解作系于腹前的围裙,则在严守“发乎情,止乎礼”的人看来,难免有非礼之嫌了.

总之,《野有死麕》不仅是一首情歌,而且是一首求婚的诗,青年男子以鹿和茅这两种极具象征性的礼品来求婚.

(作者:上海市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邮编200040)

诗经论文范文结:

关于诗经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诗经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有关诗经的论文

2、诗经赏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