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活类有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和打造基于体验的小学品德和社会生活化课堂相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本论文为您写社会生活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打造基于体验的小学品德和社会生活化课堂

【摘 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体验式教学和品德与社会生活化课堂进行释义,从小学品德和社会课程的体验式教学和生活化教学现状出发,找到当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归因分析,最后提出打造基于体验的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课堂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小学品德课;生活化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34-0116-02

从构建知识理论出发,学生的知识形成是建立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并在主动的学习活动中构建出自己的新知识.从本质上来说,小学思想品德课就是一门学习生活的课,而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以体验为主.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提出过,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因此,新形势新背景下的小学思想品德课应该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上,提倡小学生生命的成长和创造力以及自我生命感的培养,打造以体验为主的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课堂.

一、基于体验的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课堂的含义1. 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教学是一种“活”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注重参与者的切身体会和感受,它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指向人,指向活生生的生命主体.在每一次体验式的教学当中,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需要把握每一个生命的特殊性,尊重个体生命的特性,努力创造一个与现实情景相类似的情境,并通过巧妙设计的教学环节还原具有真实性的教材内容,这种教学方式更加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具有很高的人文关怀和生命意味.体验式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生命将是共生共荣的.因此,体验式教学是一种基于学生身心特征,尊重每一个个体生命的差异性,通过创设出与生活环境相近的或者模拟生活情景的内容,让学生充分感受生活和体验生活,并从中受到启发和感悟的教学形式.

2. 品德与社会生活化课堂

生活是一个整体的概念,不能说是谁的生活,或者孤立的生活,人也不可能脱离生活而存在,人与生活是相统一的,其中既有产生文明的一面,也有受制于非文明的一面.小学生需要通过教育来对生活做出理解和感悟,首要前提是要亲自参与,自己去建构出自我对于外在的生活世界.哈贝马斯认为生活世界是一个创造性活动的可能场所.“学生的生活世界是指学生当下的生活,得以展开的背景和种种可能性;只有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冲突和学生内心的价值冲突在其成长发展中的作用才能进入教育者的视野,才可能去发掘其教育价值.”因此,品德和社会生活化课堂要将学生从单纯的教与学当中解脱出来,品德与社会课程所培养的任务不再是外在的分数与抽象的问题解释,而是实实在在的观察、体验、感悟,给学生感受社会、实践、人物、过程交流与思想碰撞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去与外在生活世界相沟通和理解,做到由内而外的点拨与启发.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将基于体验的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课堂的含义理解为以学生实际生活世界的发展为教学设计思想,以生活化的实践意义为教学的目的和教学手段,结合学生身心发展个性特征,尊重个体生命特征,以学科世界和生活世界为教学载体,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注重提取典型,还原真实事件或者情景再现,做到在课中体验,课后内化升华的一种教学过程.

二、基于体验的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课堂存在的问题及归因

1. 注重传统讲授式教学,课内外体验式教学不足受制于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目前大多数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还是以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为主,而在课内外的体验式教学上的运用则严重不足.究其原因,还是一贯以来的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弊端,当然课堂讲授式教学有其优势,但是过多的运用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却弊大于利.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不同于其他学科,在基础知识,技能、考试分数等方面并不是其重点,其真正的重点在于对于自我思想的认识和提升,在于对社会的认识和自我认识,在于对生活的理解和生命价值的把握.如果品德与社会课只限于课堂教学的话,不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实践操作体验、创造创新体验,那无异于一门可有可无的学科,在学生心目中也无足轻重.过多的运用讲授式教学,将学生局限于课堂之中,书本之中,并不利于学生的成长,长久以往,对于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对于学生课外生活的锻炼的引导与锻炼只会严重缺乏,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尽管能拿高分,却并不是一个思想健全的人,很可能在生活动手能力上、对于社会的认识上都极为欠缺.

2. 学科世界挤占生活世界

当今在教育教学当中大行其道的是学科知识,生活世界只能让位于分数与升学,哪怕是品德与社会这门注重培养学生思想品行的课程也难逃理论知识的强压,教材成为唯一正确的道理和经验,分数成为唯一评价的标准,学科与生活终难两全.然而,单纯的学科教学并不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以及人的生命的发展需求.反而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结合才是顺应时代的潮流和人的发展的规律.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要找到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就要引入生活世界的部分,学科世界和生活世界两驾马车并驾齐驱,如此才能把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生活认知、生活经验、生活能力、生活规范等.与此同时,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材编写已经不能完全跟上时代的潮流,甚至滞后性严重,脱离了现实的需求和发展规律.

如何使教材成为教师教的“拐杖”又不束缚教师的手脚,如何使教材成为儿童进行思想与情感活动的话题和范例而又不因此闭锁其思想和情感的开放性等问题都极为严峻.

3. 关注外在表象,欠缺内在升华

目前,能够开展体验式的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课堂的教师能力水平参差不齐,有的看似能够从生活出发,采取体验式等教学手段,如将教材情景再现,将模拟表演搬上课堂,将平时生活中一些具体场景引入课堂等.这些做法和尝试都无可厚非,至少说明能够打破现有的桎梏,开辟一条新的道路.然而许多教师由于能力水平有限,或是理论水平不高,或是经验不足,致使课堂仅仅流于表象,还欠缺一定的内在升华.如只是简短的总结或者赞许,没有进一步的引导和点拨,在一些细微之处,还不能完全的回归生活,立足社会,或多或少还是脱离了实际,流于表象.这样的现象更是加剧了品德与社会课程与学生的疏离,让学生产生排斥心理,这样来看品德与社会课程所肩负的使命并不能良好的实现,反而远远落后于班主任工作、班会、团队活动所带来的品德教育.这些问题的症结所在都需要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基于体验的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课堂的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打造基于体验的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课堂的实施策略

1.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设计,拓宽体验途径

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设计,拓宽体验途径,使小学生感悟和体验到生活中的真实.如在教学活动中可以采取:①模仿表演的教学形式,模仿表演是小孩子的天性,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充分吸引儿童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让孩子在模仿表演中去学习,去感悟,去体验角色担当;②角色互换的教学形式,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事情都需要从不同角度去考虑度量,尤其是换位思考的能力.让小学生身临其境的去感受他人的感受,这将为其今后的道德品德奠定良好的基础;③课堂游戏和室外游戏教学形式,基于体验式的生活化课堂不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和教材内容,也不应该只局限于课堂内,还可以是在室外的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人只有在游戏的时候才是真正的人,文明的教育不应该剥夺小孩子玩耍游戏的天性,相反在游戏中可以学到更多的待人处事的道理;④实践操作教学形式,动手能力的教学可以调动小学生各个感官的参与,品德与社会应该给孩子带来新鲜事物的实际操作体验,因为只有在体验中才有新的思想产生,新的创造产生.

2. 统一学科世界与生活世界

完整的教育环境应该包括学科和生活,两个世界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应该坚持学科和生活的统一,在学科教学的同时,引入生活实例,让学生既学得课文知识,又能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明白课文所要阐述的道理,让其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此外,还要做到情景和情境的统一,情景体现的是教材的再现或者还原,而情境才是整堂课的点睛之处,教师要善于挖掘情景里面的情境,促使学科世界和生活的交融.最后要做到趣味性和教育学的统一,品德和社会课程的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更不是一条直线毫无波动的,品德与社会课程需要积极主动的调动小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充分打开小学生的思想和情感枷锁.

3. 置身生活,内化生活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要发挥出应有的教育作用,就不能只关注外在表象,停留在知识的积累和学习上,更不能创造了体验的机会而半途而废或是不伦不类.基于体验的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课堂要将小学生置身于生活,更要让其置心于生活,做到完全的内化升华.在实际教学教学中,还原生活或者再现生活只是一种唤醒学生道德内省的手段,而远非目的,教师应该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个体差异,切入生活实际,具体的去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所学内容做到真正的内化.尤其是在讨论、交流、探究、体验等环节时.教师要善于将小学生置身于生活实际当中,不急于推断出结论结果,而是让其自己得出结论和感悟,当学生以此获得自身的感悟,且感到有意识地想将这种感悟提升到自我心灵的顿悟时,这样的内化体验就完成了.

在下一次遇到同样的情况时,他就会生出相应的应急机制,并做出合理而恰当的反应.这样的收获是一个良性循环,在感悟、体验中再认识、再发现与创造,通过这样一个过程,人类经验和个体经验实现融合,情感与理性直接对话.知识经生命化、个人化而真正变成个体的“精神食粮”.只有这样,教育才算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在精神世界,在学生的心灵与人生中留下有意义的痕迹,才能实现其精神建构和个性形成.

参考文献:

[1] 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湖南:岳麓书社,2002.

[2] 高德胜.知性教育及其超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 石欧等.在过程中体验——从新课程改革关注情感体验价值谈起[J].课程·教材·教法,2002,(8).

(编辑:赵悦)

社会生活论文范文结:

适合不知如何写社会生活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社会生活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心理学和生活论文

2、生活周刊杂志

3、党的生活杂志社

4、生活和数学论文

5、社会心理学论文

6、和谐社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