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和汉语成语里的中华民族文化因素相关论文范例

本论文为您写民族文化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汉语成语里的中华民族文化因素

摘 要:汉语成语蕴涵着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价值取向和爱好和平的文化基因.汉语成语教学应当充分利用好这个语言栽体和精神内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

关键词:汉语成语:团结统一:爱好和平:民族精神

、国务院近日颁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汉语成语蕴涵着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价值取向和爱好和平的文化基因,这些都是中华民族文化因素.汉语教学完全有条件充分利用好成语这个载体,挖掘其积极的思想文化内容,并加以大力弘扬.

一、汉语成语蕴涵着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价值取向

团结统一是指一个民族为了实现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凝聚全民族的意志、智慧和力量,同心同德、维护统一的互助合作精神.“以爱国主义的民族情怀为基础,中华民族自古就形成了团结统一优秀传统”,自古就有“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苟子·王制篇》)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的思想,认为只要内部和谐团结,上下齐心合力,力量就会增大,就能无往而不胜.这在汉语成语中主要表现为团结一致的价值准则和维护统一的整体观念.

(一)汉语成语与团结一致的价值准则

中华民族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团结一致的价值准则.这在汉语成语中有着突出的表现. 万众一心语本《后汉书·朱搞传》:“万人一心,犹不可当,况十万乎!”意思是千万人一条心.形容团结一致.

同心断金语出《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力断金.”后以“同心断金”形容齐心力量大.

成城断金语出《国语·周语下》:“故谚日:‘众心成城,众口铄金.”’成城,团结得像城堡一样坚固;断金,力量大得能折断金属.指万众一心,力量无比强大.

众心成城语出《国语·周语下》:“众心成城,众口铄金.”韦昭注:“众心所好,莫之能败,其固如城也.”谓万众一心,如坚固城堡.比喻众人团结一致,力量无比强大.

和衷共济语本《国语·鲁语下》:“夫若匏不材于人;共济而已.”又《尚书·皋陶谟》:“同寅协恭和衷哉.”济:渡;衷:内心.大家一条心,共同渡过江河.比喻同心协力,克服困难.

同心协力语出贾谊《过秦论》:“且天下尝同心并力攻秦矣,然困于险阻而不能进者,岂勇力智慧不足哉?”亦作“齐心合力”、“齐心协力”,意思是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戮力同心语出《左传·成公十三年》:“昔逮我献公及穆公相好;戮力同心;申之以盟誓;重之以婚姻.”戮力:并力;同心:齐心.齐心合力.

风雨同舟 《孙子·九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如也;左右手.”是说在中同乘一条船,一起与风雨搏斗.比喻共同经历患难.

兰友瓜戚语出孔尚任《桃花扇·媚坐》:“吾辈得施为,正好谈心花底;兰友瓜戚,门外不须倒屣.”兰友:意气相投的至友;瓜戚:瓜葛相连的亲戚.形容亲戚、朋友关系亲近.

表现团结的成语还有许多,如:“群策群力”、“患难与共”、“煮粥焚须”、“解衣推食”、“民胞物与”、“情同手足”、“四海之内皆兄弟”等等.

(二)汉语成语与维护统一的整体观念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强烈的整体观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向往与维护统一的自觉意识.”许多汉语成语集中反映了这种观念.

囊括四海语出贾谊《过秦论》:“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意思是指统一全国各地.

奄有四海语出《尚书·大禹谟》“奄有四海,为天下君”一语,亦作“奄有四方”,古代指中国包有四海之内的广阔地域.

邦畿千里语出《诗经·商颂·玄鸟》“邦畿千里,维民所止”一语,形容国家所属的疆域辽阔.

还有“一统天下”“天下一家”“四方攸同”“同文同轨”“一轨同风”,皆尚统一.

可以说,追求和维护统一,是中华民族不变的主题.上述成语均很好地从正面体现了这一特点,而“四分五裂”、“一国三公”、“九州幅裂”、“东南半壁”、“偏安一隅”、“分崩离析”、“瓜剖豆分”、“残山剩水”等成语,则从反面诠释了国家统一的极端重要性.

四分五裂语出刘向《战国策·魏策一》:“张仪为秦连横,说魏王日:‘……魏南与楚而不与齐,则齐攻其东;东与齐而不与赵,则赵攻其北;不合于韩,是韩攻其西;不亲于楚,则楚攻其南;此所谓四分五裂之道也!”’该成语后用于形容分散,极不统一.

一国三公语出《左传·僖公五年》:“一国三公,吾谁适从?”公:古代诸侯国君的通称.一个国家有三个主持政事的人.比喻事权不统一,使人不知道听谁的话好.

九州幅裂语出应劭《风俗通序》:“今王室大坏,九州幅裂.”指国家内部分裂.

“东南半壁”语出施君美《幽闺记·虎狼扰乱》:“金朝那解番狼将,血溅东南半壁天.”指长江中下游及其以东、以南的半边江山.

偏安一隅语本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意思是在残存的一片土地上苟且偷安.指封建王朝不能统治全国,苟且安于仅存的部分领土.

分崩离析语出《论语·季氏》:“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瓜剖豆分语本鲍照《芜城赋》:“出入三代,五百余载,竟瓜剖而豆分.”也作“豆剖瓜分”.意思是像瓜被剖开,豆从荚里裂出一样.比喻国土被人分割.

残山剩水语本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诗之五:“剩水沧江破,残山碣石开.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银甲弹筝用,金鱼换酒来.兴移无洒扫,随意坐莓苔.”意思是残破的山河,原指人工开凿的池塘和堆砌的假山,也指呈现残破雕零的山水.现指国土分裂后残余的河山.

二、汉语成语蕴涵着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文化基因

爱好和平是指一个民族在同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平等相待,友好相处,求同存异,团结合作,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而努力奉献的精神.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虽然这类汉语成语就数量来说不是太多,但却很好地体现出了中华民族“协和万邦”、“亲仁善邻”的文化基因与“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外交原则.

(一)汉语成语与中华民族“协和万邦”、“亲仁善邻”的文化基因

“协和万邦”作为一条成语,语出《尚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意思是说,首先把自己的宗族和国家治理好,然后把各国团结起来,让天下万国的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尚书·尧典》中记载,帝尧家族内部关系融洽后,又先后在各部落以及更远的外邦间次第推行德治与仁爱,使各部落以及外部邦国和平有序.显然,儒家把“和”看作是处理中国与外国关系的思想准则.《礼记·中庸》有“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之语,也就是说,“和”是天下通行的道理,是天下各安其所的交往方式.而“和”的本质是“仁”,这是儒家所倡导的“忠恕”之道.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不仅适用于人际关系,也适合于国家间的关系.孔子从“仁”的普遍伦理确立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这两条人际关系的原则,就是要求自尊和尊人,把自我与他人同等看待,承认他人与自我的相同心理需求.这个“推己及人”的过程,体现了一种崇高的宽容和尊重精神.《左传》作者曾将这种“仁”推及国家间的关系,认为“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左传·隐公六年》).后来“亲仁善邻”也常常作为成语使用,意思是与邻者亲近,与邻邦友好.

(二)汉语成语与中华民族“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外交原则

“和为贵”典出《论语·学而》.原句是“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原本是主张借礼的作用来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和而不同”语出《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原本是说君子追求和谐,不但承认差异,而且尊重并容许有差异;而小人却是强求一致而造成相互之间不和谐.这两条成语运用在处理国家间的关系上,就是要追求和谐,要允许、承认并尊重各国间的文化、信仰和制度的不同,求同存异,从而达到和谐共处.前者是目的,后者是达到目的的重要途径.

表达对外关系交往的成语还有:“讲信修睦”、“修好结援”、“万国成宁”“以大事小”和“以小事大”,等等.

讲信修睦出自西汉戴圣《礼记·礼运》:“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意为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讲究信用,谋求和睦.

修好结援语本《国语·晋语七》:“四年,诸侯会于鸡丘,於是乎布令、结援、修好、申盟而还.”意思是修旧好,结外援.

万国咸宁语出自《易传·乾·彖》:“首出庶物,万国咸宁.”万方都得到了安宁,有“天下太平”之义.

以大事小以小事大这两条成语同出于《孟子·梁惠王下》:“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太王事獯鬻,句践事吴.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前一条是指以自己大国的身份去抚恤别的小国,需要仁德;后一条是指以自己小国的身份去侍奉别的大国,需要智慧.二者均是以实现“和为贵”为明确指向.

“协和万邦”、“亲仁善邻”、“和为贵”、“和而不同”等和谐共处、友好互助的精神,“这是中华民族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相处的优秀传统伦理美德,也是中华民族为实现大同之道而铺就的对外关系的基石”.可以说,爱好和平是中华文化的内在基因,以和谐取代对立是中华民族处理国内外一切争端的基本情感倾向.

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价值取向,无论在国家顺利发展、兴旺发达的时期,还是在祖国面临危难、生死存亡的关头,都迸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而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文化基因,又可以使中华民族在对外交往中,树立起对话而不对抗的良好国际形象,从而赢得更多的朋友.当前,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爱好和平的优良传统,对于实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力量凝聚,对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汉语成语教学应当充分利用好语言这个载体,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爱好和平的精神.

民族文化论文范文结:

适合民族文化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民族文化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1、班组文化建设论文

2、现代企业文化期刊

3、企业文化期刊

4、中国文化论文

5、企业文化杂志社

6、企业文化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