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类论文范文素材 与中国高级技术人才培养新模式方面论文范文集

本论文为您写人才培养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中国高级技术人才培养新模式

史焕聪 谢雯文

DOI:10.16653/j.cnki.32-1034/f.2017.06.047

摘 要:21 世纪以来,现代化工业蓬勃发展.为了更好地面对挑战,对中国高级技术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刻不容缓.作家格拉德威尔的“一万小时定律”表明,没有长时间的,持续专注的学习、锻炼和实践是不可能成为一个领域的顶尖人才的.所以,本文具体论证“作坊+学徒”是一种可行的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新模式.通过举例的方式,说明这一模式的普适性、正确性、可行性,并展望了“作坊+学徒”人才培养模式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一万小时定律;技术人才;培养新模式

进入21 世纪以来,人类在发展的同时,不得不面对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经济失衡等诸多问题.在这个背景下,人们开始多方位多角度地回顾和反思人类发展,特别是工业化发展和“工业危机”所带来的影响,并且讨论和考虑工业化发展的前进方向和未来发展.十八大后,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文件,表明中国走高科技发展强国之路的决心.在此背景下,打造一支技术大军成为当务之急.中国的高级技术人才培养也应该与时俱进,适应新时期的社会需要、市场需要以及国家需要.

1949年以前,中国教育主要以通用人才为主.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教育先是学习前苏联,以专业为分类方式,培养专门的工程师.改革开放后,大力学习美国,以培养高级通用型人才为主.遗憾的是,受到工程科学化影响,中国技术人才教育仅学习美国综合大学的教育模式,并不适合中国的技术人才培养.

现今的中国高级技术人才教育体制存在漏洞,虽然国务院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方针,媒体也有大量篇幅强调“匠人精神”.但是,社会中真正可用的高级技术人才仍然少之又少,这是人才出了问题,还是培养模式出了问题,值得深思.

一、现有技术工人培养模式出现瓶颈

当下,中国的本科教育模式很难培养出真正有实际技术力的高级技术人才,更不用说高一层的高级工程师.这是因为在本科通识教育期间员工没有达到市场需求的技术水平和操作能力.对比新中国成立前,如今大学生的数量远超当年,但是真正能干,技术力高超的技工比例却远比不上当时,这个问题值得研究.

1.技术工人

首先讨论“技术工人”的定义:狭义来讲,技术工人就是工厂和流水线上从事技术工作的人才.当然这个概念似乎有点狭小.现代的技术工人主要指:掌握一定的特殊技术(一般人不具有的)的人才,在特定的场所发挥自己的技术能力(主要以动手+ 仪器),并且获得合理报酬的人才,都可以叫技术工人.这里有两个关键点:第一,不同于办公室文员,技术工人都要动手,或者直接用手,或者操作仪器工具.第二,技术必须要在特定场所发挥,一般指车间、实验室和厂房等.

从此概念出发,技术人才都掌握一定的技术力,拥有与一般人不同的特殊技能,工程师便是将此种技能掌握到更高水平的人才.最高水平的代表就是匠人,是很难达到的行业顶尖人才(如图1).

2.培养方式的缺失

(1)一万小时定律.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超凡的必要条件.”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没有人可以打破这条定律:不经过严格长期专注的训练,直接达到行业的顶峰.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付出1万小时的专业练习;按比例计算:每天工作8个小时,一周工作5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8年.

在此必须强调:1万小时只是成为高新技术人才的必要条件,而绝非充分条件.真正成功的高级技术人才,都经历过“一万小时定律”.而逆命题并不成立:有的人即使经过1万小时锻炼,也不一定能保证自己成为高级技术人才.这是因为高级技术人才成长的周期很长,成材比例很低,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各种环境的制约和互相作用才能成功,成才的风险很大.

(2)高校教育的局限性.从“一万小时定律”来看,中国高级技术人才教育培养远远达不到这一数值,这也造成中国高级技术人才的缺失.在高校,本科期间学生很少有机会接受技术方面的培养,大多时间花费在基础理论和通识教育方面.

当然,我们不能否定知识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将中国技术人才培养的全部希望寄托在本科教育上是很难成功的.首先,本科院校无法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实践需求.其次,高职院校无法招收到合适的人才继续培养;换句话说,大部分的学子对高职院校存在排斥心理.第三,由于培养周期过长,许多技术人才无奈地中途放弃,另谋他职.

综上所述,中国高级技术人才教育方式存在弊端,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改革.

二、人才培养新模式

虽然,国家努力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和相关人才科技计划,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例如为适应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国家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大批企业技术研发、工艺创新、工程实现等方面的优秀工程技术人员,但是这似乎并没有解决高级技术人员稀缺的困局.

从教育规模上来说,我国的工程技术教育居于世界前列,数量上的确是教育大国.截至2015年,我国工科院校已达到2368所(包括独立学院),本科室专业分布点数16284个,其中与“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相关的本科专业分布点约为8000 个,占工科布点数近50%.除此之外,2015 年我国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人数中,工科专业人数占所有在校生总数的38.1%.即使庞大的占有率,社会还缺少高级技术人才,中国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改变.

经过观察、研究、分析、思考以及亲身经历,笔者发现一条既传统、又创新,既经典、又时尚的技术工人培养的道路:“作坊+ 学徒”,理论联系实践,“产教研一体化”的模式.它不单单局限于高校教育,而且还联系实际,以此展开长期人才培养.

1“. 作坊+学徒”的人才培养模式

真正高技术的专业人士,是不断练习,不断工作实践造就和锻炼出来的.那么,在哪里学习,和谁学习,怎样学习就成了不可忽视的问题.

首先,在哪里学.本科4年通识教育无法培养真正的技术人才,因为通识大多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偏重学科整体框架,而实际操作少之又少.为解决这个问题,引出“作坊”这一概念.这里的“作坊(workshop)”,不单单指的是从事手工制造加工的工场,它可以延伸为“实验室”“技术车间”等一系列技术人才工作的地方.这些地方,可以让人不断学习,不断锻炼,施展才干;从根本上了解一门技术,锤炼一门技术,做到术业有专攻.

其次,和谁学习.在学校,学生上的是大课,纵使技术再过硬的老师,也无法顾及到每一位同学,那么也就无法培养大量技术人才.“作坊”就不相同了,成员结构简单,几乎可以达到一位老师指导一到两位学生的条件,以“传帮带”的方式帮助学生尽快熟悉技术操作,少走弯路,达到专业水平.

第三,怎样学习.很多技术岗位,新人都需要有师傅指导熟悉工作,哪怕再优秀的毕业生,踏上工作岗位时也是新手,课本上学习的东西脱离实际.新员工在试用期认下“师傅”便是“学徒”,在“师傅”的带领下,“学徒”可以更快更准确地掌握技术要领,达到应有的操作水平.

所以,“作坊+学徒”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符合高级技术人才培养规律的.这样的方法,可以用最短的时间,最正确的方式,高效地培养出最适合产业需求的高级技术人才.

2“. 作坊+ 学徒”制度的典型

(1)“八级工”制度.1956年,在以工业建设为基本任务的大背景下,全国将工人的技术等级和工资挂钩,按照产业分为八级技工制.由此“, 八级工”便成为人们心目中技艺精湛、精工细作的顶尖工匠的代名词.曾经有一位著名的八级工Z师傅“有一个绝活儿,全厂上万个零配件,Z师傅不看图纸、不看账本,能够随口说出这个零配件的安装位置、规格尺寸.”

高级技工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低级技工,使低级技工顺利接手工作,尽快提高能力,适应工作岗位.这种师徒制,外加技工晋升途径,为新中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高级技术人才.这种制度是符合时代需求的.真正的人才,都是吸取前人经验,不断磨练自身能力,从小处入手,逐步迭代更新实现自我造就.

(2)德国,欧洲,北美的技术工人培养.在德国、欧洲、北美等地区,技术执照比学历更管用,也是采用学徒制度.一般高中生毕业之后.可以参加技术学校(college),在德国,可以学习修车、学机械,跟着师傅学徒.理论结合实际,把书本上的知识和实际动手操作结合.学徒学成之后,可以考执照(certificate),只要通过文化知识考试,外加实际动手操作考试,就可获得执照独立工作.笔者本人具有加拿大职业工程师的资质(P.Eng).当笔者的专业知识通过认证,获得中级执照(Engineer in Training)之后,在多位职业工程师的指导(P.Eng)下完成工作,累积48个月的专业工程工作经验,并获得工程师协会审核通过.最后,通过职业工程师的司法考试,获得职业工程师协会的许可,成为职业工程师.在此过程中,学徒(EIT)在一个师傅(P.Eng)的指导下,工作一定年限(48个月),通过司法考试,是成为高技能技术人才的必须.

(3)NBA“产教研一体化”培训,开发一流球星的典型代表.掌握特殊技术,在特定场所发挥自己技术力的人就是技术工人.从这个角度来说,NBA球星说到本质上就是篮球行业的高级技工.而球员的“得分、篮板、助攻、盖帽、抢断”等等指标,就是技术统计.NBA之所以能够风靡全球,是因为联盟拥有全世界篮球技术最优秀的一流球员.而球员的培养就是一个明显的“作坊+学徒”的模式,“产教研一体化”把技术开发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产”,就是产业,就是打比赛,实践.球员通过紧张、刺激、高密度、高对抗的比赛,把技术磨练得相当扎实.“教”,就是NBA的球员训练,十分细致科学.教练组会看录像,帮助球员开发新的技术,很多退役的球星被球队返聘,教导年轻一代的球员,还有新老球员之间互相学习和借鉴.在这个环境下,球员水平迅速提高.没有老队员的“传帮带”.没有资深教练的悉心教导,球员的水平不会快速提升.“研”,那就是更关键的一点:技术战术开发.教练组会仔细研究某个球员的身体特征,打球习惯特点.帮助球员研究出适合自己身体的新技术,校正投篮姿势.学习战术体系.几年内球员的身价就翻了几倍.

三、新模式下的人才培养

1. 企业高校结合

根据“一万小时定律”,单靠高校的本科通识教育无法完成高级技术人才的输送.“作坊+学徒”的人才培养模式,很值得采纳.实施这种培养模式,可以启动“企业+高校”的联合培养模式,在比较短的周期内完成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在高校,我们可以掌握最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操作原理,清楚地明白机械运作原理,保证在实际操作中可以迅速上手.在企业,实习期间以学徒的身份向师傅学习实际操作手段,将理论和实际结合,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

2. 提升技术人才地位

为达成“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目标,将中国打造成制造业质量强国的愿望,高校有义务向社会输送各种高级技术人才.但是,由于中国国情,用人单位往往以“学历”优先,许多真正掌握技术的专业人才得不到重用.在这个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本科生放弃了成为技术人员这条道路,另投别门.这也导致了中国大学毕业生虽多,但真正的高级技术人才越来越少.

为解决此类问题,国务院研究决定建立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工程的高层次人才培养、选拔和使用制度,重点培养国家战略领域的领军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造就和发现一批产业技术研发人才、工程技术人才、复合型科技人才和高级科技管理专家.对此,一些国企单位应该以“技术力”为导向,努力接纳技术人员,将有潜力的技术工人在企业的“作坊”内,培养成真正的高科技人才.

四、总结

“作坊+学徒”的技工培养模式,附带“产教研一体化”培养思路一直存在于社会,不过真正应用于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比较罕见.这种方式在手工艺人传承上延续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有着自己存在的特殊理由.在21世纪的背景下,继承传统,借鉴“作坊+学徒”模式培养技术人才,有利于我国高级技术人才的哺育,实现制造强国目标.

参考文献

[1]邹晓东,等.中国制造强国与工程教育改革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3).

[2]周绪红.中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现状与展望[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1).

[3]齐加连,等.面向新工业革命的建造领域人才培养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2).

[4]朱高峰.关于中国工程教育发展前景问题[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3).

[5]《中国制造2025》与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研究课题组《. 中国制造2025》与工程技术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2015(6).

[基金项目:上海高校青年教师激励计划(编号:2016 史焕聪),上海市青年东方学者(编号:QD 201601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家( 编号:NCNos.21606150)]

(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环境与建筑学院)

人才培养论文范文结:

大学硕士与本科人才培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人才培养方面论文范文。

1、大学生如何培养职业能力论文

2、企业人才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