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相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 跟审美活动中的二律背反现象与其成因探析有关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本论文主要论述了活动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审美活动中的二律背反现象与其成因探析

摘 要:在审美活动中,同一客体在不同的主体那里会生成截然相反的审美意象,这就是审美活动中的“二律背反”现象,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历史的因素、文化的因素、价值的因素、个人的因素.

了解这一现象及其成因,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素养.

关键词:审美活动;二律背反;现象及成因;历史因素;文化因素;价值因素;个人因素

“审美活动是人类一项不可缺少的精神—文化活动,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生存活动,是人性的一项基本的价值需求”[1]13审美的过程是一个“解码”的过程,经过主体的分析、加工和综合,最终客体在主体的意识里生成一个“意象”.这个“意象”,是一个“主观映像”,既是“主观映像”,就会产生审美结果的差异性,也就是说:同一客体在不同的主体那里会形成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意象,这种同一客体在不同主体那里产生截然相反意象的现象,就是审美活动中的“二律背反”现象.“二律背反”是康德提出的一个哲学命题,它指的是“对同一个对象或问题所形成的两种理论或学说虽然各自成立但却相互矛盾的现象.”[2]

一、审美活动中的“二律背反”现象

在审美活动中,对同一客体而言,“二律背反”的现象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同一个社会中,个体与公众审美结果的“二律背反”现象

在每一个社会中的一定时期,都会有一个公众的审美标准,为什么会有一个公众的审美标准?英国哲学家柏克认为:“所有人的器官的构造是差不多相同或完全相同的,同样地所有人感觉外部事物的方式也是相同的或只有很小的差别.”[3]“由于生理构造人人相同,因而同一事物必然会引起同样的美感”[4]137.柏克从生理学角度解释公众的“审美趣味”,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属于唯物主义的范畴,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在实际的审美活动中有时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即在面对同一个客体时,个体的审美结果与公众的审美结果会截然相反,比如在中国,对“美女”外貌的评判有一个标准,古人在《诗经》中有一篇文章,描述了庄姜之美:“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姣好的皮肤,白白的牙齿,弯弯的眉毛,还有顾盼生辉的眼睛,成了中国女人外貌美的典范,但在实际的审美活动中,又会遇到一系列复杂的情况,比如并不一定每一个人的母亲都具有公众认可的审美标准,但基本在每一个人的心中,他们的母亲都是最美的.这时就出现了审美活动中的“二律背反”现象.

(二)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公民审美的“二律背反”

伏尔泰曾说:“一个人的容貌在法国被认为美丽,在土耳其却不一定被认为美丽;在亚洲和欧洲算是最可爱迷人的,在几内亚却会被认为是丑八怪.”[5] 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有时同一个客体在不同的主体那里会产生不同的审美结果.这与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文化、宗教、以及风俗习惯等都有很大的关系.比如现在很多地方女子都以瘦为美,而在毛利坦尼亚人看来“身材瘦小的妇女意味着家境贫寒,而体态丰满的妻子和女儿是男人拥有财富的象征”[1]49.

二、影响审美活动产生“二律背反”现象的因素

(一)历史因素

德国思想家赫尔德认为:“人类的美感和美的观念也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和完善的.”[4]149 美具有历史性,不能脱离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去考察美.“原始狩猎社会的人,他们生活在花卉很茂盛的地区,却宁愿用动物的骨头、牙齿作为自己身上的装饰,而从不用花卉作为装饰.”[1]48 在现代社会,大多人是喜欢花卉的,花卉成了装饰品.战国时期,楚国人喜欢香草,朱良志先生在《中国美学十五讲》里说:“楚文化中就有香草美人的传统……楚人对香物爱入骨髓.”[6] 楚国人不仅喜欢香草,也十分重视外在的美.比如在《离骚》中,屈原曰:“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就可见楚人对仪表之美的重视.而在魏晋时期,以竹林七贤为代表,又开始追求一种精神上的解放和自由,更加重视精神之美.因此,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风尚,它与一个时代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和水平有很大的关系,审美具有时代性.

(二)文化因素

不同的地区、民族和国家由于自然地理环境不同,造成了它们的文化各异,而不同的文化会引起审美活动中的“二律背反”现象,比如:在中国,红色象征吉祥,表示喜庆,所以“春节写红对联,正月十五挂红灯笼,结婚贴红双喜”.

而在西方文化中,红色(red)是“火”“血”的联想,象征着残暴、流血,“表示‘不受欢迎、令人讨厌、不感兴趣’”[7].

同样是红色,在不同的文化中却有不同的含义,两种文化背景下的人在审美时,有时会产生相反的审美结果.

(三)价值因素

“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关系范畴,泛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8] 关于美的实用性问题,一些美学家也进行了研究.比如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把美和效用联系起来,美必定是有用的,衡量美的标准就是效用”.他还说过:“美不能离开目的性,即不能离开事物在显得有价值时它所处的关系,不能离开事物对实现人愿望它要达到的目的的适宜性.”[9]6-7 康德曾经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命题,即“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在审美判断中,主体不应有功利性,但是在实际的审美活动中,审美结果往往与客体的价值有紧密的联系.比如对于收藏家来说,一些收藏品在他们看来就非常美,因为这些收藏品有欣赏或经济的价值.

(四)个人因素

1. 个人感情因素

在美学中,将个人情感移加到客体上,称之为“移情”,关于“移情”,朱光潜先生有一段很好的解释:“什么是移情作用?用简单的话来说,它就是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设身处在事物的境地,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它也有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同时,人自己也受到对事物的这种错觉的影响,多少和事物发生同情和共鸣.”[9] 在审美过程中,“移情”有两种情况:一是“在审美观照时由物我两忘进到物我同一的境界”[1]106,“物我交感,人的生命和宇宙的生命互相回还震荡[10],这是主体之情绪与客体之融合;而另一种为主体对客体有感情,在审美的过程中会融入自己的情感,这是主体之情感与客体之融合.

2. 个人心情

在审美活动中,个人心情会引起审美结果的“二律背反”,面对同一个客体,不同心情的人可能会产生相反的审美结果,比如同是月亮,宋代诗人柳永在《雨霖铃》中写的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吟咏的是送别之情,人在离别时,难免伤感.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则流露出一种清新自然之美,洋溢着快乐的格调.在审美活动中,主体往往把自己的情感移加到客体那里,从而使客体有了一个新的意象,这个意象是“客体的象+ 主体的心情”.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曾说:“心情千变万化,风景也随之千变万化,惜别时蜡烛似乎垂泪,兴到时青山亦觉点头.”[11] 所以说,心情是形成审美活动中“二律背反”现象的一个重要因素.

(1)个人情感

个人情感在审美活动中也会造成“二律背反”的现象,当主体对客体有深厚感情时,他在看客体时就容易出现美的感觉,中国有一句话叫:“情人眼里出西施.”在爱人的眼里,一个人是美丽的,尽管他/ 她可能并不符合公众的审美标准.这时,在主体那里,客体的意象就是“客体的象+ 主体的情感”.正如蒋勋先生所言:“所谓美的感受,也源自于你对一个人的情感,对一个地方的情感,对一个事物的情感.”[12] 叶朗先生在《美学原理》中曾说,“当意象世界在人的审美观照中涌现出来时,必然含有人的情感(情趣).也就是说,意象世界必然是带有情感性质的世界”[1]63.

(2)认知差异

每个人对客观事物的认知是不一样的,认知的差异会使人对客体的审美产生相反的结果.比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被不少科学家誉为物理学中一个最美的一个理论,玻恩说它“像一个被人远远观赏的艺术作品”.但是在不太懂相对论的人那里,可能会觉得比较难懂,美感也就很难产生了.

(3)经历差异

人与人之间的经历是不同的,这又与每个人出生的家庭,成长过程中的选择有很大的关系,比如一个人如果出生在氛围比较和睦的家庭,他在观察这个世界,看待客观事物以及在与人交往时,在很大程度上会以“友善”相处为美;而如果一个人一直生活在一个不太和睦的家庭中,在与人相处时,他可能很难以“友善”为美.经历不同,会使不同的人形成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样也会形成不同的审美观.

所以在审美活动中,每个人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对同一个客体可能会生成不同的意象.“意象世界一方面显现一个真实的世界(生活世界),另方面又是一个特定的人的世界,或一个特定的艺术家的世界,如莫扎特的世界,凡·高的世界,李白的世界,梅兰芳的世界.”[1]107

三、理解审美活动“二律背反”现象的意义(一)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往往会遇到一些人的审美观与公众的审美标准相反的情况,或者不同历史时期、国家、民族或地区的人对同一客体会产生截然相反的审美结果,了解了审美活动中的“二律背反”规律,在看待这些现象时我们就会有一种客观的态度,不会用自己的审美观去否定别的国家、民族或别人的审美观.在看待一种审美现象时,我们应有时代的眼光、世界的眼光,把审美现象放到一个具体的时代背景中和文化背景下去考察,不能一味地拿自己的审美观去评判别人的审美观,认为与自己相符的审美观是对的,不符的便是错的,我们应该求同存异,尊重别的国家、民族和别人的审美观.

(二)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虽然有着不同的审美观,但并不意味着每个人的审美观都是科学的、正确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审美判断会越来越建立在对一个事物正确认知的基础之上,审美活动会越来越重本质而轻现象,通过对客体本质的认知,可以更好地接近美的真相,从而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三)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审美素养

审美活动是人类精神方面的追求,了解审美活动中的“二律背反”现象,知道在审美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使然,会出现截然不同的审美结果,对事物的认知越深,对美的规律把握越深,我们就会越接近美的真相,不断提高审美素养.柏拉图曾说:“先从人世间个别的美的事物开始,逐渐提升到最高境界的美,好像升梯,逐步上进,从一个美形体到两个美形体,从两个美形体到全体美的形体;再从美的形体到美的行为制度,从美的行为制度到美的学问知识,最后再从各种美的学问知识一直到只以美本身为对象的那种学问,彻悟美的本体.”[13]

四、正确认识审美活动中的“二律背反”现象

审美活动中产生“二律背反”的因素是多样的,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原因,也有个人的差异,认识审美活动中的“二律背反”现象,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生活中看似矛盾但又合理存在的现象,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素养.

但是我们也应正确地认识审美活动中的“二律背反”现象,由于文化等因素造成的“二律背反”现象,我们可以求同存异,互相尊重,但若由于个人差异造成的“二律背反”现象,我们应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能以丑为美.审美活动中的“二律背反”现象将会长期存在, 除了对这一现象要有正确的认识,也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认知能力,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形成科学的审美观,从而进一步提升自身人生境界和精神追求.

参考文献:

[1] 叶朗. 美学原理[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 唐少莲. 生活的哲学与哲学的生活[M].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5:88.

[3] 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编辑委员会. 古典文艺理论译丛 第5 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70.

[4] 李醒尘. 西方美学史教程[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5] 伍甫. 西方文论选:上[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33.

[6] 朱良志. 中国美学十五讲[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7] 邓克凤. 英汉颜色词:“红色”的联想意义之比较[J]. 陕西教育,2008(10):27.

[8] 黄少成. 政治教育学范畴研究[M].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162.

[9] 朱光潜. 西方美学史 插图典藏本[M]. 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7.

[10] 朱光潜. 文艺心理学[M]. 桂林:漓江出版社,2011:34.[11] 朱光潜. 诗论[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66.

[12] 蒋勋. 谢谢我的母亲,教我慢下来,看见美[EB/OL].[2017-05-13]. http://www.sohu.com/a/140388813_488245.

[13] 柏拉图.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M]. 朱光潜,译. 重庆:重庆出版社,2016:246-247.

作者简介:蔡静,硕士,兰州文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编辑:李光远

活动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写作活动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活动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1、活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