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有关本科论文范文 跟匠心圆梦,时代需要工匠精神相关论文范本

此文是一篇工匠精神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匠心圆梦,时代需要工匠精神

编者的话

“要倡导精细化的工作态度,掌握情况要细,分析问题要细,制定方案要细,配套措施要细,工作落实要细.领导干部对待工作也要有‘工匠精神’,善于在精细中出彩.”这是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对改进干部作风提出的要求,既令人耳目一新,又发人深省.

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做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正式提出“工匠精神”.2016年12月14日,“工匠精神”入选2016年十大流行语.这一年来,“工匠精神”也是总理使用的高频词,企业、个人、政务与“工匠精神”结合.

2017年3月5日上午9时,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李克强在介绍2017年重点工作任务时表示,2017年要全面提升质量水平.广泛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健全优胜劣汰质量竞争机制.质量之魂,存于匠心.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

本期杂志出版之时,正逢2017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此时谈论“工匠精神”虽有跟风之嫌,却有现实的意义.

“工匠精神”,中国人并不陌生.回溯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有许许多多像鲁班、蔡伦一样的优秀工匠,让中国的发明创造、精湛工艺享誉天下;近现代中国亦不乏执着坚守产品质量的企业,以“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理念标注的同仁堂,就是工匠精神的代表;新中国的黑土地也为“马恒昌小组”等一大批技艺精湛的能工巧匠,提供了施展的舞台;大工业时代,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丝漏点的大国工匠,更令人赞叹.“工匠精神”之所以引发各行各业的价值认同,是因为社会期待克服浮躁之风,呼唤“工匠精神”成为时代品格和大众气质.

“工匠精神”代表一种情怀、一种执着、一份坚守、一份责任.少一些浮躁,多一些持重;少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精心打磨臻于至善,成就事业巅峰.爱岗敬业、兢兢业业、干事创业,付出的是心血,产出的就是精品.

中国怎样才能培养出工匠精神

文/时寒冰

从2016年到2017年,连续两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到工匠精神.2016年:“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2017年:“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曾经在我们祖先的身上体现得非常充分.我们通过出土文物精湛的制作工艺,可以看出古代工匠们的专注和精益求精.古老的中国,工匠精神曾经世代相传.此所谓伟大的传承.

现如今,工匠精神只是在我们这个时代的极少数人群中,或者极个别角落里,才能偶尔感受到.绝大部分时候,我们所能够感受到的,只是一种工匠精神消失后的凄怆、悲凉和无奈.工匠精神赖以存在的土壤,早已荡然无存———如果不能正视这个令人痛楚的现实,我们永远也无法找回源自我们伟大祖先的工匠精神.

每当提到工匠精神,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德国、日本、瑞士……没有人不喜欢高品质的产品.哪怕极普通的产品,如果出自工匠精神盛行的国家,经常都会让人感受到如艺术品般的精美.

工匠精神源于哪里?表面上可以理解为认真专注,把产品做到极致,后来我反复思考,觉得它应该源于一个字:“爱”,它的核心应该是爱的传承.

我们都知道著名的埃及金字塔,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金字塔是奴隶建造的.但是,考古学已经用确凿的证据证明:建造金字塔的人不是奴隶,而是自由的拿工资的专业工匠.而早在1560年,一名瑞士钟表匠参观金字塔时就断言,金字塔一定不是奴隶建造的,因为带着仇恨的人不可能建造出如此精美的金字塔,只有带着爱的人,才会有如此完美的创造.

是的.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人,才会对工作专注,才会精益求精,才会去追求完美,才会一丝不苟,才会做出精品.

德国人培养工匠精神,是从孩子就开始的.德国的教育,绝不允许强迫孩子,给孩子增加负担,孩子们集体输在起跑线上,却在后来走得更稳、更快.孩子活得轻松,活得快乐,还有什么比这更能激发孩子的爱心呢?

我曾经多次到海外游学,你从孩子们的身上,可以感受到他们快乐的心灵对未来的憧憬,他们的想象力没有被世俗的东西破坏和束缚.这样的孩子从小没有被沾染上功利心,无论长大成人以后从事的工作是什么,他们都会倾注精力,认真做好,而不会以功利之心去衡量这份工作是让他卑微还是能够在人前炫耀.这不正是培养工匠精神的土壤吗?很多人都说发达国家的数学很差,说他们工作上灵活性差,原则性太强,殊不知,这正是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的玄妙之处.

培养工匠精神,首先应该从爱开始,让孩子们从小就懂得爱.道理非常简单,人渣做不出好产品.

中国要培养工匠精神的最大难点,其实是爱的缺乏.一个孩子,从进入幼儿园,就开始了繁重的学前教育.在不能输在起跑线的观念深入人心的情况下,孩子们的负担越来越重,压力越来越大.这种负重之下,幼小的心灵很容易滋生出仇恨,而不是爱!所以,在孩子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一直在不停地否定甚至痛恨这种生活……上中学的时候,否定小学时学的,读大学的时候,否定中学时学的,等参加工作,又把大学时学的否定……

有一则新闻令人非常痛心.一位少年将扬州瘦西湖风景区内的天鹅蛋踩碎,“天鹅护蛋,他竟然把天鹅翅膀打出血来,两只黑天鹅不肯离去,其中一只对天哀号.”2017年3月7日,这名涉案的15岁少年被抓.

天鹅蛋的存在,天鹅的存在,伤害到这位少年了吗?

没有.这位少年其实就是一个典型的人渣———我们不能因为他是少年就包容这种人渣行为,这个孩子经过家庭与社会的精心培养,已经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渣.如果对展示美好的天鹅都如此残忍,他还能对什么有爱心?社会上经常有这种人渣,他们莫名其妙地有伤害别人的冲动,并以一种残忍的心态付诸实施,然后在别人的痛苦中获得变态的快感.

这种人在当下并非个别,也并非少数.如果人渣泛滥,想培养工匠精神几乎是不可能的.

更重要的是,与工匠精神相匹配的,是匠人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上升,是匠人受到社会的尊重.试问,现如今,有多少父母愿意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匠人?实际上,工匠精神正是源于这些千千万万的普通人,而不是仅限于那些从事高科技有着显赫地位或知名度的高级工程师们———尽管这些人也应具有工匠精神,但是,这些告知群体匠人距离普通人心目中的匠人是有差距的.我们不能不承认这个事实.

德国的孩子,有2/3无须上大学,他们直接选择走向蓝领岗位,但他们的社会地位并不比博士生差,中国的家长扪心自问有谁愿意精心培育一个做蓝领的孩子呢?

在中国,几乎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人上人”,这种世俗的目标是无数家长的梦想.这也是宫廷剧在中国一直很热的重要原因.许多人都有一个地王梦,一个皇家梦.匠人地位的低下与这种虚幻的追求一起,成为扼杀工匠精神的利器.匠人精神的延续,主要靠的是传承,如果父母以工匠身份为耻,谈何传承呢?

在一个浮躁的时代,在一个自私狭隘暴戾之气浓厚的时代,在一个投机泛滥能够比踏踏实实做事更能获得暴利的时代,要想培养工匠精神,真的是太难太难了,因为工匠精神的精髓,就是专注、严谨、耐心、注重细节、追求完美、淡泊名利.

(摘自搜狐博客)

工匠精神自古就是“中国气质”

文/张柏春

如今,大家一提工匠精神,一般都先想起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殊不知,自古以来,工匠精神就是“中国气质”之一.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具有创新传统和工匠精神的国度.工匠在古代的社会地位不算高,但有很多匠人名垂青史.先秦的鲁班、李冰是以心灵手巧而成就事业的标杆人物.三国时期的“名巧”马钧虽不善言辞,却心灵手巧,擅长解决实际的技术难题.宋代的韩公廉成为将工匠传统与天算知识结合的工程师.明朝的宋应星,没能考中进士,却撰写出《天工开物》,被外国学者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宋应星本人也被后人视为科学家.

中国古代各类手工匠人以精湛的技艺为社会创造价值,做出过不少重要的发明和创新,为中华文明的形成与繁荣做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贡献.工匠们往往以打造精品为追求.例如,早在6000多年前,中国人开始制作玉器.朱熹对《论语·学而》中的“如琢如磨”做了注解.他说:“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这是中国思想家对工匠精神的精彩解说.

精品的产出,当然需要制度作保障.中国很早就形成了标注制造者姓名的制度.人们都知道,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为控制产品质量,推行标准化生产奠定了基础.事实上,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秦国就实行了“物勒工名”制度.这种制度就是,要求器物的制造者把自己的名字刻在自己制作的产品上,以方便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考核工匠的技艺.

据《吕氏春秋·孟冬纪》记载,“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也就是说,如果做得不好、不合格,诚信不够,将给予惩处.《秦律》中也有许多具体的惩罚规定.秦器,不仅要刻上工匠之名,还要刻上督造者和主造者之名,以便逐级追查产品质量的责任人.如果不刻写名字,就要被罚款.

秦朝还建立了从到地方的系统的技术与产品质量管理机构,及分工负责制度.以少府为例,工师为手工业作坊的负责人,集技术与管理于一身,还传授技艺,监督工匠操作、产品质量检验等.检查产品质量,要求“必功致为上.”(《吕氏春秋·孟冬纪》).做得好的,也有具体的奖励办法.由于有这样的制度,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秦朝能够制造出精湛的铜车马、兵马俑等艺术品.

在中国历史上,工匠制度的传承发展,渐渐形成了特有的工匠文化和工匠理念,对工匠的行为有很强的约束力.以杆秤制作为例,工匠们相信:每个秤星代表北斗七星、福禄寿等,如果所造的秤亏顾客一两,制秤人就折寿一年.瓷器工匠也是如此,官窑(如龙泉窑)生产的好产品呈给皇家,出现次品就要砸掉.陶瓷界有实力的厂家都坚守一个传统:仿品不能当正品出售.

正是有“精益求精”的精神、有制度做保证,中国历朝历代才能不断产出名扬四海的精品,如玉器、青铜器、瓷器、丝绸等,铸就东方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

今年以来,工匠精神之所以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是因为它切中时弊、符合时需.

(摘自《光明日报》)

什么是真正的“工匠精神”?

文/迟宇宙

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提:“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进入政府工作报告,由总理开口说出,瞬时变成了2016年度一个热词.

我在微信上问我的朋友:“什么是真正的工匠精神?”朋友春节期间刚去了趟欧洲,考察了一堆工厂企业,对“工匠精神”颇有体悟,也时常发些感言给我.

“庖丁解牛.”他回了四个字.庖丁解牛,切中肯綮,“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一把刀用了十九年还跟新的一样,的确是鬼斧神工,神乎其技,所以梁惠王感慨地说:“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庖丁解牛”就是“工匠精神”.虽然它本质上是为“养生”所提供的佐证,但也同时解读出了“工匠精神”的两个内涵:精益和创新.

“精益”我们能读到,通过专注训练,反复打磨,达到神乎其技;“创新”却需要捉摸———如何在寻常时间中找到规律,发现“新”,新的观念、新的技艺、新的模式、新的资源……

美国早期的企业家,从富兰克林到爱迪生,都可谓是真正的“工匠”,但他们最终被人们铭记,不是因为他们数十年如一日地打磨某个产品,而是不断地提供创造力,成了创新的源泉,通过创新将自己变成了真正的企业家,也通过创新而创造了社会财富.从这个维度来看,“工匠精神”就是“企业家精神”.

爱迪生只是美国千万“傲视一切、打破常规、富于独创精神的人物”之一,这样的人物还包括金·吉列、阿道夫·朱科尔、弗雷德·史密斯、约翰·D.洛克菲勒、艾尔弗雷德·P.斯隆、安德鲁·卡内基、亨利·福特、保罗·高尔文、J.P.摩根……

或许他们的名字并不为陌生人熟悉,但我们每天所使用的刮胡刀片、摩托罗拉手机、福特汽车、通用汽车,我们热衷的派拉蒙电影、联邦快递,我们熟练操作的电器,都蕴涵着这些亡灵的气息.

无论熊彼特还是德鲁克,都将“创新”作为“企业家精神”的核心.中国古典的商人,同样也曾拥有这种“工匠精神”,但他们最大的缺憾,是未尝通过组织创新,建立真正的企业.

中国也从来不缺乏真正的“巨匠”.《隋书·宇文恺列传》记载:“时帝北巡,欲夸戎狄,令恺为大帐,其下坐数千人.帝大悦,赐物千段.又造观风行殿,上容侍卫者数百人,离合为之,下施轮轴,推移倏忽,有若神功.戎狄见之,莫不惊骇.帝弥悦焉,前后赏赉,不可胜纪.”宇文恺是有隋一代巨匠,却无法成为“工匠精神”的代表.当他的创造力最终演变为献媚的奇技淫巧之后,“工匠精神”也随之沦丧了.

“简单地说,任何人只要有好点子并且去努力实现,他就可以被称为工匠.工匠文化在国外生根发芽是因为他们的文化土壤里就已经有了对创新者的崇拜.西方宗教认为上帝造万物造人是神圣的,因而那些能够创造新鲜事物的人,也像上帝一样神圣.”

“对创新者的崇拜”、“创造新鲜事物”,是“工匠精神”的核心.中国有一个词可以与“工匠精神”匹配———匠心.“匠心”意思是精巧的心思,技艺上的创造性.有个成语叫“匠心独运”,就是“独创性地运用精巧的心思”.唐人王士源的《孟浩然集序》说:“文不按古,匠心独妙.”这就是创新.

当“工匠精神”进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一个“热词”后,对于“工匠精神”的追捧将会持续很长时间,会有相当一批企业家想当然地认为“复古式的精益”就是“工匠精神”.这是一个误区.我相信真正的“工匠精神”意味着创新.在一个缺乏创新的环境中,是不存在“工匠精神”的.

在技术创新方面,中国依旧有漫长的追赶之路.

(摘自《东方早报》)

闲话“工匠精神”

文/徐康宁

关于家具的一段“私家故事”每个家庭都有使用家具的经验和感受,我家也不例外.由于年轻时光一段特殊的经历,我对木制品尤其是家具常常会投去不一样的眼光.

自我成家以来,一共使用过三套家具.

第一套家具就是为成家准备的.自己买的木料(当时木材是紧俏物资,好不容易托人买到的),自己拖回家的(很费了一把劲),自己找木工师傅来家加工制作的(本地俗称“打家具”).

应该说,木工师傅的手艺是不错的,也是比较认真负责的(可能与事先设计的好的交易机制有关),算得上一个称职的“工匠”.

一套家具用了十几年,完好如初,毕竟是真材实料、全部榫卯结构.两次搬入新家,用的都是这一套家具.但是,毕竟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加工物品,质量尚可,但用材可称简陋.木材是水曲柳的,30多年前算得上是家具好的用材,今天看就极其普通了;为节省用材,背板和侧板都是用纤维板替代木材的,搬家时碰到尖锐物留下两三个小洞.当时环保意识不强,上的漆就是普通的漆.所以,当我第三次搬家时,决定不再带走原有的家具.

第二套家具是在家具市场上买的成品.成品要比请木工师傅制作的家具好看得多,当然费用也高出很多.但这种家具也有致命的缺陷,一是没有原木自然的美丽花纹,当然也不会散发出原木特有的清香;二是不经用,难以像原木那样经历长久仍可完好如初.果然,用了几年之后,首先是桌面的装饰贴面局部脱落,接着就是其他问题开始出现.这种家具作为一时之用可以,但不可作为家居欣赏,更无法家传了.五年前再次搬家时,想都没想,自然用新家具替代旧家具.

购买第三套家具费了些心思,看了不少地方.有事先的标准.第一,必须是全实木的,即每一块材料都是用原木加工的,而且材质要有一定讲究;第二,做工必须要好,全榫卯结构,油漆要环保;第三,要美观大气,长久耐看.最终选择了一套(其实是多套组合的)全榆木材质、器型美观的新中式家具.

说了一段家具的私人故事,其实想说明两点.第一,从消费者效用原理出发,若财力允许,买家具这类常用且长期用物品,一定要买好的.第二,中国的家具的确可以做出精致的东西,拿到世界上去比也不会差.因个人兴趣,笔者也有多次在国外考察家具市场的经历,得出这番经验是有依据的,其实美国市场上卖的很多高大上的家具原本就是中国生产的.不信,你可以拿好的中国家具和宜家卖的进口家具比一比.

遗憾的是,中国制造所代表的产品,依旧离精致优良很远,大多数情况下还是低质低档乃至粗制滥造的代名词.正因为此,社会呼唤好的“中国制造”问世,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大力提倡“工匠精神”.

具备“工匠精神”的前提是要有工匠

把产品做好,当然要有工匠精神,而是否具备工匠精神,则是一种民族文化的折射.关于这一点,我们必须大胆承认民族文化的某种缺失,承认国人的某种劣根性.胡适当年写过一篇寓言式的文章,针砭国人的不认真和不负责任,做事马马虎虎,那就是《差不多先生传》———中国人的最大特性就是做任何事(当然包括做东西)都是差不多就行了,从来不精益求精;“差不多”的哲学通行天下,把“差不多”发扬光大的反而被捧为“圆通大师”.

几十年前如此,如今也未见得好到哪里去.所以,中国制作的产品与外国制作的产品放在一起,立马分出三六九等来,也是如此.连医生都会和心脏病人这样说:你的心脏要做支架,外国支架四万一个,国产支架便宜,只要两万一个.至于国人蜂拥到国外购物,从德国的汤锅到日本的马桶盖,再到澳大利亚的奶粉蜂蜜,以至于中国旅游团所到之处,便是外国商场断货之时.这些已经不再是新闻,国人早已见怪不怪.

问题是,倘若没有工匠,何来工匠精神?今天我们有工匠吗?提这个问题似乎更为沉重.

有两种途径可以产生工匠.第一种途径是学徒制,手艺精良的师傅把技术传给徒弟.这种途径现在自然消失了.第二种途径是职业技术教育.发达的职业技术教育是可以产生大量高水平的工匠,就像德国、日本那样.中国现在的情况是,工厂流水线上基本都是刚刚从农田里走出的民工,经过简单培训就开始生产了.虽然也有职业技术学校及其毕业生,但人数偏少,更关键的是水平不高,既有投入问题,又有生源问题,因为现在去读职业技术学校的几乎都是被高中淘汰的.

要培育工匠精神,首先要有大量的现代工匠.这就需要系统性的改革以及观念改良,包括教育体制、薪酬制度、劳动市场制度等,还有树立起尊重体力劳动、欣赏体力劳动成果的社会观念.德国之所以能生产出众多的品质优良的产品,最主要的原因是拥有一大批技术精良的现代工匠,之所以有众多的现代工匠,是因为现代工匠在德国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薪酬待遇,早早地吸引了优秀的青少年有志于此.

消费文化也是“工匠精神”的关键因素

那为什么中国的家具可以做得很好,而其他产品却普遍缺乏“工匠精神”?这和市场结构有关,从需求一端讲,也和消费文化有关.

若有一些和老百姓息息相关的产品在中国做得不错,大概有三个原因.第一是传承,即历史上我们就做得很好.第二是有利于形成买方市场的竞争结构.第三个原因就成为关键,消费者的挑剔程度.

大多数情况下,中国消费者对普通产品是不挑剔的,只要便宜、好用就行.所以市场上充斥了便宜但质量不高的产品,消费者也不很介意.试举一个典型例证.中国人雨天出门打的伞基本上都是劣质货,尤其是伞骨从材料到做工都很低档,几乎用不了几次就坏了.但没有多少消费者对此介意,因为一把雨伞很便宜,坏了再买一把就是了.可惜,中国消费者很少到国外会去买伞的,倘若他们增加一点对真正生活品质的要求,则会发现雨伞也有明显的品质之分.

这充分说明,特定的消费文化,消费者自身对产品有无品质上的苛求,也是决定市场上产品品质的一个关键因素.工匠精神,不仅来自于是否有工匠,来自于工匠是否负责任,还来自于消费者对工匠的要求,尤其是是否宁愿多花一些钱买好的工匠的产品.要培育“工匠精神”,必须彻底改掉中国人固有的“差不多”文化习性,其中包括消费者自身为图便宜的“差不多”文化.

(摘自搜狐博客)

工匠精神:千万别光说不练

文/王瑞

工匠精神,无疑是当下最火的一个词了.上至国家总理,下至平民草根,大到工业制造,小到大学生创业,几乎无人不谈工匠精神.各行各业的企业在宣传自己的产品时,也纷纷将工匠精神作为一个新的重点和核心来宣传.以前大家都崇尚的白领、精英,而今似乎终于被席卷而来的工匠取代了.

但是,在大家齐声呼唤工匠精神和集体标榜工匠精神的狂热中,真正领会并践行的又能有几成呢?

工匠精神,代表的是对品质的严苛追求和高度负责,这一概念源自于在农业生产时代中,工匠们通过对自己产品的精雕细琢来追求极致和完美的效果,至于通过产品本身能获得多少利益,却并不是工匠所要考虑的.进入商品和市场的时代之后,效率和利益成了第一需求,在允许的范围内甚至可以适当地牺牲品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高度成熟,品质的重要性又开始凸显,而且品质本身也代表着巨大利益.经济发展要实现从快到好、从好到强的升级,也离不开对品质的执着追求.所以,工匠精神才又一次成了焦点和热点.

工匠精神的提出,不是决策层的心血来潮,而是经济发展到现阶段的一个必然选择.

我们现在经常提到新常态,其实新常态就是宏观经济在经历了一段时期的高速发展之后,需要一个沉淀期来实现转型升级.在这个沉淀期内,就需要工匠精神.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沉淀期也是一个阵痛期.转型升级,势必会淘汰一批过剩的、落后的、竞争力不强的产能和企业.工匠精神,某种程度上就是衡量你是否能够在大浪淘沙之后留下的一个标准.

看如今都在标榜工匠精神的各行各业,到底有没有从这个严肃而残酷的角度去认识工匠精神的内涵呢?我想未必.国家提倡工匠精神,这是一种期许和要求,不是一个运动式的口号.很多企业都只是把工匠精神当作一个顺应时代的标签和标语,自己的产品和品质没有丝毫的改变和提升,却在广告宣传上与时俱进地用上了工匠精神的说法.

对工匠精神的狂热,本身就是违背工匠精神的表现.工匠精神的实质是耐心、沉稳和低调,是最接地气和最脚踏实地.现在,我们却把它吹到了天上去,真正脚踏实地、沉在地上的能有几分?这值得每一个只知道空喊和呼吁的企业去反思.

日本和德国,一直以来都是品质的象征和代表,在大多数人心目中也是工匠精神体现得最好的地方.但是,在市场趋利因素的作用下,去年到今年,光在汽车领域就相继爆出了大众、三菱、铃木的丑闻,连基本的诚信都丢弃了,更遑论工匠精神.其他的国家地区和行业,是不是也有这样的问题呢?是不是也在一边高喊工匠精神,一边却盲目逐利呢?

古代的工匠,有的终其一生才能完成一件作品.他的作品能够流传不朽,但工匠本人往往默默无名.大力倡导工匠精神,这是毋庸置疑的,是时代和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工匠精神千万不要只停留在口头上和广告牌上.相比起口头的热闹,脚踏实地地践行虽然要辛苦得多,但也重要得多.

(摘自《中国工业报》)

让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相得益彰

文/艾君

去年“五一节”前夕,同志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强调,要弘扬工匠精神,精心打磨每一个零部件,生产优质的产品.这段阐述为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如何更好地将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有效融合,并相得益彰,指明努力的方向.

近来,媒体有关“劳模精神”与“工匠精神”的话题也不少.有人说,从“工匠精神”去孕育“劳模精神”;也有人说,劳模精神的核心是工匠精神……这些观点也许都不无道理.

记得十几年前,笔者曾提出,劳模精神就是时代精神的具体体现,劳模永远是时代的领跑者.每个时期的劳模,都是时代精神符号和力量化身,劳模精神也就会被赋予时代的内涵和元素,是时代劳动者的“精神图腾”.今日中国,正在走入追求卓越、注重精品时代.社会上对高精尖、炫彩酷的追求,都需要有工匠精神的劳动者来实现,以精益求精、追求极致为主要内涵的工匠精神,自然会成为时代劳模精神的新内涵,也是劳模精神在新时代的具体体现.

翻开历史,以“庖丁、鲁班、李春、张衡、黄道婆”等无数工匠们以胸怀理想、勇于创新的志向,以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的心态,以执着专注的敬业态度、精益求精的职业操守、追求卓越的精神境界、追求卓越的精神境界,为中华民族的经济发展、文明进步写下辉煌的史篇.新中国成立以来,以“李瑞环、倪志福、郝建秀、吴运铎、孟泰、王崇伦、邓稼先、王林鹤、吴大观、马学礼、赵梦桃、王涛、许振超”等为代表的具有“工匠精神”的劳动模范,以爱岗敬业的主人翁精神,争创一流的进取精神,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淡泊名利的“老黄牛”精神,甘于奉献的忘我精神,展现出新中国劳动者的先进思想和精神风貌,体现了新中国劳动者的朴素勤奋、自强进取的精神风貌,为新中国的发展富强写下浓浓的一笔.

由此可见,古往今来,我国大凡有所作为的、令世人颂扬的劳动者,无不带有“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影子.

今日中国,我国各行各业涌现出来的劳动模范,其行为实质和精神特质本身都是“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升华,既体现了劳动者的勤劳创造之美,展现了劳动者追求卓越之美,也凸现了劳动者的爱岗敬业之美.可以说,工匠的职业操守精神是劳模精神的基础,工匠的求精创新精神是劳模精神的源泉,工匠的敬业奉献精神是劳模精神的内核.

任何社会的劳动,都需要先进的、文明的、健康的劳动价值观来引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起来的劳模精神,就是我们这个社会劳动精神的具体体现.在当前利益多样化、价值多元化的时代,更需要我们在积极培育工匠精神同时,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将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有效融合,并相得益彰.

一个个劳动模范,是一面面催人奋进的旗帜,是社会进步文明的精神动力;一个个大工匠,是一部部带人前行的列车,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力量.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必将为新时代的社会经济建设和文明发展放射出无限光芒.

(摘自《工会博览》)

工匠精神论文范文结:

关于工匠精神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工匠精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1、抗战精神论文

2、精神科护理论文

3、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4、论中国精神的论文

5、中国精神论文2000字

6、大学精神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