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临床方面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跟浅述鹅副黏病毒病的临床症状与防治措施类学士学位论文范文

本文关于临床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浅述鹅副黏病毒病的临床症状与防治措施

摘 要:鹅副黏病毒病是由鹅副黏病毒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临床上以腹泻,呼吸困难,神经症状,肠道黏膜出血、坏死、溃疡和结痂为主要特征.各品种、年龄的鹅都可感染发病,但以雏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现通过介绍鹅副黏病毒病的病原、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以及诊断方法,并提出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以期为该病的防控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鹅;副黏病毒病;流行特点;临床症状;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8. 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9737(2017)05-0145-01

1 病原学

鹅副黏病毒病的病原属副黏病毒科、腮腺病毒属、禽副黏病毒1型中的成员,在基因分型上属基因Ⅶ型.鹅副黏病毒颗粒为单股RNA,大小不一,形态不正,有囊膜,表面有密集的纤突结构.病毒内部由囊膜包裹着的呈螺旋对称的核衣壳,平均直径为120~260 nm[1].在患病鹅的脑组织、肺脏、肝脏、气管分泌物、肠道及排泄物中存在大量病毒.鹅副黏病毒抵抗力较弱,在日光、腐败、干燥的环境中易于死亡,绒毛尿囊液中的病毒在冻结条件下可以存活1年以上,但在低温、阴湿条件下生存较久.常用消对该病毒均有较好杀灭效果.

2 流行特点

鹅副黏病毒病的发生和流行无明显的季节性特点,呈地方性流行.该病对不同品种、不同日龄的鹅均具有较强的易感性,一般发病率为15%~60%,病死率为30%~100%.发病雏鹅最小的仅为3日龄,最大可为300多日龄,以15~60日龄雏鹅多见.15日龄以内的雏鹅感染后,发病率和病死率在90%以上,甚至可达l00%[3].随着日龄的增长,发病率和死亡率会有所下降.患病鹅和病后康复带毒鹅为主要的传染源,传播感染途径以水平传播为主,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创伤及交配活动进行传播.

3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鹅副黏病毒病的潜伏期通常为3~5天,日龄小的雏鹅时间短一些,一般为2~3天,病程初期,患病鹅表现为精神萎靡、食欲下降甚至废绝,渴欲增加,身体消瘦,羽毛凌乱,脚软常单脚提起或蹲地,行动困难,不愿下水,即使下水,也浮于水面.另外,部分病鹅还会出现咳嗽、张口呼吸的、呼吸时发出咕咕声等症状.病鹅出现下痢,初期排白色或灰白色稀粪,病程后期排、暗红色或墨绿色的水样粪便.部分病鹅还会出现神经症状,可见病鹅扭颈、转圈、或头向后仰、劈叉,3~5天后衰竭而死.病鹅即便耐过康复,其生长发育缓慢,产蛋能力下降,最终失去饲养价值.

剖检病死鹅可见.肝脏肿大、淤血、质地坚硬,表面有数量不等的灰坏死灶.脾脏肿大、淤血,表面及切面有大量粟粒或芝麻大小的灰白色坏死灶,个别坏死灶之间互相融合形成坏死斑.胰腺肿胀,表面可见灰白色、外边光滑的坏死点或大片坏死斑.剖开肠管可见,肠管黏膜出现特征性的出血、坏死、溃疡及结痂等病变.从十二指肠开始,一直到泄殖腔黏膜,可见散在性或弥漫性的出血斑或黄白色坏死灶,也可见呈淡纤维索性结痂,剥离结痂出现出血面或溃疡面.个别病例可在食管后段黏膜处看到散在的粟粒大小的灰白色结痂.腺胃、肌胃黏膜充血、出血,表面还可见大小不等的坏死性溃疡.心肌发生变性,个别病例心包内可见淡液体.临床表现为神经症状的病鹅,还可见脑出血、肺出血、皮下出血等症状.

4诊断

鹅副黏病毒病可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变化等进行初步诊断,确诊还要进行实验室诊断.具体方法,无菌采取典型病例的心血、肝、脾或脑等病变组织,将病料混合磨细,用灭菌的生理盐水稀释,制成1:5的悬浊液,经3000 r/min离心30 min后,取上清液加入2000万IU的青、链霉素,然后将经处理的上清液接种于10~11日龄非免疫鸡胚或鹅胚,大部分会在24~48 h内死亡,取其尿囊液作为病毒传代毒和检测毒.再选用已知抗鹅副黏病毒的血清对检测毒进行检测,若被检病毒被已知血清所抑制,且同时不被阴性血清所抑制,即可确诊为鹅副黏病毒病.

5 防治措施

要注意观察鹅群状态,发现病鹅,应立即进行隔离治疗,对病死鹅的尸体及时进行烧毁或深埋处理.治疗上可将抗生素、干扰素加入到高免血清或蛋黄液中,按照1 mL/kg的剂量,进行肌肉注射,1周后再进行1次注射.还要注意补充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特别是维生素B、维生素C的补充.该病多与鹅禽流感相伴发生,为达到同时治疗和免疫的作用,可选用鹅禽流感、鹅副黏病毒二联苗,治疗效果较好.

临床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临床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临床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临床肿瘤学杂志

3、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4、临床医学工程杂志

5、临床外科杂志

6、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