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相关专升本论文范文 和集体英雄类专科开题报告范文

本论文可用于英雄论文范文参考下载,英雄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集体英雄

在解放军光辉的战史上,先后涌现出一大批集体英雄,强渡大渡河十八勇士、飞夺泸定桥二十二勇士、八女投江、狼牙山五壮士、刘老庄连……据不完全统计,仅在14年抗战中,被我军旅以上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英雄集体就有240多个.集体英雄是战斗的主力,从某种意义上说,集体英雄所体现的价值,更能集中地折射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浩然正气和不屈意志.

18勇士强渡天险大渡河

1935年5月,长征中的中国工农红军渡过金沙江,来到冕宁.当时,红军的处境十分险恶:后有金沙江,前有大渡河,几十万敌军前后夹击.要获得生机,必须强渡大渡河.据传大渡河是当年石达开全军覆没的地方.猖狂地叫嚣,要让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红一军团1师1团,担负先遣任务.1团团长杨得志接受命令后,立刻带领部队冒雨出发了.

5月24日晚,红1团经80多公里急行军赶到大渡河右岸的安顺场,此地由川军两个连驻守.当晚,团长杨得志率第1营突然发起攻击,占领了安顺场,并在渡口附近找到一只木船.时值洪水暴涨,安顺场一带大渡河水深流急,渡口水面宽约300米,对岸有四川军阀部队防守,情况十分不利.

25日晨,红1团开始强渡大渡河.刘伯承、聂荣臻亲临前沿阵地指挥.红1团第1营营长孙继先从第2连挑选17名勇士组成渡河突击队,连长熊尚林任队长.一支英雄的渡河奋勇队组成了:17名勇士每人一把大刀,一支冲锋,一支短、五六个,还有作业工具.

出发前,红一军团政治部宣传队分队长李水清带领宣传队赶到渡口,对担任渡河战斗任务的勇士们进行战斗动员.李水清回忆说,当时物资十分缺乏,宣传队从政治部带了18份慰问品:每人一条印着“祝君平安”的白毛巾,一个搪瓷碗.“在当时,这算是很贵重的奖赏了”.多余的一份慰问品,他发给了营长孙继先.这位强渡大渡河的营长,后来成了酒泉航天发射中心的创建人.

7时,强渡开始.孙继先带领勇士们冒着林弹雨,在激流中前进.岸上轻重武器同时开火,掩护突击队渡河.炮手赵章成拿出仅有的5发炮弹,那是他从苏区一步步背出来的.只用两发炮弹,就让敌人的碉堡飞上了天.

快接近对岸时,川军向渡口反冲击,杨得志命令赵章成再打两炮,炮弹再次正中川军.此时,勇士们战胜了惊涛骇浪,冲过了敌人的火网,终于上岸.敌人拼命向勇士们扔.勇士们利用又高又陡的台阶死角作掩护,沿台阶向上猛烈冲杀.在战友们火力的支援下,勇士们击退川军的反扑,控制了渡口.后续部队及时渡河增援,一举击溃川军1个营,巩固了渡河点.随后,红一军团第1师和干部团由此渡过了被国民党军视为不可逾越的天险大渡河.

为纪念红军大渡河战斗,当地人民政府于1983年5月,在安顺场大渡河畔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碑,题写碑名.

1990年孙继先逝世时,新华社播发了《向孙继先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济南举行》的电稿,文中说:“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他带领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为长征的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孙继先写的《强渡大渡河》(《星火燎原》第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还是杨得志等人写的回忆录中,都可看到:孙继先既是强渡勇士之一,又是渡河突击队的组织指挥者.

那么,最先渡河的勇士明明有十八位,为什么“十七勇士说”盛行一时呢?

“十七勇士说”最早源自1935年5月26日(即红军强渡大渡河后的第3天)印发的红一军团主办的《战士报》,上面刊登了一篇题为《十七个强渡的英雄》的通讯文章,简要介绍了红军强渡大渡河的战斗经过.在6月3日的《战士报》上,刊登了《强渡大渡河的十七个英雄》的文章,报道了十七勇士的具体名单:2连连长熊尚林,2排排长罗会明,3班班长刘长发、副班长张表克,战斗员张桂成、萧汉尧、王华停、廖洪山、赖秋发、曾先吉,4班班长郭世苍、副班长张成球,战斗员萧桂兰、朱祥云、谢良明、丁流民、陈万清.

《十七个强渡的英雄》的作者正是孙继先,他没有把自己计算在勇士之内.后来,在向战地记者提供强渡英雄名单时,孙继先也没有写自己的名字.

在2006年——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一改70周年展板,不但加上了孙继先的名字,还把他的名字放在第一位.“十八勇士强渡大渡河”这个细节终于得到了确认.

飞夺泸定桥,“十三根铁链劈开了通往共和国之路”

1935年5月25日,红军第一军团第1师第1团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成功,但因河水湍急无法架桥.当时尾追的国民党部队已迫近,而渡船东拼西凑仅有4只,大部队在短时间内难以完成渡河任务,情况十分危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迅速北上夺取泸定桥.

28日早上,红军第一军团第2师第4团接到命令:“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时间只剩下20多个小时,红4团离泸定桥还有240里.战士们翻山越岭,沿路击溃了好几股阻击的敌人,到晚上7点钟,离泸定桥还有110里.他们一整天没吃饭,天又下起雨来,把他们都淋透了.忽然对岸出现了无数火把,像一条长蛇向泸定桥的方向奔去,分明是敌人的增援部队.红4团的战士索性也点起火把,照亮了道路跟对岸的敌人赛跑.敌人看到这边的火把,喊道:“你们是哪个部分的?”红4团战士机智地答:“是碰上红军撤下来的.”两支军队像两条火龙,隔着大渡河走了二三十里.雨越下越大,瓢泼似的,把两岸的火把都浇灭了.对岸的敌人停下来宿营,红4团仍旧摸黑冒雨前进,终于在29日清晨赶到了泸定桥.

泸定桥离水面有好几丈高,由13根铁链组成.人走在桥上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当红4团赶到时,桥上木板已经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向桥下一看,令人心惊胆寒,河水从上游的山峡里直泻而下,撞击在岩石上,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涛声震耳欲聋.桥对岸的泸定城背靠着山,西门正对着桥头.守城的两个团敌人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工事.

29日傍晚,红4团发起了总攻.号手们吹起冲锋号,所有武器一齐开火,炮声、喊杀声,霎时震动山谷.2连担任突击队,22位英雄手拿短,肩背马刀,带着,冒着敌人密集的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跟在他们后面的是3连,战士们除了武器,每人还携带着木板,一边前进一边铺木板.

突击队接近桥头时,敌人放起火来,桥头立刻被大火包围了.英雄们奋不顾身,箭一般地穿过熊熊大火,和城里的敌人展开搏斗.激战两个小时后,守城敌人被消灭大半,其余的都狼狈地逃跑了.

夺下泸定桥这一壮举,彻底粉碎了欲借助大渡河天险将红军变成“石达开第二”的美梦.泸定桥成为中国长征时期的重要里程碑,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不朽的篇章,有“十三根铁链劈开了通往共和国之路”的壮美赞誉.当时在激战后的泸定桥上,刘伯承曾重重地在桥板上连跺三脚,感慨万千地说“泸定桥,泸定桥,我们为你花了多少精力,费了多少心血,现在我们胜利了,我们胜利了!”朱德在回忆长征时也留下了“万里长江犹忆泸关险”的诗句.

平型关大战突击连: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1937年的平型关大捷,歼灭日军1000多人,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是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大胜利,大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热情.其中唯一一个被授予“平型关大战突击连”荣誉称号的连队就是诞生于“八一”南昌起义的第115师第343旅第685团第2营5连,现为陆军某红军团9连.

5连当时担任师的前卫,由芝川镇东渡黄河,经侯马、太原、原平,于1937年9月中旬抵大营镇待机.9月25日清晨,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一部乘汽车百余辆,沿灵丘至平型关公路西进,5连奉命在最前沿进行伏击.

上午8时,日军的卡车开了过来.“打!”连长曾宪生果断地下达了命令.顿时,炮声大震.仅20多分钟就用炸毁了20多辆汽车.战斗中,两股日军妄图抢占附近的战略高地1363高地.指导员杨俊生发现鬼子的意图后,带领突击排向高地扑去,连长曾宪生率领另外两个排从西翼进行包抄,同鬼子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5连率先抢占制高点,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打光了,就装上同鬼子肉搏.

曾宪生在肉搏中拉响了仅有的一枚,与敌人同归于尽.排长牺牲了,班长顶替;班长牺牲了,战士接上指挥.最后全连只剩30多人,仍然顽强地与敌人拼杀,一直坚持到战斗胜利.5连在战斗中英勇顽强,杀死100多装备精良的敌人,战后被授予“平型关大战突击连”的光荣称号.

多年来,5连虽然几易番号,但连队在战争年代所养成的顽强的战斗作风一直未变,他们始终发扬老红军的光荣传统,不断创造出新的业绩.1953年这支连队被改为步兵第136团9连,参加了抗美援朝.经过十多次战斗杀伤了大量敌人,获“英勇顽强旗开得胜”锦旗一面.1964年7月24日被国防部命名为“学习著作的模范红9连”.1976年参加唐山抗震救灾,荣获集体三等功.1987年5月,红9连参加大兴安岭扑火救灾,荣立集体一等功.1998年洪水肆虐,9连奉命参加嫩江抗洪,被四总部评为“抗洪抢险先进单位”,荣立一等功,同年9月被军区评为“抗洪抢险先进连”.

2015年9月3日,这个英雄的连队参加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是十个英模部队方队之一,徒步接受检阅.

八女投江:牺牲时,她们中年龄最小的才13岁

1938年夏天,日本关东军纠集伪蒙、伪满军在松花江下游展开“三江大讨伐”,东北抗联第4、5军为摆脱困境决定向西转移,遭到日军多次围追堵截,很多抗联战士牺牲了.10月上旬,东北抗日联军第5军一部,在牡丹江地区乌斯浑河渡口(今属林口县)与日伪军千余人遭遇.已行至河边准备渡河的妇女团的8名成员:冷云(原名郑志民)、胡秀芝、杨贵珍、郭桂琴、黄桂清、李凤善、王惠民、安顺福,为掩护大部队突围,毅然放弃渡河.在指导员冷云率领下,8人分成3个战斗小组,从背后袭击敌人,主动吸引日伪军火力.

敌人以为中了埋伏,慌忙抽出兵力向她们还击,大部队乘机突出了包围圈.不久,日军得知袭击他们的只有8名女兵后,变得更加猖狂.8名女战士寡不敌众,且战且退.虽然大部队多次组织抗联战士回来营救她们,但因日军火力强大都未能成功.

战至弹尽,8名女战士面对日伪军逼降,誓死不屈.她们投出了最后一颗,趁敌人卧倒之际,毁掉,她们高唱着《国际歌》挽臂涉入了冰冷的乌斯浑河,壮烈殉国.牺牲时,8人中年龄最大的冷云23岁,最小的王惠民才13岁.

东北抗联第2路指挥周保中得知“八女投江”的英勇事迹后,当即题写了“乌斯浑河畔牡丹江岸将来应有烈女标芳”.解放后,东北电影制片厂以“八女投江”为题材拍摄了一部电影《中华女儿》,女英雄们的高尚气节强烈地感染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为弘扬八女先烈的精神,1986年9月7日牡丹江市举行“八女投江纪念碑”奠基典礼.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妇联主席康克清为工程奠基题词:“八女英灵,永垂不朽!”碑文铭刻着东北抗日联军的八名女战士的英名和她们可歌可泣的光辉业绩.

狼牙山五壮士:“他们身上体现了中国领导的人民军队的优秀品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1941年,侵华日军对晋察冀根据地河北易县的狼牙山地区抗日根据地进行了连续的“扫荡”.9月24日,3500名日伪军突然包围了狼牙山地区,将1团以及易县、定兴、徐水、满城四个县的游击队以及周围人民群众共2000多人围住,形势十分严峻.

为解救游击队员与当地百姓,杨成武司令员制定了“围魏救赵”的作战方案,命令3团、20团佯攻管头、松山、甘河一带日军,促使日军从狼牙山东北方向调兵增援,以便于被围的游击队员与人民群众从狼牙山东北方向突围.

1团团长邱蔚根据此作战方案将掩护部队转移的任务交给7连.激战中,7连战士大部分牺牲,连长刘福山身负重伤,生命垂危.为了让大部队及7连受伤战士能安全转移,指导员蔡展鹏命令6班留下坚守.6班班长马宝玉带领副班长葛振林和战士胡德林、胡福才、宋学义4人边打边向棋盘陀方向撤退,把日伪军引向悬崖绝路.

当他们退到棋盘陀顶峰时,已经全部打光.棋盘陀顶峰三面悬崖,无障可凭,无路可退,5人就举起石块向日伪军砸去.日伪军蜂拥向山顶冲来.

见已没有突出重围的可能,马宝玉等5人砸碎,纵身跳下悬崖.

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三人壮烈牺牲,副班长葛振林、战士宋学义被山崖上的树枝挂住,幸免于难.两人艰难地爬上悬崖,相互鼓励相互搀扶,走到小石林一带碰到当地道观的李道士,经其救助后由民兵送往医院.马宝玉等五名战士的英雄壮举迅速传遍全军全国,被誉为“狼牙山五壮士”.

1942年5月,晋察冀军区举行了“狼牙山五壮士”命名暨反扫荡胜利祝捷大会,晋察冀军区领导机关授予3名烈士“模范荣誉战士”称号,并追认胡德林、胡福才为中国党员;通令嘉奖葛振林、宋学义,并授予“勇敢顽强”奖章.为纪念和表彰五位抗日英雄,当地革命政府在棋盘陀主峰建起了纪念塔.聂荣臻高度评价说:“他们身上体现了中国领导的人民军队的优秀品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跳崖后,宋学义因伤势过重,1944年转业到易县北管头村,1947年返回家乡河南后,担任北孔村党支部书记.此后20余年里,他克己奉公、清正廉洁,从不向政府要待遇,也不跟人提打鬼子跳崖的事,只是闷头带领乡亲们干革命、搞生产,艰苦创业.很长一段时间,大家都不知道他就是狼牙山五壮士之一.1971年,宋学义逝世.

与宋学义不同,跳崖后葛振林的革命生涯并没有结束.“我养好伤,拿起,继续奔赴战场.先后参加了十六七次战斗,最后一役是抗美援朝.立过功,受过奖,组织上还送我到学校学习.我文化浅,但我要克服这些困难.几十年来,一直激励我的是狼牙山崖下牺牲的战友……”葛振林曾如此深情回忆.葛振林1981年7月离职休养,离休前任湖南省军区衡阳军分区后勤部副部长.2005年3月21日,葛振林病逝于湖南衡阳.至此,狼牙山五壮士中最后一位在世者也永远离开了人们.

黄崖洞保卫战英雄团:“开创了中日战况上敌我伤亡对比空前未有之纪录”

抗日战争爆发后,八路军挥师深入敌后,当时我军武器装备十分匮乏.1939年7月,八路军在地形隐蔽的山西省黎城县黄崖洞正式建设我军的兵工厂,生产、、掷弹筒、五零炮等各类武器和,年生产量可装备16个团,成为我抗日根据地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兵工基地.

1941年11月11日至19日,日军纠集其号称为“钢铁大队”的36师团5000余众,分几路进犯黄崖洞,妄图摧毁我兵工厂.八路军前方指挥部参谋长左权立即下令,要担任保卫兵工厂任务的总部特务团大部出山迎敌,不让其进攻推到总部机关和兵工厂跟前.特务团团长欧致富受领任务后,立即率部出发.

1941年11月13日拂晓,日军集中十余门火炮,向着桃花寨、跑马站1461高地和高地后边大断崖上第4连的工事开始猛烈炮击.欧致富认为日军从最难最险的地方下手,主要是想争夺跑马站山下的沟,借路进攻兵工厂所在的水窑洞.于是他把情况向左权作了汇报,并建议给敌人让出一条路,守备部队都撤到山上,在“一线天”沟底布雷,然后两边火力夹击,把敌人消灭在沟底.左权同意了欧致富的建议.

特务团的这一招果然奏效.日军打了一上午,零零星星被消灭好几十人,才推进200多米.日军多路攻击前进,结果踩响了好多地雷.为减少伤亡,他们又改成一路进攻.这样一来,便陷入了特务团左侧高地和水窑洞口右侧崖上两翼火力的夹击之中.

15日,日军加强了兵力和火力,分兵两路围攻特务团第8连防守的水窑洞口工厂区.战斗出现了四天以来最激烈的场面:弹若飞蝗,炮似连珠,爆炸声不绝于耳,黄崖洞上硝烟弥漫,天昏地暗.守卫在水窑口阵地上的战士与三面进攻之敌,展开了地雷战、肉搏战,击退敌人11次冲击.山石上血迹斑斑,阵地前遗尸累累,敌人始终未越过水窑一步.他们使用了最毒辣的手段,向我前沿阵地用火焰喷火及发射.顿时,整个阵地烈火熊熊,烟雾腾腾.8连8班长王振喜在工事燃烧起火、敌人乘机拥来的情况下,率领战士跃出工事,带着满身烈焰向敌群猛烈射击、投弹,与敌肉搏,毙敌70余人,直至壮烈牺牲.战士温德胜,举起最后一颗冒着烟的,冲向敌群,与敌同归于尽……最终,8连指战员以一当十,打退了敌人的数次进攻,守住了南口到断桥的通道和水窑洞口的阵地.战至19日晨,特务团恢复了黄崖洞所有守备区.

日军逃出黄崖洞后,在三十亩、曹庄一带陷入了129师部队的埋伏圈.日军在伤亡500多人后,抱头鼠窜.左权下令乘胜追击,日军被迫于20日夜退出黎城.其原定一个月的“扫荡”计划就此被粉碎.

1941年11月22日,八路部公布了黄崖洞保卫战的战果.此次战斗,在左权的直接指挥下,八路部特务团以1300人,抗击了5000多日军的进攻,歼敌近千人,我方伤亡166人(其中牺牲40多人),敌我伤亡比例6:1,战绩辉煌.这场战斗也成为1941年反“扫荡”以来最成功的模范战斗,“开创了中日战况上敌我伤亡对比空前未有之纪录”.战后,八路部授予特务团“保卫水窑立战功”锦旗一面.

1942年,黎城县政府在黄崖洞竖立了烈士纪念碑,其正面镌刻着黄崖洞保卫战的经过,背面则刻着在此次战斗中英勇牺牲的40多位烈士的英名.1985年,黄崖洞正式被辟为旅游区,向游人开放.为了缅怀当年曾在这里战斗过的英雄们,教育后人,当地人民政府又在这里修建了纪念牌楼,亲自为牌楼题写了三个大字:黄崖洞.

刘老庄连:82壮士血战1600名日伪军

抗战期间,苏北抗日根据地的日益壮大,直接威胁着日军对这块地区的控制,日军多次派出重兵扫荡.1943年2月,日军第17师团和伪军在苏北淮海区一带“扫荡”.3月16日,日伪军1000余人分兵11路,合围进驻在梁岔一带的新四军3师7旅19团2营4连等部.4连等闻讯迅速转移,跳出了日军包围圈,日伪军穷追不舍.17日,4连在涟水县老张集和朱杜庄一带和敌人遭遇,黄昏时突出重围,转移到刘皮镇刘老庄(今属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一带,又与敌人遭遇.

从当时的情况看,4连要更好地保存自己,更多地杀伤敌人,最好是进驻刘老庄,以房屋、院墙等有利地形作掩护,据村固守.但为了掩护人民群众和党政机关安全撤离,连队坚持把阵地选在庄外交通沟一线.1000名左右的日军和600多名伪军包围了刘老庄.

战至18日下午,4连打退了敌人4次冲锋,只剩20多名战士.他们没有吃一粒米,喝一滴水,个个筋疲力尽.用于防御的交通沟,也几乎被敌人的炮火摧平了.连长白思才下了最后的命令,把余下的集中给重机使用,轻机全部拆散.卸下栓,装上,准备肉搏战,并将机密文件和报刊全部销毁.

傍晚,日军发起第5次进攻,拥到了4连的阵地前沿.在一片气壮河山的喊杀声中,4连战士们端起,一跃而出,与敌人开展白刃肉搏.他们的捅弯了,就用托砸.托砸碎了,就用小锹砍.小锹砍断了,就用双手掐.手臂负伤了,就用牙齿咬……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厮杀后,4连的壮士们全部倒了下去.

当晚,19团2营3连连长霍继光率部到刘老庄收敛埋葬4连战士遗体.4连牺牲的本来是82人,最后收葬的却是84具尸体,因为有两个战士把敌人抱得太紧实在分不开,只好将他们一起下葬.打扫战场时,他们发现有一名战士还活着.但这名战士伤势实在太重了,他断断续续地讲述完那场惨烈战斗后,还没来得及告诉人们他的名字,就永远地安息了.

因勇士们全部壮烈牺牲,战斗的相关细节不多.2015年9月,南京市方志办从日本找到《步兵第五十四联队史》,该部就是刘老庄战斗中的日军17师团下辖的进攻部队.日方战史记载,1943年3月18日上午,日军动用炮火,欲将我军“掩埋进土里”.日军以为悬殊武力能迫使我军屈服,于是派出名叫申得瑞的汉奸翻译喊话:“抵抗是没有意义的”、“把武器扔到战壕外面的人会得到优待”.然而回答他们的是射过来的弹.日军战史透露,刘老庄一战中日军死亡170余人,200多人受伤,其中有指挥冲锋的指挥官、第九中队长船越正大尉.这份史料侧面证实,我军4连官兵几乎全部牺牲在白刃战中.

4连82壮士悉数捐躯的消息传到了新四军3师7旅,指战员们无不悲痛万分.1943年3月29日,19团在郑潭口小学召开追悼大会,隆重悼念为国捐躯的战友.新四军3师党委命名4连为“刘老庄连”,并将每年的3月18日定为“82烈士殉国纪念日”.英雄的热血,激励着刘老庄人保家卫国、勇往直前.当年,刘老庄许多热血青年踊跃报名参军,部队从中挑选了82人再次重组4连.自此,刘老庄便形成一个传统:每年都向“刘老庄连”输送新兵,70多年从未间断.当地人民群众为第4连82位烈士举行公葬,修建了新四军抗战八十二烈士之墓.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烈士,当地人民政府在烈士殉难处建立了刘老庄烈士陵园.

在刘老庄战斗中,新四军指战员沉重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刘老庄82烈士的英雄事迹受到了八路部和新四军军部领导的高度赞扬.朱德在《八路军新四军的英雄主义》一文中,把它誉为“我军指战员英雄主义的最高表现”.陈毅则盛赞82壮士浴血刘老庄是“惊天地而泣鬼神的壮举”,他还在《新四军在华中》一文中说:“烈士们殉国牺牲之忠勇精神,固可以垂式范而励来兹.”

临汾旅:“中国陆军的窗口”

1948年2月下旬,晋冀鲁豫野战军8纵23旅参加了由徐向前指挥的临汾战役.3月初,军委获悉:胡宗南拟空运其在临汾的部队回西安,遂电示晋冀鲁豫军区前方指挥所,命令临汾参战部队迅速向临汾开进.3月15日,临汾前指根据临汾城北地形较高、敌守备薄弱,而城南地形开阔、平坦,兵力不易隐蔽接敌的情况,决定将城南定为助攻,集中主力由东、北两个方向临汾守敌实施进攻.

临汾东关面积为临汾全城的三分之一,城高11米,上宽6米,基宽11米,外壕仅次于本城,是临汾本城的主要屏障.为死守东关,保住临汾,守敌共构筑了4道防线.为了坚决攻下东关,23旅旅长黄定基带上旅工兵连连长钟立本、指导员贾青山到东关临汾发电厂侦察敌情和选择坑道作业的具体位置,又部署68团抽出部队,在旅工兵连的技术指导下进行坑道作业.

1948年4月7日下午2点,总攻东关的战斗打响了.一声令下,23旅指战员猛打猛冲,逐屋争夺,一举夺取东关.徐向前接到黄定基已攻占东关的报告后,极为兴奋,高兴地说:“东关攻克,让参战部队大睡三天!”又说:“有23旅,我也可以安稳地睡一会儿觉了!”

东关攻克的当天,23旅奉命将东关防务移交给邓仕俊指挥的8纵24旅,随即转入攻击临汾本城的准备工作.临汾本城的城墙比东关的城墙高得多,也厚得多.城内不仅有内壕,而且内壕与城墙之间设有雷区,内壕及内壕内沿又筑有碉堡,敌火力部署也超过东关.黄定基决定用坑道装破城.

5月15日,坑道作业任务胜利完成了,其中一号坑道长达117米,二号坑道长达115米.

5月16日黄昏,黄定基冒雨指挥坑道作业的最后的、也是最关键的环节:运送和装填破城.到5月17日中午l时,两条主坑道的最后作业全部结束.

当天19时,黄定基接到前指命令,立即命令“起爆”.一声闷雷似的巨响后,整个大地都颤动起来.在烟团下面,城墙上立即出现了两个大缺口.攻城部队沿着炸开的通道,迅即攻入城内.

此役,黄定基指挥的23旅毙伤敌近1000人,俘敌4337人,缴获各种火炮2051门,各种机358挺,长短3034支,汽车21辆,骡马442匹,109万余发.

临汾战役是一场攻坚战,临汾战役的坑道作业,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在人民军队攻坚作战的战史上是罕见的.由于23旅战功卓著,徐向前提议并经军委批准,命名该旅为“临汾旅”.在8纵队的庆功大会上,徐向前亲自将写着“光荣的临汾旅”横幅奖旗授给23旅.

临汾战役结束以后,部队尚未很好休整,就参加了晋中战役.晋中战役历时42天,解放军以6万兵力,共歼敌10万零40人.其中,“临汾旅”歼敌7900多人.

解放后,“临汾旅”又在抗美援朝、国防建设、抗洪抢险等战斗中屡立战功,成为名震华夏的精锐部队之一.1970年,英雄的“临汾旅”奉命担负起迎外表演任务.承担这项光荣使命40多年来,该旅先后接待150多个国家和地区500余批次7000多名国家元首、军政要员和贵宾,进行战术技术表演600余场次,荣获外国政要颁发的勋章1000多枚.“临汾旅”向世界展示了我军威武、文明、胜利之师的良好形象,展示中国军人精湛的军事技能、顽强的战斗作风,成为“中国陆军的窗口”.

南京路上好八连:唯一作诗赞颂过的连队

一生只作诗赞颂过一个连队,那就是“南京路上好八连”.“南京路上好八连”原是一个极为普通的连队:1947年8月6日,在山东莱阳城西水头沟小园村,几十个胶东农民子弟编在一起,组成了该团的四大队辎重连,1949年6月,该连改编为3营8连,向上海进发,开始担负保卫上海的任务.

曾把中国主政比作“进京赶考”,可以说,新中国成立初期,最复杂的“考场”要数上海,而上海最复杂的“考场”当数南京路.

1949年7月,8连部队分配了在南京路上值勤的任务.时间一长,情况便悄悄发生了变化:有的战士看到男士女士手挽手进歌厅、电影院,有点儿羡慕了;当一些打扮时髦的女子经过时,也禁不住瞟上几眼.连队开始出现一些反常现象:有人一次花几块钱到国际饭店开“洋荤”;有的不惜花5块钱到高级理发店理发;有人不抽老叶土烟,去买1块多钱一包的雪茄……

这些情况,引起了8连首任指导员张成志的警惕,他在党支部会议上指出:南京路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来到这里我们就没有退路了,我们要让全连保持高度的警觉性,绝不能吃败仗.

多次教育后,部队开展节约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等竞赛活动,8连面貌焕然一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八连的先进事迹引起了部队宣传干事吕兴臣的注意.吕兴臣用了6个月的时间,深入8连,与官兵们一起生活,站岗,执行任务,最后将稿件的主题定为“身居闹市,拒腐蚀永不沾”.1959年7月23日,《解放日报》以头版头条位置刊登了《南京路上好八连》,同时配发社论《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上海人民学习的榜样》,这是8连事迹首次被完整地报道出来.8连的感人事迹,引起上海乃至全国各地报刊纷纷转载,“南京路上好八连”开始为全国人民所知晓.

1961年,以8连为原型的剧本《霓虹灯下的哨兵》完成.剧本写好了,交给话剧团彩排时,有人却说:“这是一株毒草.”原来,在话剧里,新战士童阿男与出身资产阶级家庭的小姐林媛媛谈情说爱,并公然出走;排长陈喜经不起诱惑,丢掉了从山东老区带来的土布袜子,要与乡下妻子春妮分手.在当时有些人看来,这些情节是给8连抹黑,给解放军抹黑,不能上演!有关领导甚至还下了一道命令:《霓虹灯下的哨兵》剧本不许外传.

事情反映到周恩来和陈毅那里,周恩来开玩笑说:“难道我们的战士都是铁打的,没有思想感情吗?”陈毅一听也生气了:“真是乱弹琴,战士就一点儿毛病都不许有?我看这种瞎指挥要不得.”

1963年1月,周恩来到上海,正巧上海在举行华东话剧汇演,周恩来应邀出席观看.周恩来回到北京的第二天,就让人打来电话,以解放政治部的名义调《霓虹灯下的哨兵》到北京演出.

周恩来的关怀,使剧本“起死回生”.

2月20日,《霓虹灯下的哨兵》剧组人员来到北京.22日、23日在总政话剧团剧院连演两场,引起很大轰动.

1963年底,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开始拍摄.周恩来甚至要求一句台词不能变,一个演员不准换.电影全国公映后,“好八连”这个名字,就此响彻祖国的大江南北.

喀喇昆仑钢铁哨卡: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哨所

巍巍昆仑上抵天,莽莽雪域绝人烟.世界上海拔最高驻兵点、海拔5380米的新疆军区某边防团神仙湾哨卡,就坐落在这块被生物学家称为“生命禁区”的千年冻土上.

为防止外来侵略,维护国家领土完整,1956年6月,解放军某部15名官兵到这里执行勘察设卡任务.第二天,当他们走出帐篷,发现每个人的头发、胡须、眉毛都结满了冰凌,如同神仙.“我们就把这里叫神仙湾吧!”一位战士提议.于是,神仙湾开始在边防战士中叫响.1959年8月,经军委正式命名,神仙湾出现在了共和国的军事地图上.

神仙湾高寒缺氧,年平均气温零下18摄氏度以下,一年四季,天天都是冬天.当地流传着一句话,“神仙湾啊神仙湾,谁能上去谁就是神仙”.

神仙湾不容易上去.从新藏线的零公里处出发,即使在天气非常好的情况下,都得花上整整两天的时间,驱车600多公里才能到达.沿途绝大多数时间都在翻越荒无人烟的山岭,海拔平均在3000米以上,其中还有若干的冰“达坂”(山岭和盘山公路).比起翻达坂,更让司机头疼的则是被称作“爬浪沙”的趟冰河,稍不留神就可能陷在里面,时间一长甚至有可能冻住水箱,彻底熄火.

神仙湾不容易呆住.恶劣的高原环境不断蚕食着官兵们的健康.据测定,在神仙湾正常行走,相当于在平原负重20公斤跑步消耗的能量.常年驻守神仙湾的官兵,95%以上患头发脱落、指甲凹陷、心室肥大、高血压、高原顽固性皮炎等高原疾病,婚后子女患生理缺陷、智力障碍和先天性心脏病的就有20多人.

过去官兵们一日三餐基本上是白菜、萝卜、土豆、罐头“老四样”,加之高原缺氧,官兵们“吃不下、吃不多、睡不好”的现象比较普遍.为改变这一状况,吃饭比赛应运而生,官兵们的吃饭情况被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4个档次,逐日公布成绩,半月一评比.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鼓励大家多吃,增强体力.近年来,随着条件的改善,神仙湾哨卡的吃饭比赛举行得越来越少了,直至2008年被完全取消.

神仙湾哨卡有多个固定巡逻点位在海拔5700米以上,因为道路崎岖,长年冰封雪裹,天气变化无常,执勤途中随时都可能遇到险情.在离神仙湾不远的地方,有一方小小的坟茔.那是哨卡第一任教导员沈鹏生的墓.他在哨卡守防时,因高原缺氧引发脑瘤.弥留之际,他向组织提出要求:“请把我埋在喀喇昆仑山上,我要陪战友们继续站岗.”翻开神仙湾边防连的英烈谱,至今已有12个年轻的生命永远留在了雪域高原.

因此人们都说,在神仙湾躺着就是奉献,呆住就是成绩.几十年来,长年驻守在哨卡执勤的干部和战士不怕艰难困苦,不怕高原反应和恶劣自然环境对身体的严重损害,以哨卡为家,圆满地完成了站岗巡逻、训练、施工等各项任务.1982年9月8日,军委授予该哨卡“喀喇昆仑钢铁哨卡”荣誉称号.

(参考资料:《解放军报》、《国防时报》、《文史参考》、《新华日报》、《党史文汇》、《光明日报》等)

英雄论文范文结:

适合英雄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英雄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