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类有关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和我国综合型生态城市建设评价方面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该文是关于城市建设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我国综合型生态城市建设评价

[ 摘 要] 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指引下,以创新创业、绿色生态为核心驱动力的综合型生态城市成为新时期的城市典范.本文对我国286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综合型生态城市发展水平研究发现:综合型生态城市建设成效显著;全国形成错位发展格局;东中西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建议根据不同城市综合型生态城市建设的水平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推进措施,并分类指导.

[ 关键词] 综合型生态城市;评价;分类指导

[ 中图分类号] F2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211(2017)05-0056-06

一、引言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建设进程加快,至2015 年末,城镇化率达到56.1%.伴随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的形态和功能定位也随经济、社会结构的调整出现新的变化,城市内涵不断拓展.特别是随着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时期,“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成为转变城市发展方式以及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居民生活质量和城市竞争力的总指针,综合型生态城市的理念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国内许多城市的规划、建设目标.

生态城市(eco-city)的概念产生于20 世纪70 年代,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研究计划”(MAB)首次提出,在国内发展于20 世纪90 年代.生态城市在早期常常与可持续发展城市、绿色城市、田园城市、山水城市等概念相混淆,近年来,随着生态系统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日渐凸显,如何实现经济、社会、科技、文化与生态之间的协调发展成为不可回避的新议题.现有国内文献对于生态城市的研究很多,但大多单独从生态环境的角度展开;一些学者将经济、社会的因素纳入研究框架和指标体系,但仍然普遍忽略了科技创新的作用.在现实中,城市作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发展的载体,生态环境是城市发展的基础、经济是驱动力、科技创新是重要手段,社会健康有序运转则是城市发展的最终目标.因此,对生态城市的研究必须综合考虑城市发展进程中环境、经济、社会、创新系统的和谐统一,形成以人为本的经济、社会、科技协同发展形态与生态环境氛围营造.从现实需求来看,2015 年11 月,工作会议对建设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科学规划建设宜居城市作出了工作部署;《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更是提出“五大发展理念”来指导城市建设,明确提出了新形势下城市发展的生态创新内涵要求,指出科技创新是城市生态得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具有创新活力的城市也最能全面体现我国城市发展的方向.

本文在我国综合型生态城市的评价中充分考虑了科技创新的作用,以期通过可持续的创新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持,丰富生态城市的内涵.

二、综合型生态城市评价模型设计

本文修正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有关生态城市建设的评价方法,增加了新时期对创新创业生态的评价,以体现生态城市环境、经济、社会、创新系统和谐统一的发展要求.以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社会和生态创新为主题,细分19 个指标进行具体量化.权重方面,将一级指标的权重设定为1,4 个主题(二级指标)对一级指标的权重均为1/4,指标的权重则按照每个主题(二级指标)下属指标的数量进行平均分配.综合型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 所示,研究样本为我国286 个地级市.

其中,Y j 为第j 个主题的发展指数,m j 为第j 个主题中第1 个评价指标在整个评价体系中的序数,n j 为第j 个主题的中最后一个评价指标在整个评价体系中的序数.

在确定每个城市的综合型生态城市评价指数以及4 个主题的发展指数后,对286 个地级市进行系统聚类分析.

三、我国综合型生态城市评价结果与分析

(一) 发达城市生态建设综合效应最显著

研究发现,我国286 个城市的综合型生态城市建设有明显差异(见表2).北京、深圳和上海位列前三,在综合型生态建设方面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特别是创新能力表现突出.苏州、广州、杭州、西安、东莞、珠海、天津等城市入选前10 强,生态经济以及创新能力突出是其整体特点.此外,排名前20 强的城市大多处于东部沿海地区,而中、西部地区由于在创新能力上相对薄弱,综合型生态城市总得分相对偏低,在现实情况中,此类城市经济落后于生态脆弱往往并存.

(二)各城市建设特点鲜明,全国形成四类发展格局

对表2 中的百强综合型生态城市进行聚类分析发现,整体看有四类发展格局:即创新创业类、经济发展类、社会发展类和环境发展类四种(表3、图1).为了更好地分析各类格局的突出特点,本文计算了四类城市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创新的平均值,各类城市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征.

第一类是创新创业类城市,包含北京市、深圳市、上海市、苏州市、广州市、杭州市、西安市、天津市、无锡市、南京市、武汉市、成都市等12 个城市.其主要特征为:综合实力全国领先,排名均位于综合型生态城市的前20强;创新能力特别突出,得分为0.3777 分,在四类城市中均排名第一,尤其是在创新、创业的投入环节和产出环节上表现尤为出色;同时生态经济发展优秀,资源利用效率较高;但该类城市在生态环境上得分较低(0.4335),位于四类城市的最后一位.

第二类是经济发展类城市,包括东莞市、珠海市、厦门市、常州市、温州市、宁波市、镇江市、嘉兴市、合肥市、湖州市、东营市、中山市等12 个城市.其主要特征为:总体处于综合型生态城市中等偏上水平,排名分布在第八位至第四十一位之间;生态经济发展良好,得分为0.4746,与第一类城市(0.4779)不分伯仲.尤其在人均G D P、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指标上得分较高;同时生态环境得分(0.4539)较高,位列四类城市的第二;但该类城市创新主题得分与第一类城市相差较大.

第三类是社会发展类城市,包括三亚市、太原市、克拉玛依市、舟山市、威海市、鄂尔多斯市、酒泉市、昆明市、鄂州市、南宁市、乌鲁木齐市、海口市、嘉峪关市、日照市、淮南市、盘锦市、铜川市、新余市、蚌埠市、拉萨市、安顺市、金昌市、黄山市、银川市、柳州市、景德镇市、榆林市、石嘴山市、大庆市、汕头市、本溪市、乌海市、淮安市、黑河市、秦皇岛市、淮北市、包头市等37 个城市.其主要特征为: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维护等社会方面以及城市绿化、空气质量、河水质量等环境方面表现最为出色.生态社会得分最高(为0.2016分),位列四类城市之首.生态环境同样表现出色,得分为0.4629 分.但该类城市在创新能力和生态经济发展水平上较为薄弱,其中,创新能力的得分仅为0.0562.

第四类是环境发展类城市,包括青岛市、长沙市、铜陵市、沈阳市、大连市、南通市、长春市、哈尔滨市、鹰潭市、南昌市、芜湖市、福州市、烟台市、济南市、重庆市、盐城市、扬州市、惠州市、江门市、绍兴市、淄博市、台州市、泰州市、郑州市、潍坊市、马鞍山市、金华市、徐州市、泉州市、佛山市、莱芜市、丽水市、滁州市、黄石市、襄樊市、株洲市、绵阳市、宣城市、泰安市等39 个城市.其主要特征为:整体发展水平除青岛、长沙等外,基本处于中下水平.在四大主题得分上均表现一般.相比而言,生态环境得分(0.4344)略显突出.其生态社会得分仅为0.0975,生态环境与生态经济转化为建设生态社会的能力相对较弱,生态社会的建设力度有待加强.而在创新和创业能力方面,与第一类城市差距明显,生态创新能力得分仅为0.1106.

(三)整体呈现东高西中北低的空间格局

对四类主题得分的空间分布进行深入研究发现,全国综合型生态城市建设水平整体呈现东部高、西部居中,而中北部较低的发展格局.根据综合发展水平,可划分为长三角先行城市区、珠三角先行城市区、海西跟进城市区、环渤海跟进城市区、西部跟进城市区、中部后进城市区和东北后进城市区七大片区.其中,处于先行区的城市整体拥有较高的创新能力,同时较好地兼顾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跟进区与先行区相比,环境指标与社会指标整体得分并不逊色,但多数城市在创新能力上与先行区相差较大;后进区的城市在环境、社会领域与跟进区城市相比整体存在一定差距,创新能力也与先进区城市差异明显(表4).

长三角先行城市区位于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市、苏州市、杭州市、无锡市、南京市等城市,2016 年平均排名为36 名,整体发展处于我国领先水平.长三角先行城市区创新得分位于七大区域之首,体现了该区域创新资源集聚、创新发展动力充足、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完备、要素流动活跃通畅等特点;其在生态社会主题上表现不佳,得分仅为0.1079 分.这一区域由于创新创业优势突出,今后可凭借高技术产业的拉动作用,发挥良好创新创业环境的推动优势,成为综合创新型生态城市的引领示范区域.

珠三角先行城市区位于珠三角地区,包括深圳市、广州市、珠海市、东莞市等城市,2015 年平均排名为37 名,体现了出色的综合实力.该区创新活动较为活跃,研究开发支出比重大、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多.其中,深圳市和广州市在综合型生态城市排名中分列第2 和第5 位;但该区域生态社会得分同样较低(0.1541),与其他四个主题相比差距较大.

海西跟进城市区位于台湾海峡西岸,包括厦门市、福建市、泉州市等城市,2015 年平均排名为43 名,综合型生态城市建设处于全国平均水平.该区生态环境建设表现突出,但在创新能力上略显薄弱,且在近年有下降趋势.环渤海跟进城市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青岛市、威海市等城市,2015 年平均排名为51 名,综合型生态城市建设整体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其内部发展水平差异明显.北京、天津等城市发展程度较高,排在全国前列;但其周边一些城市排名相对落后,造成该城市区整体得分并不突出,区域内部城市之间的合作与联动亟需加强.西部跟进城市区位于我国西部地区,包括西安市、成都市、重庆市、昆明市等城市,2015 年平均排名为57 名,生态社会是其优势,得分0.1895,位于七大区域之首.西部跟进城市区不缺乏综合实力突出的城市,但除西安和成都外,其他城市发展水平相对一般.一些较为偏远的城市(如安顺、绵阳)排名较差,主要是由于产业结构高级化趋势不明显,资源利用率不高.

中部后进城市区位于我国中部地区,包括武汉市、长沙市、南昌市等城市,2015 年平均排名为60 名,综合实力相对较低,四大主题得分也均表现平平,大多数城市排名在40 位以后.但一些城市在个别指标上表现较为突出.如淮南和蚌埠在公众对城市生态环境满意率指标上排名靠前,新余和黄山在森林覆盖率和空气质量指标上得分较高.

东北后进城市区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包括长春市、哈尔滨市等城市,2015 年平均排名为63 名,是综合实力最低的地区.该城市区存在城市资源开发过度、传统行业转型升级进程缓慢问题,创新能力表现尤其不佳,在七大区域中排名最后.

四、加快我国综合型生态城市建设的建议

通过对全国286 个地级市综合型生态城市建设水平分析评价发现,尽管我国在建设综合型生态城市过程中已经取得众多成就,但各城市和各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依然十分突出.不论是四大发展类型的归类还是先行区、跟进区和后进区的划分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因此,在加快推进综合型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不能套用一种模式、一个要求,必须根据不同的类型特点实施补短板的分类指导性政策建议.

对于经济高度发展、生态创新要素极其丰富的创新创业类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要集中力量加快生态环境建设,特别要重点整治空气质量、水文质量等,加大绿化覆盖率,全面提高这类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对于经济发展类城市而言,尽管其很好地兼顾了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两项任务,但其生态社会主题得分偏低反映诸如城市道路拥堵等影响公众生活的社会问题较为突出,在进一步发展综合型生态城市过程中要加大民生项目建设,提升城市居民的满意程度,尤其要根据不同的人口密度设置合理的公共配套设施;同时,经济发展类城市还需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向更高水平迈进.对于社会发展类城市而言,在保持城市宜居的基础上要积极实施绿色经济发展战略,特别是要激发生态创新积极性,以创新驱动城市经济绿色发展.对于环境发展类城市而言,为了保护生态基础不能大肆发展资源消耗型经济活动,但其可以发挥生态环境和生态经济的相对优势,积极发展高、精技术产业,带动生态社会和生态创新能力建设.

就我国综合型生态城市的空间布局而言,先进区应积极加大生态社会建设,针对经济高度发展带来的生态社会问题开展专项治理,如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交通组织、提高城市建设投入比例等,努力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协调统一.跟进区的努力重点在于提高发展的能级,要在良好生态环境基础上,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优化产业结构.同时,针对内部差异较大的问题要加强区域联动,推动区域内城市间的合作和互动,提升整体发展能力.后进区各方面表现均较为平庸,个别指标还处于较差位置,因此更应注重城市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尤其要在生态环境改善、生活质量提升、创新平台搭建上加大投入力度.

参考文献:

[1]Register R. Ecocity Berkeley : building cities for a healthy future[M]. North AtlanticBooks, 1987.

[2] 赵清, 张珞平, 陈宗团, 等. 生态城市理论研究述评[J]. 生态经济( 中文版), 2007(5):155-159.

[3] 李迅, 刘琰. 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 城市规划学刊, 2011(4):23-29.

[4] 谢鹏飞, 周兰兰, 刘琰, 等. 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构建与生态城市示范评价[J]. 城市发展研究,2010(7):12-18.

[5] 张伟, 张宏业, 王丽娟, 等. 生态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新方法——组合式动态评价法[J]. 生态学报, 2014,34(16):4766-4774.

[6] 米凯, 彭羽. 国外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及其应用现状分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3):129-134.

[7] 程鹤, 陈树文. 科技创新型生态城市发展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J]. 科技管理研究,2013,33(10):32-36.

[8] 刘哲, 马俊杰. 生态城市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J]. 环境科学与管理,2013,38(2):159-164.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R].2016.

Study on Evaluation of Comprehensive Eco- city Construction in China

Sun Yawei,Lin Lan

( Institute of Urban and Demography Studies,Shangha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 Shanghai 200020)

Abstract: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concept of "innovation, coordination, green, open and sharing", thecomprehensive eco-city with the driving force of innovation and green ecology has become a model of the city inthe new period. This paper studies on 286 prefecture-level cities in China and finds out that, the development patternof the integrated eco-city h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level of developmentbetween East China and West China. It is suggested that targeted measures should be carried out according to thelevel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omprehensive urban eco-city, and it is necessary to provide classified guidance.

Key words: comprehensive eco-city; evaluation; classified guidance

城市建设论文范文结:

适合城市建设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城市建设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1、城市建设杂志

2、城市建设期刊

3、城市建设杂志社

4、城市建设理论杂志社

5、城市建设理论期刊

6、城市规划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