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从斯那尼玛看边纵七支队类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和从斯那尼玛看边纵七支队类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本文是一篇关于从斯那尼玛看边纵七支队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从斯那尼玛看边纵七支队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解放战争进入最后阶段,云南省工委贯彻党指示,广泛发动西南各族群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区纵队(以下简称“边纵”)因此组建,并为云南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组成了有12个支队、数个独立团、6万余人的边纵队伍,而在边纵七支队中,又有一支个性鲜明的藏族骑兵队伍,他们活跃在滇西北高原,擅打增援、破阵突击战,有破竹之势,曾令国民党军队闻风丧胆、不战而逃,还拟建骑兵队专克之.这样一支锐不可当的队伍,其主力队员却都不是行伍出身,而是来自云南、西藏、四川、青海的藏族赶马人.从赶马人转变成骑兵战士,由马帮变为骑兵队,历史的转变从不温柔,从边纵七支队“战斗英雄”斯那尼玛的身上,这一转变的轨迹清晰可见.

艰苦的赶马生涯

斯那尼玛(1926-2000),藏族,汉名杨炎后,1926年12月出生于迪庆州德钦县佛山溜筒江一个叫说日的小村庄,1947年底参加了为反蒋武装斗争积极准备的组织——雪山社,1949年加入中国.幼时家境贫寒,没有读书机会,年纪稍长便到丽江帮工.他身材高大、为人诚实,且勤奋好学,不仅会讲藏语,且在帮工时期习得了流利的纳西话和汉语,遂受雇于丽江赵姓商号,逐渐成了一名优秀的赶马人.

每当高原上青草刚刚长出时,斯那尼玛和很多赶马人便开始启程进藏.主要驮运茶叶、粉丝、红糖、粉皮等云南特产,一路上半天赶路,半天放马,三个月左右到达拉萨.返回则主要驮运布匹、氆氇、佛经、化妆品、卷烟等,抗日战争时期主要驮运抗日物资.这些货物一般用布或铝制皮包好,很多物资都用湿牛皮裹紧缝死,牛皮干了既能绷紧又能防水,保护货物效果良好.

那时的茶马古道远不像其名字那样优美,进藏路途险象环生.除走羊肠小道外,马帮还需过金沙江、澜沧江等河流,穿草地、翻越海拔4000多米的雪山.遇上没有桥梁的河流,赶马人便用溜索将马和货物运到对岸;有时也用牛皮船运货过河,但人和马则需自己游过江,因而损失骡马的事常有发生.最为恶劣的是进藏山林间时有土匪,如果马数较少,人伤、马损、货失更是难以避免.因此,当年赶马人都是全副武装,每人都背着长,腰挂长刀.为抵御土匪来袭,赶马人通常结伴而行,有时一个驮队里有好几个商号的马帮,每名赶马人赶5至10匹马不等,一支马队便会有上百匹马,浩浩荡荡.即使遇到土匪抢劫,团结的赶马人也会奋起抵抗,让土匪知难而退.

马帮作为一个正规而古老的行业,自有自己的行业规矩和对从业者的职业要求.据斯那尼玛回忆,马帮赶马人行路时,每人只能带10个比拳头稍大的坨茶,即使多一个都要被没收充公.行李最多可带一床棉毯,也可不带,晚上在鞍垫上睡觉,盖的也用鞍垫.到了牧区,赶马人可用坨茶与牧民换酥油奶渣,带到拉萨用以到寺庙点灯求佛.

到拉萨后,马帮便到自己的商号或代理人处交货,同时组织返程的货物.直至返回丽江,一次完整的运输才算完结,赶马人即可从商号东家处领取报酬,通常是每人一套崭新的藏装,外加两个大洋.

斯那尼玛的赶马人经历,是茶马古道上大多数藏族赶马人生活的写照,也许正是这段马帮生涯造就了藏族赶马人不畏艰险、勇敢团结的品格和与恶斗争的智慧,为赶马人成为骑兵战士做下了铺垫.

边纵七支队的组建

1947年,爱国人士李烈三、鲍品良根据工商界的要求在丽江组建了保商队,负责保护商队的安全,后称“雪山社”.“雪山社”很快在丽江及周围六县建立了11个分社,社员达4万余人,随后发展到西藏察隅,西康巴塘、木里等地.

同年12月,根据上级党委指示精神,云南省工委在建水召开扩大会议,部署发动大规模游击战争,抗击国民党驻扎在云南的第八军势力.

1948年2月,朱家璧、张子斋等按照省工委通知,率领一批武装斗争骨干,到达石屏县宝秀,和已经在这里集中的员、“民青”(中国新主义青年团,组织)成员和进步人士共70多人,组成基干队,向弥勒县、路南(今石林)县之间的西山、圭山地区进发.

1948年3月初,根据省工委指示精神,朱家璧、张子斋率领游击队转战路南、泸西、陆良、罗平、师宗等地,打出“一支人民的军队”的番号.7月1日,游击队在富宁县里达街召开庆祝中国成立27周年大会.会上,郑敦同志受云南省工委委托,正式宣布朱家璧率领的游击队番号为“云南人民讨蒋自救军第一纵队”(简称“自救军”),司令员朱家璧、政治委员张子斋.根据军委的决定,1949年7月正式组编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区纵队(“自救军”也被编入其中),任命庄田为司令员,朱家璧为副司令员.并决定将战斗在云南的游击队和黔西南的游击队分别组编为12个支队、2个独立团.

在滇西北浴血奋战的藏族骑兵队

受进步思想的影响,1948年至1949年间,李烈三、鲍品良找到了地下组织,他们公开招用藏族青年,以保护商队为由,秘密组建警卫大队,并挑选以藏族人为主的赶马队百余人,不断壮大革命力量.

1949年在保商队的基础上又组建了丽江联防二大队,李烈三任大队长,辖两个步兵中队,一个骑兵中队,共计200余人.鲍品良率部进入了丽江鹤庆交界阻击反动武装“联军”.5月22日“联军”退回永胜,藏族骑兵队随大队进军鹤庆县城,并追击“联军”至金沙江边.而后,骑兵队在鹤庆整编,从马帮中挑选具有革命倾向性的一批藏族青年补充队伍.

1949年9月,藏族骑兵队奉命改编为七支队31、33、35团下属的三支藏族骑兵队.滇西工委、滇西北地委十分关心、重视藏族骑兵队的建设,优先武装,给骑兵队每人一匹战马,一支,一把战刀,配备充足的,统一着藏族服饰.还制定了具体规定:一、骑兵队的主要任务是攻坚、破阵、打援、解围,一般战事不准调用.二、尊重藏民族风俗习惯,按照藏族习俗进行战前念经,准许背护身盒,不得横加干涉.三、战前不许饮酒,藏族骑兵队喝茶所需酥油由丽江后勤部设法提供.四、若有伤亡,按照藏族丧葬习俗处理后事.这些规定保障了藏族骑兵队的创建和发展.3支藏族骑兵队浴血奋战,屡建奇功.

1950年1月13日,边纵七支队31团和33团抵达保山,合编为31团.原31团、33团、35团骑兵队合编为边纵七支队直属骑兵大队,斯那尼玛任大队长.这支藏族骑兵大队以来自云南、四川、青海、西藏四省(区)的藏族战士为主体,也有纳西族、白族等其他民族.

骑兵大队的主要由鲍品良提供,平时的补充则到大理下关等地购买.斯那尼玛回忆,当时需通过大理的“黑社会”才能买到,否则即使买到也运不出大理.为购买,他曾带领几名战友装扮成买茶人到下关,并住进了茶厂,白天在茶厂帮工揉茶,晚上就把买到的卸下,装进茶叶驮子里,从外表根本看不出里面有.就这样,在大理住了好多天,准备好药后,在下关通过“大理帮”把茶装上船,运到上关,随后运回丽江.

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骑兵大队势如破竹,先后在大理、剑川、洱源、丽江、腾冲等地参加战斗.解放战争期间,骑兵大队共计作战39次,仅有6人牺牲,9人负伤,成为了有名的“铁骑”.

打增援是骑兵大队的强项之一.边纵一支队2、3大队、邓川游击队围攻邓川县城失利后,3大队被保安13团包围在士庞村,几次突围失败,指挥部命令5大队立即增援收复,骑兵中队正面阻击保安团,同5大队一起把国民党军队赶回了邓川城,解救了被包围的3大队.一支队在鸡鸣村作战被围时,骑兵大队再次接到增援命令,国民党军队看到骑兵杀来,士气顿减,无心再战,旋即撤退.

骑兵大队最后一次执行任务,是切断国民党出境外逃的残部.溃退到西康省的国民党胡宗南部及西昌贺国光部,企图南渡金沙江窜滇逃缅.1950年3月11日,贺国光命令土司诸葛世槐“反共救国军”第四纵队2800多人,分两路窜扰华坪.边纵第七支队34团、35团阻击来犯之敌,敌退守盐边县城.骑兵大队更是日夜兼程赶在国民党残部之前,烧毁了怒江上的一座大桥,完成了切断阻击任务.

1951年4月18日,边纵七支队直属骑兵大队合编为14军直属骑兵大队,在14军召开的英模大会上,骑兵大队斯那尼玛、王康司、李阿土、农布、高马久被授予“人民铁骑”绶带和战斗英雄称号.1951年,斯那尼玛在北京受到主席的亲切接见.

(责任编辑 刘笑)

从斯那尼玛看边纵七支队论文范文结:

关于从斯那尼玛看边纵七支队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从斯那尼玛看边纵七支队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俄狄浦斯王论文

2、小福尔摩斯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