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相关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和宜昌智慧城市建设问题类毕业论文模板范文

本文是一篇关于城市建设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宜昌智慧城市建设问题

陕大海

(宜昌市委党校,湖北宜昌443000)

摘 要:智慧城市是信息化与城市化、工业化深度融合的产物.宜昌在推进现代化特大城市建设过程中,从战略的高度谋划和部署智慧城市建设.在调查分析宜昌智慧城市建设现状基础上,研究宜昌智慧城市建设的模式与路径问题,从建设目标、建设重点、建设方式、建设主体、建设动力等方面分析了宜昌智慧城市建设的模式特征,进而从顶层设计、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惠民服务、制度保障等方面分析探讨了宜昌智慧城市建设的路径与对策.

关键词:智慧城市;宜昌;模式;路径

中图分类号:F299. 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 1332( 2016) 01 - 0039 - 06

智慧城市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是信息化与城市化、工业化深度融合的产物.宜昌建设智慧城市是宜昌市委、市政府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科学谋划长远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事关现代化特大城市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举措,将为现代化特大城市发展提供持续不断的创新动力.

一、宜昌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

2013年8月宜昌入选国家智慧城市试点,2014年宜昌市委、市政府作出《关于建设“智慧宜昌”的决定》,宜昌市先后获批成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宜昌市智慧城市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以“大数据、大平台、大应用”为特色的经验在全国平安建设会议上推广,城市级视频监控云在全国首创,智慧城建、智慧、智能交通应用等走在了全国、全省前列,网上一页通、手机一点通、电视一屏通、电话一号通、社区一站通、市民一卡通等“六个一通”智能化为民服务方式越来越充实.

(一)主要做法与成效

1.三峡云计算中心建设稳步推进

根据电子政务快速发展的需要,宜昌市政府于2011年引进了中科曙光,与中船重工七JO研究所、湖北广电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合资成立湖北三峡云计算中心,目前已建成的总计算能力为16.1万亿次/秒,存储能力为496TB,为宜昌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平台和技术支撑.在宜昌市政府的主导下,经过近几年强力推进,三峡云计算中心业务现已覆盖到县、乡、社区及部分村,市级电子政务互联网总出口达到1300兆,平均在线主机近万台.未来将实现由基础设施服务向平台服务、软件服务拓展,由单纯电子政务云向电子商务云、城市综合云发展,形成区域云计算服务能力.打造城市智慧引擎,发挥集聚辐射功能.

2.智慧政府建设特色鲜明

宜昌智慧政府建设最主要的特色在于统一的平台建设.一是打造市县乡村一体化的智能办公平台,宜昌市公务员办公门户于2009年3月上线运行,现已实现市、县、乡、村四级近50000名公务人员网上协同办公,每天约有5000人登录处理文件.二是打造智慧城建统一信息平台,宜昌市建设行业综合监管系统现有约1500家企业和27000人在网上办公,实现了工程建设各个环节的网上动态管理.三是打造智慧统一信息平台,投资1350万元建成城市综合管理系统,实现及时发现、看图定位、快速处理、督办到位.未来将依托“市民e家”搭建一个开放的城市管理平台,给公众提供参与城市管理的互动渠道,真正实现人人参与城市管理,人人融入城市建设之中.此外,宜昌市工商、、工会、民宗、残联、综治、监察等部门信息化建设在全国也处于领先地位.

3.智慧经济建设成效明显

宜昌市智慧交通、智慧旅游、智慧物流和智慧园区建设均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首先,在智慧交通建设方面,宜昌市公交车运行已实现实时手机查询、客运车全程视频智能监管.其次,在智慧旅游建设方面,宜昌市于2014年启动了智慧旅游规划编制工作,先后推出“爱上宜昌智慧旅游掌上游”和“旅游、公交、手机”一卡通等创新产品,目前绝大多数旅行社、旅游景点、宾馆酒店都建立了网站,部分企业实现了网上旅游营销,有的景区实现了扫码支付购票.第三,在智慧物流建设方面,三峡物流中心充分利用物流资源,规划建设现代物流信息中枢系统.三峡物流园建立了渝东鄂西首个物流信息交易中心,致力打造长江中上游区域最领先的物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第四,在智慧园区建设方面,2014年7月市政府与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公司正式签约,计划投资400亿元建设生态智慧产业新城,打造中西部地区高新技术研发基地,生态智能技术试验区和绿色生活示范区.

4.智慧民生建设潜力无限

着力推进智慧医疗建设,完成市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数据中心、人口健康信息专网、市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系统、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与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对接、居民健康卡一卡通、健康宜昌信息系统、健康体检信息系统等10项建设,推进电子病历、健康档案、双向转诊、预约挂号、掌上医院等服务应用.着力推进智慧教育建设,初步完成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开展了以电子备课、白板教学、网络研修、划片入学为主要内容的教育信息化应用.着力推进智能消防建设,投资新建消防支队“119”指挥中心,引入“国家人口基础信息系统”,在消防应急救援方面实现快速精确定位着火点和救援线路、全面掌握着火点周边相关情况及相关人员情况.着力推进以“精细管理、优质服务、阳光透明、信息共享”为主要特点的“智能民政工程”,自主研发了宜昌民政综合服务平台.此外,宜昌市还实现了社保信息网上实时查询、个人就业网上洽谈、企业社保网上申报、退休人员普查网上人脸识别等,并推出市民e家,市民通过手机可及时查看生活便民公告、政府公示公告,查询水电燃气费等12类信息.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尽管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关于建设智慧宜昌的决定》,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对智慧城市建设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的问题仍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存在.根据我们对宜昌市党政干部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有74%的人对智慧城市的含义只是一般了解,17%的人不太了解智慧城市的含义;70%的人对宜昌智慧城市建设及其进展情况“知道但不是很清楚”,9%的人表示“没听说过”;47%的人表示不太清楚宜昌智慧城市建设究竟怎么样;60%的人认为自己当前所从事的工作与智慧城市建设“有些联系”,10%的人认为“无关”.这说明,智慧宜昌建设的宣传教育工作还有一定的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强.

2、顶层设计思路不够清晰.系统建设主次不够分明,为民、便民、惠民的主题不够突出,市民难以感受智慧城市建设的好处,也缺乏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平台.根据我们对宜昌市党政干部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对“作为市民,您平时有没有在政府的网上平台办事(如行政申报、行政处罚等事务)”这一问题,有65%的人表示“偶尔”,还有14%的人表示“没听说过”,只有21%的人表示“经常”,说明宜昌智慧城市体验感有待进一步提高.对宜昌城市规划的信息,通过网络途径了解的比重只占36%,说明城市规划的智慧化程度不高.

3、运营模式和投资规划不明朗,导致政府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定位及各部门职责分工不明,难以有效发挥对智慧城市建设的主导作用.行政管理体制机制不畅,政府各部门之间条块分割严重,部门利益驱使,导致数据难以实现公开和共享,存在业务壁垒.根据我们对宜昌市党政干部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有45%的人认为宜昌信息传播和共享效率“比较低”,3%的人认为“非常低”.信息传播和共享效率不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宜昌智慧城市的发展.

4、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技术与人才支撑不足.根据我们对宜昌市党政干部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有38%的人对本市公共场所的免费无线网络覆盖度表示“不满意”,5%的人表示“非常不满意”;34%的人对目前住所网络传输速度表述“不满意”,7%的人表示“非常不满意”.对于智慧城市建设人才需要具备的最重要的技能,选择“专业技能”和“创造技能”的比重合计高达81%,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智慧城市建设对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存在着较大需求.

二、宜昌智慧城市建设的模式分析

宜昌智慧城市建设模式,主要是指宜昌智慧城市建设的道路和路径.模式总是人们自觉设计与选择的结果,而这种设计与选择又是受着各种复杂因素影响和制约的,并且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影响和制约模式设计与选择的因素大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客观因素,包括宜昌的人口资源环境等自然地理条件和宜昌经济发展水平等;二是主观因素,包括宜昌的制度与文化状况、城市创新能力与管理水平及城市发展战略等.在具体内容上,宜昌智慧城市建设模式的设计与选择涉及到智慧城市的建设目标、建设重点、建设方式、建设主体等多方面的内容.

首先,从建设目标看,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的模式大致分为民生建设型和城市功能建设型两类模式.其中,民生建设型是围绕市民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来建设城市,其主要特点是以公共服务为重点,解决民众衣食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问题.城市功能建设型是围绕城市某一特定功能进行重点建设,如物流中心的建设、贸易港的建设.就宜昌来说,一方面,宜昌已确立建设“大、强、优、美”的现代化特大城市的总体战略,通过产城融合把中心城区做大做强是当务之急,另一方面,与现代化特大城市发展要求相比,宜昌中心城区人口规模还有较大发展空间,且与长江沿岸及中部地区同等城市相比,宜昌市总体人口规模不大,民生矛盾不是特别突出,因此宜昌市智慧城市建设应选择城市功能建设型模式,把智慧城市建设同现代化特大城市建设结合起来,使之服从和服务于现代化特大城市建设.

其次,从建设的内容来看,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的模式根据建设重点可以划分为发展创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模式、发展智慧产业型智慧城市的建设模式、发展智慧民生型智慧城市的建设模式和发展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型智慧城市的建设模式.在这方面,由于正处于现代化特大城市建设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任务繁重且十分紧迫,因此,宜昌应优先采用发展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型智慧城市建设模式,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来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确保高起点规划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基础设施.同时,考虑到现代化特大城市建设必须有产业发展作为基础和支撑,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必须同步发展城市产业,实现产城共融、产城共进,因此,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必须兼顾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智慧产业发展.由于智慧产业的发展与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创新与应用,离不开相应的制度创新与文化创新,加之宜昌作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也必须高度重视和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因此,宜昌智慧城市建设必须将发展创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模式作为重要参考.最后,从智慧城市建设的根本目的和我国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来看,发展智慧民生型智慧城市的建设模式当然也要加以考虑.综上所述,从建设内容及其重点来看,宜昌智慧城市建设不宜采取单一的模式,而应综合各种建设模式的优点进行模式创新,并立足于宜昌的实际,根据现代化特大城市建设的战略部署和实践需要来把握轻重缓急,确立宜昌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内容.

第三,从建设方式上看,智慧城市有全面推进型和重点突破型两种不同的建设模式.全面推进型建设模式涉及面较广,需要耗费巨大的管理成本、时间成本和物质成本,因此不宜在宜昌推行.重点突破型建设模式是以某一领域的建设进行先行先试,以点带面,最后带动其他领域的建设,这种模式比较符合宜昌的实际.从宜昌的市情和优势条件来看,宜昌区位交通优势和旅游资源优势十分明显,与长江沿岸及中部地区同等城市相比宜昌在交通物流状况、工业实力及经济规模等方面具备一定的比较优势.从城市发展战略来看,宜昌市委不仅确立了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的总体战略,而且提出了建设“全国重要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节点城市、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基地、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三峡城市群中心城市和中部地区非省会首位城市,成为我国经济新支撑带的重要增长极”等具体的战略思路,并始终如一地坚持追求世界水电旅游名城这一独具宜昌特色的战略目标.宜昌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必须与上述城市发展的功能定位相适应.为此,现阶段宜昌应重点做好智慧交通物流、智慧产业、智慧旅游、信息服务等领域的规划设计.一方面要注重发挥宜昌交通区位优势、产业发展优势和旅游资源优势,另一方面弥补城市人口规模有限和创新能力相对不足等差距,通过智慧交通一物流一旅游一信息服务的重点突破,促进城市功能完善和产业转型升级.另外,在空间范围的选择上,宜昌智慧城市建设还要考虑区域差异性,重点推进新区智慧城市建设,逐步带动老城区智慧化改造.

第四,从建设的主体来看,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包括政府独立投资建设和运营、政府与运营商共同投资建设和运营、政府投资委托运营商或第三方建设和运营、政府牵头BOT模式、运营商/第三方独立投资建设运营、联合建设运营和公司化运营等模式.由于宜昌财政实力相对来说较为薄弱,信息技术也不够发达,因此,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应综合运用政府与运营商共同投资建设和运营、政府投资委托运营商或第三方建设和运营、政府牵头BOT模式,积极探索推行PPP商业运营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智慧城市建设,充分发挥企业和社会公众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三、宜昌智慧城市建设路径与对策思考

(一)坚持以规划为先导,强化智慧城市顶层设计

首先,要从战略的高度科学设计宜昌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定位.目标定位既要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理念,切实提高市民参与度、增强市民体验感和幸福感,又要结合宜昌的具体实际,体现宜昌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的整体战略思路,体现宜昌的特色和优势,切合宜昌智慧城市发展的现实条件.宜昌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定位,应该有以下几个层次:一是终极性目标,体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理念,未来宜昌智慧城市应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法治为保障,实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的智慧化城市形态——这体现了智慧城市“人文关怀”的终极价值;二是战略性目标,体现宜昌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的整体战略思路及其实践需要,宜昌智慧城市应是“信息基础设施规模特大、信息服务功能特强、智慧化应用质量特优、网络环境特美”的智慧化特大城市——这体现了智慧城市“引领发展”的战略价值;三是实用性目标,体现宜昌的特色和优势,切合宜昌发展的现实条件,突出发展重点,并着重解决当前突出的问题——这体现了智慧城市“急用优先”的实用价值.具体来说,宜昌应把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定位于建设长江中上游区域性智慧交通物流中心城市和转型升级型智慧产业发展基地,三峡智慧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中部地区非省会首位智慧城市,成为我国经济新支撑带的重要的智慧增长极.

其次,要从全局的高度全面设计宜昌智慧城市的系统构架.紧扣宜昌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定位,构建由“一个中心”(智慧城市运行管理服务中心)、“两大要素体系”(技术要素体系和人文要素体系)和“三大融合应用”(智慧经济、智慧政务、智慧民生)组成的智慧城市系统构架.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的运用,围绕宜昌智慧城市建设目标,制定分阶段实施行动计划,重点做好近期(三年左右)的行动计划,着眼于解决城市当前问题,兼顾推动城市长远发展,谋划并大力实施智能交通建设工程、智慧园区示范工程、智慧旅游建设工程、市民卡推广和深化工程、市民网页推广和深化工程等系列重点工程,推动智慧城市重点应用项目尽快落地.

(二)坚持以科技为引领,强化智慧基础建设

从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的经验来看,智慧城市建设离不开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与城市的融合创新首先体现为信息技术与城市基础设施的深度融合,这种深度融合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先决条件.宜昌建设智慧城市,必须从市民需求出发,以提升信息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与服务水平为目标,加强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统筹布局与集约化建设,加快构建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智慧化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不断提升宜昌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整体发展水平.一是加强信息感知和传输网络设施建设,实施智能网络工程,重点加强有线宽带、无线宽带、城市物联网及三网融合等网络建设;二是加强人口、法人、地理空间信息、建筑物、宏观经济、地下空间、地下管线、城市三维等公共基础数据库,并大力实施云服务工程、大数据工程、安全体系工程,加强云计算平台、信息安全服务平台及测试中心等信息共享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强对传统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改造,实施城市管网改造升级工程,重点是对包括水、电、气、热管网,以及道路、桥梁、车站、机场等设施的感知化与智能化建设,将城市中的物理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社会基础设施等连接起来,构建互联互通的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体系.

(三)坚持以产业为核心,强化智慧经济发展

推进智慧城市技术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打造现代产业体系中的深度应用,实现智慧城市产业跨越式发展,把宜昌打造成为我国经济新支撑带的重要的智慧增长极.依托宜昌信息产业基础,抓住三峡载电体工业园建设的机遇,充分发挥三峡云计算中心、宜昌社会治理与电子政务模式的影响力,通过“智慧宜昌”重大项目建设,积极培育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引进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物联网龙头骨干企业,打造区域性物联网产业集群基地,把宜昌发展成为长江中上游区域性智慧交通物流中心城市.坚持以人文城市建设丰富智慧城市内涵,在智慧城市建设中促进历史地域文化传承保护和城市文化繁荣发展,大力发展智慧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打造千亿级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以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为契机,促进宜昌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以智慧制造、智慧园区、智慧企业等应用项目为抓手,以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为重点,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造业实现全产业链深度融合,促进宜昌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传统产业升级,打造长江中上游区域转型升级型智慧产业发展基地.

(四)坚持以民生为导向,强化智慧惠民服务

通过智慧城市建设与民生需求有效对接,促进智慧产业发展与民生保障有机融合,稳步推进信息惠民建设.围绕解决社保、医疗、教育、养老、就业、公共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社区服务、家庭服务等领域突出问题,重点打造智慧社保、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养老、智慧就业、智慧安防、智慧食药监管、智慧社区与智慧家庭服务等重大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信息化与民生领域应用的深度融合,面向社会提供广覆盖、多层次、差异化、高品质的公共服务,缩小城乡、区域和社会群体之间的“数字鸿沟”,不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便捷化、均等化、普惠化水平.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的有机统一,以服务民众的现实需要为切入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切实引导社会力量开展专业化、多元化、个性化服务,鼓励和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共同培育信息惠民可持续发展模式,形成优势互补、多元参与、开放竞争的发展格局.

(五)坚持以制度为保障,强化智慧运营管理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法治宜昌建设,为宜昌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强化信息资源意识,规范信息收集管理,加强资源整合,推进政府数据交流和开放共享,消除信息孤岛,以大数据挖掘有效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创新政务服务和社会管理,实现服务手段智慧化、管理过程精准化、管理方式多样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依法依规,建立完善市场主导、市民参与、共建共享的智慧城市建设管理体制机制.将市场机制引入智慧城市建设,创新智慧城市建设投融资模式,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智慧城市建设,切实调动企业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积极性,推动企业根据市场实际需求确立和调整开发项目.充分发挥社会中介组织和广大市民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建立和完善以市民为中心的智慧城市“共建共享”平台,推动市民全方位参与智慧城市建设,探索构建城市多元主体合作治理模式,实现人的智慧集成.建立健全智慧城市建设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成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智慧城市运行管理服务中心,统筹协调全市智慧城市建设及管理营运的各项工作,编制实施智慧城市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统筹调度使用智慧城市建设资金,创新政府扶持资金的有效动态支持机制,建立健全保障扶持政策.充分利用各种信息传播平台和各类教育培训机构,促进校企联合,加大智慧城市人才教育培训力度.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强化人力资本产权激励措施,加大人才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落实力度,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责任编辑:杨超

文字校对:向华武

城市建设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写作城市建设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城市建设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1、城市建设杂志

2、城市建设期刊

3、城市建设杂志社

4、城市建设理论杂志社

5、城市建设理论期刊

6、城市规划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