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非正式学士学位论文范文 和和谐高校视野下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优化调控类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本论文是一篇免费优秀的关于非正式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和谐高校视野下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优化调控

摘 要:非正式组织是指人们在活动中自发形成的,未经任何权力机构承认或批准而形成的组织,其最早由美国管理学家梅奥通过“霍桑实验”提出.高校学生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存在着游离于高校正式组织之外,由于兴趣、爱好、思想观念相同或相近等原因而自发地结合在一起的非正式组织.这些非正式组织的和谐稳定,将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和谐稳定发展.

关键词:非正式组织;优化调控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1-0019-02

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一定数量的非正式组织,这些非正式组织对和谐高校的建设有着一定的影响,只有对其进行优化调控,才能充分发挥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促进和谐高校、和谐社会的建设.

一、大学生非正式组织成因

马洛斯的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们的需求大致可以为五个层次,分别为生理需求层次、安全需求层次、社会需求层次、尊重需求层次以及自我实现需求层次.大学生们正是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不断满足自己这些方面的需求,当正式组织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时,就形成了非正式组织.同时,校园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也加速了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形成.

1.自身发展需要.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形成是心理依赖以及认同感的需要.青年正处于强烈渴望被理解的时期,渴望通过群体满足个人社交,获得温暖,得到尊重,摆脱孤独.通过参加或成立一些非正式组织,来达到锻炼自我、培养自身能力以及展示自我的目的.

2.校园环境因素.高校正式组织更加重视和强调管理效率、权力等级、组织纪律等因素,对个体的社会交往、情感体验、成就感和安全感等方面不够重视,难以满足学生多层次全方位的心理需求,因此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大学生非正式组织.

3.社会环境因素.随着生活信息化的发展,大学生上网的时间也与日俱增.、人人、微博、微信、网络游戏等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群、游戏群等成为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网络化体现.

二、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对和谐高校的影响

1.积极影响.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可以有效补充正式组织,能够更好地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要,非正式组织基于心理需求,加强了成员之间的互助和合作精神,更易于营造和谐氛围,有利于和谐理念在更广阔的学生组织中传播.

2.消极影响.非正式组织成员间易形成小团体主义,容易产生对核心人物的盲从,影响大学生对人和事的正确评价,干扰正式组织中合理利益的分配,其对抗行为不利于校园和谐稳定.

三、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优化调控

1.正确认识,重视非正式组织的客观存在.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具有鲜明的特点,在和谐高校的建设过程当中,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对于积极影响,高校学生管理者应该以肯定鼓励为主,给予关注,让积极影响促进和谐高校的建设.对于消极影响,高校学生管理者也不能敌视,不能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宜疏不宜堵,要找到原因,抓住关键,积极引导,淡化这些影响对和谐高校建设的消极作用.

2.依法治校,营造非正式组织的发展氛围.高校管理者应对那些触及法律、违反规定、损害公众或他人利益的非正式组织予以干预.采取合理的惩罚措施,来达到引导消极型非正式组织成员服从规章制度的效果.如对消极型非正式组织中学生的打架斗殴、考试等违纪行为及时、严肃地惩处,对于破坏型非正式组织的取缔,都能矫正少数学生的不良行为,达到教育消极型非正式组织和广大学生的目的.

3.提升素质,增强非正式组织的凝聚力.高校中的正式组织,是为达成高校的主要任务而存在的.非正式组织因大学生某些共同的取向自发成立,其对组织中人员的行为影响力是远大于正式组织的.唯有诚信友爱的组织才能培养出诚信友爱的组织成员,也只有诚信友爱的组织成员才能建设出一个诚信友爱凝聚力高的组织,这是相辅相成的.

4.积极引导,确保非正式组织的发展目标.积极引导,促使非正式组织目标与高校教育管理目标相一致.高校管理者从一开始就应引导非正式组织树立积极的组织目标,对于非正式组织中组织目标不是那么积极向上的,应着力去加以矫正,控制、减少其消极的影响,推进其向积极目标转变,树立非正式组织的积极组织目标,使非正式组织的目标与高校的教育管理目标和谐一致.

5.开放融合,提升非正式组织的活力.开放融合,增强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活力.在非正式组织的组织形式上,应强调开放融合的组织思路,一个非正式组织,如果其活动符合更多大学生的意愿,则织可以鼓励其发展壮大,甚至通过新增社团的方式纳入正式组织管理;对于参与人员确实不多的,高校管理者也应该引导其采用开放融合的组织形式,不能任由其封闭、无监管地发展.

6.分类指导,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一是鼓励扶持,打造积极型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绝大部分大学生非正式组织是积极向上的.对于这部分群体,学生工作者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保护、支持和帮助,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可以将这类积极型大学生非正式组织转化为正式组织.二是保健激励,优化中间型大学生非正式组织.中间型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往往表现出“两栖性”.对学校的教育管理既不积极,也不明确反对.对于这类非正式组织,高校学生工作者要信任他们,在信任的基础上多多激励,多多沟通.这类组织大多为娱乐型非正式组织和亲缘型非正式组织.三是刚柔并济,转化消极型大学生非正式组织.消极型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在校园内并不多见,但也实际存在.对于这类非正式组织的闪光点,学生工作者应充分肯定,加以褒奖.对于这类非正式组织有悖于学校正常教育管理秩序的行为,学生工作者应及时制止,并加以严惩.四是狠抓严惩,取缔破坏型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破坏型大学生非正式组织,他们的成员主要是一群“特殊群体”.他们往往成绩较差、心理自卑,甚至有可能有抑郁状态.这类成员容易被煽动,容易感情用事,极易冲动,往往对核心人物有较强的盲从性.对这类破坏型的非正式组织,学生工作者要采取果断措施,依据校园的相关规章制度,坚决予以取缔或适当处理,对其成员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促使这类组织“改邪归正”.

7.抓住核心,发挥精神领袖的正能量.核心人物在非正式组织中具有较高的号召力,所以高校教育管理者要对这类学生正确引导,帮助这类核心人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让他们的个人发展目标、个人价值取向与高校的发展目标和谐吻合,让非正式组织积极向正式组织靠拢.

8.强化功能,提高正式组织的影响力.通过指导和引领学院、班级、团支部、学生会等组织,开展全方位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提升活动品质和水平,突出科学性、趣味性、新颖型,以此来吸引广大大学生参与其中,增强正式组织的凝聚力;同时通过活动的开展,使非正式组织的目标向正式组织靠拢,吸引和促使非正式组织融入到正式组织中来,做强做大积极型大学生非正式组织,从而削弱消极型非正式组织的权威性和凝聚力.

参考文献:

[1]吴永进.非正式组织视野下的高校学生工作实践[J].德育与学生工作,2010,(6).

[2]潘贺男.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现状及管理策略研究[J].学理论,2013,(9).

[3]王江兵,戴跃侬.新形势下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管理与引导[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2,(23).

[4]李卫星.新形势下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现状与对策探析[J].高教论坛,2007,(6).

[5]李敏.非正式组织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影响及管理探析[J].学理论,2012,(5).

[6]曹国杰.高校学生非正式组织探析的功能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7).

[7]张洁.大学生非正式组织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分析与途径探索[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0,(20).

[8]布茂勇,唐玉琴.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管理[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10).

非正式论文范文结:

关于非正式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非正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论文写作资料

非正式期刊查询 非正式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