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道路类论文范文例文 与在文化的道路上不懈追寻有关论文范文文献

本论文是一篇免费优秀的关于道路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在文化的道路上不懈追寻

武和平

【摘 要】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师生的成长与学校的文化紧紧联结在一起.弃“和”:一次刻骨铭心的教代会;对“话”:一位先贤的涅槃重生;端“正”:一块石头托起的庄重;楹“联”:一场情怀飞扬的故事给东林中学探寻学校文化带来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校园文化;教师;成长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34-0077-03

【作者简介】武和平,江苏省无锡市东林中学(江苏无锡,214000)校长、党总支书记,高级教师.

弃“和”:一次刻骨铭心的教代会

2011年,江苏省无锡市广勤中学完成了校园改建,师生们终于拥有了梦寐以求的室内体育馆、游泳池、历史地理专用教室.这一年是我主持这所学校工作的第四年,刚完成改造的校园面貌焕然一新.脱胎换骨的改变,带给师生强烈的欣喜和全新的期待.一所学校要充满生命力整个活起来,就必须要有自己的精神、自己的文化.广勤中学的精神到底是什么?带着这样的追问,我翻查校史、求贤访故、推敲思考:广勤素有团结、勤奋的传统,在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学校发展亟须一种政通人和的局面、一种和衷共济团队关系、一种和而不同的育人技艺追求,所以一个“和”字,从传承和底蕴层面的反复斟酌中被初步确定下来.

然而,没有想到的是,“和”字提案不仅在教师中引发了争议,在教代会大会表决时被予以否定了.很多教师认为“和”字固然不错,但于整个广勤精神来讲还不够.不得不说,当时的情况令我惊愕.

冷静思考之后,我陡然意识到自己太以主观为主,忽略了广大教师对这个“和”字在情感上的认同.一直以来,我始终坚信,一种文化、一种精神,如果在师生中缺乏最基本的认同,那是没有意义的,也是行而不远的.我迅速调整思路,推出我的第二备选:“勤”,和风细雨地将代表和教师们的讨论引到“勤”字上.《尚书·周书》有:“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同时,广勤中学校名中的“勤”字,原本是地名、路名,但却成了广勤人历来坚守的信念与宗旨,成为凝聚全校师生的精神力量.

经过一段时日的全校讨论和共同发掘,大家逐渐清晰起这样一种认识:在学校的发展中,领导者的“勤政善思,勤勉为民”,为师者的“勤导善教、勤恪奉献”,求学者的“勤索善问、勤奋创新”,正是以“勤”为魂的实践,而广勤中学自1969年创办以来,通过校风、教风、学风的熏陶和潜移默化,所形成的别于他校特点的良好教育教学氛围,所下的正是“勤”的功夫.确定了勤训,学校全体教师一致认同,各条线迅速行动起来,一系列工作顺利开展:有了以“勤”为核心的教风学风,有了校园中369字令人震撼的勤字墙,有了勤字的迎客石,有了以“勤”为名的教学楼,有了勤学故事经典的文化长廊,也有了勤文化点点滴滴的积累.

这次刻骨铭心的经历让我进一步认识到,一所学校如果忽视它内在的精神和文化,它将缺乏格局和方向,只会在迷茫和平凡中沉浮.一所学校的精神和文化,它的载体和传承,永远不会是某个校长某个人,应该是所有的师生,和他们的心.

对“话”:一位先贤的涅槃重生

2014年,我来到了无锡市东林中学.对于它的悠久历史、外语和艺术特色、优良的教育教学质量,我早有耳闻.但是让我感到奇怪的是,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甚至是学校的中层,当他们面对我发出的“这所学校的创始人是谁?”的提问时,脸上所现出的几乎都是一副茫然的表情.我深切地感受到,寻找答案的过程,就是一次对话的过程.挥落岁月的积尘,一位老人在对话中从110年前的历史远端逐渐向我走近,就是他孕育了这所学校,赋予了这所学校被蔡元培先生题词称道的“开风气之先”的精神禀性.他就是侯鸿鉴先生.

侯鸿鉴1902年留学日本弘文学院师范科.学成归国后,1905年仿效日本办学模式在无锡出资创办竞志女学、竞志女学校、模范小学、速成师范,商业半日学校.新中国成立前历任竢实校长,南菁学监,蚕业校长,江苏、江西、河南、福建各省视学,河南第一师范讲师,集美学校校长,福建教育厅秘书、上海致用大学校长、无锡县教育会会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被选为无锡市人大代表及政协特邀委员.他早年加入南社,一生撰有57种著作.1961年6月19日因病在无锡逝世,享年89岁.

是他,以“人类生存,社会必须与一切竞争,才能实现志愿”的办学器识,开创了东林中学一个多世纪以来波澜壮阔的育人局面,而他对师生提出的器、识、学、能、德的进取要求,不仅锤炼出东林代代学人内在的节操与意志品质、外在的“端正”态度胸怀与气象,更重要的是锤炼了所有东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与担当.

他不该被忘记,也不能被忘记.

一次又一次地踱步,我的思考渐渐明晰起来,我和他的对话应该让更多的人听到,要让所有东林的师生听到.于是,在学校校务会议上,我陈述了自己的观点,得到了与会班子成员的一致认同.随后,在各条线各部门的协力帮助下,学校开启了润物无声的改变:师生自发捐资塑造的侯鸿鉴先生铜像屹立校园;总务处牵头通过对荒圮花坛的清理整治,建成一片“竞志广场”,同时在广场上将历来各界名人为学校的题词树碑立志,依托学生自主的广场活动和学校组织的各种广场集会,让广场和碑文所含的历史文化信息、学校文化意味在耳濡目染中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含味咀嚼中获得精神上的陶冶和激励;校园中的一棵棵大树:厚壳树、丝绵树、香樟树、“侯桂”也以各自的故事,完成着侯鸿鉴精神对所有师生的述说;建成“沧一堂”,在追溯学校办学文化原点的寓意中,完成着对侯鸿鉴老先生创校功绩的最好纪念,堂中陈设的学校各时展照片,讲述着东林师生在发扬光大竞志精神中不断奋进的故事;建成百一楼——一栋中西合璧的复古图书楼,不仅钩沉侯鸿鉴先生一生酷爱书籍,在全国各地建立过多所图书馆的事迹,而且揭示出他对中华文化传承的态度,同时更传递了他对莘莘学子、后辈学人的期望.

一次次大小会议的宣讲,一次次跟各界人士的沟通,一次次与专家同行的探讨陈述,通过校史的梳理,文化遗存的挖掘与营缮,我延续着与侯鸿鉴先生的精神对话,在一代先贤的涅槃重生中,我得到更多的启迪与教育.

端“正”:一块石头托起的庄重

对于东林中学这样一所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学校,如果说它没有校训,那是不可思议的,而如果有,却被遗忘了,却是更为可怕的.带着这样的想法,我又一次开始了学校文化的爬抉,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泛黄的故纸堆里,我找到了它——“端正”.那么朴实,却又那么震撼人心.同时我也恍然大悟,遗忘正是因为它的朴实,它的刊落繁华,遗忘同时也意味着不再有人还在体悟着那朴实背后所蕴含着的厚重,那些文化、那些历史.我们呼唤发展、创造,却往往忽视了自己站立的地点和脚下的基石.我找到的那一刻,一种强烈的冲动涌上心头:既然命运把我和这所老校联结到了一起,就让我来为它做点什么吧,我要帮助所有的东林人把遗忘的校训重新找回.

找回的第一步,是将校训镌石树立,让它以醒目的方式时刻提醒师生:作为一名东林人应该有怎样的态度、言行、修炼和抱负追求.

校训石立起后不久,我亲眼看到一名学生小跑着奔过去,嘴里高喊着,“啊,端心啊!”几乎让我哑然失笑.的确,由于镌刻时用的是行书,“正”“心”形似,造成了学生的误读.电光火时间,学生的误读也提醒我,校训从误读到正读、从嘴上到心中,从认识到行动,都需要我们付出更艰巨的涵泳功夫.

找回的第二步,是结合继承和发展,完成校训的开发性释义.

《广雅·释诂一》中道:端,正也.端庄正直也.端正,是为人之目标,仪表行为品德皆要端正.“端正”作为校训,则更明确地要求我们必须做到:“正德正学正身”.“正德”源于《尚书·大禹谟》.《中庸》诠释“正德”含义:尽人之性,以正人德;尽物之性,以正物德.意即“端正德行”.端正品行是最重要的,是做好一切的根本.

学校的根本任务就是帮助学习者端正学习态度和学习目的,澄清价值取向,掌握科学方法,坚定求真信念,培养健全人格.学校是弘扬真理、澄清谬误的场所,具有正学之功能.“正身”,是指每位师生在思想、行动、待人方面要光明正大,成为社会的楷模.

楹“联”:一场情怀飞扬的故事

2015年的一天,一位对学校有着深厚感情的退休老教师来到我的办公室.他给我送来一本书,同时也给了我一条建议.他说:“学校每一处风景都记载着深厚浓重的人文历史,应该给它们都配上相应的楹联,一来可以充分揭示它们内蕴的文化,让学生得到更多的校园感知,增进学生对学校的情感;二来也可以借此向师生传递我们独一无二的楹联文化.”

老教师的建议启发了我,引起了我的重视.我有了一个大胆的设想,以师生为基础,搞一次社会性的楹联征集活动.这样不仅可以通过征集的过程来进一步宣传学校,而且可以让所有师生在参与活动中亲历学校文化的提炼和升华,从而加深对学校的认识与理解,激发作为东林人的自豪感、荣誉感和面向未来开拓进取的责任感.我的设想,得到了全校师生的热情支持.

于是,学校围绕“百一楼”竞志女学图书馆、侯鸿鉴先生故居“沧一堂”,开始了向全社会有奖征集这两处建筑的大门楹联工作.为做好这项工作,学校在师生大会上展开动员,通过校园网和微信、社会媒体发出征联启事.

楹联征集工作启动后,得到海内外广大楹联爱好者的热烈响应,辽宁、山东、河南、上海甚至加拿大、澳大利亚都有参赛人员纷纷寄来作品,学校师生也积极参与到其中,共收到作品280余件.最终经专家评定,评出一等奖3名、二等奖7名、三等奖11名、优秀奖18名、学生奖20名.媒体对我们活动的跟踪报道是这样的:

辽宁的楹联爱好者田庆友创作的一等奖作品,“人身渺小沧海之中一粒粟,学问精深胸襟之内五车书”.获得专家们交口称赞.东林中学教师席伟兴创作的“百科雅集,百家、百年、百滋味;一身端正,正德、正学、正家国”,兼顾音韵、词句、意境,也获得了一等奖.学校初二(14)班学生陈涵怡的爷爷陈秋兴创作的“云映碧潭三千丈,春满东林百一楼”一联也从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镌刻在风景秀丽的映碧潭亭上,给学校浓重的人文历史又增添了一笔.

学校还精心挑选了4幅获奖楹联,分别挂在实验楼等几处重要建筑的大门上,“沧一堂”和“百一楼”两处建筑的大门楹联,力求美观又不失历史的古朴感.所有征集到的楹联后来汇总到2016年的学校年鉴,珍藏到校史馆.

在学校的建设中,我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情结的人,“路虽弥,不行不至;事虽小,不做不成”.在师生的心中根植一棵校园文化的大树,需要每一位校长尽心尽力.如果用一句话来勾勒我的成长,那么我所能提供的只能是一个教育者、管理者在追寻文化的道路上留下的一串串足迹.

道路论文范文结:

大学硕士与本科道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道路方面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