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道德开题报告范文 和医务工作者道德人格存在的问题与成因方面专升本论文范文

本论文主要论述了道德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医务工作者道德人格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摘 要】近年来,医务工作者道德人格一直为人所诟病.本文将从道德价值认识错位、道德情感缺失、道德意志薄弱及道德行为失范等方面,对当前医务工作者道德人格现状进行分析,认为新医改体制、学校道德教育模式及执业环境等是影响医务工作者道德人格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新医改 医务工作者 道德人格

自2009 年启动新一轮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来,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有所缓解.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处于不成熟阶段,政府与市场的功能边界和作用形式尚不完全清晰,符合医药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尚未建立起来,作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主力军——医务工作者——的工作未充分调动,他们的收入仍然依赖于人们的疾病状况,他们应享有的生活水平得不到保障,部分的医务工作的道德人格出现了扭曲,道德行为与“医者仁心”相背离.因此,患者从改革中受益并不显著,这与“健康中国”理念相违背.

罗国杰指出,道德人格就是具体个人的人格的道德性规定,是个人脾气习性与后天道德实践活动所形成的道德品质和情操的统一[1].它是从道德评价角度来着重研究“人应当怎样为人”的问题,是人们在道德责任、道德义务和人生价值指引下自觉选择做人的范式.它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及道德行为等因素.

一、医务工作者道德人格现状

(一)价值认识错位

德尔斐的铭文:认识你自己.维柯曾说:“‘认识你自己’,这意味着‘认识你自己的精神’”[2].现实中,部分医务工作者对自我、他人和社会的认识出现偏差,未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是在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之间游离,其在医学实践中价值追求脱离了“一切以病人利益为中心”的轨迹,片面注重医术和自身利益的实现,忽视“价值由评价而显现,并通过实践而创造”的规则,从而导致价值认识错位.

所谓“病本位”医疗,就是一切以疾病为中心的一种医疗性质.医务工作者所关心的是者的某个器官的病理过程,重“病”未重“人”,医疗的过程被“物化”,认为治愈疾病才是医疗的全部.因此,他们只关注患者的生理属性,忽视患者的心理和社会属性.这种“病本位”的认识与“医以活仁之心”、“医者仁心”的职业道德要求相违背,同时也是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一个主要因素.

张中南在《唤醒医疗》中指出,利本位医疗最显著的特点是只关注赢利,只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视患者.在当前我国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国家对医院建设发展投入不足、符合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尚未建立起来的形势下,医生作为高技术、高强度、高风险的从业者对低收入与高付出心理落差较大,体会不到自身的应有价值.这将引发医生“求利”的价值取向,其行为动机表现出利用职权从患者身上谋取经济利益的非理性特征.这种“利本位”医疗违背了病人利益至上原则,是导致医患关系不和谐的一大因素.

(二)道德情感缺失

医学不是一门纯技术,而是人类道德情感的延伸.道德情感是个体对客观的道德事实、现象是否符合主体需要的一种情绪体验,是主体内蕴含的道德要求得到满足与否的情感反应.它是以道德认识为理性前提,接受道德认识的导向,使主体情感活动保持方向性、有序性和可控性.由于医疗新技术的迅速进步,医学的“情感性”正在逐渐丧失,医疗服务也演变为流水线式的操作过程,医务工作者对患者的诊治表现出程序化,鲜有同情心.

医务工作者的同情心也决不产生于爱他或利他,而恰恰是他人进入了自己的感情或自己进入了他人的感情,是通过人的换位思考的本能所在.很多医务工作者过分关注医学的科学性,对一切患者进行客观的审视,摒弃谅解和同情,用理性的“手术刀”解剖,将医学的目标仅仅视为“治愈”,忘记“帮助”和“安慰”.有的医生冷漠傲慢,病人坐在面前,连看都不看,就开一大堆检查单,漠视病人的就医感受.而漠视患者的病痛和心理需求,实际就是一种道德人格的缺失.

(三)责任感淡化

责任感是个体在道德活动中因对自身完成道德任务的情况持有积极主动、认真负责的态度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它体现了人对道德准则、社会理想的情感和态度,是对道德规律认识和尊重交互作用的结果,是理智与情感的统一.在医患之间,医务工作者的责任是无条件忠实于患者的利益,对患者健康负责,不能伤害患者.他们的每一次医疗决定关乎患者的生命权益,关系整个社会及人类的幸福.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某些医务工作者对于很多普通的常见病,屡屡出现误诊;还有些医务工作者为了使患者接受治疗方案,随心所欲地夸大病情,误导患者过度医疗.这都是责任感缺失的表现.

(四)行为失范

随着医疗技术、治疗手段的不断改进,被攻克的疾病越来越多,治愈医学应运而生,成为诸多医生的主导医疗观.医疗技术的迅猛发展膨胀了治愈医学支持者的野心,在技术至上的现代性医疗语境下,有些医生出现医疗观的“偏盲”——只见治疗,而不见照顾,只考虑医学上的“技术参数”,而忽视病人的“幸福指数”.这种观点是没有认识到人类需求的多样性,或者说它不承认技术意义上的最优需求和社会最优需求之间的差别.他们关注的是手术难度的大小,手法的高超,记录的超越,却漠视手术台上的病人感受.

近年来,伤医事件、医患纠纷的不断上演及我国法律中的“医疗事故举证责任倒置”规定,诱使医务工作者采取自保的工作方式——防御式医疗,它是指医务工作者为了减少医疗风险、保护自我而实施的偏离规范化医疗服务准则的医疗行为.它表现为:在检查手段上由选择性转为撒网式检查,增加了患者的时间和金钱成本;治疗过程中,采用回避风险的方式,进行保守治疗,增加了患者的心理负担;对于有风险的患者,则采取转诊的方式,使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医疗行业最大的特殊性在于医务工作者可以“制造需求”,作为治疗生产的守门人,他控制整个医疗过程.患者由于个体差异,对自身的个体健康“”极难衡量,不能货比三家,多半只能依赖医务工作者的判断,而这种患者和医务工作者几乎永远处于信息不对称的情势,在医疗需求不足时,医务工作者可以“制造需求”,诱导消费,让患者接受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例如:过度处方、过度静脉输液、过度使用外科手术及过度使用CT 等等.这种行为必然会导致医药支出恶性激增,同时陡增患者的经济负担,并蚕食医患之间的信任.

二、医务工作者道德人格存在问题的成因

(一)新医改体制的不完善

自2009 年开始的新医改目前已进入深水区,难点问题集中显现,深层次体制改革相对滞后,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依然存在,群众个人支付的医药费用负担仍很重.

由于医疗卫生行业涉及到十多个政府部门,制度的制定分别致力于实现其各自的机构目标,对于超出自身决策领域的宏观需要认识有限,各机构之间缺乏沟通和协调,在应对改革时机和节奏把握上存有分歧.因此,各部门出现各自为政,使制度呈现碎片化,缺乏系统和大局性,改革措施形同散力.碎片化的制度,使医务人员在临床实践中出现左右为难的境地,从而影响其参与医改的积极性.

我国医疗卫生体系多关注服务数量,注重门诊量,住院人数,治疗和诊断检查等,而对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果监管不到位.我国现行的监管体制很多沿袭传统计划经济下政府主导模式,监管理念落后,监管手段单一,监管制度滞后,即目前很多医疗监管制度具有很厚实的年代感,缺乏新医改所需求的现实感,同时对违反行为缺乏处罚或的处罚条款力度不够,“人治”多于“法治”.与现实需求相脱离的监管制度,对于低质的医疗服务、医疗纠纷等现象处于无法直接监管的状态.

(二)学校道德教育模式老化

医学生的培养和学习重点在基础思维,通识教育,这样学生才有后劲,才有独立发展的力量.而现实情况是:首先,医学院一般重医学技术实践,轻人文教育,不管是师资力量还是课时安排上,医学伦理课的比重是最轻的;其次,人文教育课在课程安排上,也只是阶段性的,集中一段时间讲授,学生也只是单纯的掌握知识,并不能自动将知识转变为优秀的品质和高尚的行为;再次,医学既包含医学技术也包含医学艺术,它是医学品德、修养、学识、技术、阅历等的综合体现.但是,学校人文课程涉及的知识面较窄,使学生只知医学技术,而未晓医学艺术——才能帮助医务人员把医学技术做得更好.

医学的人文教育的核心目标应当是增强学生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患者的关爱,唯有对崇高价值之敬畏才会有维护崇高价值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常怀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对医学生道德人格修养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学校的人文教育重点普遍落在书本的知识点,只强调灌输主流道德价值观而无视医学实践环境的变化和受教育者的需求.教师过分强调课程的学术性和理论性,忽视学生实际状况.同时学校对于人文课程的考核,只注重考查理论知识,而没能考查学生的实际表现以及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这导致学生的自身修养不能达到医学实践的需求,“知”道并不能必然导致“行”道.

(三)执业环境不良影响

真实、客观、公正、平衡,是新闻的生命所在,医疗新闻的真实准确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对科学的严谨负责.现实中,新闻媒体倾向于“语不惊人死不休”,一味追求吸引眼球,耸动的标题、煽情的描述、主观化的推断、不科学的称谓等,甚至靠不断增加负面新闻来提高收视率、收听率和阅读率.其后果是:记者不再靠事实引导公众,而是靠情绪引导公众;媒体不再忠于事实真相,而是忠于公众的情绪.这种错误的新闻价值观,催生了大量的失实报道,扭曲了医疗行业价值和医务人员形象,扰乱了大众的认知系统,使患者丧失了对医务工作者的信任.

患者及其亲友缺乏对医学常识的了解及对自身健康状况的重视,对医学抱有过高的期望和“包治百病”的幻想.很多患者都有一种心理期望,认为医院能够“包治百病”,“既然花了钱,人就应该治好”.他们却忽视医学发展的局限;同时,随着公众维权意识的增加,在医患关系中过分主张自己的权利.患者在行为上大多表现为:对医务工作者缺乏信任、包容和理解,不能积极履行在医疗活动中应有的义务.在花钱未治愈的场景下,理智占下风,从而容易做出不尊重医务工作者的举动,导致医务工作者的工作压力加大,久而久之,严重影响医务工作者对病人的道德情感.

从人的本性来说,如果一个人的劳动付出长期得不到等值回报,必然导致心理失衡,出现道德意志薄弱,从而做出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钟南山院士曾说:“当医生态度不够好时,不能简单地从医德考虑问题,还要考虑他们受环境困扰、心理障碍、体质下降等因素.”长期以来,社会和公众只强调医务工作者“道德人”的一面,忽视他们“社会人”的属性,导致医务人员的人格尊严和人身安全在医闹和伤医事件中得不到保障.

三、结语

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已经进入第七个年头,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医改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也日益凸显.如何安稳渡过“深水区”,如何提高卫生服务价值,如何实现“健康中国”的目标,都离不开医改主力军——医务工作者的参与.因此,进一步加强医务工作者道德人格建设,用理性和崇高的思想正确对待医务工作者道德人格现存问题,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来提高医务工作者道德人格,对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罗国杰. 伦理学[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7.

[2] 维柯( 意). 王楠( 译). 论人文教育[M].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2007.

(作者单位: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道德论文范文结:

大学硕士与本科道德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道德方面论文范文。

1、法律和道德的关系论文

2、思想道德论文

3、有关道德的论文

4、法律和道德论文

5、关于道德的论文

6、道德的力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