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权有关论文怎么撰写 与关于新形势下高校思政课话语权失衡有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

本论文是一篇免费优秀的关于话语权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关于新形势下高校思政课话语权失衡

摘 要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自课程设立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一直在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添砖加瓦.在新时代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自身也在不断创新进步,然而,以“说教式”“灌输式”为主的教学方法严重地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自我完善与发展,学生话语权的缺失,导致课堂话语权失衡现象严重,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这一问题值得我们关注与深思.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教育改革

全新经济时代的来临,社会各类思潮涌动,思想政治与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性显得尤为重要,加之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必须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而思想政治教育中话语权的失衡使得学生在思想政治学习中缺失了最重要的“内化”与“外化”及其转换环节,压抑了学生的主动表达意识.教师对课堂话语权的绝对控制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演变为“静听”式课堂,教师的作用局限于“言传”,难以发挥优秀思想政治理论对学生具体实践的指导与武装作用.保罗·弗莱雷认为现代教育的本质是对话,“没有对话,就没有交流,没有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1]而思想政治教育课师生话语权的失衡则严重影响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

1 思政课堂话语权失衡的影响

1.1 话语权失衡导致教师教学自主选择失当

总书记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而如今中外多种思想政治观念相互交织冲突,而学生对于各类社会思潮的政治鉴别能力较低,这时教师对于学生的引导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虽然高等教育改革中强调要充分尊重学校与教师、学生的自主性,但是课堂话语权的失衡却使教师甚至学校自主权利的使用失当.马克思早就指出:“选择是人比其他生物远为优越的地方,但是这同时也可能毁坏人的一生,破坏他的一切计划,并使它陷于不幸的行为.”[2]因此在科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教师就应抓好教学内容,以学定教,以学评教,指导学生思想发展紧贴国家与民族的发展方向.

然而在整个学校大环境中,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一般只能无条件依从,依据阶段或者年级教学计划进行学习.而教师在选择教案教法时,学生因为话语权缺失,无法准确及时表达自己的疑问及想法,教师只能依据自我对课堂的感知把握,自主选择.根据主观评判,忽略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一方面导致教师教学选择的主观盲目性不断加强,另一方面也使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学生实际相脱节.现今应试教育的考核方式,缺乏对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的硬性要求使得教师更注重教条知识的灌输,导致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选择屡屡失当,这两者选择失当则会从根本上阻碍了高校学生正确思想理论的掌握与意识形态的正确发展.

1.2 话语权失衡导致师生课堂交互困难

教学是为了满足学生学的活动,不是满足教师教的活动,课堂教学的本质是教师与学生的交互过程.富有成效的课堂教学要求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进行思考与消化,转化为自我的认识,通过教师引导、师生互动,发现自身或教师教学所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问题与教师共同探讨学习.英国哲学家培根认为,知识的获得有三种方式———先验论者像蜘蛛一样只知道从自己的肚子里吐丝织布;经验论者像蚂蚁一样只知道收集简单的材料;而科学认识应该像蜜蜂一样把采集来的花粉进行消化与加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学就如同蜜蜂采蜜一样是一个以知识和材料为基础的教育主体之间共同构造新的意义的动态生成过程.[3]有别于传统的课堂“静听”,高等教育改革所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是在教学内容为基础的条件下,师生通过有效的交互共同构建出契合学生发展实际的创造性知识.

然而在现实中敢于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的学生少之又少,而敢于质疑老师的学生更是寥寥无几,即便老师意识到了学生反馈交流的重要性,但是为了维护课堂基本秩序,通常老师也只会选择知晓答案或者优秀的同学进行交流互动,在提问或与学生进行课堂互动交流时只选取一些难度较小、知识程度较浅的教学内容,从而达到对自己的一种教学慰藉.无论是课堂的交互内容或交互对象,学生都缺失了自主选择的权利,其选择权完全掌握在教师手中.这种将课堂话语权选择性地给予学生和选择性地选取对话内容的做法,是对教师“专制”话语权的一种辅佐方式,看似是将话语权还归给学生,实则是对课堂进一步的操控,是一种“假性”交流.

1.3 话语权失衡阻碍学生全面发展

1.3.1 阻碍学生“内化”与“外化”

在发展训练学生各种智能时,我们将“言语———言语”智能排在首位,足见其重要性不容小觑.只有在“言语”智能发展完善的基础与前提下带动其他智能的进步,学生才能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意识形态与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将科学理论内化为自身行动指导思想,指导自我实践.学生在提问、质疑或发言的过程中也是一种知识转换的思维锻炼过程,这里的学生展现出的“话语”不是对教材或者笔记的机械复述,而是将知识通过大脑的运作构造出属于自己的新知识,不断内化的环节.学生课堂话语权的失衡,使这一环节缺失,不仅让老师无法准确了解学生“内化”情况,还阻碍了学生的“外化”过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书本知识只是有限的“鱼”,机械记忆看似满足了学生的考试需求,实则是忽略了意识形态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学生具体实践,即使学生记住了各种理论观点,然而缺乏实际运用与表达,也只是将知识烂在肚子里罢了.

1.3.2 阻碍学生主体创新实践

高等教育改革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全面发展教育改革的重点,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校培养的人才绝不仅仅是单维的技术知识应用型人才,而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具有正确政治方向的综合型人才.”[4]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学生个体价值观的有意识塑造过程,只有教条知识是不够的,综合创新实践能力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宿求.而课堂专制的话语权,抑制了学生的自我潜能发展,使其缺乏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的价值观,导致学生千人一面,逐渐丧失主体意识.

学生在课堂认真聆听,老师在讲台讲述,看似是一种整齐有序的高效率课堂氛围,实则不然.教师与学生缺乏最基本的交流互动,教师又有着与生俱来的权威,教师在无意识中慢慢将课堂讲授演变为了自我欣赏式的演讲,教师变为了课堂的主体,剥夺了学生的话语权,学生被迫只能充当观众.学生只听不说,这种错误的教学方式不断压抑着学生的内在心理,导致学生逐渐缺失与教师争夺话语权,维护自我意识的胆量,失去学习兴趣,只能麻木地欣赏老师的“表演”.这种“专制式”的课堂话语权控制了学生的自由思想,抑制学生思维灵活性,使其缺乏创新理解,只能盲目地跟着老师走,导致学生“听而不闻,学而不思”,从根本上忽略了对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培养,使学生失去了质疑问难的机会,阻碍了批判意识与理性的思维的培养.

1.3.3 阻碍学生个性化发展

分类指导一直是教学实践活动的重要指导原则之一,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倡导主旋律的同时,也应该遵循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学生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大一统”式的标准教学使教师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仅有的交流都仅仅局限于表面形式,没有与学生内心深处产生共鸣.如今高校思想政治课话语权的失衡不仅让老师进行分类指导困难重重,更是抑制了学生自我的个性发展,使学生不断被同化.话语权的丢失与被剥夺挫伤了学生自尊自信,使学生抗拒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或者直接给予老师想要的标准化答案,藏匿疑惑,隐蔽差异.教师无法得知学生的最真实感悟与反馈,难以掌握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理解程度与对不同知识的情感需求状况,缺少分类指导依据,只能进行统一教学,流于表面,这样失衡的话语权教学创造出来的只能是“单一性”学生.

2 思政课话语权失衡动因

2.1 传统教育思想与行为惯性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如“尊师重道”“师道尊严”等理念,让学生天生就对老师产生了无限的敬仰,这看似简单的几个字就赋予了教师无上的权威.“师尊生卑”的理念从中国古代起就将老师与学生置于社会的等级分化下,严密的等级制度使得老师凌驾于学生之上,加之中国古代王朝对思想控制的不断加深,使得老师的社会地位不断被拔高,对话语权的控制也随之不断加深,使得教育脱离其本质,越发注重思想控制.“大跃进”式的教育思想,让教师急切地想要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盲目地“抓”学习、“做”成绩.重讲授、轻实践的教学行为惯性使得教师将所有学生放在同一标准下,轻视了对学生的引导,有悖于高等教育改革中创新思想意识的指导理念,不利于铲除旧的落后的传统思想.

就传统教育行为而言,其影响较为深远,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其实我们不难看到“讲学”“讲座”的身影———老师讲,学生听,这样的行为惯性将课堂话语权收归于教师一人,让学生成为了知识的容器.再者,由于课程性质分类由来已久,类似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史类课程侧重于概念、理论、观点等固定性知识的讲述,对学生的思维活跃程度与动手操作能力要求相对较低,对学生塑造作用的显现也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因此,话语权不断向教师倾斜,“讲学”式课堂反而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常态.

2.2 学生盲目迷信书本与教师

古语有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而对普遍高校思想政治课进行剖析,可以看出一般的课堂教学只能勉强涉及前两者.老师对于学生的课堂教学多只注重于思想理论传授,对于“解惑”而言,一方面,学生对书本知识与教师权威的信服,使得他们缺乏质疑,无“惑”可言;另一方面,课堂话语权的失衡,让学生无法及时表达自己的疑惑,有“惑”不言,又何来“解惑”之说.教师的无上权威和对课堂的单方面控制使得师生关系发生扭曲,学生只能选择顺从与妥协,缺乏质疑,害怕提问.表面上看课堂纪律井然,课堂效果良好,实则是在削弱教育的基石,禁锢学生的创造性与想象力.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要让同学了解与认识到系统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更是要让学生对这一系列理论有着自己的理解并真正领悟其真谛.“由于没有给学生足够参与的机会,加之学生经验世界的贫乏,使得所学“知识”停留在外在的,呆滞的,惰性十足的水平.”[1]盲从书本,不但使学生盲目丢弃自身话语权,还让思想政治教育停留在外在的机械记忆层面,脱离实际.

2.3 课堂师生地位定位失误

从社会存在的角度分析,师生是平等的社会人,而在课堂这一特殊话语场域中,教师在课堂中将自己的主导作用演变为“主宰”作用,无意识间取得了课堂的霸权,使课堂话语场域产生了等级秩序,本该是教师服务学生,却演变成学生顺从教师.不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得师生地位发生了质的变化,教师掌握了课堂的绝对权力,学生却处于被动地位.笔者认为课堂教学过程就是话语权的争夺,价值观的交锋过程,而后者是以前者为基础和前提的,如果学生丧失了基本的话语权,哪里还谈得上价值观的交锋,只剩下教师的自我知识灌输,从而对课堂达到了一种较高程度的控制,形成“专制”教学.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课堂真正的主体是学生,但拥有课堂主导权的教师容易忽视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将自己置于课堂的中心,本该平等的课堂师生话语权却被老师霸占了绝大部分.将课堂变为老师的“一言堂”,使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成为了刻板教学,被动地接受学习.老师将知识倒入学生的课堂笔记本中,学生麻木而机械地啃噬掉这些条条框框的知识,师生定位的失误不仅导致了学生行动与语言的缺失,而且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心理品质的外显.

3 改革高校思政教育课措施

3.1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无论是基础教育改革还是高等教育改革都积极倡导重视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将学生置于课堂的中心,杜绝静态课堂,将“说教”变为“对话”.尤其是高等教育改革理念中明确表明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品质,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积极自我完善的过程,而要实现这一过程就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对于老师而言,有效的课堂互动,可以让其通过学生的发言提问,感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准确度以及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学生的风格特征等对教学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对教师教育教学提供更多的选择依据与参考.对于学生在发言提问过程中的表现要给予及时的鼓励或纠正,通过学生的功能性错误,帮助学生形成发展性评价,加深理解,防止重犯.

对于学生而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主动唤醒学生主体意识,塑造并维持学生体验学习的积极心态,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把控自身所处的外界环境,主动调节不利因素,勇敢发言,及时解疑,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认识的状态.以学生为主体更重要的是要在教育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打破“大一统”式的教育,实行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塑造学生的批判思维,使其敢于质疑,敢于提问,敢于提出不同的看法,为学生话语权的使用创造更多的空间.

3.2 提高教师教学素质

闻道在先,术业专攻,教师作为专职人员,不仅要在知识理论上占有优势地位,更需要武装成熟的教学素养.要“传道”必先“明道”,教师要首先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正确理论的洗礼,摒弃错误的传统教学思想,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努力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尊重学生话语权,更应在课堂中应以身作则,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消灭课堂的等级秩序,提高教师亲和力增强人文关怀,将“言传”与“身教”有效结合,注重学生学习活动的质量与容量;其次,在教学选择中,教师应充分有效利用自主权,主动协调并把控好课堂话语权的平衡.以学生实际反馈为依据,正确理性选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教师自身不能局限拘泥于课本教条知识,应拓宽话语范围,提高课堂交流技巧,掌控课堂提问难度,正确选择提问对象;最后,应卸下“教师”职业包袱,努力践行“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教学诤言,摆正心态,将学生从课堂话语的边缘拉回课堂主体,谦虚为师,体验教学为生命带来的律动.

3.3 建立师生关系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能够让学生在与老师的平等交互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种与当代社会发展同向的积极创新的独立性人格,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于自身能力与价值的肯定,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与主体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者中的首席”,教师将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课堂教学环境中的设计者,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以及课程的设计者和开发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顾问”.[6]为了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创造生成阵地,教师就应转变实行“对话式”教学,让学生脱离老师“灌输”知识对象的定位,成为讨论交流教学的伙伴,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而建立起当代新型师生关系.学生在敬仰老师的同时,教师也应同样尊重学生应有的权利,将课堂话语权归还于学生,促进学生主体性品质的有效发展,使教育回归其本质,做到真正的“授人以渔”.

当代大学生政治迷茫、信仰缺失等问题都有赖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填补.在高校教育改革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课的自我完善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平衡课堂话语权是思想政治教育课完善的基础与前提,能够促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其重要性不可小觑.

话语权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话语权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话语权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