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类论文范文例文 和终身学习语境下的经验生成式语文教学类论文范文数据库

本论文是一篇免费优秀的关于语文教学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终身学习语境下的经验生成式语文教学

[摘 要]“终身学习”概念的提出是20 世纪后期社会发展变化的反映,更是对个体存在的新挑战.表现在学校教育上就是在传授知识技能、涵养道德人格的同时,远比传统更要关注以阅读、分析和概括能力为核心的个人学习能力的培养.语文教育是培养这种能力的关键.语文课堂必须从传统以传授知识为主转换为以想象、体验、分析思考的活动为主.理想的课堂就是将教室变成“没有演员的剧场”和“学术研讨会场”.阅读文章即生成新经验,调动学生经验是经验生成的端口,经验阐释是生成理解能力的途径.

[关键词]终身学习;经验生成;经验阐释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22-0001-03

一、终身学习观念下语文课堂重心的转移

教育目标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调整,早期的教育

是为了培养领导者.《大学》里说教育的总任务是“在明明德”,目的是培养“修、齐、治、平”的国家领导者;柏拉图在《理想国》及《法律篇》等著作中集中讨论教育,将教育的目标定位于为城邦培养合格的战士和统治城邦的哲学家.中世纪的欧洲教育为教会所垄断,自然就必须培养忠诚的爱上帝的人.启蒙运动所开启的理性主义极大地高扬了人在宇宙中的主体地位,教育思想随之转变,由培养领导者转而为培养合格的公民……然而,不论中国还是西方,历史上的教育始终都有一个基本的目标,这个目标在西方是成为“绅士”,在中国则是成为“君子”,二者强调的都是“成德”之教.正如洛克所说:“教育的最一般的目标在于训练德行,获得学习的方法,最后才是具体科目知识的传授.”

然而,进入现代社会,知识的创新与更替发生了质的飞跃.十年、五年前的最前沿知识今天则成了历史.在这个已经将生存竞争扩展到全球的社会里,单纯地拥有知识和技能已经不再可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纂委员会在《学会生存——教育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人类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复杂多样,使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和社会的成员来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唯有全面的终身教育才能培养成完善的人.”今天的时代无论从成人上还是知识技能上,学习都已经不再是人生的准备工作,而是变成了一个伴随终生的过程,也就是在 20 世纪末所提出的“终身学习”——学习成了人生的要素,是人的日常生活.知识的创新层出不穷,令人应接不暇,教育首先不是万能的,人也不可能一辈子待在学校里,然而学习则必须无限地持续下去.要走上这样的人生道路,没有自我学习能力是不可想象的.这就是说,那些能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拥有自我学习与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合格的“公民”.

这种能力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学校从教育的一开始

就必须关注、培养并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的持之以恒的责任.那么,如何审视处于中间阶段的中学语文教学?

西方古代教育集中于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七门课程,被称作“人文七艺”,可以看出其偏重于应用型的取向.然而前五门课程其实与能力培养有直接的关联.近代以来,中国开启以西方教育模式为主体的现代教育体系,发展至今已经是规模齐全、门类繁多.而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所有课程中,语文和数学可谓基础中的基础,核心中的核心.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像物理、化学之类的课程更具有应用倾向,更强调知识与技能,语文和数学则可算是较为纯粹的学习能力训练.数学训练的是较为纯粹的理性思维能力.语文训练的则是面向事件的意向化思维能力,这种能力要求在面对自然和人类的任何一种具体事件时,能够进行精密的分析与综合判断,进而给予合理的价值评判,这是一切能力的核心.这个能力只能从阅读与写作的训练中养成.

经过这样的梳理,可以明确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娴熟的文本阅读与组织能力.而从基本层面上说,阅读与写作其实是二而一的,阅读能力强的人写作虽然难说一定会有很强的创造性,但基本的主题明确、层次清楚、文从字顺是没有问题的.这是自我学习的核心.扩展开来,当这种能力养成以后,则无论生活、工作,抑或社会事务中遇到什么问题,都不会出现无从着手的尴尬.教育部新近公布的中高考改革方案中大幅度提升了阅读与写作的占分比例,应该就是出于这样的思考.这就为语文教育指出了新的方向.

二、调动学生经验是生成新经验的端口

这是一个看似易懂,实践起来却十分复杂繁难的工作,说它是对语文教学的最高要求应不为过.

对于学生而言,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新世界.如何引导他们进入这个陌生的世界,是教学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文章的构成无非叙事、抒情和议论,对应着观察、感受和理性.无论是纪实的还是虚构的,也无论是抒情的还是议论的,都有一个最基本的合理性,也就是要符合事件与情感的现实逻辑.孙悟空无论是怎样的超人,却一样地要学艺练武与诸神战斗,一样地因失败而受惩,因挨骂而气恼,有着人的善恶观念,否则恐怕只会被视作胡编乱造了.所谓阅读能力,核心乃是对事件的构成与发展逻辑的分析能力.这样,在教学中,当师生面对一篇文章,教师如何调动学生的经验就十分重要.也就是说,首先应该将文章内容植入学生的现实经验中.

日常教学中,常存在这样的现象:阅读理解诗文时,教师常常根据教学任务的要求,预先设定结论,然后在文本内部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走向这个结论.这种教学看似过程完整,逻辑严密,实则与学生的能力没有多少关系.除非那些已经有些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否则大部分学生只是得到了一些课文内的知识.一旦离开课文,这种知识也就成为封陈之物,用不到新的文章中,换句话说,就是无法举一反三.究其原因,笔者以为与引导学生过程中的经验缺失或空位不无关联.这在教学中是可以反映出来的.像《顶碗少年》《走一步,再走一步》《永远执著的美丽》《卖油翁》《愚公移山》之类表现毅力、德道、执着这种比较普遍化的品质,以及《小巷深处》之类表现普遍化的情感的文章,因为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课堂上的积极性就容易调动;而像《背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秋天的怀念》这类情感的私人化比较强的文章,学生理解起来就有一定难度.当然,经验通常只能是某个人的经验,只能是个体的,然而个体经验是有平均域的,那些人人都有或者可以有的经验不具有独特性,因而在教学中不需要教师刻意地去启发.一切知识都起源于经验,人只能理解据于经验的对象.有一些私人经验,因为超出了庸常经验的范围,对经验简单的中学生来说简直如外星人一般,这就是像《背影》这样的作品致疑问的原因.

然而,从能力角度来说,这样的文章才是真正考验理解能力的.要进入这种文章中的世界,对于经验迁移能力尚在培养阶段的学生来说,只能依赖教师的引导.教师从学生的日常经验开始,引导学生经过情境的想象,一步步进入到文章的情境中去,获得文中的情感体验,从而理解人物的情感发生与取向.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许多学生不理解作者为什么对一个拔草、找虫这样单调的游戏那么津津有味,乐此不疲.但是,如果引导学生想象一个没有电脑、游戏机,更没有网络、公交、电影、卡通、麦当劳……有的只是“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背书与抄书的世界,这样的事情该是怎样的一种欢天喜地!避开对句子及其背后生活层面的还原,直接用参考书上的方法归纳来代替教师自己的个性示例解读,这种做法本质上会把学生从语文课堂、从教师的语文专业情怀中分离出去.语文课堂上,教师将自己对自然、生活中获得的情感经验进行合理演绎,避免使用一些惯常的定论化的评论,会使课堂进入本真的经验情境中去,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当然,这不是说只要介绍背景知识就等于经验还原.语文课堂上的那些背景资料、知人论世属于知识层面,在信息时代极容易获得,寻找、熟悉、贯通、使用这些知识,当然也是语文教师专业核心素养之一.但若止于此,只能称为优秀的“匠师”,而非合格的育人者.《背影》这篇课文教学难度在于中学生无法理解一个中年人的情感世界,然而如果放一场这样的电影,相信学生不但能够理解,而且还可能受到情感的牵动,进入这个成年人的世界.因此,为了使学生获得拟经验的情感体验,一堂课其实就是一场想象的戏剧,教师兼具编剧、导演、旁白乃至演员的多重角色,这不是单纯的语文知识和课堂技术所能完成的.经过经验所浸染的知识会转化为学习者的内在经验,这样的知识是活跃的,富有生命力的.经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头脑里才不会算珠一样地堆积着条条目目的知识,考试过后即遗忘殆尽.

三、理解能力生成于经验阐释

教师的个性也正在这样的情境想象中得以体现.教学大纲对事件的知识概括十分明确,然而讲述事件的方式以及由此引发的情感反应与认识则是无限多的.只有超越了单纯地传授知识的课堂,才是有个性的课堂.而只有个性化的课堂,学生才能真正地被感染,才能顺利地进入事件情境,形成代入感.同时,语文课堂属于人文知识发散地,传授知识除了培养语文能力,为将来胜任工作打下基础外,更重要的还在于人文精神的传播、高尚人格的养成.通过对文字本身的领悟、还原,知人心,识人性,悟生活,明哲理,进而汇集、拣择、熔炼,形成自己阳光丰润的人格,这才是语文课承担的更为重要的责任.

教材里的文章都是经过专家在教育方针的指导下精心挑选出来的,蕴含着高超的叙事艺术,真挚的情感与积极健康、高尚文明的价值导向.经验的拟构、汇融是进入文本世界的最关键的途径,然而,这并不等于说,有了这样的体验就一定能生发出预期的价值认同.

魏新磊老师在其《思想语文》一书中对《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课文的细节解读就很有启发.这篇文章选自著名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城南旧事》.林海音是个很有自己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家,文字舒徐优美,情感含蓄蕴藉,她善于通过记述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件,将感情与思考隐藏于细腻的笔触内.对于初中生来说,进入作品人物的内心世界是困难的.一般教师在解读“我”挨打这段文字时,关注的往往只是教材大纲中所给出的爸爸形象比较“严厉”的层面.这诚然是不错的,然而赖床挨打事件是文章中最具有场景化的内容,也就是说,是最容易给学生留下深刻记忆的画面,如果教师的解读仅止于“严厉”,固化于教参上的解读,则不但林海音的文学特色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就文章自身而言,也可能反而会将爸爸的严厉形象定格.至少来说,对于其余那些情节化比较弱的细节陈述所体现的父亲的慈爱情怀,是一种冲淡.而且这个事件中父亲的严厉只要识字的人都看得出来,根本无须多讲.这里就需要教师对事件有更深入的体察,以其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水平带领学生走向文本的纵深之处.“一首诗仅仅具有美是不够的,还必须有魅力,必须能按作者愿望左右读者的心灵.你自己先要笑,才能引起别人脸上的笑,同样,你自己得哭,才能在别人脸上引起哭的反应.你要我哭,首先你自己得感觉悲痛.”(贺拉斯《诗艺》,第 142 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年)要让学生获得理想的体验,教师自己必须先要体验.而像林海音这样的作品,场景还原不难,但要

将隐含其中的心理活动明白地揭示出来是不容易的.挨打与送夹袄是联系紧密的两个事件,并不是前者表现了严厉后者体现了慈爱,而是自始至终都渗透着爱的深沉情感的.对于父亲来说,打是理性决断,心疼是父女情深.通过打写出了盼望孩子长大的急切,通过送夹袄写出了打的背后所隐含的心疼、不安.教师只有将这种深微细腻的陈述捕捉到、体会到了,才能让学生在场景的体验中体悟文章的语言、语境、情感、思想,开启学生头脑中那处于将透未透的知识盲区.

苏格拉底说:“没有一种方式,比师生之间的对话更能提高沟通能力,更能启发思维技能.”语文课堂的魅力在于会心的微笑、指戟问难的争辩、心心相印的赞同.而要驾驭这种上乘的课堂,功夫在课堂之外、文本之外.这个“之外”就是生活、心灵和时代,融解经典,印证经典,校正经典,甚至创造新的经典,这一切都要求教师先行于学生.学习能力是语文课堂的高级目标,更是语文教师必备的专业素养.只有善于学习、善于探究的教师,才能说是具有学习素养的教师,也才能够在语文教学中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而不至于让自己的语文课堂有陈腐的味道.

课堂是有规律的自由行动,生成式的课堂才是好课堂.

(责任编辑 陈剑平)

语文教学论文范文结:

适合语文教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语文教学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1、语文教学期刊

2、语文教学和杂志

3、语文教学和投稿

4、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大全

5、语文教学论文题目大全

6、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范文